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苎麻疫霉寄生专化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棉铃、棉苗、构树、苧麻等植物上分离的苧麻疫霉(Phytophthora boehmeriae)菌株对上述各寄主植物进行交互接种测定致病性结果表明,分离自上述寄主植物的苧麻疫霉菌株对上述3种植物均能致病,表明不同寄主来源的苧麻疫霉菌株间致病性不存在对寄主植物的寄主专化性,但对各寄主植物的致病力有一定差异。此外,分离自棉苗和棉铃的苧麻疫霉各菌株对棉苗和棉铃具有相似的致病力;分离自构树的菌株多次接种棉苗后致病力逐渐增强,初步认为构树是棉疫病菌的野生寄主。  相似文献   

2.
几种不同来源的苎麻疫霉菌在棉花上的致病力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菌丝块创伤接种测定分离自棉苗、棉铃、苎麻和构树上的苎麻疫霉菌对棉花致病力,结果表明来源于不同寄主的苎麻疫霉菌对棉苗和棉铃的致病力存在明显的分化。来自棉花(棉苗和棉铃)的菌株致病力较强,来自苎麻和构树的菌株对棉苗和棉铃的致病力较弱。来自棉花上的不同苎麻疫霉菌株对棉苗的致病力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对棉铃的致病力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3.
华南瓜类疫霉种群的致病力及其寄主嗜好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2010年从广西、广东两省(区)9个样区采集冬瓜、黄瓜疫病显症植株,经分离纯化鉴定共获得193株瓜类疫霉。采用菌丝块无伤接种法,将菌株接种冬瓜和黄瓜,测定、比较其对供试寄主植物的致病力及其寄主嗜好性。结果表明,病原群体对寄主植物冬瓜和黄瓜的致病力均存在明显分化现象,可分为强致病力、中等致病力及弱致病力3大类群;来自不同地区的瓜类疫霉对寄主植物冬瓜和黄瓜的致病力明显不同,多数样区以强致病力菌株占优势。瓜类疫霉种群中存在3种寄主嗜好型菌株,A型菌株对冬瓜和黄瓜均表现强致病力,与原始分离寄主无关;B型菌株仅对原始分离寄主冬瓜表现强致病力,而对黄瓜则表现为弱或中等致病力;C型菌株仅对原始分离寄主黄瓜表现强致病力,而对冬瓜则表现为弱或中等致病力。  相似文献   

4.
棉苗疫菌与棉铃疫菌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平  沈崇尧 《植物保护学报》1994,21(3):220-220,230
棉苗疫菌和棉铃疫菌分别是造成棉花苗期和棉铃病害的主要病原菌。以往鉴定证明,棉苗疫菌与棉铃疫菌是同种疫菌——苎麻疫霉(Phytophthora boehmeriae Sawada),但它们存在一些差异,尤其表现在对棉苗和棉铃的致病力不同,因而又将它们划为不同生理小种(籍秀琴等,1982)。本文在收集了10省(市)25株棉铃疫菌和7株棉苗疫菌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重新鉴定,着重研究比较了它们对棉苗和棉铃的致病力差异。  相似文献   

5.
苎麻疫霉对棉苗致病力的遗传与变异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以分离自江苏省棉铃疫病病组织的苎麻疫霉(Phytophthora boehmeriae Sawada)野生型菌株JS-5为亲本,采用菌丝块创伤接种法测定了苎麻疫霉对棉苗致病力在游动孢子无性系和卵孢子后代的遗传。结果表明,苎麻疫霉对棉苗的致病力在单游动孢子无性系连续两代稳定遗传,而在单卵孢第1代(OG1)则发生连续性变异。从OG1中选致病力强、弱2个单卵孢株为亲本,分别建立单卵孢第2代(OG2)和单游动孢子无性系,并测定其对棉苗的致病力。结果为上述2个单卵孢株的游动孢子后代对棉苗的致病力均与其各自亲本相似,而在它们的单卵孢株群体(即OG2)中对棉苗的致病力继续发生复杂的连续性变异。上述结果表明,苎麻疫霉对棉苗的致病力可能由细胞核杂合多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6.
辣椒疫霉致病力分化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关于辣椒疫霉Phytophthora capsici Leonian致病力的分化研究,Black等曾报道来自台湾的辣椒疫霉对辣椒有一定的寄生专化性,菌株间存在致病力分化现象,可分为3种致病型,国内这方面的研究迄今报道较少。为了明确安徽省辣椒疫霉是否存在致病力分化现象,为辣椒抗病育种及该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作者对分离自该省不同地区的辣椒疫霉菌株的致病力及其分化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7.
辣椒疫霉(Phytophthora capsici)对辣椒的致病力分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辣椒疫霉(Phytophthora capsici Leonian)是具有重大危害性的病原卵菌,其寄主范围较广,可引致辣椒、番茄、茄子、黄瓜、南瓜等多种重要蔬菜作物的疫病。由辣椒疫霉引起的辣椒疫病是一种毁灭性病害,在世界各地的辣椒种植区普遍发生,我国尤以江苏、浙江、安徽、上海等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严重。迄今国内关于辣椒疫霉致病力分化的研究较少,且存在分歧。有报道指出辣椒疫霉菌株对辣椒的致病力差异与菌株地区来源直接相关[1];也有研究认为辣椒疫霉菌株对辣椒的致病力与地理来源不直接相关[2]。此外,辣椒疫霉菌株致病力分化和菌丝生长速率是否相关尚属未知。本文对采自安徽合肥、淮南、和县、潜山、岳西、江苏南京和四川邛崃7个县市的23个辣椒疫霉菌株对辣椒的致病力和菌丝生长速率进行了测定,旨在明确辣椒疫霉菌株对辣椒的致病力是否存在分化现象及致病力与菌株地区来源及菌丝生长速率之间的关系,为辣椒疫霉所致辣椒疫病的抗病育种和综合治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由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引起的马铃薯和番茄的晚疫病是一种世界范围内的重要病害。在致病疫霉与寄主的互作过程中,效应因子对于病原物能否成功入侵与定殖起到了关键作用。本研究检测了来自中国马铃薯主产区的37株致病疫霉菌中编码Avr3a, Avr4和IPI-O三种效应因子的基因组成,研究发现来自国内的所有供试菌株中只有1株分离自马铃薯的和2株分离自番茄的致病疫霉含有无毒基因Avr3a(编码Avr3aKI),其余菌株均含有avr3a(编码Avr3aEM);所有菌株中都仅含有编码截断蛋白的avr4;从37株国内菌株中共检测到了25种ipiO变异型,其中20种为新变异型,聚类分析的结果表明这些变异型仍属于已报道的三类ipiO,而且大部分ipiO变异型为无毒型,可以被抗性基因Rpi-blb1识别。该研究结果表明avr3aavr4普遍存在于中国致病疫霉菌株中,推测大部分菌株可以克服R3aR4抗性基因;而ipiO的无毒变异型仍然普遍存在于国内致病疫霉群体中,可以被马铃薯含有的抗性基因Rpi-blb1识别。  相似文献   

9.
苎麻疫霉抗甲霜灵突变株对棉苗的致病力及其遗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苎麻疫霉抗甲霜灵(Mtr)突变株对棉苗的致病力及其遗传,结果显示,抗性突变株对棉苗的致病力与其野生型亲本间无显著差异。而Mtr突变株XC-6-2对棉苗的致病力在其无性第1代(ZG1)单孢株间及其与亲本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且XC-6-2对棉苗的致病力性状在单游动孢子第2代(ZG2)持续发生分离;XC-6-2单卵孢第1代(OG1)对棉苗的致病力间亦存在极显著差异。上述结果提示,抗甲霜灵突变株对棉苗的致病力在无性单孢和单卵孢子后代间均不能稳定遗传。对比研究发现,野生型亲本菌株XC-6对棉苗的致病力在单游动孢子和单卵孢后代有相似的遗传规律,且单游动孢子群体对棉苗致病力的变异系数较其单卵孢株间的变异系数大。  相似文献   

10.
甘肃省辣椒疫霉菌的交配型分布及其致病力差异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采用单孢菌落直接配对法和游动孢子悬浮液土壤接种法对2003—2006年采自甘肃省辣椒主产区的辣椒疫霉菌菌株Phytophthora capsici进行交配型和致病力测定。结果表明,甘肃省辣椒疫霉菌存在A1、A2和A0三种交配型,以A1和A0占优势,在各产区均有分布,发生频率分别达57.9%和31.6%;A2交配型仅2株,分别出现在酒泉和庆阳。不同来源菌株对5个辣椒品种的致病力存在显著差异,平均病情指数为2.2~56.4,强、中、弱致病性菌株分别占10.6%、52.6%和36.8%,不同地区的菌株致病力有强弱之分,以中、弱致病性菌株为主,同一地区中不同菌株的致病力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1.
 从高梁重病地块的病苗上,分离到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串珠镰刀菌(Fusarium moniliforme),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罗氏白绢小菌核菌(Sclerotium rolfsii),瓜果腐霉菌(Pythiumaphanidermatum)6种真菌,其中以前三种的分离量比较大。致病性测定表明:立枯丝核菌的AG5是高梁苗病的病原菌,而其它5种分离菌只能造成微侵染,基本上不是致病菌,也不能促进立枯丝核菌对高梁幼苗的侵染。苗龄10-15天是从田间分离病菌的最好时期。多数表面消毒剂不适合立枯丝核菌的分离。不正常的温度、光照、湿度条件,容易导致错误的病原学结论,接近自然发病的条件的控制是研究病原学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诱导棉花抗黄萎病的研究(2)尖孢镰刀菌的诱抗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从不同作物上获得的16个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分离物,用棉苗进行致萎力和致病力检测后,选出萎蔫指数和病情指数相对较低的F86-15、F86-12、Fa三个分离物分别诱导棉花对黄萎病(Verticillium wilt)的抗病性,以F86-15效果最好。测试结果表明,棉株经过尖孢镰刀菌诱导的,其根部类萜烯醛类物质含量比未诱导的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用孢子萌芽法鉴定该物质的抑菌活性,证实对棉花黄萎病菌分生孢子萌发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3.
 从北京、内蒙古、吉林、辽宁、山东等地采到的葡萄根癌病标本中,分离到根癌土壤杆菌[Agrobacterium fumefaciens(Smith&Town.) Conn]3种生化型菌株。它们对玫瑰香葡萄的致病性明显不同。生化Ⅲ型菌株致病性强,形成大、中型瘤。生化Ⅰ型、Ⅱ型菌株致病性弱,只形成小瘤。生化Ⅲ型的不同菌株对葡萄、向日葵、烟草、番茄等8种植物的致病性也很不同。一类只能侵染葡萄,是窄寄主型;另一类除葡萄外,还能侵染向日葵、烟草、番茄,是宽寄主型。玫瑰香、龙眼等葡萄对3种生化型菌株比较敏感;莎巴珍珠、贝达等比较抗病。生化Ⅲ型和Ⅰ型的一些菌株也能侵染梨、李、杏、樱桃、榆叶梅等几种果树。从山东白雅葡萄上分离的BS33-10菌株(胭脂碱质粒类型)接种在烟草、番茄上能形成畸嵌瘤。  相似文献   

14.
棉花烂铃病的发生、品种抗病性及主要病原菌致病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1~2013年,调查了我国黄河和长江流域6省70县(市)200块棉田和不同栽培模式下棉花烂铃病发生情况,田间试验评价了棉花品种对烂铃病的抗性,采用离体棉铃人工接种方法分析了棉铃烂铃主要病原菌的致病力分化情况。结果表明:(1)所有调查的棉田均有棉花烂铃病发生,其中,棉铃疫病在各地发生最为普遍而且严重,仍属于我国黄河和长江流域棉区的最主要的棉花烂铃病,其病原菌为苎麻疫霉(Phytophthora boehmeriae)。(2)与春棉直播模式相比,3种套种模式均能显著减少棉花烂铃病的发生,其中麦-棉-西瓜12∶2∶1种植模式的防效最好,减少烂铃72.96%。(3)河北、山东和河南3省审定的50个棉花品种对棉花烂铃病的抗性存在显著差异,其中邯7860、邯棉103、锦科178、百棉1号和郑农棉4号5个品种对棉花烂铃病表现了较好的抗性,单株烂铃低于3.0个。(4)苎麻疫霉在棉铃上的致病力存在显著分化。  相似文献   

15.
构树上一种新的丁香假单胞菌致病变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构树细菌性疫病是一种荧光假单胞菌引起的新病害。主要症状有叶片角斑,嫩梢肿大和幼枝溃疡。从江苏一带分离获得的12个构树菌株和3个桑树对比菌株进行交互接种试验,发现构树菌株与桑树菌株之间不能交互侵染其寄主。细菌学特征和LOPAT试验及其它37项生理生化和营养特性试验表明,两种菌的表型特征基本相似,仅在7种化合物的利用上存在差异。两种菌的血清学反应无相关性。细胞全蛋白SDS一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图谱也略有不同。试验结果证明,构树细菌性疫病细菌属于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丁香假单胞菌(P.syringae)的一个新致病变种,定名为Pseudomonas syrzngae pv.broussonetiae pv.nov.  相似文献   

16.
由大丽轮枝菌引起的黄萎病是我国棉花和茄子的主要病害之一,对棉花和茄子的生产造成巨大损失。为了研究大丽轮枝菌的群体遗传变异以及对棉花和茄子的交互致病性,本文对分离自江苏省的63个棉花黄萎菌和10个茄子黄萎菌进行了培养、遗传和致病特性分析。根据菌株在PDA培养基上生长时形成微菌核的多少来划分培养类型,结果菌核型占83.6%,成为主要的培养类型。用PCR技术检测菌株的致病类型、交配型以及是否具有无毒基因Ave1,结果落叶型菌株占86.3%,为优势种群,但是10株茄子黄萎菌100%都是非落叶型菌株;供试的所有江苏菌株交配型都是MAT1-2型,并且都没有无毒基因Ave1。选择江苏省的6个棉花黄萎菌和4个茄子黄萎菌在室内苗期接种棉花和茄子,进行交互致病性测定,结果这10个菌株都可以侵染棉花和茄子,而且来源于不同寄主作物的菌系之间致病力分化明显,表现在不同菌株对同一寄主的致病力不同,同一菌株对不同寄主的致病力也不同。研究结果为深入研究大丽轮枝菌群体遗传结构和制定黄萎病防治措施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7.
华北棉铃疫病菌及蓖麻疫病菌的鉴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年在华北地区普遍发生棉铃疫病和蓖麻叶果疫病。对于这两种疫病菌的形态和生理特性,按标准方法分剧进行了详细观察。把棉铃疫病菌鉴定为Phytophthora boehmeriae Sawada的一个株系,并对它的寄主范围作了补充,在温度关系和有性生殖习性上它不同于已往西印度报导的棉铃上的P.palmivora BulterP.parasitica Dastur。蓖麻疫病菌的性状与印度的典型P.parasitica Dastur相符合,与泽田兼吉在台湾描述的P.ricini Sawada和P.formosana Sawada两个新种只在寄主范围和孢子囊长宽比倒上稍有差异。  相似文献   

18.
棉铃疫菌的越冬存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用MTT活体染色法,对棉铃疫苗(Phytophthora boehmeriae Sawada)的存活越冬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孢子囊和卵孢子均可在棉田土中的病残体(烂钤壳,棉籽)上存活。其中孢子囊可存活3~4个月,且其存活率可高达58.0%,认为孢子囊在棉铃疫病的再侵染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但孢子囊在1月份温度达零度时就全部死亡,不能越冬。而卵孢子在历经1990年至1991年冬季零度以下76天(其中最低温度达-2.8℃)后仍可以存活,在存活300天以后其存活率达48.8%,证明卵孢子是毫无疑问的越冬菌态。生物测定,越冬后卵孢子形态观察,卵孢子萌动变化与温度的关系表明,越冬存活的卵孢子可以成为棉铃疫病的初侵染来源。  相似文献   

19.
大丽轮枝菌在辣椒上致病力的分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棉花、茄子和辣椒上分离到的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nm dahliae Kleb.)的28个菌株,测定了它们对辣椒的致病力,结果表明棉花菌株VD-9和茄子菌株VD-26对辣椒的致病力都很强,引起植株矮化,节间缩短,生长停滞,根、茎维管束变色等症状。发病重的植株,叶片脱落,形成光秆。辣椒菌株VD-20以及棉花和茄子上分离到的其它菌株,不引起矮化的辣椒或其它外部症状,只有个别菌株引起主根及茎基部维管束变色。大丽轮枝菌的28个菌株对辣椒和棉花表现的致病力强弱显然不同。对棉花致病力很强而引起落叶的棉花菌株VD-8、T-9等,对辣椒表现的致病力为中等;而引起辣椒矮化的强菌株VD-9和VD-26,在棉花上表现的致病力为中等或较弱。试验还初步测定了6个辣椒品种对菌株VD-9的反应,这6个品种对黄萎病的抗性没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