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 毫秒
1.
石墨烯对藜麦幼苗根系形态及生物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纳米炭材料石墨烯对作物的生长具有重要作用。配制含有不同质量浓度石墨烯(0,2,4,8,12,20 mg/L)的MS培养基,研究石墨烯对藜麦幼苗根系形态(根系总长度、总表面积、总投影面积、体积、根尖数、分叉数)及生物量(干物质质量)的影响。结果发现,在石墨烯质量浓度为4,8 mg/L的MS培养基上生长的藜麦幼苗根系形态指标均显著大于对照组,说明特定浓度的石墨烯能够促进藜麦根系生长和形态发育;另外,在石墨烯质量浓度为2,4,8,12 mg/L的MS培养基上生长的藜麦幼苗生物量显著大于对照组,其中,8 mg/L的石墨烯对藜麦幼苗干物质积累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38份藜麦种质资源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关系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解藜麦种质资源在甘肃省陇中旱作区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关系,更高效的选育藜麦新品种,以38份藜麦种质资源为材料,采用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对影响产量的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藜麦产量与各个农艺性状的相关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冠幅、全生育期、籽粒直径、千粒重、株高,全生育期与其余农艺性状均存在极显著相关性。冠幅、全生育期、籽粒直径、千粒重、株高等5个农艺性状可以归为3个主成分因子,其累积贡献率为76.657%,同时在类间距离为17.5处,将所有种质资源可分为三大类群。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沿海地区铵态氮、硝态氮这2种不同形态的氮肥对藜麦生长和产量的影响,以苏藜一号藜麦作为试验材料,根据尿素(100%铵态氮)、尿素和硝酸铵钙混合(50%铵态氮+50%硝态氮)、硝酸铵钙(91%硝态氮+9%铵态氮肥料)这3种施氮差异和是否添加硝化抑制剂3,4-二甲基吡唑磷酸盐(DMPP)设置6个处理,比较不同处理间藜麦的性状、生物量积累和分配的差异,分析不同氮肥对藜麦生长和产量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氮肥(CK)相比,施用氮肥能明显促进藜麦植株的横向扩展,改变藜麦叶形,增加单株生物量(增幅达101%~146%)和单株籽粒干质量(增幅达102%~194%);在硝态氮处理下,藜麦的地上部生物量、籽粒干质量和收获指数最高,表明硝态氮是更适宜藜麦生长的氮源.  相似文献   

4.
为掌握藜麦在永昌的适宜性和种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整理2017—2019年永昌藜麦生育期资料,结合气象资料和土壤养分实测资料,用对比分析法分析藜麦的生育期与气象条件之间的关系和造成藜麦减产的原因。结果表明:永昌藜麦全生育期为139天,整个生育期内所需的平均积温为2363.9℃,4月下旬是藜麦的最佳播种期;种植藜麦后的土地,氮、磷、钾的减少幅度较大,对耕地质量存在不良影响;播期推迟、连阴雨天气、种植土地未进行倒茬都是造成藜麦减产的原因;藜麦的种植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  相似文献   

5.
藜麦的生物学特性及主要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藜麦营养全面,发展迅猛,市场前景好,其原始生长环境又符合贵州地区的气候及生态特性,值得加大力度推广。通过分析藜麦生物学特性,结合贵州省自然条件优势,对藜麦的主要栽培技术进行概述,为藜麦在贵州的推广应用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6.
粉用马铃薯叶面积指数与气象条件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宁夏西吉县的田间试验结果和气象观测资料,对粉用马铃薯宁薯4号叶面积指数在生长期内的动态特征及其与气象因子(积温、累积降水量和累积日照时数)的相关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宁薯4号的马铃薯叶面积指数在全生育期曲线变化呈现生长前期缓慢增长,中期快速增长和后期缓慢下降的“S”形生长曲线.同时,叶面积指数动态变化与气象因子和生长天数都有极显著的相关性,提取主成分F.通过相关分析得到F与叶面积指数之间的相关方程为:LAI=e0.432-772.054/F,得出马铃薯叶面积指数与生长天数及气象因子之间的关系模型.  相似文献   

7.
格尔木属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以干旱为主要特点。积温较多、热量条件较好,藜麦种植灌区属于高地气候区,藜麦属中熟灌溉类型。本研究通过在格尔木农业区对藜麦自4月10日开始每隔10d进行分期播种,共播种3期,对分期播种的藜麦进行生育期观测和产量测定,经过各生育期和气象条件的相关分析,得出藜麦生长的前期对温度敏感性差,在四叶-分枝-显穗生育期对温度条件敏感,过高或过低的日均温度能够影响藜麦的分枝和孕穗。16.0℃左右日均气温最适宜藜麦麦穗形成和开花,17.0℃左右日均气温最适宜藜麦成熟期生长。第二期播种藜麦各生育期气象条件适宜,株高平均在2m左右、茎杆生长粗壮、千粒重产量高,藜麦种植最适宜播期在4月中旬左右。  相似文献   

8.
【目的】揭示藜麦农艺性状及其籽粒矿物质元素含量并评价藜麦种质资源品质状况。【方法】以筛选出的89个藜麦高代品系为材料进行农艺性状测定及其籽粒矿物质元素含量检测。【结果】农艺性状及其籽粒矿物质元素含量平均变异系数为27.01%,其中镁的变异系数最小为10.61%,相对变幅较小;千粒重、单株产量及铁、锌、钙含量的变异系数均高于14%,钙的遗传变异最大,变异系数高达64.11%,铁的变异系数为43.40%仅次于钙;相关分析表明株高与千粒重、单株产量之间相关性较强,千粒重与单株产量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主成分分析显示5个主成分代表了89个藜麦品系农艺性状及其籽粒矿物质元素遗传信息的83.34%;聚类分析将89个藜麦品系分为5类,说明其遗传特性与材料分离后代来源和籽粒颜色相关性不大。【结论】经分析筛选出4个具有较高综合利用价值的高代品系:滇藜-3、滇藜-4、滇藜-21、滇藜-25。研究结果可为加快藜麦育种进程以及中国藜麦产业化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为了分析霜冻、低温冻害等气象灾害对柴达木盆地高原藜麦在播种期至幼苗期的影响,其结论可为藜麦播种期预报提供数据指导。通过人工环境模拟试验和自然环境模拟实验资料以及同期影响其生长发育的气象资料,利用统计分析法和对比法分析青藜1号在播种至6叶的生长期与地温、草温以及≥0 ℃的积温、<0 ℃负积温、最低温度持续时间等低温强度关系的分析。得出此次高原藜麦试验田内幼苗期生长的下限达到-10 ℃,且低于0 ℃的持续时长在14 h左右时藜麦幼苗会进入休眠期,最低温度低至约-14.0 ℃,0 ℃以下的低温持续达15 h时会使藜麦幼苗致死枯萎。  相似文献   

10.
麦夸特法拟合番茄叶片生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番茄叶片生长发育面积的拟合相关因素,通过回归分析及麦夸特法分别对番茄不同叶龄叶片发育状况进行拟合分析,结果表明:最终得到番茄叶面积与叶龄相关系数为0.993,用麦夸迭代法拟合生长曲线验证效果较好,可大大减小曲线和实际观测值的拟合误差。  相似文献   

11.
基于云南省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和气象站点数据,以为云南松林为研究对象,利用13种基础模型对林分生物量生长进行拟合,选取最优模型引入气象因子,分析林分生物量与不同气象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年平均降水量(MAP)和年平均日照时数(MASD)与云南松林分生物量的相关性不显著;年平均温度(MAT)和年平均生物学温度(BT)与云南松林分生物量存在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1);以决定系数(R2)和均方根误差(RMSE)为指标,选出最优模型为Gompertz模型,R2达到了0.461,RMSE为23.184 t/hm2;分别将MAT、WI、BT、HI气象因子引入最优模型后,模型RMSE和绝对平均相对误差(RMA)均有所降低,R2分别达到0.524、0.532、0.520、0.521;预估精度(P)分别达到73.349%、71.792%、72.863%、62.354%。因此引入气象因子将提高云南松林分生物量生长模型的拟合精度。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索试验地播期对藜麦农艺性状影响及藜麦对气候条件的响应,以陇藜1号为试验材料,在土壤肥力等级Ⅱ级的油茶林下布设2(D1) —8月(D7)共计7个播期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7个播期的藜麦皆能正常成熟,播期≥10 ℃有效积温为1 410.8~2 310.0 ℃,生育期89~139 d,随播期推迟,呈长—短波浪式滚动趋势。不同播期藜麦农艺性状相差较大,以D6、D7播期植株高度最高、主穗最长、生物量最大。不同播期藜麦产量存在极显著性差异,以D6、D7播期产量最高。其中,D1、D2播期苗期受低温影响,生长不佳,成熟期受雨季影响,穗部腐败,无产量;D3播期生育期处于降雨期内,营养生长受影响,灌浆不饱满,成熟期部分籽粒腐烂发芽,产量低下;D4、D5播期出苗期逢连续降雨,幼苗生长不良,缺株严重;D6、D7播期生育期处于全年干旱季节,D7播期成熟期虽受低温轻度危害,但对产量影响不大。通过对生育期降雨量和有效积温气象因子分析表明,生育期降雨量及有效积温与藜麦产量存在极显著负相关,是影响试验地区藜麦产量形成的重要气象因子。藜麦种植应尽量避开高湿、高温气候对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影响。试验表明,试验区域藜麦种植的宜播期为7月中旬至8月中旬,但要注重播种时与苗期的水分管理,以提高种子发芽率和成苗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有效利用藜麦种质资源,筛选适合云南东川地区种植的优良藜麦新品种以推动云南藜麦种植产业的发展。【方法】以111份藜麦种质资源为供试材料,利用变异分析、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的方法对10个农艺性状进行比较分析和综合评价。【结果】111份藜麦的主要农艺性状的变异系数在7.09%~86.75%之间,变异系数最大的是主枝穗长,最小的是产量,平均变异系数为27.13%,体现了丰富的遗传多样性;相关性分析表明:产量与单株粒质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823,P0.01),产量与千粒质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423,P0.01);通过主成分分析,将10个农艺性状综合为5个主成分因子,累计贡献率为88.20%,并逐一分析了每个主成分与农艺性状之间的关系;通过聚类分析,在D~2=2.38时将供试材料聚为8个类群,综合分析了不同类群农艺性状的特性,为后期藜麦特异品种筛选和配置杂交组合提供理论依据。【结论】本研究的111份藜麦种质资源具有丰富遗传多样性,共筛选出22份高秆、矮秆、粗茎、多穗、大籽粒和高产等特性的特异种质,为今后云南东川及周边地区种植推广及育种提供藜麦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14.
为了对藜麦资源进行抗旱性评价并研究渗透调节剂对藜麦幼苗抗旱性的影响,以黑藜(black quinoa)、白藜(white quinoa)、红藜(red quinoa )、蒙藜(mongolian quinoa)为试验材料,对其幼苗进行干旱胁迫(DS)和正常浇水(CK)处理,研究干旱胁迫对不同藜麦幼苗形态及生理指标的影响;同时用水、5%蔗糖和1%磷酸三种渗透调节剂对藜麦种子进行前处理后,对幼苗进行干旱胁迫和正常浇水处理,研究渗透调节剂处理种子对其幼苗的抗旱性指标影响,最后综合评价不同藜麦资源的抗旱性。结果表明: ①随着干旱胁迫时间的延长,藜麦叶片的相对含水量逐渐降低,藜麦幼苗生长受到抑制,生物量积累逐渐减少,而叶绿素含量则呈现先上升后降低的趋势。②渗透调节剂处理过的藜麦种子,其幼苗的抗旱性变化不同,5%蔗糖处理的幼苗抗旱能力较水处理显著高22.22%;而1%磷酸处理的幼苗抗旱能力显著低于水处理,表明5%蔗糖处理可以提高藜麦幼苗抗旱性,而1%磷酸对藜麦抗旱性影响不显著。③隶属函数法评价结果显示,4种藜麦资源的表现为红藜>白藜>蒙藜>黑藜。综上,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种植藜麦,应优选抗旱性强的红藜和白藜,5%蔗糖可以作为提高藜麦抗旱性的渗透调节剂。研究结果为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的藜麦产业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藜麦生产和供应数据的采集与存储、藜麦可追溯系统的网络架构搭建、藜麦产业链的端点追溯和评估。通过RFID技术、二维码技术、网络信息技术和SQL Server数据库,搭建一套藜麦可追溯系统,该系可实现对藜麦从种子挑选、种植到仓储、运输和销售的全供应链信息的采集与存储。依托该系统,对藜麦多条产业链集合成的区域内藜麦产业综合现状加入多目标模糊综合评价算法进行分析。通过该算法,藜麦公司能够综合藜麦产业链的各环节关键指标对产业链运行情况进行评估,并通过定期的模糊综合评价来监测和分析区域内藜麦产业的总体发展趋势。消费者则可以通过web端和手机端来查询详细的所购买藜麦产品的全供应周期信息。最终研究结果已投入吉林省靖宇市、双阳区等地的藜麦生产应用,并已取得国家版权局软件著作权1项。  相似文献   

16.
为了对藜麦资源进行抗旱性评价并研究渗透调节剂对藜麦幼苗抗旱性的影响,以黑藜(black quinoa)、白藜(white quinoa)、红藜(red quinoa )、蒙藜(mongolian quinoa)为试验材料,对其幼苗进行干旱胁迫(DS)和正常浇水(CK)处理,研究干旱胁迫对不同藜麦幼苗形态及生理指标的影响;同时用水、5%蔗糖和1%磷酸三种渗透调节剂对藜麦种子进行前处理后,对幼苗进行干旱胁迫和正常浇水处理,研究渗透调节剂处理种子对其幼苗的抗旱性指标影响,最后综合评价不同藜麦资源的抗旱性。结果表明: ①随着干旱胁迫时间的延长,藜麦叶片的相对含水量逐渐降低,藜麦幼苗生长受到抑制,生物量积累逐渐减少,而叶绿素含量则呈现先上升后降低的趋势。②渗透调节剂处理过的藜麦种子,其幼苗的抗旱性变化不同,5%蔗糖处理的幼苗抗旱能力较水处理显著高22.22%;而1%磷酸处理的幼苗抗旱能力显著低于水处理,表明5%蔗糖处理可以提高藜麦幼苗抗旱性,而1%磷酸对藜麦抗旱性影响不显著。③隶属函数法评价结果显示,4种藜麦资源的表现为红藜>白藜>蒙藜>黑藜。综上,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种植藜麦,应优选抗旱性强的红藜和白藜,5%蔗糖可以作为提高藜麦抗旱性的渗透调节剂。研究结果为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的藜麦产业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主要研究气象因素对舞阳县小麦产量的影响,根据舞阳县2000年来小麦产量和小麦生长期间的降水量、光照、气温等气象因素,利用EXCEL进行统计分析,同时对气象因素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每个月降水量与光照之间有很强的负相关;降水量与气温之间负相关不明显;光照与气温之间的相关关系呈正相关。气象因素中,降雨量和光照对产量的影响较小,温度对产量有影响较大,因此,温度最有可能成为决定产量的主要因素。通过气象要素对产量的影响分析,为未来进行冬小麦产量持续高产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为明确不同浓度矮壮素对藜麦抗倒伏的应用效果,以静藜1号为试验材料,在山西静乐县进行了不同浓度矮壮素对藜麦主要性状及产量的影响试验,分析各浓度与藜麦茎秆抗倒性、节间长度、倒伏表现率等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喷施不同浓度的矮壮素对藜麦有一定的增产作用,其中,矮壮素浓度为1.00%~1.25%时,茎秆基部抗折力增加显著,植株较矮,节间缩短,根冠直径和茎秆直径增粗,倒伏指数下降明显。在该试验条件下,藜麦生产上用矮壮素能够抗倒增产,且以高浓度(1.00%~1.25%)喷施节本增效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9.
连作对藜麦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究连作对藜麦生长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方法]选取'陇藜1号'为材料,开展田间定位试验,进行不连作(C0)与连作3年(C3)的对比实验,比较不同生育期藜麦生物量及叶片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分析连作对藜麦的生长、产量及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结果表明,C3处理的株高、鲜物质质量、干物质质量在显穗期与灌浆期比C0分别降低了16.6%、2.2%、7.6%与7.5%、6.0%、16.4%,根长在显穗期、盛花期和灌浆期增加幅度为68.5%、13%和12.8%,分枝数、有效分枝率、主穗长度和单株穗质量比C0处理分别下降22.2%、7.4%、18.5%和28.1%,千粒质量降低13.9%,单株产量降低37.9%,单位面积产量降低了34.78%.而C3的叶片叶绿素含量在苗期、显穗期、花期和灌浆期明显低于C0,分别降低25.0%、53.6%、5.1%、62.5%,但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分别在灌浆期与显穗期分别增长150.1%和74%.连作使藜麦叶片SOD、POD、CAT活性下降,其中SOD和POD活性分别在盛花期和灌浆期下降72.8%和94.1%;CAT活性在显穗期和盛花期下降83.5%和73.2%,而APX活性在盛花期和灌浆期升高达250%和246.7%.[结论]连作严重影响藜麦光合作用和保护酶系统,使植株生产库源关系失调而引起生长与产量的抑制,降低藜麦地上部分的生物量.因此,在生产中应采用轮作倒茬等农艺措施,降低连作障碍对藜麦生长与产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混合盐碱胁迫对藜麦苗期植株及根系生长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研究藜麦苗期植株及根系对混合盐碱胁迫的响应,探讨藜麦对混合盐碱胁迫的适应特点,以期为在盐碱地种植藜麦提供理论根据。以采自山西静乐县的藜麦为试验材料,用沙培的方式进行培育,将2种中性盐NaCl和Na_2SO_4及2种碱性盐NaHCO_3和Na_2CO_3按照1∶4∶4∶1的比例混合,浓度梯度设定为0 (CK)、100、150、200、250、300 mmol/L共6个混合盐碱处理。结果表明,随着混合盐碱浓度的增大,茎、叶及总生物量呈现下降的趋势,而根生物量则表现为先增后降;由根、茎和叶生物量分配可以看出,随着浓度的增大,叶生物量比率呈现先降后增的趋势,而根生物量比率则是先增后降,茎生物量比率变化不明显;混合盐碱胁迫抑制了藜麦株高的生长,当浓度达到200 mmol/L时与对照相比显著降低;根冠比与对照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并且100、150 mmol/L时增加显著;藜麦的地上部和根部的盐敏感指数和耐性指数随混合盐碱浓度的增加而明显下降;根表面积、根体积、根长和根尖数都呈现下降的趋势,而根直径变化不明显;根系活力随着盐碱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并且当浓度达到250 mmol/L时,与对照相比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