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红松树干通直,针叶常绿,是优良用材、产果、绿化树种。以红松为砧木,再在其上嫁接优良红松母株上的枝穗,接后3年即可结实。用播种法繁殖红松砧苗,种子需经150天的低温沙藏,播种苗区在圃地生长2年,移植后再生长1~2年,即可用短穗单芽劈接法嫁接,接后及时解绑和处理砧木下端分枝。  相似文献   

2.
嫁接方法对红松异砧嫁接苗木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松是东北地区重要的坚果树种之一,为红松果林建设提供优质壮苗是目前研究的重点之一。在培育红松樟子松异砧嫁接苗中,我们通过对7种嫁接方法的研究后认为,嫁接方法应以成活率为优先,其次是生长量的大小为原则,建议采用贴接的方法是较为适宜的,然后是劈接,这在生产上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红松不同嫁接方法成活率及生长势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同一生长季节对红松进行了髓心形成层贴接法和劈接法嫁接对比试验。结果表明:采取髓心形成层贴接法嫁接平均成活率为62%,劈接法为88%。髓心形成层贴接法嫁接成活后接穗平均生长量为5.9 cm,劈接法为11.8 cm,较髓心形成层贴接法提高了100%。经方差分析,两种方法嫁接成活率及成活后接穗平均生长量差异均极显著,说明红松采取劈接法嫁接优于髓心形成层贴接法。  相似文献   

4.
日本山椒嫁接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国内普通花椒为砧木,进行日本山椒嫁接育苗试验。结果表明,春季在4月上中旬采用腹接、单芽腹接、单芽劈接,嫁接后采用缠膜保护,效果较好,嫁接成活率达80%左右,嫁接后当年新梢生长量与嫁接时间和嫁接方法有关。夏季芽接以6月中旬至7月上旬方块芽接较好,但花椒皮刺较多操作不便,接穗当年抽生萌条生长不充实,冬季易发生抽条。  相似文献   

5.
金叶刺槐嫁接育苗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在砧木留垄苗上和砧木移植苗上进行硬枝劈接、插皮接、舌接和嵌芽接试验,均以劈接、插皮接成活率高,其中留垄苗嫁接成活率和生长量较为理想。考虑到生产上的育苗情况,应以砧木留垄苗嫁接为主,砧木移植苗嫁接为辅。方法应采用劈接、插皮接。  相似文献   

6.
香榧大砧嫁接技术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地径3~5cm的实生榧树大苗为砧木、"细榧"等品种为接穗,研究不同嫁接部位、嫁接时间、嫁接高度、大砧地径大小对香榧新梢生长和嫁接成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主枝劈接和主干劈接的嫁接成活率分别为100%和87.67%,接穗成活率分别为95.17%和83.33%,达到10%以上的显著水平,平均抽梢个数无差异,但主干劈接的新梢平均生长量43.18cm、高于主枝劈接的37.22cm;主干劈接时间上,嫁接成活率间没有显著差异,但新梢生长量随嫁接时间推迟而减小;主干劈接的高度对嫁接成活率、平均抽梢次数没有显著差异,平均新梢长度越低、新梢越长;砧木地径大小对嫁接成活率、平均抽梢次数没有显著差异,但地径越大、新梢越长。  相似文献   

7.
不同嫁接方法与整地方式对红松育苗和造林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3种嫁接方法不同时期进行红松嫁接育苗及不同整地方式造林试验,结果表明:与劈接和单芽贴接法相比,采用舌接法嫁接成活率最高,达到了94.41%,劈接法成活率87.78%,单芽贴接法为83.52%;不同嫁接时期比较,4月25日和5月10日嫁接成活率最高,分别达到96.67%和95.33%。采用嫁接苗上山造林,各整地方式对造林成活率的效果依次为平台整地造林成活率96.67%鱼鳞坑95%竹节壕85.83%嵌缝76.67%,属平台整地造林成活率最高。  相似文献   

8.
为提高红松嫁接苗产量和质量,在本溪地区进行了不同嫁接时间和不同砧木嫁接部位对红松嫁接成活率及接穗生长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4月初嫁接成活率、接穗年生长量最高,分别达到92.53%和20.89 cm。砧木嫁接部位以主枝顶芽处嫁接成活率和接穗年生长量最高,分别为91.57%和22.3 cm。研究结果为类似气候地区红松嫁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红松树干通直,针叶常绿,是优良的用材、产果、绿化树种。笔者从种实采摘与贮藏、种子催芽、播种床准备、播种、覆盖与喷水、灭菌除草、移植及常规管理8方面介绍了红松播种育苗技术。以3年生~8年生红松为砧木,采用短穗顶芽劈接法在其上嫁接优良红松母株上的枝穗,嫁接3 a后即可结实。  相似文献   

10.
为了提高皇冠梨嫁接成活率和生长量,研究了不同嫁接方法(丁字形芽接、嵌芽接、单芽切接、劈接和腹接)对苗木成活率、生长量、芽体发育、出圃等级和嫁接口愈合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腹接的嫁接成活率、苗木高度、粗度、整形带内饱满芽数量和出圃时1级苗所占比例均最高,分别为93%、114cm、0.92cm、15.8个和70%。除此之外,嫁接口愈合率也较高,为91%,在生产中可推广这一嫁接技术来提高皇冠梨苗木成活率和生长量。  相似文献   

11.
干旱、半干旱地区异砧红松嫁接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试验分析了砧木选择、嫁接时间、嫁接方法等因子对干旱、半干旱地区异砧红松嫁接成活率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樟子松、油松、赤松均可作为砧木嫁接红松。采用单芽接穗好于多芽接穗;适时早接有利于接穗木质化程度的提高;正交试验结果显示最佳处理组合为A1B1C1,即砧木为樟子松、4月中旬嫁接、芽端楔接法的组合,成活率达到90%以上。  相似文献   

12.
以圃地育苗嫁接方法作对照,对红松容器苗嫁接技术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红松容器苗的嫁接可使新梢生长量提高16.5%,新梢粗度提高15.1%,冠幅提高4.4%,侧根条数增加71.7%,嫁接成活率提高7.2个百分点,Ⅰ级苗率提高21.7个百分点,间接提高上山造林成活率12.5个百分点。红松容器苗可为红松嫁接提供优质砧木,并能显著提高嫁接苗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3.
不同营养基质对红松容器育苗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草炭土、腐殖土、马粪、有机肥、锯末、河沙等作为营养土的基本原料,进行了红松容器育苗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草炭土+腐殖土、腐殖土+马粪(鲜)、草炭土+马粪(鲜)是适合红松生长的3种最佳基质配方,同时还观察了不同播种时间对红松容器苗生长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红松、刺楸人工混交林,红松纯林物种多样性的研究,结果表明,红松、刺楸混交林物种丰富度最大,植物种类最多,红松纯林仅为混交林的43%,总数量为混交林的32%,红松、刺楸混交林乔木层多样性指数为1.430 5,均匀度指数为0.687 9,优势度指数为0.290 6,丰富度指数为1.413 7,而红松纯林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均为0,优势度指数为1,丰富度指数为0.371 2。在灌木层中,混交林与纯林各项指标区别不大,只有丰富度指数为混交林(纯林。在草本层中,混交林各项指数基本都大于纯林,只有均匀度指数红松纯林(混交林。  相似文献   

15.
闽东沿海山地香椿湿地松混交林生长成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长义 《防护林科技》2012,(4):26-28,36
通过对不同混交比例的香椿湿地松混交林与香椿、湿地松纯林的生长比较,并进行成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香椿与湿地松混交后,不同的混交比例,其生长量不同,在混交比例为1∶2时,香椿湿地松生长量明显提高;在混交比例为1∶1时,香椿的生长量提高,而湿地松的生长量受到影响。香椿湿地松以适当的比例进行混交造林,因种间关系协调,改善了林内的生态环境条件,促进了林木生长,且混交比例在1∶2时,其生长效果佳,是闽东沿海山地理想的一种高产稳定、生态协调的人工针阔混交林类型。  相似文献   

16.
通用对红松嫁接愈合原理及影响成活主要因素的分析,总结出了嫁接成功的关键是嫁接亲和力、砧木与接穗的选择、嫁接时间和嫁接技术。  相似文献   

17.
樟子松嫩枝嫁接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樟子松嫩枝嫁接时间、方法、人员及生产应用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黑龙江省西部半干旱地区樟子松嫩枝嫁接的最佳的时间为7月末8月初,晚于8月上旬不宜嫁接;嫁接方法以髓心形成层贴接和劈接为宜;对樟子松嫩枝针叶束嫁接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通过几年山地和平地红松育苗试验,概括地总结了不同育苗地点、不同播种量、不同肥料种类对红松苗木的生长量及产量的影响,从试验结果看出,山地繁育红松苗比平地在生长量和苗木产量上都有较明显的提高,不同的肥料种类对红松苗的生长量有较大的差异,三元复合肥和腐熟鸡粪较单一化肥和不施肥的试验对照育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9.
红松果林培育的主要类型与经营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松(Pinus koraiensis Sieb.et Zucc.)果林的是目前东北林区的主要经济林生产项目之一。红松果实的利用价值的大大高于木材的价值,果实的价值重点在于其可提取油脂,亦可作为食品,也可作为药用。探讨了红松果林培育的主要方法与今后的经营对策,为果林生产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