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白点病即小瓜虫病,是观赏鱼常见病、多发病,很顽固,早春、晚秋和冬季都可发生,对金鱼的危害尤其大。小瓜虫虫卵通常粘附于缸底,经过1~2天的孵化,极具侵染性的幼虫即四处寻找鱼体侵入,如果2~3天找不到合适的寄生鱼体,就会自然死亡;幼虫一旦侵入鱼体,则汲取宿主营养引起组织增生,形成脓包,即肉眼可见的小白点。幼虫再慢慢发育成  相似文献   

2.
正引起斑点叉尾鮰出现"白点病"症状的原因主要有两个:小瓜虫寄生和蠕虫幼虫寄生。一、小瓜虫寄生小瓜虫病是由多子小瓜虫寄生于各种淡水鱼和观赏鱼的体表和鳃上引起的,严重时全身皮肤和鳍条布满白色的胞囊,故有"白点病"之称(图见彩中插2)。由于小瓜虫没有严格的宿主专一性,绝大多数淡水鱼类受其危害。目前,小瓜虫病不仅给鲤、斑点叉尾鮰、鳗鲡和罗非鱼等所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道采用0.0750ppm小瓜虫没1号治愈金鱼、鲤鱼小瓜虫病新方法,施药后48h在鱼体未找到活体 小瓜虫。小瓜虫没1号对金鱼的安全浓度为0.0999ppm。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道采用0.0750ppm小瓜虫没1号治愈金鱼、鲤鱼小瓜虫病新方法,施药后48h在鱼体未找到活体小瓜虫。小瓜虫没1号对金鱼的安全浓度为0.0999ppm。  相似文献   

5.
金鳟幼鱼小瓜虫病治疗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子小瓜虫病又称白点病。治疗小瓜虫病单纯使用福尔马林杀体表的虫体效果不理想;辣椒和生姜合剂以及中草药等对小瓜虫的效果又太缓慢;福尔马林、盐和瓜虫灵按一定比例混合后杀灭小瓜虫的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6.
<正>小瓜虫病俗称"白点病",是世界范围内流行的淡水鱼类寄生虫病。该病在我国主要流行于春季和秋季(每年的4-5月和10-12月),水温15~20℃为流行盛期,30℃以下均可发生。近几年在西安市的长安区、临潼区及渭南市临渭区的养殖池塘,出现多起小瓜虫病引起的大量死鱼情况,而且均是在夏秋季,如  相似文献   

7.
多子小瓜虫(Ichthyophthirius multiifliis)是引起淡水鱼类和观赏鱼类白点病的主要病原,其危害严重,治疗困难。对小瓜虫的病原学,流行规律、体外培养、致病机理以及防治方法等最新研究成果进行综述,旨在为小瓜虫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8.
<正> 白点病又称小瓜虫病,是多子小瓜虫(Ichthyophthirius multifiliis)寄生于皮肤、鳍、鳃而引起的鱼病。该病流行广,是对淡水养殖鱼类危害最严重的病害之一。我国白点病发病区几乎遍及全国养殖区。白点病防治的研究,已引起国内外鱼病工作者的极大关注。作者于1972~1976年在将乐县鱼苗场工作期间,白点病连续几年严重流行。现根据几年来防治白点病的体会,结合近年来国内外报道的资料,就其防治方法、程序和药物优选等问题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3.寄生虫性疾病(1)小瓜虫病(Ichthyophthiriasis)病原:小瓜虫病是由多子小瓜虫引起的,是斑点叉尾一种危害较大的原虫性寄生虫病。由于病鱼体表粘液增多,游动异常,常见鱼体与固体物摩擦,继而在体表、鳍条和鳃上出现大量小白点,故小瓜虫病又称白点病(White spot disease)。  相似文献   

10.
3.寄生虫性疾病 (1)小瓜虫病(Ichthyophthiriasis) 病原:小瓜虫病是由多子小瓜虫引起的,是斑点叉尾鮰一种危害较大的原虫性寄生虫病。由于病鱼体表粘液增多,游动异常,常见鱼体与固体物摩擦,继而在体表、鳍条和鳃上出现大量小白点,故小瓜虫病又称白点病(White spot disease)。  相似文献   

11.
张策  李莉 《科学养鱼》2021,(2):48-49
在水产养殖业中,淡水鱼的小瓜虫病被称为"白点病"。鱼类感染小瓜虫病多难以治疗,有时一夜之间全部死亡,原因是小瓜虫生存和繁殖能力极强。作为受害者之一,笔者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和前人的经验,总结心得分享给大家,望广大渔友提早预防。一、小瓜虫的来源每年秋冬之际是小瓜虫暴发的时期,对于池塘养殖水体的小瓜虫大家尚可以理解,但在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中(图1),笔者养殖的草鱼苗仍然遭受了小瓜虫的侵害,这说明小瓜虫的感染力是非常强的。  相似文献   

12.
小瓜虫是一种原生动物,学名多子小瓜虫。易寄生在鱼苗、夏花阶段的鱼体皮肤、鳍条和鳃瓣上,形成白色小点,所以又叫白点病,严重时,形成一层白膜,鳍条有时发  相似文献   

13.
欧洲鳗的小瓜虫病也叫白点病,由小瓜虫寄生在欧洲鳗的皮肤及鳃上引起。受感染的病鳗同时伴有大量的粘液及表皮脱落糜烂,病鳗体色发黑。其致死的主要机理是:①小瓜虫寄生在鳃的上皮细胞,引起鳃上皮细胞增生、肿胀坏死,进而影响到鳗鱼的呼吸。  相似文献   

14.
不同药物对金鱼小瓜虫病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黄斌  常红军 《水产科学》2003,22(2):18-20
研究了硝酸亚汞、孔雀石绿、亚甲基兰、福尔马林、硫酸铜与硫酸亚铁合剂、生姜和辣椒合剂对金鱼小瓜虫病的防治效果。试验结果表明,硝酸亚汞、孔雀石绿、福尔马林对金鱼小瓜虫病的防治效果较好,而硫酸铜与硫酸亚铁合剂质量浓度小于1 0mg/L时,不仅不能杀死小瓜虫,反而刺激小瓜虫胞囊的形成,加速繁殖。只有当其质量浓度达到1 2mg/L时,才能有效地杀灭小瓜虫。  相似文献   

15.
<正>病原小瓜虫病,又称为白点病,是危害淡水养殖品种的主要纤毛类寄生虫病,其病原体是多子小瓜虫(Ichthyophthirius multifliis),隶属于纤毛门、寡膜纤毛纲、膜口亚纲、膜口目、凹口科、小瓜虫属。流行情况小瓜虫对宿主无选择性,可寄生于各种淡水鱼、洄游性鱼类、观赏鱼类,亦能寄生各年龄组的鱼类,尤以鱼苗、鱼种、  相似文献   

16.
孙硕 《中国水产》2010,(11):51-52
<正>小瓜虫病是淡水鱼类普遍流行的一种寄生虫性原虫病,在所有的淡水养殖鱼类中都有发生,常引起鱼苗鱼种大批死亡,给养殖生产造成惨重经济损失。淡水小瓜虫病的病原是多子小瓜虫,因为病鱼体表或鳃上呈现白色小点病变,故又称"白点病"。该病对淡水养殖  相似文献   

17.
小药方     
一、治疗小瓜虫病 小瓜虫病也称白点病,不限于那种鱼或大小鱼都能发生,对夏花和越冬鱼种的危害最大。小瓜虫寄生在鱼体皮肤、鳍和鳃丝上,吸取细胞组织作为自身营养,使病鱼瘦弱发黑,成群团状浮于水面,重者全塘死光。  相似文献   

18.
正小瓜虫病又叫白点病,病原是原生动物多子小瓜虫。多子小瓜虫主要寄生于寄主的皮肤、鳍和鳃;感染部位上皮及结缔组织增生,形成白色囊泡,鳍条被挤压变形;严重感染者,鳍有不同程度的缺失。无鳞鱼、鳞片保护相对较弱的幼鱼以及免疫力低下的鱼更易受小瓜虫感染。小瓜虫病也是观赏鱼中最为常见的多发病之一,它的发病特点是传染快、流行广、危害大。目前用以治疗小瓜虫的药物多数只能杀灭小瓜虫幼虫,对寄生鱼体的成虫由于有表皮囊泡包裹着加上有黏液覆盖,有效药物浓度很难到达寄生的  相似文献   

19.
(1)病因及症状:病原体为小瓜虫。小瓜虫寄生处容易形成白点,肉眼可以看见,故该病又称白点病。严重时,全身各处遍布小白点,同时伴有大量粘液,病鱼体色发黑,消瘦,游动不正常。可以通过显微镜检查,镜下可以发现有马蹄形的圆球,即可判断为小瓜虫。  相似文献   

20.
鳗鱼小瓜虫病又称白点病。笔者从1995年开设鱼病门诊部,并在福建和江西多家鳗鱼养殖场任病害防治技术员,探索出了几种防治小瓜虫病的新方法。现介绍如下,供养殖户朋友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