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87 毫秒
1.
采用组织化学和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法)对秦岭产药用植物白鲜(Dictamnus dasycarpus)营养器官白鲜皮(根皮)、木质部、茎和叶中萜类物质的组织定位及黄柏酮和梣酮含量的动态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组织化学测试结果表明:在根中,萜类物质主要分布在多年生根的周皮、次生韧皮部、韧皮部的油细胞、维管形成层以及木质部的薄壁组织中;在茎中,萜类物质主要分布在茎的表皮、紧贴表皮的分泌囊、皮层、韧皮部和木质部的薄壁细胞、髓部以及紧贴茎表皮的分泌囊中;在叶中,萜类物质主要分布在叶的表皮、头状腺毛、栅栏组织、海绵组织及维管束位置的薄壁组织中。HPLC测试结果表明:白鲜植物体除药用部位白鲜皮外,在木质部、茎和叶中均含有萜类物质黄柏酮和梣酮;试验测试样本白鲜皮中黄柏酮和梣酮的含量均符合药典标准(2015);在除营养生长期外几个生长阶段的木质部以及盛花期、成熟前期和成熟期I的茎和叶中,其黄柏酮含量亦均符合药典标准,其中盛花期白鲜茎和叶中黄柏酮的含量为药典最低含量标准的2~4倍多。秦岭终南山产白鲜皮品质优良,白鲜的根木质部、茎和叶用来提取黄柏酮,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建议实践中针对不同需求综合利用白鲜非药材部位。  相似文献   

2.
中药白鲜皮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锋  徐宁宁 《安徽农业科学》2005,33(10):1865-1866
用硅胶柱层析、重结晶等手段从中药白鲜皮(DictamnusdasycarpusTurcz)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萃取部分分离得到5个单体(A、B、C、E和G)。通过碳谱、氢谱等核磁手段鉴定出,A为梣酮(Fraxinellone),E为白鲜碱(Dictamine);G为黄柏酮(Obacunone),其余化合物正在鉴定之中。  相似文献   

3.
目的测定不同产地白鲜皮中黄柏酮含量并进行聚类分析.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不同产地白鲜皮中黄柏酮含量,色谱柱:ZORBAX SB-C18(4.6mm×150mm,5μm);流动相:甲醇-水(60∶40);检测波长:黄柏酮215nm;柱温:40℃;流速:1mL.min-1;进样量:10μL;记录时间:20min.然后采用计算机的模式识别方法进行聚类分析.结果不同产地白鲜皮药材中黄柏酮的含量分别为:辽宁0.151 6%,内蒙古0.234 8%,黑龙江0.149 9%,吉林0.150 8%,河北0.194 6%,陕西0.159 8%,山东0.162 1%,安徽0.210 2%.范围为1.499~2.348mg/g.结论不同产地白鲜皮中黄柏酮含量不尽相同、东北部地区大致可归为一类.  相似文献   

4.
以白藓皮活性成分-梣酮为原料,制成了一种润湿性好、不分层的天然植物农药-75G/L梣酮水剂杀虫剂。专业研究机构所做的田间药效试验表明,防后2 d,其200倍、300倍和500倍的防效分别为65.46%、61.45%及54.55%;防后7 d,其药效较前有一定幅度的提高,分别达到了70.42%、64.50%及59.70%。适当提高该药剂的有效成分含量,可进一步增加它的防效。  相似文献   

5.
以采自东三省5个来源的白鲜皮为实验材料,分别采用水浸、乙醇浸泡和甲醇浸泡的方法,来比较白鲜皮对不同细菌抑菌作用。结果表明:甲醇溶液浸泡的药材有抑菌效果;不同产地的白鲜皮均有一定的抑菌作用,梣酮为主要抑菌活性物质。不同产地的白鲜皮对3种细菌的抑菌效果大体一致,均是对大肠杆菌抑菌效果最好,金黄色葡萄球菌次之,对枯草芽孢杆菌无明显的抑菌效果。  相似文献   

6.
为筛选白鲜愈伤组织培养的适宜培养基,试验以延边地区野生白鲜种子为材料,研究了MS培养基中植物生长调节剂种类及其浓度对愈伤组织诱导和生长以及愈伤组织中白鲜碱、黄柏酮和梣酮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在MS+2.0 mg/L NAA+2.0 mg/L 6-BA以及MS+2.0 mg/L 2,4-D+2.0 mg/L 6-BA培养基中,愈伤组织诱导率及生长较好;在MS+2.0 mg/L 2,4-D+1.0 mg/L 6-BA培养的愈伤组织中,白鲜碱和梣酮的有效积累量最高,在MS+2.0 mg/L 2,4-D+2.0 mg/L 6-BA培养的愈伤组织中,黄柏酮的有效积累量最高。  相似文献   

7.
中药材白鲜皮的成分鉴定分析初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章对白鲜皮(Dictamnus dasycarpus Turcz.)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时其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萃取部分经硅胶柱层析、重结晶等手段,分离得到5个单体(A、B、C、E和G),通过碳谱、氢谱等核磁手段鉴定:A 为梣酮(Fraxinellone),E 为白鲜碱(Dictamine),G 为黄柏酮(Obacunone).其余化合物正在鉴定中.  相似文献   

8.
白鲜皮杀虫活性成分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系统溶剂分离法,制备TLC及光谱分析,对白鲜皮中的活性物质进行了分离和鉴别,以小叶碟添加法对其生物活性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白鲜皮中主要的活性物质是梣酮。其在浓度为0.11%(质量百分数)时对三龄粘虫幼虫的72 h拒食率和死亡率分别为80.4%和96.6%。  相似文献   

9.
采用拌种和喷雾方法,研究了吡蚜酮对水稻的表观安全性。结果表明,每千克种谷拌种25%吡蚜酮5~20 g在拌种后3 h播种和6 h播种处理的出苗率、苗高、水稻根长和株高均高于不施药对照处理。在秧苗1叶1心期兑水喷雾时,25%吡蚜酮WP 75~450 g/hm2等处理的水稻根长和株高与不施药处理以及10%吡虫啉WP 30 g/hm2处理之间均无显著差异。在秧苗移栽前3 d施药,25%吡蚜酮WP 75~600 g/hm2等处理的水稻分蘖数和株高与不施药处理之间亦均无显著差异。上述结果说明每千克种谷拌种25%吡蚜酮WP 5~20 g的剂量内对水稻安全,在秧苗1叶1心期25%吡蚜酮WP用量在450 g/hm2以下喷雾处理和在秧苗移栽前3 d 25%吡蚜酮WP用量在600 g/hm2以下喷雾处理均对水稻安全。  相似文献   

10.
通过活性跟踪方法对白鲜皮乙酸乙酯活性部位进行了化学成分研究,采用硅胶柱色谱和重结晶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化合物对幽门螺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值.结果从白鲜皮乙酸乙酯部分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经波谱解析鉴定为:梣酮(1)、白鲜碱(2)、8-羟基白鲜碱(3)、β-谷甾醇(4)、黄柏酮(5)和吴茱萸内酯(6),化合物2、3、5、6具有较好的体外抗幽门螺杆菌活性.  相似文献   

11.
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比较氮肥不同追肥时期对黄檗一年生播种苗生物量积累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在施肥总量相等条件下,黄檗播种苗氮肥进行四次追肥后(幼苗期一次、速生期两次,生长后期一次),根、茎、叶以及整株苗木生物量的积累明显高于其他处理和对照。  相似文献   

12.
熊愈辉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4):21262-21264
[目的]探讨土培条件下东南景天矿山与非矿山生态型植物对Cd耐性和富集能力的差异。[方法]采用土培盆栽的方法,以向水稻土中加入不同量的镉作为处理,研究东南景天两种生态型植物在不同镉含量土壤中的生长反应以及体内镉含量与积累量变化。[结果]两种生态型植物对土壤中不同含量Cd的生长反应不同,矿山生态型对土壤Cd的耐受阈值为300 mg/kg,非矿山生态型为50 mg/kg。矿山生态型地上部最大Cd含量为893 mg/kg,根部最大Cd含量为344 mg/kg;而非矿山生态型地上部和根部最大Cd含量分别为124和212 mg/kg。矿山生态型地上部Cd含量大于根部Cd含量,而非矿山生态型根部Cd含量大于地上部。矿山生态型地上部Cd积累量最大值为151.67μg/株;而非矿山生态型为11.99μg/株。两种生态型植物相比较,在相同Cd处理水平下,矿山生态型地上部Cd含量和Cd积累量均显著高于非矿山生态型。[结论]矿山生态型东南景天对土壤Cd的耐受和富集能力显著大于非矿山生态型。从植物对土壤镉的耐性、地上部与根部Cd含量及其比值来看,矿山生态型东南景天是一种Cd超积累植物。  相似文献   

13.
利用强、中、弱三种筋型小麦品种 ,研究了不同穗位和粒位籽粒蛋白质及其组分的积累规律。结果表明 ,各部位籽粒蛋白质及其组分遵循相同的积累规律 ,体现了籽粒充实过程中氮代谢总趋势的一致性。不同粒位籽粒蛋白质积累相对含量 ,从开花后 12天开始 ,所有处理均表现为 :强势粒 >弱势粒 ;不同穗位籽粒蛋白质积累的相对含量 ,不同品种不同施肥处理表现并非完全一致。表明籽粒着生部位和发育时间的早晚及生理机制的差异影响蛋白质的积累过程及最终合成 ,且这种差异受施肥调控 ,并具有一定的基因型差异。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不同种植方式对夏玉米苗期—灌浆期干物质积累过程的影响程度,选取鲁单981为试验材料,设置了双行交错种植、双行平行种植、单行平行种植3种种植方式,分别在玉米出苗后17 d、拔节期、抽雄期、吐丝期、散粉期、灌浆期取样,分析了根、茎、叶、叶鞘、全株的干物质积累过程,建立了大田条件下鲁单981全株及各器官干物质积累的数学方程,并对其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种植方式对全株及各器官干物质积累动态的影响程度差异很大,在相同生育时期,以双行交错种植的玉米干物质积累较多;对全株、根、茎、叶、叶鞘5个器官建立的数学模型,其方程参数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不同种植方式下不同器官干物质积累数学模型也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5.
土壤水分动态对胡杨幼苗生长分配策略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土壤水分对幼苗地上及地下部分生长及其分配策略是阐明自然生境中胡杨种子更新困难以及人工培育成活率低的重要途径。本文以2年生胡杨幼苗为研究材料,采用不同土壤水分处理试验,监测幼苗地上部分生长指标(地径、冠幅、株高、叶片数)以及地下部分生长指标(总根长、总根表面积、单位平方米土壤总根长、总根体积),分析不同水分处理及水分梯度对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胡杨幼苗地上部分的生长,在连续给水处理时,25%含水量更有利于地上部分的生长;而断续给水处理时,最适土壤含水量为30%;胡杨幼苗地下部分生长在不同给水处理下存在显著差别,而25%的含水量要显著区别于其他水分梯度,更有利于根系的生长。一定程度的干旱胁迫后,断续给水比连续给水更有利于根系的生长,且水分梯度在20%~25%之间最有利于根系生物量的积累,地下生物量的积累大于地上生物量,这种地上与地下生长权衡作用有利于幼苗纵向生长的养分、水分获取。在根系构型方面,在土壤水分条件好的情况下则有利于幼苗根系的横向扩展。   相似文献   

16.
A pot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with two rice genotypes having different Cd concentrations in their grains to study the effect of soil Cd level on biomass, Cd and Fe, Zn, Cr and Pb accumulation in different plant parts. Cd was added into soil to form 4 levels, i.e.,0, 0.5, 2.5 and 12.5 mg kg-1, respectivel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d-induced reduction in biomass accumulation varied in both genotypes and growth stages. The Cd-induced reduction in biomass became less with the progress of growth, and Xiushui63, a genotype with relatively higher grain Cd concentration, was more severely inhibited than Xiushui217,a relatively lower Cd concentration. Both Cd concentration and accumulation in the various plant parts increased substantially with the increase of Cd level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wo genotypes in Cd concentration and accumulation became more pronounced with increased Cd level as well as prolonged duration of exposure. Xuishui63 had much greater Cd accumulation than Xiushui217, in particular at late growth stage. Xuishui63 had a remarkably higher Cd translocation of roots to shoots than Xiushui217 in all Cd levels.The effect of Cd addition on four microelement concentrations in straw and milled rice also varied in genotypes and Cd levels. Without Cd addition, Xiushui63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Xiushui217 in the concentrations of all four elements in straw, while the case was just opposite in milled rice. Zn, Fe and Pb concentrations decreased in milled rice with the increase of Cd level, although the reduction extent differed in two genotypes.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Cd concentration in rice grain is primarily dependent on the shoot Cd concentration, which is in turn mainly determined by Cd translocation from roots to shoots.  相似文献   

17.
施肥对高粱生长、干物质积累与养分吸收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以晋杂12号高粱(Sorghum bicolor(L.)Moench)为试验材料,采用"3414"试验设计研究了不同N,P,K施用量对高粱生长、干物质积累与养分吸收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施用N,P,K(基础地力)时,高粱根系和地上部生长及产量均较低,施用任意2种养分均会明显促进高粱生长;对N,P,K这3因素中任2因素设计最佳施用量时,施P肥具有较好的增产效果,施K肥没有增产效果。高粱干物质积累主要集中在拔节到抽穗期,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达到最大,施肥高粱在不同生育时期干物质积累均高于对照,成熟期全株干物质积累量比对照增加19.77%。高粱干物质分配主要在茎叶部分,施肥对干物质分配比例没有显著影响。高粱N,P,K养分吸收量和分配比例最大的是K,其次是N,最低的是P。不同生育期高粱N,P,K养分吸收量和分配比例表现不同,N,P,K养分主要分配在茎叶上,穗部中养分分配比例大小为P>N>K。在施肥条件下,成熟期高粱N,P2O5,K2O养分吸收比例为1∶0.32∶2.22。施肥高粱在不同生育期对N,P,K的吸收比例与对照相似。  相似文献   

18.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