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邢湘臣 《农业考古》2003,(2):132-132
老舍的女儿舒云女士撰写了“老舍与《茶馆》”回忆录 ,读来思绪万千。今择之 ,共“品”味。老舍写《茶馆》一剧 ,有他的前因后果。老舍是当代著名的剧作家 ,但是他对自己的剧本 ,从不作高的评价 ,他只有一个优点 ,就是“勤快”。此话不假 ,正是老舍夫人胡青在整理老舍手稿时 ,发现仅一部《春华秋实》 ,老舍写了五十多万字 ,化了七、八个月时间 ,一遍一遍的改 ,一共改了十遍 ,说明他写作的谨慎、郑重 ,所以他写出的作品 ,份量很重 ,在国内、外具有深远的影响 ,这就是治学“勤快”的哲理。老舍写《茶馆》剧本 ,那就在“三反五反”后 ,老舍刚…  相似文献   

2.
沙宣  刘军芳 《农业考古》2006,(2):148-152,157
小茶馆与大社会一个小茶馆,一个大社会。“茶馆是三教九流会面之处,可以多容纳各色人物。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这是老舍先生一次在回答记者问他为何写作《茶馆》时所说的话。的确,通过他的笔触,我们看到了一个小小的茶馆,这个小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在这个小社会中浓缩了的大社会的风情世态。老舍先生的《茶馆》是中国话剧舞台上不朽的作品。这部三幕话剧涵盖了清末至民国长达半个世纪中茶馆的变迁,茶馆的王老板一心期望通过跟上所谓的改良步骤来挽救自己的茶馆,但是茶馆的日益凋敝是当时社会动荡的必然结果。老舍先生曾恳切地说:“…  相似文献   

3.
《茶馆》是我国话剧典范,一经上演,长久不衰。剧中鲜明的人物形象已深入人心,这得力于老舍先生力透纸背的语言功力。本文试从三个方面就《茶馆》的语言艺术进行粗浅分析。  相似文献   

4.
“老舍茶馆”的冷与热1988年,北京西珠市口开设了“老舍茶馆”,茶客们在这古色古香的环境中悠然品茶,领略“从来佳茗似佳人”的茶文化韵味。同时可欣赏传统技艺节目,既发思古之幽情,也是传统优秀民族文化的洗礼,这正是“老舍茶馆”独特魅力之处。不到五年功夫,...  相似文献   

5.
沙宣  刘军芳 《农业考古》2005,(4):122-126
扶植民族艺术花 走进老舍茶馆的西大厅,一眼就可以看到舞台两侧一副烫金对联“振兴古国茶文化,扶植民族艺术花”,这副简短的对联诉尽了尹盛喜一生的喜好、追求和努力,也成为老舍茶馆的两大立馆宗旨。  相似文献   

6.
安明霞 《农业考古》2004,(4):237-238
人们一向认为老舍茶馆就是"品茗听戏"的地方,如今又被注入了新的内涵.今年以来,再到老舍茶馆,就会发现这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除仍然保持三楼西边大厅的品茗听戏外,东边大厅的大碗茶酒家还增加了茶宴,更让人耳目一新的是二楼开办了老舍茶馆前门四合茶院、大碗茶茶庄.许多人的直觉是,老舍茶馆在逐渐壮大.  相似文献   

7.
《茶馆》是老舍先生的著名话剧,被誉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这个作品用茶馆的命运来隐喻时代的变迁、文化的兴衰,从茶、茶馆、茶文化入手来传达"葬送旧时代,歌颂新中国"的时代主题,与当时的主流文学样式迥异其趣。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茶馆考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中国古代茶馆考论北京大学刘学忠茶馆,唐宋时称茶肆、茶坊、茶楼、茶邸,明代以后始称茶馆,张贷《陶庵梦忆》中即称茶馆,《儒林外史》中多称茶馆,清代以后,就惯称茶馆了。它是一种以饮茶为中心的综合性群众活动场所。茶馆起于何时,史料无有明确记载。汉时王褒《僮约...  相似文献   

9.
老舍的话剧《茶馆》中,主人公王利发所开的茶馆里张贴有一张"醉八仙"大画,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科书第四册的有关课文注释是:"醉八仙"大画大约是以饮中八仙故事为题材的画.饮中八仙,是指李白、贺知章等八人.杜甫有《饮中八仙歌》.笔者认为,这种说法欠妥,"醉八仙"应指传说中的汉钟离、铁拐李等八仙.其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10.
沙宣  刘军芳 《农业考古》2005,(2):110-113
雷锋墙下多沉思,远望老舍茶馆,除了京味十足的彩色雕梁门柱,几十年如一日的“老二分”茶摊,还有那面巍巍壮观的“雷锋墙”。褐色的雷锋铜雕像和“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在这里绝不仅仅是个装饰和口号而已,它犹如茶馆的历史一样绵长,作为一种企业文化深深刻进了老舍茶馆每一个员工的血液里。  相似文献   

11.
老舍先生在《茶馆》中处处彰显着作为一名语言大师该有的写作风范。在这部话剧中主要的出场人物就有十几个,但是这些人都有自己的形象特点和性格,每个人都是与众不同的。老舍先生通过话剧中的十几个人物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通过浓浓的京味语言,幽默风趣的叙述了三个时代中茶馆的兴衰成败,辛辣的语言,嘲讽着当时社会时代中的丑态。整本书将黑暗的社会与爱国者形成了鲜明的对立,一边讽刺当时的社会,一边又表达了对于爱国者的同情之心,让读者看完之后笑中带泪,心中却不仅充满悲凉。  相似文献   

12.
话说北京茶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茶馆不仅是人们饮茶小憩、享受品茗乐趣的好去处,而且还可以从茶馆里了解当地风俗民情,历史掌故,乃至世道的兴衰。凡是看过老舍先生著名话剧《茶馆》的人,都会对北京的市井生活和民间疾苦,产生深刻印象。茶之成为商品,距今已有两千多年了。据陆羽《茶经》引《广陵耆老传》中说,在晋元帝时,就有老妇人每天清晨提着一罐茶水,到市场上去卖,市民们纷纷购买,由此推断这就是茶馆的雏型。明确记载有关茶馆的最早文献,是唐代宗(公元七六二——七七九年)时封演的《封民闻见记》:“闰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煮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见卷6)唐中期时,饮茶风气愈益盛行。市廛间随之出现了卖茶水的  相似文献   

13.
茶香飘鹏城深圳老舍茶馆从80年代末隆重登场,到90年代初悄然关闭,多少带点悲壮的色彩。其经营者超前的经营意识,不得不在现实面前一闪而过。从某种意义来说,这是有点一厢情愿的味道,那时候的环境,还不具备天时、地利、人和种种因素。虽然那时的深圳已改革开放十年,深圳的发展初具规模,但总的来看,人们还处在一个创业期的“躁动”心态,大多数人的经济基础还没稳定,无论人们的消费心理,还是消费能力,都不能形成一个消费群,他们还没有一种闲情和静心呆在悠闲的茶馆谈天说地。尽管老舍茶馆从它的设计格调、经营方式、茶馆规模…  相似文献   

14.
鲁迅与茶     
有一文艺单位,想在上海开爿艺术茶馆,取名“鲁迅茶馆。”。上海的“鲁迅茶馆可与北京的“老舍茶馆”齐名。一来,鲁迅、老舍都是文艺界著名人士。二来,上海是鲁迅长期生活、战斗过的地方(可说是鲁迅的“第二故乡”),三来鲁迅生前十分爱喝茶。他一边品茗,一边构思佳作,在他的日记中,就有买茶、赠茶及外出饮茶的记载。鲁迅对品茗有一论说:“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不过要享这种清福,首先就必须  相似文献   

15.
茶馆漫语     
写茶馆的散文不少,对“不可一日无此君”的茶客而言,“此君”既是茶汤,也是茶馆,难分彼此的。想要品饮此类散文的读友,大凡可在《名家论喝》、《清风集》之类的专题散文选本中一睹为快。汪曾祺的《泡茶馆》和秦绿枝《孵茶馆》或“泡”或“孵”是同一个意思,秦文对上海老城隍庙的茶馆都有耐人回味的段落,更有老报人的高见──“当政者如要体察民情,即使自己不便去,也不妨派手下的人经常去坐坐茶馆,可以听到真正的民间的声音。”但特别能侃的还是汪曾祺,泡茶馆对抗战时西南联大的学生有什么影响,汪文一下列举出三大好处:“一可养…  相似文献   

16.
在美国的中国式茶馆陆韵先生曾去美国,在美国几次品尝过中国式茶馆的茶味,感慨之余,写了一篇《美国的中国茶馆》,刊于上海《消费报》(1994年12月12日)上,今重读之,颇可玩味,兹择录之。在美国内布拉斯加州的的梅里曼、佐治亚州的奥尔巴尼,都有中国式的茶...  相似文献   

17.
北京又添一新景老舍茶馆是以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命名的一家京味儿十足的茶馆,1988年兴建,位于北京前门西侧蓝色琉璃瓦飞檐的“大碗茶”商业大楼三楼。正门前,有一座老舍先生的半身铜像,“老舍先生”以幽默的目光迎接着前来品茗的宾客。门楣上书有“北京大碗茶”五字的金漆匾额,落着老舍夫人胡絜青题写的“集老舍书印”的边款。走进大厅,使人感到一派既古朴典雅,又清新蓬勃的气氛.厅内宫灯高照,名人书画琳琅满目。中央池座里摆着数十张乌漆铮亮的仿古梨木八仙桌,上首是一座小巧玲珑,故宫漱芳斋风格的小戏台,下首棱花木门,虚掩着几间雅座,左边明亮的高台上是一溜可以眺望天安门的廊座,右边柜台前悬挂着老式茶叶店  相似文献   

18.
旧社会帮会在茶馆的活动湖南金竹山电厂匡达人《中国茶文化》专号,没有“茶馆见闻”专栏,发表了许多富有地方特色的茶馆风情和文化的文章,读后使人大开眼界。但还有未尽之处,如谈及旧社会茶馆的社会作用,虽然也提到黑社会人物利用茶馆作为活动场所,但还欠了了。据我...  相似文献   

19.
茶艺馆,是现代茶馆的称谓。九十年代初在中国大陆兴起,其源于台湾七十年代中期人们思乡、怀旧之风,也有人谓之受“日本茶道”的影响。其实,中国是茶的故乡,饮茶之风兴于唐,盛于宋,茶馆,唐时称“茗铺”。《封氏闻见记》记载“城市多开茗铺,煮茶卖之……。”《太平广记》卷,有“ 于茶肆”(《河东记》)。《梦粱录》载“今杭城茶肆亦如此,插四时花,挂名人画……”。宋人《清明上河图》名画卷中也出现茶肆,唐宋时还有称“茶坊”、“茶楼”、“茶邸”、“茶居”等等,茶馆之名始称于明代(张岱《陶庵梦忆》),清代也惯称茶馆。老…  相似文献   

20.
河南省邓州市自2004年秋季以来.先后在全市范围内的各村建立了文化茶馆,以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并让农民兄弟在茶余饭后能及时了解到新的种植养殖及其他致富信息。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一个别开生面的学科学.用科学热潮。此事先后在《人民日报》、《河南日报》等媒体上作了报道。如今,文化茶馆学科学用科学的氛围就像一颗永不熄灭的火炬在邓州大地永放光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