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种子带毒与玉米矮花叶病发生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玉米矮花叶病是玉米重要病毒病害 ,196 8年曾在河南新乡地区大发生。 80年代推广丰单 1号、郑单 2等抗病品种 ,病害得到控制。 90年代以来 ,病害再度发生并北移 ,京、津、冀、鲁、豫、陕、甘、辽等地均遭严重危害。该病由玉米矮花叶病毒 (MDMV)引起。种子带毒是田间病害发生的主要初侵染源和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为了明确自然条件下 ,种子带毒对玉米矮花叶病发生的影响 ,1999年作者在玉米矮花叶病的重病区河北省抚宁县选择易发病期 (4月2 4日 )播种 333 5m2 高感玉米杂交种沈单 7。试验地内不进行药剂防治 ,其他水肥管理同大田。在…  相似文献   

2.
姜华 《植物病理学报》2001,31(2):191-192
 查明辽宁地区近年流行的玉米矮花叶病的毒原种类及主要流行株系,为生产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是个急待解决的大问题.本文着重毒原采集、分离纯化、提纯检测、理化特性分析和抗血清制备等生物学特性研究,MDMV-RNA提取、CP基因的cDNA克隆及序列分析与株系鉴定等分子生物学研究,玉米对矮花叶病抗性机理,即MDMV对玉米品种防御酶系及生化物质影响的病生理研究,玉米品种资源抗矮花叶病鉴定,及MDMV对玉米植株农艺性状影响研究等,以填补辽宁地区对玉米矮花叶病系统研究的空白.  相似文献   

3.
玉米矮花叶病(MDMV)又叫花叶病毒病。玉米整个生育期均可感病,其中以苗期到7叶期发病最盛。被害玉玉病叶褪色失绿呈斑驳花叶状,早期感染的幼苗,根茎腐烂,过早死亡,病株均有不同程度的矮化,发病早,矮化严重,果穗短小,甚至无果穗;发病迟,株高基本正常。一般病田病株减产50%-70%,为控制该病的发生,近几个结合田间发病规律调查,进行了预防和发病后防治试验,并提出综合防治对策,收到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4.
抚宁县玉米矮花叶病造成玉米严重减产玉米矮花叶病(MDMV)在河北省抚宁县逐年加重,1995年全县1万hm2春玉米普遍发病。病株率在20%以上的重病田占8.7%,病株率5%~20%的占50.6%。作者在沈单7号玉米矮花叶病显症(玉米拔节期)时用红漆涂茎...  相似文献   

5.
玉米对矮花叶病抗性遗传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玉米矮花叶病(MDMV)是我国玉米上的重要病毒病之一。目前防治该病的主要措施是种植抗病品种。研究品种的抗病遗传力是抗病育种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1981年5月京郊菠菜留种地发生菠菜矮花叶病。染病植株呈现畸形花叶,严重矮缩,影响抽薹结籽。通过病毒寄主范围的测定证明,它可侵染豆科、茄科、藜科、十字花科中的19种植物。可由桃蚜进行非持久性传毒。从提纯病毒的分析超离心得到三个沉降值,分别为57s、94s和113s。在电镜下观察到球形病毒颗粒,直径为24~25毫微米。根据现有资料分析,引起菠菜矮花叶病的病毒系为蚕豆萎蔫病毒的一个株系。  相似文献   

7.
玉米种子携带玉米矮花叶病毒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玉米种子携带玉米矮花叶病毒玉米矮花叶病(MDMV)最早于1968年在河南新乡、安阳、河北邯郸大发生,而后蔓延至山西、陕西、甘肃、山东等省。80年代初,河北省的中南部平原地区病害发生严重,成为重病区,而张家口、承德等地为偶发区,病株率在5%以下。199...  相似文献   

8.
玉米病毒病有粗缩病、矮化叶病和黑条矮缩病,粗缩病和黑条矮缩病是由灰飞虱以持久性方式传播,矮化叶病是由蚜虫以非持久性方式传播。近年来,随着生态条件、耕作制度和栽培体系的不断改变,该病蔓延快、发病广、危害重,给玉米生产造成了很大的威胁。  相似文献   

9.
应用直接组织印迹斑免疫法检测玉米矮花叶病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玉米矮花叶病毒(MDMV)引起的玉米矮花叶病日趋严重,利用抗病品种是防治该病的根本措施。研究玉米抗病机理是快速培育抗病品种的基础,国外曾用免疫荧光法检测MDMV在接种叶片上的侵染和扩展。该法定位效果好,但对于叶片有较厚角质层的禾本科作物需要酶消解...  相似文献   

10.
抚宁县玉米矮花叶病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抚宁县玉米矮花叶病的发生与防治祁景乔汪志和杨占起陈国民李俊华丰晓强高素娥祁丽彤(河北省抚宁县农业局植保站066300)玉米矮花叶病自1994年在我县严重发生以来,连续3a发生面积都在1万hm2以上,占春玉米播种面积的70%,每年减产10%左右,成为我...  相似文献   

11.
于2016—2017年对山西地区358个玉米栽培品种开展了玉米矮花叶病抗性鉴定。综合2年的结果发现,在鉴定的358个玉米栽培品种中,表现为高抗(HR)、抗病(R)、中抗(MR)、感病(S)和高感(HS)玉米矮花叶病的玉米栽培品种分别有213、31、17、59和38个,分别占鉴定总数的59.50%、8.66%、4.75%、16.48%、10.61%。参试品种中主栽品种83个,全部表现出对矮花叶病具较好的抗性。其中,60个品种表现高抗,且已在山西大面积推广。275个拟推广的新品种中,有35.27%的品种表现为感或高感玉米矮花叶病,在综合评价及品种选择时应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12.
53份玉米品种(组合)对4种玉米病害的抗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3~1996年对北京玉米区试53份品种(组合)进行抗玉米大斑病、小斑病、弯孢菌叶斑病和玉米矮花叶病的抗性鉴定,其中抗大斑病有19份,抗小斑病有39份,抗弯孢菌叶斑病有23份,抗矮花叶病有26份,兼抗2种病害以上有36份,兼抗3种病害以上有19份,兼抗4种病害有3份。  相似文献   

13.
53份玉米品种(组合)对4种玉米病害的抗性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3~1996年对北京玉米区试53份品种(组合)进行抗玉米大斑病、小斑病、弯孢菌叶斑病和玉米矮花叶病的抗性鉴定,其中抗大斑病有19份,抗小斑病有39份,抗弯孢菌叶斑病有23份,抗矮花叶病有26份,兼抗2种病害以上有36份,兼抗3种病害以上有19份,兼抗4种病害有3份。  相似文献   

14.
山西省蚜虫消长与玉米矮花叶病流行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玉米矮花叶病是非持久性病毒——MDMV 引起。病毒介体是蚜虫,在山西省主要是麦二叉蚜(Schizaphis graminum Rond)、禾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 Linnaeus)、玉米蚜(Rhopalosiphum maidis Fitch)、桃蚜(Myzus persicae Sulzer)和棉蚜(Aphis gossypii Glover),麦无网长管蚜[Acythosiphum dirhodum(Walker)]的传毒能力未定。实验表明,传毒蚜虫饲毒最适时间5~30分钟,接毒最适时间30~60分钟,持毒期限6~7小时,有效传毒蚜数3~5头。气温20℃麦二叉蚜的传毒效能最高,是春播玉米的主要传毒蚜虫。传毒蚜的高峰期后16~30天是发病高峰,以玉米拔节至孕穗间发病最快,抽雄后渐缓。病害的发生流行取决于毒源量、传毒蚜的虫口密度及其自然带毒率的提高,这过程进展的快慢是受时间和空间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涪陵区处于重庆中部腹心地带,位于东经106°56′~107°43′,北纬29°21′~30°01′,地处长江、乌江交汇处,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年降水量1072mm。玉米是涪陵区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常年种植面积2.2万hm2。2005年,玉米矮花叶病大面积流行,全区发病面积共5333hm2,其中产量损失在30%以下的有3000hm2,30%~80%的约1600hm2,80%以上的约733hm2,产量损失严重。1田间症状与发病特点玉米矮花叶病是玉米生产中重要的病害之一,该病由玉米矮花叶病毒引起。在田间先在心叶叶尖形成褪绿黄化或褪绿小点,后从叶尖沿叶缘向下褪绿黄化或形成褪绿…  相似文献   

16.
玉米种质资源抗耐玉米矮花叶病的调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玉米种质资源抗耐玉米矮花叶病的调查周广和杜志强高云霞(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北京100094)玉米矮花叶病毒(MaizeDwarfMosaicVirus,MDMV)1930发现于意大利,现已成为全世界玉米种植区分布最广、为害最重的一种玉米病毒病...  相似文献   

17.
用大麦黄矮病毒(BYDV)的混合毒原及分离的4种株系,分别在温室和田间接种不同玉米品种幼苗。结果表明:BYDV的RPV(缢管蚜株系)和RMV(缢管长管蚜株系)侵染玉米幼苗,其症状以细条点症为主,很少产生红叶症。在温室内潜育期为29~34d,田间潜育期较短,为17~21d。BYDV侵染玉米可造成轻度矮化,且不同玉米品种苗期对BYDV的抗性也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8.
在田间的小麦丛矮病非典型病株申常常分离到北方禾谷花叶病毒(NCMV)及玉米粗缩病毒(MRDV)两种病原物。单独用前者接种,仅表现小麦丛矮症,单独用后者接种,仅表现小麦蓝矮症,即植株矮化、暗绿、分蘖减少,叶坚挺。两者混合侵染时,往往表现两者的混合症状,但以何种病毒占优势而倾向于优势病毒的症状。典型丛矮症植株中电镜检出弹状病毒粒体,40—70×270—400nm尺度与日本报导的稍异。典型丛矮病株中不存在玉米粗缩病毒的粒体。小麦丛矮病毒很可能是北方禾谷花叶病毒的一种地方性株系。  相似文献   

19.
南方黑条矮缩病已成为水稻上的主要病害.主要由白背飞虱传播。该病具有发生范围广、暴发性强、损失严重等特点。主要症状是植株矮化,在水稻生育前期是易感病期。笔者在分蘖期选用植物生长调节剂0.136%赤.吲乙.芸可湿性粉剂防治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为生产上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玉米矮花叶病毒种子传毒率检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玉米矮花叶病流行危害,种子带毒是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