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对不同时期感染甜菜花叶病毒(BtMV)的叶片,进行病理变化系列观察。早期侵染(7天前)的细胞质、细胞器均无变化,随着症状发展,风轮状内含体、束状内含体、细胞核卫星体,细胞质泡囊化旁类似病毒的束状结构,20天达到了高峰,风轮状及束状内含体一直持续两个月还存在。田间样品也观察到了典型的风轮状及束状内含体。细胞核卫星体出现很少。侵染后期,细胞质减少,叶绿体比相应健株提前出现淀粉粒,噬锇颗粒等,基粒片层也提前消解,表现细胞提前衰老的特征。此外细胞内还有许多健株没有的泡状结构。一种为旁壁体,可能与细胞壁加厚有关;一种为多重泡体的叠加,可能是液泡的吞噬作用加强与外源物质(BtMV)侵入有关;另外还有一种可能是过氧化物酶体或线粒体在病毒诱导下泡囊化,其作用不清楚。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大豆花叶病毒(SMV-H-16)感染大豆品种"Lee"叶片细胞的超微结构进行了连续观察。研究结果证实:用SMV-H-16感染美国大豆品种"Lee"表现症状极轻微,易恢复。其超微结构特征如下:(1)病毒粒体出现于圆柱状和风轮状内含体之后。(2)风轮状内含体从细胞质中逐渐向液泡区伸进。(3)首先在细胞质和液泡膜附近,发现病毒粒体.(4)靠近细胞核处出现一些类似环孔膜板状结构。(5)感染28天后叶片细胞里病毒粒体被束缚在束丝中,附着在液泡膜的内圆面和叶绿体上,此时,风轮状内含体消失。  相似文献   

3.
陈炜  田波 《植物病理学报》1985,15(3):185-188
 对含有牛蒡矮化类病毒(BSV) RNA-1和RNA-2的病叶组织和健叶组织进行了固定、包埋、切片及电镜观察。在含BSV RNA-1及BSV RNA-2的病叶切片中均未观察到病毒颗粒。在有病细胞的旁壁体与健康的不同,病细胞中观察到畸变的旁壁体,有的似风轮状。而健康细胞中未观察到。健叶和病叶细胞的叶绿体和细胞核等细胞器未观察到明显的区别。  相似文献   

4.
感染黄花叶病毒大麦的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不同抗病性的大麦品种,在大田感染了大麦黄花叶病毒(BaYMV)后,从叶片和根的超微结构观察表明:(1)除感病和耐病品种外,首次在抗病性品种中发现有病毒存在,但病毒含量很低:(2) BaYMV对叶绿体结构有一定的影响,外部病症严重的叶片其解体或发育不全的叶绿体比例显著高于无病症的叶片;(3)感病后期细胞中的部分线粒体出现肥大和自溶;(4)感病细胞的细胞膜松弛,在细胞壁和膜之间有代谢物沉积,并有细胞膜溶解现象;膜状结构内质网肥大,有病毒内含体附着其上;(5)感染细胞中除发现片层、单向风轮状和多向风轮状内含体之外,还见到带柄风轮状内含体和堆束状病毒纤维。最后,初步讨论了BaYMV感染大麦后的细胞学变化与外部症状的相互关系以及大麦抗病性品种的抗性机理。  相似文献   

5.
通过带病组织汁液和带病组织超薄切片负染电镜技术对侵染观赏百合的病毒粒子和内含体进行观察,证明在表现不同症状的5个品种中存在球状、短线状、长线状、短杆状4种病毒粒子和晶体状、风轮状、束状、卷筒状、正六边形5种内含体,通过ELISA检测及病毒粒子形态、大小及内含体形态分析,确定球状病毒粒子(直径29.5 nm)为黄瓜花叶病毒,短线状病毒粒子(593.29~639.97 nm×12.15~14.12 nm)为百合无症病毒,长线状病毒粒子(757.58~846.25 nm×12.12~12.75 nm)为马铃薯Y病毒,短杆状病毒粒子(500~807.69 nm×153.85~192.31 nm)为烟草脆裂病毒。  相似文献   

6.
引起掌叶半夏花叶病的芋花叶病毒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表现花叶症状的天南星科药用植物掌叶半夏(Pinellia cordata)上检测到一种线状病毒,病毒粒子的最大分布范围为725~776nm,平均长度为745nm。提纯病毒A260/A280为1.28,电镜下观察为均一的线状病毒粒子。经免疫电镜测定该线状病毒与芋花叶病毒(DMV)抗血清有强的阳性反应。在病叶横切面的细胞质里观察到具风轮状、卷筒状和片层状聚集结构,在纵切面上为束状的细胞质内含体以及分散的和紧密聚集的线状病毒粒子。寄主反应测定结果表明,该病毒侵染天南星科植物,不侵染其它11科35种非天南星科供试植物。据上述试验结果,该病毒分离物认为属芋花叶病毒。本文是有关该属植物上病毒的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7.
电镜观察了番茄花叶病毒 ( TOWV)侵染不同寄主的细胞超微结构变化。在 2 5℃下 TOWV侵染番茄( Lycopersiconesculentum Mill)后 ,病毒粒子在叶片的表皮、薄壁细胞、维管束组织的细胞质中形成大块结晶体和类结晶体 ,液泡膜处产生小泡结构 ,有多泡体和髓鞘样结构伸入液泡中。在 2 5℃下 TOWV侵染珊西烟 ( N icotianataba - cuml .cv.Xanthinn)后 ,除存在病毒结晶体和类结晶体外 ,还形成角层状聚集体 ,叶绿体产生周边中泡结构。在 35℃下 TOWV侵染珊西烟后 ,在细胞质中还形成高电子密度的无定型体。两种寄主中均未观察到 X体 ,细胞核…  相似文献   

8.
 小麦梭条斑花叶病毒(WSSMV)和小麦黄花叶病毒(WYMV)分别感染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后所诱发的细胞质内含体和细胞嚣病变几乎完全相同。感病的叶肉细胞、表皮细胞和木质部薄壁细胞的细胞质中都可看到大量风轮体、柱状体、板状集结体和膜状体,其中以叶肉细胞中更为普遍。风轮体成群出现、同一组内风轮体常平行排列,而相邻群间常垂直排列。膜状体的内部常夹杂着许多小囊泡,其四周与内质网呈辐射状相连。在发病初期的心叶叶肉细胞质的液泡附近可看到颗粒状病毒束,而分散的病毒状颗粒则多见于发病中后期坏死的细胞中。感病细胞的叶绿体、线粒体、核、质膜及胞间联丝中均未见病毒状颗粒。感染病毒的细胞中,细胞质丰富、内质网膨大,核糖体增加、小囊泡大量出现,随着病害的加重,叶绿体、线粒体逐渐肿大,基粒缩小、膜破裂、类囊物流入细胞中。  相似文献   

9.
小麦梭条斑花叶病毒(WSSMV)和小麦黄花叶病毒(WYMV)分别感染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后所诱发的细胞质内含体和细胞嚣病变几乎完全相同。感病的叶肉细胞、表皮细胞和木质部薄壁细胞的细胞质中都可看到大量风轮体、柱状体、板状集结体和膜状体,其中以叶肉细胞中更为普遍。风轮体成群出现、同一组内风轮体常平行排列,而相邻群间常垂直排列。膜状体的内部常夹杂着许多小囊泡,其四周与内质网呈辐射状相连。在发病初期的心叶叶肉细胞质的液泡附近可看到颗粒状病毒束,而分散的病毒状颗粒则多见于发病中后期坏死的细胞中。感病细胞的叶绿体、线粒体、核、质膜及胞间联丝中均未见病毒状颗粒。感染病毒的细胞中,细胞质丰富、内质网膨大,核糖体增加、小囊泡大量出现,随着病害的加重,叶绿体、线粒体逐渐肿大,基粒缩小、膜破裂、类囊物流入细胞中。  相似文献   

10.
壳寡糖诱导烟草抗烟草花叶病毒的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电镜检查表明,接种烟草花叶病毒(TMV)表现系统侵染的烟草植株叶肉细胞和筛管内有大量病毒粒子和病毒结晶体,细胞质中出现髓鞘样结构、多泡体和次级囊泡。叶片薄壁细胞内叶绿体、线粒体等细胞器变形解体,膜结构增生。经壳寡糖(50 μg/mL)诱导处理的烟草,系统症状减轻,叶肉细胞和筛管中病毒粒子显著减少,偶见病毒结晶体;叶肉细胞中细胞器基本完好,但叶绿体内出现较大的淀粉粒;液泡内和细胞间隙出现大量电子致密物质。在未接毒和未经壳寡糖处理的植株中未见此种电子致密物,其产生可能与诱导抗病性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1.
 从市场出售的甜菜(Beta vulgaris)种子中首次得到了直径约30毫微米的等轴病毒粒子的分离物。接种试验证明,它不能由摩擦接种传病,也不能由桃蚜(Myzus persicae)传播,但可由种子传毒,种子带毒率高达87.5%。受侵染的甜菜植株不表现症状,体内含毒量很低,病株汁液须经部分提纯并浓缩后才能在电镜下观察到病毒粒子和用琼脂双扩散法检测到病毒。在病株叶片的超薄切片中,未发现病毒粒子和细胞学的变异。在氯化铯溶液中,病毒粒子的浮力密度为1.37克/毫升左右。该分离物能与甜菜潜隐病毒抗血清产生沉淀反应,但与黄瓜花叶病毒无血清学关系。根据上述基本性状,该分离物归属于甜菜潜隐病毒(Beet Cryptic Virus)。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论述了不同抗性番茄品种在接种了TMV之后体内过氧化物酶及其同工酶的变化趋势。不同品种番茄幼苗接种TMV之后30天内病毒含量、过氧化物酶活性及其同工酶的测定结果表明:所有接种的番茄幼苗与健株对照相比均表现酶活性的增强及酶带数目的增多;但不同抗性品种,酶活性交化曲线及同工酶谱带的变化趋势有所不同:感性品种北京早红(+/+)及耐病品种强力米寿接种TMV之后,病毒含量迅速上升,在第15天达到最高峰,同时植株开始显症,其酶活性曲线呈现出1个增值高峰,即酶活性只在显症之后迅速上升于第24天达到最高峰,病株在症状发展过程中产生2条健株所没有的具高迁移率的同工酶谱带A与B。抗性品种Tm-2(Tm-2/+)抑制TMV在体内的增殖,在接种之后30天内植株不表现典型外部症状,其酶活性曲线具有2个增酶高峰,即在接种后第12天达到最高峰,并在第21天有1个新的高峰;在酶活性高峰期,接种植株也产生同工酶谱A与B,与感性品种不同的是谱带A与B形成较早,同时,抗性品种还产生感病品种所没有的1条同工酶谱带F。上述过氧化物酶活性及同工酶的变化趋势可以成为鉴定品种抗性一个有价值的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13.
香蕉束顶病毒(BBTV)侵染对寄主内源激素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试验用ELISA方法测定了香蕉感染束顶病毒(BBTV)后植株体内的3种内源激素,赤霉素(GA3)、玉米素类(iPAs)和脱落酸(ABA)的变化。结果表明,感株的GA3水平在侵染过程中虽有微弱增加,但含量和增长速度显著低于健株对照;iPAs在接种BBTV第14天后明显下降,并维持较低水平;ABA在BBTV侵染后被大量诱导增加并不断积累,在接种后第35天测定含量最高,为对照的3.34倍。试验还同时检测了BBTV在侵染过程中的运转。用间接ELISA测定的接种叶和顶叶的BBTV含量显示:接种21天后BBTV在接种叶和顶叶中还大量增殖,呈系统性分布。但寄主的症状在接种35天后才逐渐在顶叶表现。以上结果表明:香蕉束顶病的症状表现似乎主要与病株中的内源激素的失调有关,而与BBTV在体内的运转并不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14.
感染花生条纹病毒(PStV)后花生生理生化性状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研究表明,花生接种条纹病毒发病后叶片的光合强度、叶绿素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明显下降,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却显著提高。高感花生品种白沙1016上述指标的变化幅度较大,发病植株叶片中POD同功酶出现了4条健株中没有的新带,迁移率分别为0.67、0.73、0.80和0.89,而原有的迁移率为0.38的1条谱带变弱消失,发病后SOD同功酶谱带数没有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15.
新疆小麦线条花叶病毒(WSMV)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新疆五家渠分离到一株病毒,鉴定为小麦线条花叶病毒WSMV,致死温度55~60℃,体外存活期3~7天,稀释限点500~1000倍。病毒颗粒长度700×18毫微米,在感病的小麦叶细胞质中观察到风轮状包含体。其病原由螨(Aceria tulipae)传播,人工接种可侵染大麦(Hordeum vulgare L.)小麦、(Triticum acestivum L.)、黑麦(Secale Cereale L.)、燕麦(Avenae sativa L.)、高粱(Sorghum valgare L.)、黍(Panicum miliaceum L.)、苋色藜(Chenopodium amaranitcolor Cost et Reyn)表现系统花叶病状,可通过介体感染玉米。
该病毒与玉米矮花叶病毒,大麦条纹花叶病毒,马铃薯Y病毒的血清反应为阴性。该病毒在我区的发生量约占小麦上总病毒数量的80%以上。  相似文献   

16.
 应用14C同位素示踪分析法研究叶锈病(Puccinia hordei)在花期后(GS71)侵染对大麦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给叶片接菌后0至8天内无明显的光合病变,8天之后叶片的总光合量下降而单位绿叶面积光合效率提高,且这种下降%和提高%分别与锈病严重度呈显著的直线相关(r2 ≥ 0.980,P<0.001);植株上单叶发病后其它器官的光合作用略有增强,全株叶片发病后穗部光合作用的增加达到显著水平(P<0.05)。
叶锈病在抽穗期(GS55)侵染后,植株籽粒产量和千粒重减低(P<0.01),而病叶干物重则显著增高(P<0.01),本文分析讨论了这些变化的生理机制。  相似文献   

17.
侵染苜蓿的豇豆花叶病毒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新疆苜蓿矮缩花叶病株上分离到一种病毒分离物G-14,在测定的9科40种植物中,此分离物可侵染6科19种植物,易由汁液摩擦接种,桃蚜(Myzus persicae)、豆蚜(Aphis craccivora)、棉黑蚜(A.atrata)和苜蓿无网长管蚜(Acyrthosiphon rondoi)等不传毒,可由首蓿叶象岬(Hypera variabilis)传毒;致死温度55~60℃,稀释限点10-3~10-4,体外保毒期21天;病毒粒体球状,直径约28nm。电镜观察病组织超薄切片,可见晶格状排列的病毒粒体。经琼脂双扩散血清学测定,该分离物与豇豆花叶病毒(CPMV)抗血清呈阳性反应。由此鉴定G-14为CPMV。提纯病毒经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测定有3个蛋白组分。分子量分别为44800,24500,22400道尔顿;琼脂糖电泳测得有二个核酸组分。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用14C同位素示踪法测定叶锈病侵染引起的大麦幼苗光合作用和光合产物分布的病变。试验以植株第一叶和第二叶所得的结果基本相同:接菌7天后病叶总光合量逐渐降低(10天后降低到健叶的60%以下)而单位绿叶面积光合率则明显提高(10天后提高约20%),且这种光合病变与锈病严重度间呈密切的线性相关(r ≥ 0.949,P<0.001);接菌3天后病叶光合产物的输出明显受阻,其截留的14C物质大量增加(为对照的3倍多)而输运到根和茎部的14C物质却严重减少。这些病变无疑是叶锈病抑制大麦植物生长发育的主要生理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9.
甜菜花叶病毒病的研究Ⅰ.病毒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6-1987年对黑龙江、内蒙古部分甜菜原料产区与采种区进行了初步调查,采种区甜菜花叶病毒病发病率达100%,与其邻近的原料产区有零星发病,远离采种区则没有发病的迹象。田间采集的病叶,用磨擦、蚜传接种方法均能在甜菜上再现症状。经昆诺藜(Chenopodium quinoa)分离,普通电镜及乳胶电镜负染均能看到典型的马铃薯Y组病毒的粒体。通过鉴别寄主、甜菜上的症状表现,分离物的物理特性及血清学试验,证明此分离物为甜菜花叶病毒。在提纯方面,摸索了不同方法,认为匀浆前液氮或冷冻处理,二次PEG沉淀后过Sepharose4B柱,分离病毒效果较好,还可省去超速离心步骤。以内蒙五号甜菜品种作为毒源的繁殖寄主,能使提纯病毒产量达0.6mg/100g叶片,耳静脉与多点皮下注射相结合免疫兔子,微量沉淀测定效价为1:102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