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肖立辉 《现代农业科技》2013,(3):119-120,123
为了探讨生物防治方法控制松材线虫病的发生和发展,开展了松材线虫病死木昆虫区系调查及虫种鉴定,进行了白僵菌孢子萌发试验和人工侵染试验。结果表明,在松材线虫病死木中,松纵坑切小蠹、马尾松梢小蠹、松瘤小蠹、额毛小蠹、松墨天牛为优势种。所用白僵菌株的孢子萌发率和萌发时间之间存在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均达0.9以上。中山陵地区的几种主要小蠹均能被白僵菌所感染,即均具有携带白僵菌孢子的能力。由此推测,松墨天牛幼虫感染白僵菌的途径很可能是:某种小蠹虫先感染白僵菌,然后该小蠹虫经过二次侵染,将白僵菌孢子转移给松墨天牛幼虫,从而导致松墨天牛幼虫感病。  相似文献   

2.
松材线虫病是一种毁灭性森林病害,主要借助媒介昆虫松褐天牛成虫传播,再加上目前尚无有效办法对松材线虫本身进行防治。因此,有效地防治传媒昆虫松褐天牛对防治松材线虫病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对我国当前的化学及生物防治松褐天牛技术研究工作以及各类引诱剂的开发、利用技术的研究状况,并对此两项技术研究工作的前景进行了论述,旨在为松褐天牛的有效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松材线虫病又称松树萎蔫病,近年来成为了国内严重毁坏型病害。如何治理该病害成为了当今植物保护界研究热点,降低该病害对生产造成的损失尤为迫切,现通过对松材线虫病的危害进行分析,总结前人对松材线虫病的研究成果:分析松材线虫伴生细菌的多样性,发掘松材线虫伴生细菌与松材线虫的关系,结合国内外研究松材线虫伴生细菌的致病性机理研究,总结得出松材线虫伴生菌种较多,没有明显的专一性,结合微生物细菌研究的发展,分离和鉴定出越来越多的细菌种类;指出了松材线虫与携带细菌之间存在密切相关,毒素在松材线虫伴生细菌的致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松材线虫病的发病特征及防治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松材线虫病的病原及发病特征,并从清理病死树、病木除害处理、防治传媒松墨天牛等方面提出了松材线虫病防治方法,以期为松材线虫病的有效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筛选落叶松八齿小蠹伴生真菌富士长喙壳(Ceratocystis fujiensis)的拮抗菌株和杀菌剂,旨在为该伴生真菌的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提供科学依据。通过22个菌株与3株富士长喙壳(CF1、CF2、CF3)的拮抗培养,筛选出相对抑制效果在3.00以上的拮抗菌:CF1有3株,CF2有8株,CF3有4株。菌株Bipolaris sorokiniana在拮抗培养中,自身的生长速率被促进,说明其拮抗效果明显。在所选用的15种杀菌剂中,10种杀菌剂对3株富士长喙壳生长抑制率大于50%,3个菌株抗药性的强弱能力为:CF3>CF2>CF1。  相似文献   

6.
为明确树状月季害虫小粒材小蠹伴生真菌的种类及其致病性,采用组织分离法分别对小粒材小蠹的成虫、幼虫、坑道、寄主变色边材和维管束进行真菌分离培养,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对所得菌株进行分类鉴定,通过柯赫氏法则进一步验证伴生菌的致病性。结果表明,5种分离材料共分离出伴生真菌10株,其中腐皮镰刀菌在不同分离材料中的分离率均为最高,是小粒材小蠹伴生菌的优势种群;腐皮镰刀菌、层出镰刀菌、藤仓镰刀菌对月季均有致病性,接种后的月季叶片和茎干出现病斑,叶片发病率分别为89.73%、34.15%、63.24%,发病面积分别为1.62、0.20、0.28 cm2;茎干发病率分别为55.56%、27.78%、30.00%,变色反应区长度分别为4.74、2.98、4.33 cm。该结果为进一步揭示伴生真菌与小粒材小蠹的相互作用关系提供了基础,为小粒材小蠹的综合防治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2016—2018年分别对丹东市所有松林包括重点监控区、重点预防区和一般预防区设立了105个松材线虫监测点,对7个县区的枯死树样本进行了采集,并对所采集样本进行了分离和鉴定。2017年在野外首次监测到红松因感染松材线虫病后成片死亡和新的传播媒介昆虫云杉花墨天牛。通过实践总结出一套松材线虫病鉴定技术。  相似文献   

8.
松材线虫病是松树的一种毁灭性流行病,主要传媒昆虫是松褐天牛。它的致病率强,寄主的死亡速度快,还没有能彻底消灭这种病害的方法。本文立足于我国松林中松材线虫病情况,对松材线虫病的发生以及产生的后果进行分析,提出了一些综合集成除治的策略,旨在为消除松材线虫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舟山市松材线虫病综合防治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松材线虫是一种导致松树迅速死亡的毁灭性病害,文章针对松材线虫病及其防治方法进行论述,阐述了松材线虫病发生发展规律,并对影响松材线虫病发生发展的4个因素进行分析,提出了今后防治工作的重点应放在主要因子媒介昆虫—松褐天牛的防治上。并针对防治工作重点,确定采用物理防治、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的方法及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0.
中国自1982年松材线虫病在中山陵初次大规模爆发以来,松材线虫病对于我国的长江流域松林危害甚大,造成的损失无法估计。我国通过近30年的防治,防治成效显著,有效地遏制了传媒昆虫松褐天牛的传播,而且利用物理清伐病死木,同时借助积极的营造混交林,使用各种如虫线清等药物防治该病,取得的成效斐然。而且我国经过多年实践,也积极地应用绿色防控技术遏制松材线虫病的传播发展,像肿腿蜂等就可以有效地控制松褐天牛的数量。目前我国的松线虫病已可控可防。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甘肃陇南地区华山松溃疡病发生严重,导致华山松大面积死亡,但有关病害发生的原因等尚不清楚。采用组织分离法从感病华山松的健康部位、病健交界处、子实体及病组织处分离获得97个真菌菌株,结合形态学及系统学对分离到的菌株进行初步分析。结果显示,所得菌株分为9个种,其中Neocosmospora silvicola占14.17%,Fusicolla violacea占1.67%,Microcera sp.占8.33%,Neonectria neomacrospora占11.67%,Dermea pinicola占8.33%,Nematogonum ferrugineum占9.17%,Pezicula sporulosa占4.17%,Phaeoacremonium fraxinopennsylvanicum占14.17%,Sarea resinae占9.17%。以丛赤壳科为优势菌群,占总菌株数量的44.33%;初步推断Neocosmospora silvicola为疑似病原菌。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鉴定引起新疆石河子地区石竹叶斑病的病原,为石竹叶斑病的防治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采集典型石竹叶斑病发病叶片利用常规组织法分离和纯化,选取8个代表性菌株,采用菌丝块贴接法和喷雾法测定致病性;应用病菌形态学和rDNA-ITS区、组蛋白3和β-微管蛋白序列进行比对和分析,建立多基因联合系统发育树,确定病原菌的分类地位。【结果】 经形态学鉴定其分生孢子与Alternaria nobilis相似;供试菌株rDNA-ITS区和β-微管蛋白序列与已报道的石竹链格孢(A. nobilis)同源性高达99.0%以上,rDNA-ITS区和β-微管蛋白序列联合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显示,8个代表菌株均与A. dianthi处于同一分支上,与其它链格孢亲缘关系较远。【结论】 引起石河子地区石竹叶斑病的病原菌为石竹链格孢Alternaria nobilis。  相似文献   

13.
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Sterneret Buhrer)Nickle是中国重要的外来入侵种,由它引起的松材线虫病对中国森林构成严重威胁,它对林业将产生重要的影响,包括经济、环境/生态和社会的影响。笔者对中国松材线虫病的发生和发展现状进行了概述,并结合中国在松材线虫病控制方面的实践,提出考虑从五个方面即法律和法规方面,国家体制和机制方面,科学研究与科技支撑方面,技术推广应用方面和科学普及与公众教育方面来考虑中国松材线虫病管理策略问题。  相似文献   

14.
目的从土壤中筛选、鉴定出对松材线虫有较高杀灭活性的放线菌,并确定其毒力因子。方法以藤黄八叠球菌、枯草杆菌、大肠杆菌3个敏感菌株为抑菌检测对象,从南阳师范学院校园内、白河边、宝天曼、卧龙岗等地采集的土壤样品中筛选有抑菌活性的放线菌,采用形态学观察以及基于16S rRNA序列分析等方法对抑菌活性最高的菌株进行分类鉴定,将该菌株进行杀松材线虫活性测试,并分离纯化出杀线活性物质。结果筛选出4株有抑菌活性的放线菌菌株:C611、C612、C614、C619,其中C611菌株对藤黄八叠球菌、枯草杆菌和大肠杆菌均有较高抑制活性。结合该菌株形态学、生理学特征以及16S rRNA序列分析等结果,将其初步确定为链霉菌属。将C611发酵液处理松材线虫7 d后,线虫死亡率高达85%,空白对照组死亡率为0,对C611发酵液进行分离纯化后,初步确定活性成分为呋喃它酮。使用含量为0.1%呋喃它酮纯溶液测试杀线虫活性,作用于线虫5 d后其死亡率高达96%。结论本研究筛选到的生防放线菌C611,鉴定出其活性物质为呋喃它酮,丰富了松材线虫生防菌的种类,本研究首次发现呋喃它酮对线虫有较强毒杀作用,为松材线虫生物防治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松褐天牛成虫携带松材线虫的数量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研究表明,从松褐天牛羽化开始到结束,有80%以上的天牛携逞松材线虫。每头天牛携带量平均在3500条左右。6月份天牛羽化高峰。它所携带的松材线虫数量最多。雌成虫携逞量比雄成虫携带量多。感染松材线虫病病木1g木材内的松材线虫数量约是1头松褐天牛所携带数量的4倍。1g病木木材含松材线虫数平均24602条。1头天牛携带5352条。松褐天牛小个体携带的松材线虫数比大个体的多。树干上羽化出的天牛携带松材线虫数多于树枝上羽化出的天牛携带量。  相似文献   

16.
落叶松八齿小蠹Ips subelongatus严重危害落叶松Larix spp.林,造成了巨大的经济和生态损失,被列为中国林业危险性有害生物。长喙壳类真菌(ophiostomatoid fungi)是小蠹虫伴生菌中的最主要类群,在小蠹虫危害寄主甚至导致寄主死亡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一些长喙壳类真菌是重要的植物病原物,具有强致病力。实现病原菌的特异性和快速检测是明确病害分布和评估其危害的前提条件。为克服传统组织分离受多种因素制约的缺陷,对2种病原菌进行快速特异性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以内源转录间隔区(ITS)为目标序列,对比Endoconidiophora属和Ophiostoma属的14个近缘种,分别筛选出可以从目标真菌类群以及寄主组织中扩增出特异性片段的种特异性(SS-)PCR引物对OK1/OK2和CFU1/CFU2。引物对OK1/OK2可以从O. olgensis中特异性扩增出1条248 bp的清晰明亮条带,引物对CFU1/CFU2可以从E. fujiensis中特异性扩增出1条251 bp的清晰明亮条带。使用特异性引物能够直接从感病韧皮部组织中检测出O. olgensis和E. fujiensis。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作为一种外来入侵生物,松材线虫的传播对我国林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产生了巨大影响,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开展松材线虫病灾害经济损失评估,不仅为制定灾害防控方案、评价灾害控制效果提供重要依据,而且能够科学指导各地区有效防控松材线虫病,有利于提高森林经营水平。  方法  本研究通过创新性的结合,构建了一套实用性较强的松材线虫病灾害经济损失评估指标体系,并且基于市场经济学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的理论,综合应用直接市场法、替代市场法和动态当量因子法,对2017年中国大陆松材线虫病在省级尺度上的灾害经济损失进行了定量评估,评估结果包括直接经济损失和间接经济损失。  结果  评估结果显示,2017年中国大陆松材线虫病总成灾面积达85 524 hm2,造成经济损失约195亿元,其中直接经济损失35亿元,间接经济损失160亿元。华东地区为松材线虫病灾害重灾区,总计成灾面积43 883 hm2,造成经济损失101亿元,占中国大陆松材线虫病灾害经济损失的52%,其中直接经济损失占9%,间接经济损失占43%。2017年中国大陆松材线虫病灾害受灾最为严重的省份为浙江省,全省经济损失总计为41亿元,直接经济损失7亿元,间接经济损失34亿元。松材线虫病灾害经济损失在各地区都表现出间接经济损失远大于直接经济损失,两者相比平均为4.6倍。直接经济损失包括森林物质资源损失、防治费用和无效营林费用损失,单位面积直接经济损失分别为21 800、1 783和17 302 元/hm2。间接经济损失包括调节服务价值损失、支持服务价值损失和文化服务价值损失,单位面积间接经济损失平均分别为77 981、70 057和7 741 元/hm2。  结论  2017年中国大陆松材线虫病灾害主要发生在南方地区,华东、华南地区为重灾区,浙江省和广东省分别表现为省级尺度的灾害空间聚集中心。松材线虫病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主要为间接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8.
松材线虫传播机理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立群  巨云为  赵博光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9):5798-5800,5867
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主要靠媒介昆虫松墨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传播,并通过天牛造成的伤口侵入松树,因此,掌握松材线虫的传播机制,有助于了解线虫病的发生机理和发生规律。综述了松材线虫与其媒介昆虫关系研究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香蕉灰纹病便于指导该病害的防治工作,本研究采用组织分离法从海南香蕉主产区的香蕉病叶上分离病原物,通过致病性测定、形态学观察结合真菌核糖体RNA基因内转录间隔区(rDNA-ITS)序列及其系统发育树分析等方法对其进行鉴定,并探讨了培养基、温度、pH、碳源、氮源、光照与通气条件对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实验室获得的6株分离株回接3 d后,发病部位表现轮纹病斑,周围有黄晕,与自然发病香蕉叶片的病状相符;6株致病菌菌落均呈灰白色,圆形,边缘不整齐,有轮纹,分生孢子倒卵形,双胞;6株致病菌的rDNA-ITS序列均为575 bp(代表菌株CATAS-CM01 GenBank登录号为MN960387),与GenBank中的香蕉暗双胞菌Neocordana musae模式菌株的相应片段相似性达99.28%~99.65%,且与N. musae模式菌株在系统发育树上聚为同一分支,遗传距离最近。结合形态特征及分子鉴定,确认获得的6株病原菌均为香蕉暗双胞菌Neocordana musae。病原菌最适生长培养基是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DA)和燕麦片琼脂培养基(OA);生长适宜温度为25~30 ℃,最适生长温度为30 ℃;适宜pH为5~7,最适pH为6;最适碳源是乳糖;最适氮源是酵母膏;全光照条件下,病原菌菌丝生长最快;连续振荡培养条件下,菌丝干质量最大;菌丝致死条件为60 ℃,10 min。  相似文献   

20.
松材线虫媒介昆虫种类及其扩散能力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是世界性的外来入侵生物,主要依靠媒介昆虫的携带在自然界中扩散传播。能够携带松材线虫的昆虫有45种,而其中可作为媒介昆虫的有13种,全部为墨天牛属Monochamus种类,它们是:松墨天牛M. alternatus,云杉花墨天牛M. saltuarius,卡罗莱纳墨天牛M. carolinensis,加洛墨天牛M. galloprobincialis,白点墨天牛M. scutellatus,南美墨天牛M. titillator,钝角墨天牛M. botusus,香枞墨天牛M. marmorator,墨点墨天牛M. notatus,松墨斑墨天牛M. mutator,粗点墨天牛M. clamator,巨墨天牛M. grandis和云杉小墨天牛M. sutor。由于松墨天牛、云杉花墨天牛和卡罗莱纳墨天牛等3种昆虫在补充营养及产卵初期2个阶段的飞行能力均较强,通常一次飞行可以达到1000 m左右,因而成为松材线虫的主要传播媒介。表2参3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