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黄淑美 《农业考古》2005,(3):243-243
1991年,伍慕仪女士应《农业考古》编辑部之约,编纂了《〈中国农史〉、〈农业考古〉、〈农史研究〉、〈古今农业〉论文资料索引1980-1990》一书,并于当年八月在南昌召开的“首届农业考古国际学术讨论会”上,由《农业考古》编辑部印发给参加会议的代表及有关农史研究单位,这给农史研究工作者及其他读者提供了方便。  相似文献   

2.
《中国农业百科·农史卷》第三次筹备座谈会于1985年6月中旬在南昌召开。参加会议的有农业出版社、浙江农业大学农史研究室、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北京农业大学农史研究室、西北农业大学古农学研究室、华南农业大学农史研究室、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经济史研究室,江西省中国农业考古研究中心以及《中国农史》、《农史研究》、《农业考古》编辑部的代表。会议对农史卷的条目及有关编撰、出版等问题进行认真而富有成效的研究。(古为农)  相似文献   

3.
由中国农学会农业历史学会、中国科技史学会农史学科委员会、华南农业大学农史研究室联合举办的全国农史学术讨论会于1988年20日至25日在广州市华南农业大学召开。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80余人,收到论文近百篇,会议围绕农史研究如何  相似文献   

4.
以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期刊总库为统计源,调查了《华北农学报》2003-2007年5年间刊登的1290篇论文的被引频次,了解《华北农学报》总体被引用情况和高被引频次论文的学科和单位特点。结果表明:2003-2007年间《华北农学报》发表的论文被引用的比例为67.99%,比在中国知网收录的582种农业科技类期刊的平均值(31.07%)”高出36.92%;被引频次在10次以上的论文多集中在植物生理和生物技术方面,占到72.52%。被引频次较高论文作者集中在《华北农学报》主办单位所在省市。  相似文献   

5.
(本刊讯)为了培养中青年农史工作者,壮大农史科研队伍,使农史研究更好地为建设现代化农业服务,经研究,拟在一九九零年上半年召开第三次农史学术讨论会,并将组织评选优秀论文,予以适当表彰。有关事项如下:1.参加学术交流的中青年同志,包括在职农史研究人员、博士生、研究生,年龄限在50岁以下;2.论文内容:根据作者专业特长,结合当前的形势,农业生产中的问题,自选内容,自定题目;  相似文献   

6.
由华南农业大学农史研究室梁家勉研究员为主编、全国数十名农史研究者参加编写的中国第一部大型农业科技史专著——《中国农业科技史稿》(下简称《史稿》),经过全体编撰者的共同努力,历经数载,终于1986年交农业出版社出版,这是农史界及其有关学术界值得庆贺的一件大事。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是世界栽培植物起源中心之一。在长期的农业生产过程中,中国人民在农业科学技术方面取得了极其伟大的成就,在当时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有的时至今日仍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对于这个极其丰富而宝贵的遗产,很早就有人进  相似文献   

7.
正2016年1月15日,由华南农业大学农史研究室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中共清远市委宣传部联合主办的《中国传统农器古今图谱》(下简称《图谱》)研讨会在华南农业大学召开。来自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广东省农史研究会、清远市文联、清远日报社等单位的专家、学者、编辑及著名摄影策展人共30余人出席。《图谱》作者、清远市政协委员潘伟和  相似文献   

8.
日本东海大学文学系史学科副教授渡部武于今年5月到11月应邀来复旦大学讲学。并在六七月份先后访问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北京农业大学农史研究室、中国农业博物馆、西北农业大学古农学研究室、华南农业大学农史研究室和江西省中国农业考古研究中心等农史研究单位,与我国农史界学者进行学术交流。渡部武副教授先后做了《关于“耕织图”新资料的研究》和《历史研究中绘画资料的应用》等学术报告。现将他在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江西省中国农业考古研究中心所做的报告全文发表,以供本刊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9.
游修龄先生是浙江大学退休教授,中国农史学家,尤其以稻作史研究最为出色,他的《中国稻作史》是国内第一部稻作史通史著作,填补了国内关于稻作史学的空白。今年正值游先生九十岁大寿之际,做为游门第三代弟子,在导师曾雄生研究员和浙江文物考古研究所郑云飞老师的联系下,我于寒假专门来到游先生居住的  相似文献   

10.
我国著名农史学家、中国农学会农业历史学会副主任委员,浙江农业大学农史研究室主任游修龄教授应日本“东亚文化交流史研究会”邀请,于今年5月中旬前往日本佐贺县参加第二届中日文化交流史讨论会,在会上作了《中国的稻作对日本稻作的影响》学术报  相似文献   

11.
正在黑龙江农垦八五七农场场史馆里,陈列着一把熠熠生辉的"星海牌"小号,旁边泛黄的毛边纸上印着《凯旋进行曲》曲谱,似乎在等待着主人再次吹响进军荒原的号角。小号的主人张应才,1934年9月出生于安徽桐城,1949年4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30军文工团,不久转入华东军区海政文工团。年仅15岁的他有幸被选为参加开国大典的军乐队小号手,在天安门广  相似文献   

12.
1990年11月20日,陈道教授、张仲葛教授、中国农史学会秘书长吕平编审、中国农业博物馆农史研究室研究员彭治富、王潮生、闵宗殿、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范楚玉研究员、中国社科院经济所研究员李根幡、《农业图书情报学刊》王永厚主编等北京农业大学校内外11个单位40余位学者,冒着凛冽的寒风,应邀来到新落成的图书馆报告厅,参加纪念王毓瑚教授逝世10周年纪念暨学术交流会。王毓瑚教授是我国著名农史学家,1907年出生于河北高阳,1980年病逝于北京。他早年曾赴德、法留学,专攻经济思想史。回国后,历任河北法商学院、西北农学院讲师,国立编译馆编审、复旦大学、北京大学农学院、北京农业大学农经系教授,主要从事农业经济学教学和农史研究工作,曾长期兼任北京农业大学图书馆馆长。  相似文献   

13.
读刊用刊     
致富不忘引路“人”——青年民兵廖东军利用《湖南农业科学》等刊物致富小记   湖南隆回县横板桥镇青年民兵廖东军于2000年出售一批中药材,获得纯收入6600多元。邻里乡亲向他取经时,他指着堆放在书柜上的《湖南农业科学》等刊物说:“她们就是我致富的引路人!”   廖东军于1993年高中毕业,回乡后苦苦探索致富之路,曾因找不到致富门路而一度消沉。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结识了《湖南农业科学》,从此走上了靠科技致富的自学成才之路。他自费订阅了《湖南农业科学》、《湖南科技报》等刊物和报纸,从中学习科技知识,并把学到的科学技术用于自己的生产实践,使粮食连年增产。   1997年,廖东军利用《湖南农业科学》提供的信息,从外地引进一些中药材,摸索着种植,当年获利2000多元。为此,廖东军大受鼓舞,于是扩大生产面积,增加种类,每年仅药材一项就获利1万多元,再加上其他各项收入,每年纯收入达2万多元。他被镇政府树为科技致富典型,优秀青年民兵。   廖东军致富不忘引路人。几年来,他积极把《湖南农业科学》等刊物介绍给乡邻,引导他们走共同致富之路。在他的影响和帮助下,有23位青年民兵自费订阅《湖南农业科学》,其中有11人年纯收入达到5000多元。 罗斌 李旭博(422200 湖南隆回第十中学) 《湖南农业科学》给我带来了财富   我是河南省灵宝市汇丰采供部的普通职工王芳。多年来我一直自费订阅《湖南农业科学》,并每期必读。我从《湖南农业科学》中学到了很多科技致富方面的知识,并通过读刊用刊而发财致富。   我从《湖南农业科学》上看到香椿无土芽苗菜速育技术后,精心按其介绍的操作步骤进行生产实践,很快获得成功,芽苗菜销售收入达6万余元,相当于我十多年的工资收入。为感谢贵刊对我的帮助,2000年我自费多订5五份《湖南农业科学》,送给我的好友阅读,并愿向《湖南农业科学》的新老读者长期免费赠送香椿芽苗8天速育生产技术简介。让《湖南农业科学》的读者与我共同致富。   读报读刊知天下,用报用刊富勤人。 王芳(472500 河南省灵宝市贵妃园汇丰采供部)  相似文献   

14.
(I)论著校摊学公孙龙子考上海图书馆史上海新闻事业之史的发展新闻史上新时代梦溪笔谈校证新校正梦溪笔谈种艺必用校录中国古代的类书中国农书与农史论集沈括研究论集商务印书馆商务印书馆上海市通志馆上海市通志馆世界书局上海出版公司中华书局农业出版社中华书局农业出版社齐鲁书社1931年出版1 932年1935年1935年1947年1 956年1957年1 962年1982年1985年将出版(l)论文 (a)沈括研究沈括的科学成就的历史环境及其政治倾向文史哲1956年第2期 (本文经《新华半月刊》1 956年第7期转载,又经三联书店1957年出版的《中国历史人物论集》转载)沈括…  相似文献   

15.
马瑞江 《农业考古》2002,(3):262-267
周肇基教授在中国科学史和农业史研究上 ,是承前启后的一代学者中引领大家前进的学者之一。他的大作《中国植物生理学史》于 1998年在广东高教出版社出版。阅后快吾心志 ,欣然命笔 ,望众人从中受益。  一、从两代学人在农业史上的艰辛跋涉 ,看《中国植物生理学史》的学术地位迄今为止农史研究仍然是个比较年青的学科 ,大体上有三代人在这充满荆棘的研究之路上跋涉。第一代是解放前完成大学教育的老一代学者 ,其代表人物是石声汉、梁家勉、王玉瑚等 ;第二代是在文革前完成学业的 ,周教授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第三代是文革后毕业的新生代。巧…  相似文献   

16.
李祥 《农业考古》2006,(1):60-60
由华南农业大学农史室倪根金教授主编、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罗桂环研究员副主编的《生物史与农史新探》一书,于2005年10月由台湾万人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该书是为了纪念2003年11月在华南农业大学召开的“中国生物学史暨农学史学术讨论会”而精选集结出版的论文集。全书近60万字,共收录论文50多篇。内容主要涉及生物史、农业史等领域,诸如生物与生态思想史、生物灾害史、畜禽史、园艺花卉史、地区农业史、中外农业科技交流史、作物与耕种史、农史研究方法等等。其中许多论文考证严谨、立论正确、新意迭出;或利用新材料,引出新研究领…  相似文献   

17.
正为了以规范的网络期刊出版方式更快更好地确立作者的科研成果首发权,全面提高学术论文的传播效率和利用价值,我刊现已加入中国知网学术论文录用定稿网络首发平台,通过《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CAJ-N)正式出版我刊网络版。从2018年12月1日起,凡经我刊录用并缴纳版面费的稿件(录用定稿),均可在中国知网(www.cnki.net)实现网络首发。录用定稿网络首发后,在后续的排版定稿、整期汇编定稿网络版和印刷版中,不得修改论文题目、作者署名、作者单位及其  相似文献   

18.
<正>2015年5月18日,时逢"国际博物馆日",筹划已久的中国农业博物馆、全国农业展览馆"农博讲堂"正式开讲。讲座由中国农业博物馆、全国农业展览馆馆长隋斌主持,讲堂邀请的第一位嘉宾是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著名社会学家李强教授,他就"城镇化与城乡统筹"问题作开篇讲座。农业部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和部分退休干部、中国农业大学部分师生、社区居民以及博物馆同行参加。  相似文献   

19.
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对中国科技史研究是卓有成效的,他的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闻名于世界,其中包括对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史研究的贡献。他的学生罗伯特·坦普尔也是研究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佼佼者,他的著作《中国——发现和发明的国家》,以通俗的文学、扎实的考据、令人信服的论证,介绍了中国100个“世界第一”。有关农业科学技术的发现与发明对我们研究中国古代农史有极力的参考价值,引起了注意。坦普尔对我国古代农业科学技术发现与发明考证不但精湛,而且比较广泛。为我们研究  相似文献   

20.
勘误声明     
《北京农业》2013,(6):30
<正>胡开志同志在《北京农业》2013年1月下旬刊发表论文《风景园林绿化的设计原则》一文,单位为云南省元江县农广校,经核实,应为广东省梅州市园林管理处。特此声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