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白背飞虱在早稻具有迁入早、虫量上升快、数量大,在水稻前、中期猖镢危害等持点。白背飞虱暴发时,二代若虫高峰期虫量与4月份成虫迁入量和迁入频次呈极显著正相关,据此建立了发生程度预测式,经验证,1990一2002年平均预测准确率达92.7%。同时根据早稻白背飞虱的发生持点,制定出了“重点监测,治二压三”的防治策略和与之相配套、行之有效的防治控制技术。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沿江单季稻区白背飞虱的田间调查表明:沿江单季稻区白背飞虱常年始迁入期在6月中旬至7月上中旬,7月上中旬为主迁入期,发生程度属基数决定型,即迁入后田间虫口数量是影响本稻区发生程度的主导因子。以7月15日左右田间虫量为指标,60头/百穴以下轻发生,60~300头/百穴中等程度发生,300头/百穴以上偏重至大发生。中等程度发生狠治主迁入代,偏重至大发生需防治2~3次,以扬花期狠治1次为重点。田间蛛虫比是衡量白背飞虱种群消长的重要因子之一,蛛虫比小于17.∶6时,自然控制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3.
广西东北部稻区白背飞虱早期迁入虫源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研究监测广西东北部稻区白背飞虱早期迁入的峰期,分析其虫源,为白背飞虱的早期预警和有效防治提供依据。【方法】2007—2010年在广西兴安县设置一盏佳多自动虫情测报灯,分析灯诱数据确定迁入高峰期,并运用Hysplit_4软件对其迁入高峰期进行轨迹分析确定虫源地。【结果】广西兴安县白背飞虱一般在5月中旬至6月下旬大量迁入,2007年和2010年白背飞虱早期迁入量远远大于2008和2009年,4年来的最大迁入峰期随着时间推移。轨迹分析显示,虫源地主要位于越南北部、海南、广西南部和广东西南部稻区。【结论】西南低空急流为白背飞虱的大规模北迁提供了运载气流,降雨使得白背飞虱在本地大量降落。  相似文献   

4.
为了摸索单季稻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病规律与流行原因,实现科学有效防治,笔者组织开展了单季稻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病情况与影响发病因素调查,结果表明,单季稻发病面积13.78%,其中高感病品种10个,平均丛发病率26.76%(6.0%~45.5%),高于面上15个百分点。造成病害大面积流行的主要原因在于感病品种面积占43.48%,单季稻播(种)移(栽)期提早而拉长,白背飞虱携毒迁入峰期早且迁入量大,加上水稻感病品种感病生育期和白背飞虱迁入传毒敏感期相吻合等。  相似文献   

5.
贵州省稻飞虱发生为害规律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飞虱(白背飞虱和褐飞虱)在贵州省持续大面积发生,1991-1997年,年均发生面积人41万hm^2(614.87万亩次)。两种飞虱的适温要求因地区和虫态而不同,在贵州各地发生5-8或9代不等,因海拔和生境不同而异,两种飞虱在贵州发生的初次虫源性质均为外地迁入,白背飞虱认为:5月下旬至7月中下旬是白背飞虱迁入主峰期3,4代白背飞虱成虫盛发,大若虫为害盛期,7月下旬至8月上旬为褐飞虱全年最大迁入峰期  相似文献   

6.
2010年,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在邵东县流行,其发生特点:早稻上首次发现;一季中稻田、深泥冷浸田、缺钾缺锌僵苗田发生严重;专业化统防统治稻田发生较轻.流行的主要原因:白背飞虱的迁入早、迁入量大;水稻抗病性能差;防治技术不平衡;高秆杂交水稻的普及、单双季水稻插花种植,为白背飞虱的繁殖和传毒提供了充足的食源和优良的环境.宜采...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云南富宁县白背飞虱早期迁入虫源地及其降落机制,为白背飞虱的早期预警和有效防控提供依据。【方法】运用大气质点轨迹分析平台HYSPLIT4.8对2010年云南富宁县早期3次灯下主要迁入峰进行了轨迹模拟,并运用气象图形处理软件GrADS对迁飞高峰期进行气象背景分析。【结果】云南富宁县白背飞虱5月上旬开始大规模迁入,迁入高峰期在5月中下旬。2 000m高度轨迹能有效的模拟白背飞虱迁入途径。【结论】云南富宁县白背飞虱早期迁入虫源主要来自缅甸中部,部分来自泰国北部和越南北部。偏南及西南气流为白背飞虱大规模北迁提供了运载气流。风向切变、低温屏障及降雨是迫使白背飞虱大规模集中降落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白背飞虱爆发规律及防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江淮稻区白背飞虱呈迁入代至主害代的爆发型相,发生程度为基数决定型。根据白背飞虱历年田间系统调查资料和灯下虫量的逐步回归分析,证明江淮稻区主害代(2代)发生程度与迁入峰后7月15日白背飞虱总虫量显著相关(R2=0.7107),并分别建立白背飞虱预警指标。以为害损失5%以下为标准,主害代高峰期虫量为15头/穴,比原防治指标稍宽。由此提出病虫兼治的防治对策和技术规范,比原传统方法少用药1次。  相似文献   

9.
我省川南稻区每年均有白背飞虱和褐飞虱的发生和危害,一般年份表现为6月迁入,7~8月份造成危害.但是,近段时间白背飞虱已在泸州、宜宾、自贡、广安和达州等地大面积危害,其迁入时间早、灯下虫量大、危害面积广、田间危害重,为近20年来罕见. 一、稻飞虱的发生 白背飞虱和褐飞虱的成虫、若虫主要群聚在水稻下、中部的叶鞘和茎秆上危害,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刚发生时很容易使人疏忽,等到人们发现稻株萎黄时已经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因此,要密切注意稻飞虱动向,尽量在其发生危害之初对其进行有效的防治,而准确识别白背飞虱和褐飞虱则是进行有效防治的前提.  相似文献   

10.
白背飞虱是沿江中晚粳稻区水稻前、中期的主要害虫,九址年代以来,一直都为偏重以上发生,导致水稻前期叶片枯黄,分蘖减少,植株矮化;中期每穗粒数明显减少,损失达10~30%,严重时成片枯死导致绝收,且具有成虫迁入早、迁入量大,增殖倍数高,迁入下代危害严重等特点。目前药剂控制是防治水稻白背飞虱的主要手段,为能在药物防治的同时,更好地利用品种抗性,减少用药,实行综合防治,充分提高综合防活稻飞虱的经济效益,我所于2003年进行了13个中晚粳稻不同品种(系)对白背飞虱抗性情况的比较试验.取得较为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受当地单季稻感病品种比例高、种植面积大、异地迁入传毒介体白背飞虱迁入峰出现早迁入量大、单季稻移栽期与传毒介体迁入期吻合度高等因素共同影响,2010年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在台州市偏重发生,未来几年有发病流行范围继续扩大、危害程度进一步加重趋势。在分析其发病流行原因的基础上,探讨试行综合防控措施,以保障单季稻生产安全。  相似文献   

12.
介绍2012年建湖县白背飞虱的发生特点,并对其重发原因进行分析,包括外来虫源迁入早、迁入量大、迁入峰次多、部分田块发生重与农户重视程度不足、使用药剂不对路等。  相似文献   

13.
近些年来,由于广德县大面积推广种植抗褐飞虱而不是抗白背飞虱的杂交水稻以及耕作制度的改变,导致白背飞虱的种群数量急剧上升和发生面积明显增加,大发生的频率大大增加,对水稻的危害越来越严重。该文介绍了2016年广德县白背飞虱的发生情况,提出了防治原则、防治目标以及综合防治技术,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白背飞虱种群动态分析及综合防治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云南省富宁县历年水稻白背飞虱的测报资料,探讨了水稻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在富宁县的发生规律。通过分析影响白背飞虱发生的主要因子,结合当地实际,提出了该地区白背飞虱综合防治的策略及方法。  相似文献   

15.
随着杂交稻的广泛种植,白背飞虱已成为泸州地区水稻的重要害虫.通过对泸州市叙永、合江、泸县和古蔺县1983~1998年白背飞虱灯诱测报资料和田间系统调查资料的分析,结合异地虫情信息交流、天气资料分析,明确了泸州地区白背飞虱虫源主要由黔南、桂北及以南稻区经东南气流迁飞而来.分析了其主要降落范围、害虫田间消长规律和影响其大发生的主要气候因子.建立了预测预报模型,为指导泸州地区白背飞虱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泸州地区白背飞虱种群动态及预测预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杂交稻的广泛种植,白背飞虱已成为泸州地区水稻的重要害虫。通过对泸州市叙永,合江,泸县和古蔺县1983 ̄1998年白背飞虱灯诱测报资料和田间系统调查资料的分析,结合异地虫情信息交流,天气资料分析,明确了泸州地区白背飞虱虫源主要由黔南,桂北及以南稻区经东南气流迁飞而来。分析了其主要降落范围、害虫田间消长规律和影响其大发生的主要气候因子。建立了预测预报模型,为指导泸州地区白背飞虱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收集整理福建省云霄县2005-2015年稻飞虱灯诱数据、田间调查数据及相关气象资料,分析2005-2015年云霄县稻飞虱发生动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云霄县早稻以白背飞虱为绝对优势种群,占91.3%,其次为褐飞虱占8.7%;晚稻前期以白背飞虱为主,占75.7%~77.7%,中后期褐飞虱虫量逐渐超过白背飞虱,占51.6%~63.1%。各年度各月份稻飞虱种群消长动态基本一致,即呈现"双峰型"发展态势。云霄县稻飞虱常年发生7~8代,早稻主害代第四(3)代重于晚稻第七(6)代。白背飞虱始见期早于褐飞虱。11年来平均发生程度3.3级,为中等偏严重发生,主害代呈现提早发生及间歇性爆发为害的特点。气候条件是关键影响因素。台风、西南气流活动、阵性降雨等气候条件对稻飞虱迁入影响明显,而迁入峰次多且迁入峰量大是导致云霄县稻飞虱爆发成灾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农技服务》2019,(3):32-33
为黔南州水稻白背飞虱的防治提供参考,于2013~2018年对水稻白背飞虱的发生与危害情况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2013~2018年水稻白背飞虱的发生面积每年均在7万公顷以上,全年迁入峰次为2~5次,危害盛期是每年的6月中下旬至7月中旬。建议采用改善耕作制度、严密虫情监测、推进绿色防控和科学化学防治的防控策略。  相似文献   

19.
对2012年安庆市稻飞虱的发生情况进行了总结归纳,发生特点:(1)白背飞虱初见期正常偏早,迁入量大且集中;(2)褐飞虱初见期正常,迁入量偏低;(3)田间褐飞虱短翅型成虫出现早,发生量较大;(4)稻飞虱主害代田间卵量和虫量偏高。从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3个方面提出了稻飞虱综合防控技术。  相似文献   

20.
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Guenee)、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al和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 Horvath均属于迁飞性害虫,是我国水稻生产中的主要害虫。近几年来,这些害虫迁入我国华南和长江中下游稻区的峰次多、迁入延续时间长,导致田间的发生量大和混发频率高,对当前水稻生产构成了严重威胁。为了提高对稻纵卷叶螟和白背飞虱的防治效果,我们应用三拂等药剂与大丰收混配,进行主治稻纵卷叶螟、兼治白背飞虱的药效及其对蜘蛛的影响试验,现将结果报道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