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探析三明烟区翠碧一号烟叶不同部位、色组烟叶表面颜色特征,以2018年审定的基准样品为原料,采用L~*a~*b~*颜色空间表征方法对表面颜色进行量化分析。结果表明,三明烟区翠碧一号烟叶表面颜色特征参数的空间分布特征为:明度(L~*)以下部柠檬黄最高,上部橘黄最低;红度(a~*)以上部橘黄最高,下部柠檬黄最低;黄度(b~*)以中部橘黄最高,上部橘黄最低;饱和度(C~*)以中部橘黄较高,上部橘黄较低。各等级表面颜色特征参数均较集中,变异系数均较小,为0.11%~4.51%,其中柠檬黄色组的变异程度大于橘黄色组。除饱和度(C~*)外,三明烟区翠碧一号相同部位、不同色组烟叶表面颜色指标均存在显著差异。不同部位橘黄色组均具有较高的红度(a~*)、较低的明度(L~*)。三明烟区翠碧一号橘黄色组不同部位间表面颜色指标均存在一定的差异,随着烤烟部位的上升,红度(a~*)逐渐升高,明度(L~*)、黄度(b~*)和饱和度(C~*)均先升再降。柠檬黄色组不同部位间表面颜色指标除了颜色饱和度(C~*)外,均存在一定的差异;随着烤烟部位的上升,红度(a~*)逐渐升高,明度(L~*)和黄度(b~*)均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2.
《山西农业科学》2017,(6):932-936
为揭示烤烟X2F等级烟叶表面颜色的区域性差异,以2015年全国5大烟区的X2F等级初烤烟叶为材料,采用多重比较和系统聚类法,对烟叶样品的表面颜色进行量化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烤烟X2F等级烟叶表面颜色空间分布特征,明度(L~*)为53.76~65.09,红度(a~*)为14.12~15.56,黄度(b~*)为39.91~53.52,颜色饱和度(C~*)为41.13~53.50;烤烟X2F等级烟叶表面颜色存在区域性差异,长江中上游烤烟X2F表面颜色的明度L~*、黄度b~*和颜色饱和度C~*均显著高于东南烟区,东南烟区烤烟X2F等级表面颜色的明度L~*、黄度b~*和颜色饱和度C~*均显著低于其他4个烟区;烤烟X2F等级表面颜色区域性差异成因分析结果表明,生态条件的差异是造成烤烟X2F烟叶表面颜色区域性差异形成的重要原因,品种对其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3.
为探析西南烟区不同部位烤烟表面颜色特征,采用L*a*b*颜色空间表征方法对西南烟区20个植烟县不同部位的烤烟表面颜色进行量化分析。结果表明:(1)西南烟区烤烟下部叶的明度(L*)和黄度(b*)最高,红度(a*)以上部叶最高,中部叶表面颜色特征参数变异程度最大;(2)随烟叶部位上升,西南烟区烤烟表面颜色明度(L*)和黄度(b*)逐渐降低,而红度(a*)逐渐升高;(3)西南烟区烤烟表面颜色的明度(L*)与黄度(b*)、颜色饱和度(C*)存在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红度(a*)存在极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4.
初烤烟叶颜色与常规化学成分及感官质量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明确初烤烟叶颜色数据与其常规化学成分和感官质量的关系,采集国内各产区初烤把烟,借助色差仪测定烟叶颜色参数,检测相应烟叶样品的常规化学成分,评价其感官质量,并做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烟叶颜色参数L~*和h~*与总烟碱和总氮含量达到显著负相关,a~*和a~*/b~*与总烟碱和总氮含量达到显著正相关,b~*和C~*与总糖含量达到显著正相关;烟叶颜色参数L与香气量达到显著正相关,a~*与杂气达到显著负相关,a~*/b~*和h~*与香气质达到显著负相关,b~*和C~*与劲头达到显著正相关。烟叶颜色参数与烟叶化学成分及感官质量均有显著相关性,可为烟叶采购、打叶复烤提供指导作用和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5.
对比分析不同组别初烤烟叶的表面颜色参数和反射光谱特征,结果表明:随着烟叶部位的升高(从下部到上部),各组别烟叶表面颜色参数整体呈现出明度和黄度逐渐下降,红度逐渐升高,饱和度呈抛物线形态,中部最高;随着颜色从柠檬色到红棕色,明度和黄度逐渐降低,红度逐渐增加,饱和度呈抛物线形态,橘黄色最高.玉溪烟区8个主组烟叶表面颜色参数...  相似文献   

6.
烤后烟叶表面颜色特征参数及其与外观质量指标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烤后烟表面颜色及其与外观质量指标的相关性,以烤烟CB-1,K 326,云烟87为试验材料,采用大田挂牌试验的方法,研究了烤烟表面颜色特征参数的变化规律和差异、基本色颜色特征参数的差异及与外观质量指标的关系。结果表明:1烤烟表面颜色特征参数随叶位上升,明度L*逐渐降低,红度a*逐渐升高,黄度b*和饱和度C*的变化较为一致,均先缓慢升高后逐渐降低,在第7~10叶位达到最大值,不同部位间烤烟表面颜色特征参数差异显著;2基本色的颜色特征参数差异显著,橘黄色烟叶黄度b*值和饱和度C*值普遍高于柠檬色和红棕色烟叶,柠檬色烟叶的明度L*值最高,红棕色烟叶的红度a*值最高;3烤烟表面颜色特征参数与外观质量指标之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关系,明度L*和红度a*与外观质量评价总分呈明显的"∩"形曲线关系,明度L*为53~54,红度a*为13~15时外观评价总分最高,明度L*与叶片结构呈正相关、与身份和油分呈负相关,黄度b*和饱和度C*与颜色、叶片结构、总分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7.
不同香型烤烟化学成分含量的差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不同香型烤烟化学成分含量的差异,在感官评吸确认的基础上对我国主体浓香型、中间香型、清香型代表烤烟进行了化学成分检测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不同香型烟叶化学成分有明显差异。浓香型烤烟常规化学成分总氮、烟碱、降烟碱含量较高,分别为2.08%、25.68 mg/g、0.23mg/g,清香型烤烟的烟碱含量最低,中间香型烤烟的总氮和降烟碱含量最低;清香型烤烟总糖、还原糖含量相对较高,分别为34.38%、29.10%,浓香型烤烟最低;3种香型烤烟钾、氯含量差异不显著;清香型烤烟叶黄素、β-胡萝卜素和绿原酸、莨菪亭含量较高,分别为50.06、70.54μg/g和15.66、0.36mg/g,其次为中间香型烤烟,浓香型烤烟最低。  相似文献   

8.
为揭示烤烟B2F等级烟叶表面颜色的区域性差异,以2015年14个省份的B2F等级初烤烟叶为试验材料,采用多重比较和系统聚类法,对烟叶样品的表面颜色进行量化分析。结果表明:(1)烤烟表面颜色空间分布特征:明度(L*)为47.72~60.29;红度(a*)为15.61~18.89;黄度(b*)为39.00~50.62;颜色饱和度(C*)为42.41~53.76。(2)烤烟B2F等级烟叶表面颜色具有较强的区域性差异:长江中上游烟区的明度指数L*显著高于西南烟区和东南烟区,东南烟区的明度指数L*显著低于其它四大烟区,西南烟区红度指数a*显著高于东南、黄淮和北方烟区;长江中上游烟区黄度指数b*和颜色饱和度指数C*均显著高于东南、黄淮和北方烟区。(3)不同种植区烤烟B2F等级烟叶表面颜色特征可分为4类,并呈现较强的区域特征:第一类主要集中在黄淮和北方烟区,总体特征是烟叶表面颜色红色特性较弱;第二类主要集中在东南烟区,总体特征是烟叶表面明度较低,显色暗淡,黄色特性弱,饱和度不够。第三类主要集中在西南烟区和重庆等产区,总体特征是烟叶表面红色特性最为明显。第四类主要集中在四川凉山州和部分西南烟区,总体特征是烟叶表面颜色亮度较高,黄色显性较好,颜色饱和度高。  相似文献   

9.
为探索烤烟品种K326表面颜色特征的区域性差异,对14个不同产地不同部位K326烟叶表面颜色特征参数进行量化分析。结果表明:K326下部叶的明度(L*)、黄度(b*)和颜色饱和度(C*)较高,红度(a*)以上部叶最高;其表面颜色在长江中上游烟区具有"高L*、b*、C*值和低a*值"的成色特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再造烟叶在贮存过程中L~*、a~*、b~*及ΔE~*的变化规律,为再造烟叶颜色变化研究提供数据支持。【方法】利用色彩色差仪对2个规格再造烟叶产品(RTA和RTB)同一批次不同时间生产的3个样品进行颜色检测,研究分析再造烟叶贮存过程中变化趋势,比较不同规格产品间颜色变化差异。【结果】(1)同规格产品存在较小色差,不同规格产品之间颜色有显著差异,这可能受原料配方、涂布液配方等因素影响。(2)同规格再造烟叶产品L~*、a~*、b~*及ΔE~*值随贮存时间的增长呈现一致的趋势性变化;RTA的3个样品除b~*值呈现下降趋势,L~*、a~*及ΔE~*总体呈上升趋势;RTB的3个样品L~*、a~*、b~*和ΔE~*值均呈现上升趋势。(3)不同规格产品a~*、b~*值变化趋势不一致,即:RTA的a~*值呈先下降后上升,b~*值呈现下降趋势;RTB的a~*、b~*值均呈现上升趋势;但2个产品的ΔE~*值均呈现上升趋势。说明L~*、a~*、b~*变化的不同都会造成ΔE~*的增大,L~*、a~*、b~*值的变化影响ΔE~*的变化。(4)温度和湿度会对不同规格再造烟叶产品的颜色变化趋势产生一定的影响。【结论】研究结果为再造烟叶生产过程中颜色控制及贮存过程中颜色变化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烤烟颜色特征值对质体色素含量的影响,采集大量烤烟样品,测定其颜色特征值与质体色素含量,继而运用因子分析法对烤烟的颜色特征值进行代表因子提取,并依据因子分析结果对烤烟质体色素进行典型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从10个颜色参数中提取出L~*(正面)、b~*(正面)、h~*(正面)、L~*(背面)、a~*(背面)及C~*(背面)共6个颜色参数作为代表性因子。相关分析显示,烤烟的颜色特征值与各质体色素含量有较高的相关性。典型相关分析显示,烤烟颜色特征值中背面a~*值与背面C~*值对烤烟中叶绿素a与叶绿素b影响较大,在一定范围内随背面a~*值升高,叶绿素a与叶绿素b含量降低;随着背面C~*值增加,叶绿素a与叶绿素b含量增加;烤烟颜色特征值中正面L~*值和正面b~*值对烤烟中β胡萝卜素及叶黄素影响较大,在一定范围内随正面L~*值和正面b~*值升高,β胡萝卜素含量降低,叶黄素含量增加。综之,烤烟颜色特征值对质体色素含量的变化有较大影响,生产中可以利用烤烟颜色特征值对质体色素的高低进行初步判断。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河南、贵州、云南、福建4个典型生态区烤烟品种K326烟叶香型风格差异形成的物质基础,对其B2F烟叶的主要化学成分及中性致香物质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香型风格烤烟主要化学成分的差异具有一定的区域性,清香型烟叶总糖、还原糖、钾含量较高,而烟碱、总氮、氯含量较低;浓香型烟叶烟碱、总氮、氯、钾含量较高,总糖、还原糖含量较低;中间香型烟叶总糖低于清香型而高于浓香型,还原糖低于其他香型,烟碱高于其他香型,总氮高于清香型而低于浓香型,钾、氯含量介于浓香型和清香型之间。不同香型风格烤烟中性致香物质含量的差异也存在一定的区域性,浓香型烟叶美拉德反应物、西柏烷类反应物、类胡罗卜素降解产物含量较高,而新植二烯含量相对较低;清香型烟叶新植二烯含量较高;中间香型烟叶美拉德反应物、芳香族氨基酸降解产物含量介于清香型和浓香型之间。  相似文献   

13.
烤烟鲜烟叶颜色参数与烘烤特性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应用颜色参数判别烤烟成熟过程中烟叶烘烤特性的可行性,以烤烟NC55中部叶为供试材料,用色差计测定不同成熟度烟叶颜色参数,通过暗箱试验研究鲜烟叶的烘烤特性,进而通过分析颜色参数与成熟度、成熟度与烘烤特性的关系,来明确颜色参数与烘烤特性的关系。结果表明:烤烟成熟过程中,随着成熟度的提高,烟叶正背两面颜色参数L~*、b~*、C~*值呈不断增大趋势,a~*值为先增大后减小再增大,H~*值呈不断减小趋势;不同成熟度鲜烟叶的烘烤特性不同,随着成熟度的提高,烟叶易烤性越来越好,但耐烤性却趋于变差。总之,不同成熟度烟叶的烘烤特性不同,颜色参数可作为烤烟烘烤特性的量化指标。  相似文献   

14.
昭通烟区烤烟表面颜色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分析昭通烟区不同产地烤烟表面颜色特征,以昭通烟区150个C3F等级烟叶样品为试验材料,对烟叶样品的表面颜色进行量化分析,并对测量数据进行多重比较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昭通烟区烟叶表面颜色指标空间分布特征:明度(L*)为46.84~72.47、红度(a*)为8.59~15.40、黄度(b*)为43.04~53.74、颜色饱和度(C*)为45.28~55.62,色调角(h*)为71.73~79.99;昭通烟区不同品种烟叶的明度、黄度、颜色饱和度差异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红度和色调角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昭通烟区不同产地烟叶的表面颜色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7个烟叶产地分为3大类:第1类包括大关县、镇雄县2个产地,其烟叶表面颜色的红度较高,但明度和色调角较低,第2类包括鲁甸县、昭阳区、彝良县、巧家县4个产地,其烟叶明度、黄度、颜色饱和度和色调角较高,第3类为威信产地,其烟叶红度、黄度和颜色饱和度较低。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了区分烤烟中上部叶的不同香型风格特征,并为其判断提供数学模型。[方法]以中国11个主要产烟省的63个C3F和65个B2F烟叶为材料,并以67种致香物质含量占致香物质总量的比例为指标,采用逐步判别分析的方法对不同香型烤烟样品进行判别分析,并建立判别函数。[结果]结果表明,清香型和浓香型烤烟中大部分致香物质的比例明显高于中间香型。清香型、中间香型、浓香型烤烟中分别有51、43、40种致香物质的比例表现为上部叶高于中部叶。且在不同部位烟叶中,主导某种香型的致香物质种类不同。在分别以中部叶和上部叶致香物质比例为判别指标构建判别函数时,各有18种和11种致香物质进入判别函数,采用两种验证法(自身验证法、交互验证法)对原样品进行回判,其回判正确率分别为100%、98.6%(中部叶)和96.37%、94.4%(上部叶);采用该模型对其余的样品分别进行预测,其整体准确率为100%(中部叶)和91.7%(上部叶)。[结论]采用致香物质比例作为判别指标建立的数学模型对中上部烟叶的香型判断效果较好,能够实现对烤烟香型的客观、准确和快速鉴别分析。  相似文献   

16.
烤烟C3F等级烟叶表面颜色区域特征量化分析与聚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揭示烤烟C3F等级烟叶表面颜色的区域性差异,以2015年14个省份的C3F等级初烤烟叶为试材,采用多重比较和系统聚类法,对烟叶样品的表面颜色进行量化分析。结果表明:(1)烤烟表面颜色空间分布特征:明度(L*)为47.90~63.77;红度(a*)为14.12~15.56;黄度(b*)为39.91~53.52;颜色饱和度(C*)为42.07~55.73。(2)烤烟C3F等级烟叶表面颜色具有较强的区域性差异:长江中上游和西南烟区的黄度b*和颜色饱和度C*均显著高于东南烟区;黄淮和北方烟区烤烟C3F等级烟叶表面颜色特征参数较为相近,均没有显著性差异。(3)烤烟C3F等级烟叶表面颜色区域性差异形成的重要原因是生态条件差异所致,品种对其影响较小。(4)烤烟C3F等级烟叶表面颜色特征可分为四类,并呈现较强的区域特征分布。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明确典型浓香型、中间香型和清香型3种香型间和不同香型产区的烟叶中性致香成分组成和含量特点及差异性。【方法】在河南省4市9县、贵州省4市8县和云南省5市13县采集了379份C3F烟样,采用GC-MS法对其中性致香物质的组成和含量进行了分析测定,运用多重比较和系统聚类分析了致香成分含量的特点和差异性。【结果】浓香型烟叶的类胡萝卜素降解产物和苯丙氨酸类降解产物显著高于清香型和中间香型烟叶;清香型烟叶的类西柏烷类降解产物极显著高于浓香型和中间香型;中间香和清香型烟叶的棕色化反应产物和新植二烯含量极显著高于浓香型。同一香型下不同产区间的总致香物质含量以浓香型的叶县、中间香型的平坝和清香型的文山极显著高于其他产烟县。3种香型的烟叶苯丙氨酸类降解产物和类西柏烷类降解产物变异系数较大。【结论】总结了不同香型和不同产区烟叶的致香物质组成和含量特点及差异性,为工业进行烟叶调拨和卷烟产品配方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明确不同开片程度上部烟叶烘烤过程中的颜色变化规律。【方法】以烤烟K326品种不同开片度(0.25、0.30、0.35)的上部叶为供试材料,分析烘烤过程中烟叶正、背面颜色参数与色素含量变化及其关系。【结果】各处理烟叶烘烤过程中正、背面颜色参数变化规律基本一致,但叶片正面颜色变化略快;颜色变化幅度最明显的时期在38℃之前,随开片度增大,颜色变化速率加快;相关性分析表明,各处理烟叶正、背面L~*、a~*、△E值与叶绿素含量具有较好的相关性,正、背面a~*值与类胡萝卜素具有较好的相关性,构建回归分析方程具有较好的拟合程度,均达到极显著水平。【结论】色差仪量化后的烟叶正背面颜色参数可用以定量预测烘烤中色素含量的变化,不同开片度上部烟叶颜色变化规律可为烘烤工艺优化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为我国烤烟典型香型的分类提供参考,以2014年全国浓香型、中间香型、清香型烟叶代表性产区18个州(市)45个县(区)的520个C3F初烤烟叶样品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常规化学成分、外观质量、物理特性进行测定,基于多源信息应用随机森林算法进行分类模型构建。结果表明:利用随机森林算法基于多源信息构建的烤烟香型分类模型较好,分类正确率为91.54%,AUC(ROC曲线下的面积)为0.972 6。其中,对浓香型烤烟分类效果最好,没有误判,中间香型误判率为7.57%,清香型烤烟误判率为18.87%;影响烤烟香型分类的重要变量为氯离子、总糖、宽度、厚度和钾离子,影响浓香型和中间香型烤烟分类最重要的变量为氯离子,影响清香型烤烟分类最重要的变量为总糖。基于烤烟多源信息利用随机森林算法进行香型分类,在浓香型和中间香型分类效果较好,清香型分类效果稍差。  相似文献   

20.
为了区分烤烟上部叶的不同香型风格特征,为其判断提供数学模型,以中国11个主要产烟省的65个B2F烟叶为材料,分析比较烤烟的化学成分和致香物质含量,以67种化学成分和致香物质为指标,应用逐步判别分析法对不同香型烤烟的上部叶样品进行判别,并建立Fisher判别函数。结果表明,中间香型烤烟的致香物质总量最高,清香型其次,浓香型最低,3种香型烤烟中含量最高的致香物质种类差异很小,清香型烤烟的总糖和还原糖含量极显著高于另2个香型,主导烤烟香型的化学成分和致香物质有所不同,且同一地区烤烟的香型具有一定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判别分析发现,共有12个指标(总糖、还原糖、3–甲基–1–丁醇、2–吡啶甲醛、2,4–庚二烯醛、2–乙基吡啶、壬醛、苯乙醇、苯并[c]噻酚、胡薄荷酮、丁基化羟基甲苯、3–氧代–α–紫罗兰醇)进入判别函数,并建立判别模型;采用自身验证法和交互验证法对原样品进行回判,回判正确率分别为100%、98.33%;采用该模型对19个验证样品分别进行预测,3种香型烤烟的判别正确率分别为100%、100%和83.3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