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张兵  黄文生  周瑛  袁威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3):16542-16544
在对作物水分生产函数、优化理论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应用MATLAB编制有限灌水量优化分配的程序,克服了常规的对Jensen模型求解所用的动态规划逐次渐近法(DPSA)计算繁琐等缺陷。该优化程序可根据供水量、作物腾发量约束条件及作物在不同生育阶段缺水敏感指数,对有限的水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使水分生产函数最大。  相似文献   

2.
灌区水量优化分配与轮灌农渠最佳组合管理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灌区用水管理必须合理确定灌区内各种作物的灌溉面积,灌水量和灌水时间,通过制定渠系优化配水方案,使农作物在一定气候,土壤和农作物耕作等条件下获得最大增产效益。本文结合实际对灌区水量优化分配与轮灌农渠最佳组合的管理技术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SIMETAW模型在辽西北地区的验证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验证美国加州大学开发的作物蒸散量-SIMETAW(simulation of evapotranspiration of applied water)模型在中国辽西北地区应用的有效性。【方法】利用辽西北地区的作物、土壤和气候数据运行模型,将当地主要作物蒸散量的模型模拟值与田间实测值进行对比分析;同时,在模型验证的基础上模拟分析当地主要作物生育期内蒸散量和所需灌水量的多年平均情况。【结果】主要作物生育时期内模型模拟的蒸散强度曲线和实测曲线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蒸散总量模拟值和实测值比较接近,相对误差均在10%之内。利用模型模拟当地玉米、大豆和谷子生育期内蒸散量多年平均值分别为514.15、449.64和389.12 mm,所需灌水量分别为208.4、220.93和116.17 mm。【结论】SIMETAW模型在辽西北地区对玉米、大豆和谷子蒸散量的模拟比较准确,模型有效,可以进一步应用该模型开展作物的水分管理研究和指导灌溉。  相似文献   

4.
许正刚  韩烈保  史正军  王齐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7):8913-8914,8916
[目的]测定深圳市3种常见灌木在不同灌水梯度下的蒸散量,并确定其作物系数,为深圳市园林灌木的合理灌溉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盆栽试验,4种灌水梯度分别为田间持水量的45%-30%、60%-45%、75%-60%和90%-75%。利用称重法测定4种灌水梯度下3种灌木的实际蒸散量,同时利用Makkink方法计算参考作物蒸散量,确定3种灌木的作物系数。[结果]3种灌木的蒸散量均随灌水梯度的增加而增加,灌水量多,蒸散量就多。金叶假连翘和龙船花的蒸散量曲线呈现单峰型,变叶木的蒸散量曲线呈现双峰型。3种灌木的蒸散量排列顺序为:金叶假连翘〉变叶木〉龙船花。变叶木、金叶假连翘、龙船花作物系数的变化范围分别为0.97-1.82、0.95-2.17、0.90-1.58。[结论]确定3种灌木在不同月份和不同灌水梯度下的蒸散量和作物系数。  相似文献   

5.
现状水资源条件下灌溉用水优化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可供农田灌溉的水资源量和作物需水规律,以灌区净效益最大为目标,建立了确定灌区小麦、玉米、果树等3种主要作物适度灌水量的优化模型,并以陕西省桃曲坡灌区为例,计算确定了现状水资源承载力条件下,该灌区小麦、玉米、果树的适度灌水量。结果表明,在50%降雨频率年,小麦、玉米、果树的适度灌水量分别为1144.5,1577.85和850m3/hm2;在75%降雨频率年,小麦、玉米、果树的适度灌水量分别为607.5,1591.8和1725m3/hm2。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以灌溉净效益最大为目标的优化配水模型,为灌区优化配水提供新思路。【方法】以西安市周户灌区为研究对象,立足于寻求作物种植面积-水量-产量-经济效益之间的最优关系,建立以灌溉净效益最大为目标的优化配水模型,并利用混沌人工鱼群算法进行求解。【结果】利用所建立的以灌溉净效益最大为目标的优化配水模型进行优化后,灌区总供水量为12 711.44万m3,较常规配水量增加了1 402.67万m3,其中地表供水较常规配水量增加了1 510.67万m3,地下水供水量有所减少;通过作物不同时段分配水量及种植面积的协调,灌区净效益增加了16.37%,粮经比为1∶1.21。【结论】以灌溉净效益最大为目标对灌区配水进行优化后,灌区配水过程更加均匀,同时灌区作物种植结构也得以优化和调整。  相似文献   

7.
云南冬马铃薯生育期为旱季,作物需水量难以得到充分保障,通过灌溉可以补充作物需水,但是灌水节点和灌水量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尚不明确。试验通过膜下滴灌在齐苗期、开花期、淀粉积累期进行不同灌水处理,寻找最佳灌水时段和最优灌水量。结果表明:灌水时段选择齐苗期和开花期2次灌水,单次灌水量为72 m3/hm2时,冬马铃薯产量最高(58790 kg/hm2),商薯率最优(95.6%),经济效益最好(84059.71元/hm2)。通过试验证明,云南冬马铃薯灌水关键期为齐苗期和开花期,单次灌水量72 m3/hm2为冬马铃薯种植关键水的最佳灌水量。  相似文献   

8.
运用多目标模糊随机优化模型,对区域内水-土-作物系统的管理规划和优化配置进行了研究。模型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劳动力的利用为主要目标,寻求作物种植的最优模式,实现对水土资源的最佳配置。为了很好地处理多目标规划中的权重分配问题,采用模糊定权的方法确定各个目标的权重。在建立优化模型时,同时考虑了模糊因素和随机因素对决策问题的影响,因而所得的模型更加客观、合理,能够使各种有限的资源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应用实例表明,该模型理论严谨、操作简单、计算简便,将其应用到农业系统的水-土-作物的优化配置是可行的,能合理地分配各种资源,从而能提高作物产量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9.
农作物优化灌溉制度及水资源分配模型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阐述了国内外优化灌溉制度及灌溉水资源在单一作物和多作物间优化分配模型的研究进展,分析 了目前水资源优化分配模型研究中存在的仅考虑经济效益而忽略生态环境效益、农业用水效率较低、模型中指数 取值研究不足等问题,提出了今后在农作物水资源优化分配模型的相应研究中,应考虑多目标规划模型及生态影 响目标,并运用决策支持系统来进行水资源优化,发展多作物优化组合及优化配水模型,从而为确定区域节水模式 和水资源承载能力及生态环境改良提供更有力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水是影响作物生长、产量及品质形成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探索不同灌水对作物生长、产量和质量的影响,以为当归规范化种植提供灌溉理论依据。在田间试验结果基础上,通过统计分析、回归分析和相关分析对不同灌水量与当归生长、品质和产量主要指标间相互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以云南当归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灌水处理对当归生长主要指标株高、株宽、根长的影响,对产量指标的影响,对主要品质指标阿魏酸、挥发油含量的影响,建立量化影响关系,即通过一元二次多项式拟合灌水量与当归根长、产量、阿魏酸、挥发油含量的关系。指出各个生育期株高、株宽、根长总体上表现出随着灌水量增大而增大的趋势,但过度增加灌水量反而会影响当归生长;灌水量直接影响当归产量,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产量的形成,适量灌水有利于增加产量,提高水分生产率;灌水对当归的品质也产生重要影响,灌水在一定范围内,可提高当归阿魏酸、挥发油含量,如果灌水过多导致其含量减少。  相似文献   

11.
针对国内外开发的渠系优化配水软件存在通用化程度不高的问题,以VB、MATLAB等多种编程工具为开发平台,并基于COM组件技术研制了可脱离MATLAB和VB编程工具运行环境的渠系配水优化编组通用化软件,实现了渠系层状树形结构图、空间布局概化图和渠道特征参数数据库等的交互使用,使用户可以方便地完成复杂渠系的空间布局搭建和渠道特征参数的设置。对软件的实例测试表明,本软件编程速度快、程序简洁、界面直观、求解速度快、结果可靠性高,能方便地用于渠系配水优化辅助决策。  相似文献   

12.
王新华  郭美华  范春梅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6):22528-22532
根据蒙自坝子中部蒙自气象站1980—2010年逐月气象资料和相应的作物数据及CROPWAT软件,计算了蒙自坝子近31年来的作物需水量和灌溉用水量,通过排频,确定了不同作物在相应保证率下的灌溉用水量。研究结果表明,水稻、玉米、马铃薯、烤烟、花生等大春作物的多年平均作物需水量分别为696.2、427.7、517.8、414.0和469.0mm,作物需水量离差系数较小。大春作物生育期有效降雨量较多,故灌溉需水量很少,但水稻因为泡田用水、秧田用水、生长期渗漏等,导致灌溉用水量很大,成为灌溉需水量最大的作物;小春作物蚕豆、小麦、油菜的多年平均作物需水量分别为394.8、412.5、476.2mm。因为生育期内有效降雨量相对较少,小春作物灌溉需水量很大;甘蔗、蔬菜为全年种植(生长)作物,作物需水量分别为1308.3和1186.9mm,灌溉需水量分别为675.2和523.51/11/1,成为仅次于水稻的第2和第3位灌溉需水量最大的作物。该研究为蒙自坝子灌溉制度制定、作物种植结构调整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参考作物需水量实时预报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参考作物蒸发蒸腾量预测是实时灌溉预报的重要环节,对于节约用水、增加作物产量和农业经济效益起着重要作用。评述了参考作物蒸发蒸腾量实时预报的几种方法,指出了在具体应用时宜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模型的优化择选以提高预测精度。  相似文献   

14.
安徽省淮北地区旱作物灌溉制度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安徽省淮北地区冬小麦、油菜、夏玉米、大豆等主要农作物的分阶段受旱试验,获得了连续5年的非充分灌溉试验资料,用多元回归分析法得到了这几种作物水分生产函数模型参数.运用动态规划法研究了供水不足条件下的非充分灌溉制度,得到了冬小麦、油菜、夏玉米和大豆这4种作物的优化灌溉制度.研究结果表明,在产量相同或相近时,采用优化灌溉制度进行灌溉,可明显减少作物的耗水量和灌溉用水量,提高水分生产率.  相似文献   

15.
在温室生产中,作物需要的水分主要依靠滴灌和喷灌方式供给,为了解在不同灌溉方式下土壤中水分运动的规律,以Navier-Stokes方程为框架、运用CFX流体动力学分析软件对滴灌和喷灌方式下水分运动情况进行了三维稳态模拟,模拟中设单位时间内供水量相同.模拟结果显示:灌溉方式对土壤中水分运动和分布有重要作用.在滴灌下,水分主要集中在作物根系区域,水分利用效率高.土壤水分呈近球状分布,随着灌溉时间的增加,球形边界逐渐模糊并向土壤深层延伸.在喷灌下,土壤水分一层层向下渗透,水分含量呈从上往下逐步递减,在每一层中的水分含量相对均一,在相同灌溉量下水分接触土壤量比滴灌时少.  相似文献   

16.
为了避免灌溉水量优化配置求解结果中粮食作物供水量为零的情况,通常在模型中设置粮食作物最小灌溉面积或最低产量的约束,该约束的设置能够显著降低优化模型的客观性。鉴于此,本研究在灌区灌溉供水量优化配置模型中引入了种植风险系数。该模型以灌区灌溉增产效益最大为目标,利用作物水分生产函数,同时给出了不同作物的优化灌溉用水量和优化灌溉面积,实现了灌区灌溉水资源的优化分配。以山西省夹马口灌区为例进行了分析研究,求解的作物灌溉面积占总灌溉面积的比例与灌区现状非常一致,表明该模型合理可靠,可用于指导灌区灌溉用水管理。该研究结果对灌区农户合理确定种植结构也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基于WebGIS的多指标灌溉信息管理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灌溉决策精度,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方法】从精确灌溉的角度出发,采用系统工程和软件工程的原理和方法,将计算机、数据库、网络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等多种技术相融合,建立了以WebGIS为基础的多指标灌溉信息管理系统。【结果】以作物需水信息为基础,综合考虑土壤、作物、田间监测、灌排信息和气象等因素的影响,构建了单指标和多指标决策模型,利用SuperMap IS.NET的网络发布功能,将灌区信息、实时气象、作物需水量、有效降雨量、决策结果、土壤墒情分布等信息进行发布,实现信息的动态可视化表达。本系统可使操作人员既能够通过地图宏观了解灌区和决策结果的总体情况,又能对离散资料进行分析和整合。【结论】系统在人民胜利渠灌区和广利灌区推广应用的结果表明,系统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灌溉管理水平和决策精度, 实现了灌溉管理与决策的智能化和信息化。  相似文献   

18.
最优化数学模型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磊 《河北农业科学》2009,13(6):149-149,167
最优化方法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中的结构调整、作物布局和饲料配方等许多问题。阐述了建立农业生产最优化数学模型的步骤,介绍了该模型的一般形式,并以MATLAB软件为例,说明了该模型的具体求解方法。  相似文献   

19.
在进行基础资料调查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计算不同水源不同节水灌溉方式的年收入、支出、年净效益和投资回收期等,得到不同水源在不同灌溉方式下的年净效益平均值,完成节水灌溉方式经济适宜性的评价分析;以灌水均匀度作为技术适宜性评价指标,适宜性评价结合3种灌溉水源(地面水、浅井水、深井水),3种作物模型(粮食作物、经济作物、林果),3种地形地貌(1/1 000~3 000、1/100~1 0001、/10~100)5,种土壤质地(砂质、砂壤质、壤质、粘壤质、粘质),完成节水灌溉方式技术适宜性评价分析;根据调查资料整理和总结,得出群众对各种灌溉方式的评价结果,完成节水灌溉方式的社会适宜性评价分析;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实现节水灌溉方式的适宜性评价。并且以典型灌区为实例,对构建的综合评价指标和决策集及建立的节水灌溉方式评价数学模型进行验证,完成了节水灌溉方式的优选。  相似文献   

20.
作物非充分灌溉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作物水分生产函数的一些基本原理和典型模型,并对其在非充分灌溉方面应用的状况以及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加以阐述。对作物灌溉制度优化模型以及优化灌溉制度设计方法加以探讨,为合理利用有限的水资源,达到作物最大的产量或产值,实现有限水量在作物生长期及作物间的合理配置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