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甘草单胞锈菌的孢子阶段、生活史及防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甘草单胞锈病是新疆南北地区甘草栽培中一种毁灭性病害。1987—1989年在田间和室内对甘草单胞锈菌〔Uromyces glycyrrhizae(Rabenh.)Magn.〕的孢子阶段、生活史和防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本菌为单主全孢型锈菌,能在甘草生长期产生5种不同的孢子。人工接种证实本菌的夏、冬(担)孢子能于冬前发芽侵染甘草根蘖芽,潜伏越冬,于次春出现夏孢子型、性(锈)子器型和混生型3种不同的系统侵染病株,成为当年发病的初侵染源。夏孢子于生长季节重复侵染叶部、茎梢和根蘖芽、腋芽,产生局部和系统侵染,造成毁灭性为害。  相似文献   

2.
芸薹根肿菌次生游动孢子侵染致病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明确芸薹根肿菌Plasmodiophora brassicae Woron.在其它寄主中是否广泛存在无性短循环及次生游动孢子的侵染致病性,以不结球白菜为寄主培养3批幼苗(G1、G2和G3),用休眠孢子悬浮液接种G1,被侵染的G1接种G2,被侵染的G2接种G3,采用离心管水培法研究其侵染致病性。结果显示,无性短循环研究中,G1、G2和G3根毛均被侵染,除G3并株接种侵染率为33.33%外,其它处理侵染率均在50.00%以上,根毛里有明显的游动孢子囊;次生游动孢子能侵染不结球白菜的皮层组织,致使不结球白菜发病形成明显的肿根;G1、G2和G3水培发病率为20.00%、15.00%和6.00%,砂培发病率为22.50%、18.75%和7.50%;G3肿根病理切片中可观察到休眠孢子。表明芸薹根肿菌侵染不结球白菜时,其生活史中存在无性短循环,次生游动孢子具有侵染致病作用。  相似文献   

3.
玉米多堆柄锈菌的初侵染源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玉米多堆柄锈菌(Puccinia polysora Underw)引起的玉米锈病,以前文献均称为玉米南方型锈病.我国台湾省在1976年首次报道,20世纪80年代后期大面积流行.1997~1999年在浙江省淳安县和1998年在河北省邯郸、沧州等地病害发生流行.关于玉米多堆锈菌的生活史和侵染循环,仅知有夏孢子和冬孢子阶段,夏孢子重复再侵染完成侵染循环.在台湾省全年都有发病,病害传播主要靠夏孢子不断产生和侵染,冬天如气温较低,可产生冬孢子.为了探讨浙江省及我国冬季玉米不能种植地区,该菌的越冬和初侵染源,于1998~2001年分别在浙江省杭州市郊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农场和淳安县重病区进行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4.
用不同质量的大麦叶锈菌夏孢子接种垂直抗性品种L94-Pa7、部分抗性品种Vada及感病品种L94后发现,经过11天贮藏的夏孢子接种到上述品种后,其LP50、菌落大小、菌丝体数/附着孢数值与新鲜的夏孢子相比,有明显的差异。离体培养发现,发芽率及芽管长度也不相同,造成上述差异的原因是病原物本身生理上的变化,而不是遗传上的影响。本结果可供抗病育种工作者参考。  相似文献   

5.
王英杰 《植物保护》1989,15(4):45-45
小麦锈菌人工接种是育种家培育抗锈品种的手段之一。多采用夏孢子悬浮液注射或喷雾的方法。为提高接种效果一般在下午进行。这就要求在约3—4小时内接种大量试验,为合理使用孢子悬浮液作者于1988年1—2月在温室对条锈孢子悬浮液不同保存时间的接种效果进行了试验分析。  相似文献   

6.
江汉平原水稻白叶枯病菌致病型的变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水稻和稻田周围常见的10种杂草上来集梨孢属菌株,以涂沫法作交互接种,分离自牛筋草、狗尾草、法氏狗尾草、李氏禾、罗氏草、铺地黍、稗和马唐的梨孢菌与分离自水稻的梨孢菌可以交叉侵染其寄主,茭白和碎米莎草梨孢菌与稻梨孢菌不能交互侵染;自然诱发条件下来自牛筋草和狗尾草的梨孢菌与来自水稻的梨孢菌对其寄主同样发生交叉侵染。直接从杂草寄主上分离的梨孢菌株对水稻的致病性较弱,接种到水稻感病品种发病后再分离的菌株,对水稻致病性增强,对原寄主的致病性基本保持不变。推断稻瘟病区稻田周围牛筋草、狗尾草、法氏狗尾草、李氏禾、罗氏草、铺地黍、稗和马唐等杂草寄主上的梨孢菌在稻瘟病菌的积累和传播方面具有作用。  相似文献   

7.
水稻抗瘟性涂抹接种法鉴定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了几种水稻抗痕性接种鉴定技术,提出了一种新方法——涂抹接种法。在1—2%的羧甲基纤维素水溶液中混以1—2×10~5/ml浓度的稻瘟病菌孢子,涂抹接种于水稻的嫩叶或穗颈节部,可获得良好的接种效果。苗期接种适用于不同生育期幼嫩叶片,但以2—4叶期为佳。孢子浓度10~5/ml时发病串接近100%。涂抹接种法的发病程度重于喷雾接种法,轻于注射接种法。本法应用于穗瘟接种的效果也良好。涂抹接种法较接近自然发病条件,所用菌量少,侵染率高,是一种良好的接种方法。  相似文献   

8.
稻曲病菌厚垣孢子侵染时期和侵染途径的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用田间自然发病病粒上新形成的稻曲病菌厚垣孢子,喷雾或注射接种不同生育期的稻穗获得成功。水稻孕穗末期至破口期是稻曲病菌厚垣孢子侵染的主要时期。在孕穗末期喷雾接种2次萌发孢子的发病率高达50.8%。解剖736个病粒内部都含有花药,镜检119条花药和35个柱头发现,病粒内大多数花粉粒的内容物已基本充实,柱头大多处于分枝状突起阶段。解剖刚发病的病粒柱头上有多根菌丝,并向花药等处扩展。萌发的厚垣孢子可以侵染处于乳头状突起期的柱头,并形成菌丝及产生小孢子。稻曲病菌厚垣孢子主要在水稻破口前1—4天至破口时从水稻的柱头侵入引起发病。  相似文献   

9.
水稻抗瘟性涂抹接种法鉴定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了几种水稻抗痕性接种鉴定技术,提出了一种新方法——涂抹接种法。在1-2%的羧甲基纤维素水溶液中混以1-2×105/ml浓度的稻瘟病菌孢子,涂抹接种于水稻的嫩叶或穗颈节部,可获得良好的接种效果。苗期接种适用于不同生育期幼嫩叶片,但以2-4叶期为佳。孢子浓度105/ml时发病串接近100%。涂抹接种法的发病程度重于喷雾接种法,轻于注射接种法。本法应用于穗瘟接种的效果也良好。涂抹接种法较接近自然发病条件,所用菌量少,侵染率高,是一种良好的接种方法。  相似文献   

10.
胡杨和灰叶胡杨锈菌夏孢子形态和侵染结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借助直接观察、显微和超微结构观测等手段,对胡杨和灰叶胡杨锈病显症叶片、锈菌夏孢子的形态、孢子萌发和侵染结构进行了观测。结果表明,胡杨和灰叶胡杨的锈菌夏孢子堆、夏孢子形态结构相似;夏孢子堆散生于叶片正反两面,近半球形或半椭球形,呈橙黄色或金黄色;夏孢子散落分布于叶片正反两面,圆形或卵圆形,透明、橙黄色,厚壁,单胞,表面密生刺瘤;胡杨和灰叶胡杨锈菌夏孢子的长轴和短轴长度、刺瘤高度及刺瘤间距四项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夏孢子萌发产生芽管后形成菌丝,通过叶表气孔直接侵染叶片,以菌丝的形式在叶片组织内扩展。  相似文献   

11.
紫外线照射对小麦条锈菌生物学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紫外线(UV)不同剂量照射小麦条锈菌夏孢子,结果表明,其严重削弱夏孢子的存活,剂量效应曲线无明显肩区和尾指数区,小表条锈菌夏孢子对低剂量照射较为敏感;经紫外线照射的夏孢子接种小麦感病品种,其致病性发生改变,潜伏期延长,反应型降低,严重度减少;亦降低了小麦条锈菌的繁殖能力,单叶孢子堆数量减少,孢子堆长度变短,产孢量降低,产孢期缩短。这些生物学效应随照射剂量增加而加强。  相似文献   

12.
我国玉米新病害顶腐病的研究初报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本文报道了我国玉米上的一种新病害玉米顶腐病,是由串珠镰孢亚粘团变种(Fusarium moniliforme var.subglutinans Wr.&Reink)侵染所致。人工接种玉米后表现与田间自然发病症状一致,除侵染玉米外,尚能侵染高粱、苏丹草、谷子、小麦、水稻、珍珠粟等禾本科作物引起顶腐病,并可侵染狗尾草和马唐草等植物。病菌生长的适宜温度25~30℃,最适为28℃;大、小2型分生孢子萌发适宜温度均为25~30℃。木糖、葡萄糖、蔗糖、乳糖、半乳糖和菊糖均是病菌生长的良好碳源。适宜病菌生长的培养基为Richard's、PDA、PSA、玉米粉和燕麦片培养基。田间发病程度因地势而异,低洼易涝地和园田地发病重、坡地和高岗地发病轻。  相似文献   

13.
小麦条锈菌cDNA文库构建和表达序列标签(ESTs)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小麦条锈菌(Puccinia striiformis f. sp. tritici)是全世界范围内小麦生产上的重要病原真菌, 但是对小麦条锈菌的基因组和基因功能却了解甚少。为了促进小麦条锈菌基因组学的发展和大规模基因发现, 我们以噬菌体λTrip1Ex2为载体, 采用SMART技术构建了小麦条锈菌萌发夏孢子的cDNA文库。原始文库的滴度为1.1×106pfu/mL, 平均插入片段长度为750 bp。从文库中随机挑取279个cDNA克隆测序, 分析发现这些ESTs的平均GC含量为45.08%。通过聚类分析, 279个ESTs拼接成31个contigs和80 singletons。BLASTx分析表明, 47%的ESTs与GenBank中报道的功能已知或未知蛋白具有相似性。tBLASTx分析表明12个uniseqs与EST数据库中的序列具有相似性, 其中9个是来自担子菌的cDNA文库。几个EST与已知的真菌致病相关基因具有高度相似性。RT-PCR分析了几个基因在小麦条锈菌侵染过程中的表达水平。这些结果为小麦条锈菌夏孢子萌发以及侵染寄主过程中的基因表达研究奠定了很好的分子生物学基础。  相似文献   

14.
 小檗是小麦条锈菌的转主寄主,自然条件下在小檗上进行有性生殖不仅是条锈菌毒性变异的重要途径,也为病害的流行提供了初侵染源。目前条锈菌与小麦互作已经有较为细致深入的研究,而条锈菌与小檗分子互作的研究未见报道。NPR1是植物调控防卫反应的一个关键基因,本研究克隆得到小檗NPR1基因(BhNPR1),并对BhNPR1及其下游病程相关基因的表达模式进行了分析。与小麦NPR1基因受条锈菌夏孢子侵染诱导不同,BhNPR1的表达水平在条锈菌担孢子侵染小檗过程中保持稳定。另外,条锈菌侵染小檗过程中NPR1下游的病程相关基因BhPR5BvPDF1.2a的表达量变化也不明显,而BhPR1BhPR2则显著上调表达。这些结果表明BhNPR1及多个病程相关基因不参与对条锈菌的防卫反应,这可能是导致小檗先天免疫缺陷而成为多种锈菌共同的转主寄主。  相似文献   

15.
 白发病已成为我国谷子生产上的重要病害,不仅造成产量下降,还对谷子品质构成威胁。有关谷子品种响应白发病菌侵染的生理生化机制研究尚未见报道。本研究采用病菌卵孢子和谷粒混合的接菌方法分别接种抗病品种‘G1'和高感品种‘晋谷21'(JG21),并测定抗感谷子的植株形态指标、光合参数、防御酶活性、抗氧化酶活性、可溶性糖及脯氨酸含量,同时结合基因表达分析,旨在明确谷子响应白发病菌侵染机制。结果表明,白发病菌侵染抗感品种后,植株高度及叶面积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下降,感病品种的株高降低幅度远大于抗病品种;与抗病品种相比,感病品种中除了胞间CO2浓度显著升高外,其他光合参数显著下降,且均低于抗病品种。抗病品种中抗氧化酶和防御酶活性及脯氨酸、可溶性糖含量均升高,显著高于感病品种。抗病相关基因Seita.2G024600(PR1)、Seita.7G168700(PAL)、Seita.1G240200(PAL)和 Seita.9G462500(POD)在抗病品种中上调,而在感病品种中表达受到抑制或下调。以上光合参数、酶活性、Pro和可溶性糖含量变化等生理生化指标可作为抗性鉴定和种质筛选的参考,这些差异表达基因可能参与了谷子对白发病菌抗病调控。研究结果可为谷子抗病分子机制及分子改良育种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白发病已成为我国谷子生产上的重要病害,不仅造成产量下降,还对谷子品质构成威胁。有关谷子品种响应白发病菌侵染的生理生化机制研究尚未见报道。本研究采用病菌卵孢子和谷粒混合的接菌方法分别接种抗病品种‘G1'和高感品种‘晋谷21'(JG21),并测定抗感谷子的植株形态指标、光合参数、防御酶活性、抗氧化酶活性、可溶性糖及脯氨酸含量,同时结合基因表达分析,旨在明确谷子响应白发病菌侵染机制。结果表明,白发病菌侵染抗感品种后,植株高度及叶面积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下降,感病品种的株高降低幅度远大于抗病品种;与抗病品种相比,感病品种中除了胞间CO2浓度显著升高外,其他光合参数显著下降,且均低于抗病品种。抗病品种中抗氧化酶和防御酶活性及脯氨酸、可溶性糖含量均升高,显著高于感病品种。抗病相关基因Seita.2G024600(PR1)、Seita.7G168700(PAL)、Seita.1G240200(PAL)和 Seita.9G462500(POD)在抗病品种中上调,而在感病品种中表达受到抑制或下调。以上光合参数、酶活性、Pro和可溶性糖含量变化等生理生化指标可作为抗性鉴定和种质筛选的参考,这些差异表达基因可能参与了谷子对白发病菌抗病调控。研究结果可为谷子抗病分子机制及分子改良育种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我国高粱上发生的新病害顶腐病是由亚粘团串珠镰孢(Fusarinm moniliforme var.subglutinans Wr.&Reink.)侵染引起的。病菌生长的适宜温度为25~30℃,适宜pH值为6~8。小型分生孢子萌发的适宜温度为25~28℃,适宜pH值为6~7。病菌在Bilai培养基上,pH4~11间均易产生大型分生孢子。黑光灯和日光灯照射对大型分生孢子形成有促进作用,且黑光灯优于日光灯;在光照处理下最适宜产生大型孢子的培养基为小麦粒和高粱粒。病菌在PSA培养基上培养10~12天后可产生厚垣孢子。病菌能利用多种碳源,以半乳糖、甘露糖为佳,乳糖、木糖、葡萄糖次之。对氮源利用远不及碳源。人工接种条件下,病菌能侵染高粱、苏丹草、哥伦布草、玉米、谷子、珍珠粟、薏苡、水稻、燕麦、小麦、狗尾草等禾本科植物。  相似文献   

18.
小麦条锈菌相对寄生适合度继代测定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小麦条锈菌条中28号与条中27号小种等量混合,分别接种在铭贤169和东方红3号小麦品种的麦苗上。繁殖5个夏孢子世代并逐代检测混合群体中2小种所占比例。结果表明:随着世代数的增加,条中28号小种的比例均逐代上升,而且在东方红3号上上升速度更快。按照Leonard等人(1969)的公式,求得条中27号在2品种上的相对寄生适合度分别为0.7028和0.5807(以条中28号的适合度为1)。另外证明选择适当的鉴别寄主,依据病点数推测混合群体中小种比例的方法是可行的。最后,就相对寄生适合度测定方法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华北区玉米、高粱、谷子纹枯病病原学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玉米,高粱和谷子纹枯病在华北地区发生极为普遍,并日趋严重。作者从该区采集作物病组织,进行丝核菌分离、鉴定和致病性测定,从玉米上得到77个丝核菌分离物,分属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中的AG-1-IA (68.8%) AG-1-IB,AG-3,AG-5等菌丝融合群(AGs)和禾谷丝核菌(R.cerealis)中的CAG-3,CAG-6,CAG-8,CAG-9,CAG-10等菌丝融合群,(CAGs).从高粱上得到26个分离物,分属AG-1-IA(77%),AG-4和AG5.谷子上得到30个分离物,分属AG-1-IA (80%)。和AG-4。另外从莠子上得到3个分离物,分离AG-1-IA和AG-4。主要融合群在不同作物和地理上有一定的一致性.致病性测定表明,AG-1-IA的分离物对寄主作物有极强的致病性,但分离物间的差异明显,AG-5的分离物对高粱致病力较强,CAG-10的分离物对玉米有较强的致病力,其余各融合群的分离物致病力均较弱。  相似文献   

20.
 肺炎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 pneumoniae)不仅是重要的人和动物的条件致病菌和食源性致病菌,也是一种能够跨界侵染植物的病原菌。K. pneumoniae能够以植物作为回到人和动物寄主的载体,在植物的附生或内生生长是其生命周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还能够跨越生物界直接侵染玉米、香蕉、石榴、高粱等,引起植物病害。在不同环境中生存的生态适应性是K. pneumoniae跨界侵染的机制。K. pneumoniae很可能利用与感染动物相同或不同的策略来侵染植物,但其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综述了K. pneumoniae对植物影响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其对植物的致病性,并对其众多的生态位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