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表明,“终身核不育”水稻在不同的光温条件下均表现出稳定的不育性状,通过杂交表明“终身核不育”性状与光(温)敏核不育性存在着等位与非等位性关系,这种“终身核不育”在等位条件下育性可以转换,是一种育性转换未表达的“终身核不育”基因。  相似文献   

2.
水稻两用核不育系育性转换光温反应型的分类研究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5  
 在人工控制的9种光温处理下,对76份水稻两用核不育系的育性转换光温反应进行了研究。根据自交结实率的光周期效应、温度效应和光温互作效应的分析,供试的两用核不育系中,占96%的不育系的育性转换光温反应型可归为以下3种:(1)光周期敏感不育型,其统计学特征是育性转换的光温互作效应和光周期效应显著而温度效应不显著;(2)温度敏感不育型,其统计学特征是育性转换的温度效应显著而光周期效应不显著、光温互作效应显著或不显著;(3)光温互作不育型,其统计学特征是育性转换单独的光周期效应和温度效应不显著,仅光温互作效应显著。在供试的粳型不育系中,有34.8%、13.0%和47.8%的材料分属上述3种光温反应型;在供试的籼型不育系中,有73.6%和22.6%的材料分属温敏型和光温互作型,没有一份材料为光敏型。结果表明现有的两用核不育系育性转换光温反应是多型性的。文中还对实用性籼型两用核不育系育性转换光温反应型的选择问题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在南宁的自然条件下,对4个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的育性转换的表现,及其与光、温因素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是:不同的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的育性转换表现及不育期的天数有差异,同一个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在不同年份的育性转换表现及不育期天数也有差异。籼型光(温)敏核不育系KS-9,在南宁只有一个转换期,粳型光敏核不育系N5088S和农垦58S在南宁有两个转换期。  相似文献   

4.
不同来源培矮64S育性转换光温反应特性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不同来源的5份培矮64S的育性转换光温反应特性。【方法】利用人工气候箱对5份培矮64S的自交结实率和花粉可育度进行研究,并分析育性转换发生变化的原因。【结果】在长日高温条件(14.5h/28℃)下,5份材料几乎完全不育,但在14.5h/24℃,除2份材料仍然保持较好的不育性外,其它材料都有一定的结实,其中4号材料的结实率达到9.05%,花粉可育度达到27.83%,与其它4份材料的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另外,对历年培矮64S在气候箱内鉴定的自交结实率的结果进行分析比较,发现不同年度间繁育的培矮64S光温反应特性也存在差异。【结论】培矮64S表现出明显的地区间和年度间的差异。4号材料的不育起点温度发生变化,不符合不育系的光温反应鉴定标准。  相似文献   

5.
光敏感雌性不育苎麻育性转换的光温效应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研究光周期敏感雌性不育苎麻(PFSR)雌性育性转换的光温效应,在自然温度条件下进行了人工光周期处理,并对自然光温变化与PFSR雌性育性变化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湖北荆州(30°24′N)6至7月,PFSR雌性育性转换的临界日长为13h20min/d至13h30min/d.曙、暮光对雌性育性的调节起作用;雌性育性主要由日照长度控制,温度没有明显效应.  相似文献   

6.
光敏核不育水稻(PGMR)的研究已经进入逐步推广应用阶段。但是,现有不育系中,育性过关的不育系繁殖困难;繁殖容易的不育系,由于在长日下的不育性受育性转换下限温度的制约,其制种多少有些风险〔’〕。过去对PGMR育性转换光温条件的统计分析[2,’〕,或将营养生长期的光温条件与育性诱导期的光温条件混在一起进行研究[’1。已有研究表明,温度影响PGMR育性的敏感时期,釉型不育系为雌雄蕊分化期至花粉内容充实期[s];而梗型不育系为雌雄蕊分化期至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此结果尚未发表)。但营养生长期的光温条件对PGMR育性转换的光温条件是否有影响,尚未见正式报导。然而,各稻区间、同一地点不同种植季节之间,前期光温条件是不同的。研究前期光温条件对育性转换的影响,对PGMR育性转换规律和PGMR不育系的合理利用有一定意义。l材料与方法第1期张自国等:光敏不育水稻营养生长期光温条件对育性转换条件的影响选用PGMR原始材料农垦585(晚粳稻型)和以农垦585为基因供体转育的63345(中梗稻型)、w6154:(早釉稻型对照)等不育材料,以牡丹江8号(早粳稻型)为常规稻对照。常温下育苗移栽后,设高温长日(日均温32℃,光照长度14小时,简写为32℃一14 hr下同)、高温短日(32℃一12hr)、低温长日(23℃一14hr)和低温短日(23oC一12hr)四个处理,待进入幼穗分化的第一次枝梗原基分化后,依发育进程先后,  相似文献   

7.
以粳型光温敏感雄性核不育系农垦58S转育的粳型光温敏感核不育系为试验材料,经人工气候箱不同光温反应测试证明:适应上海地区粳稻光敏感核不育系的育性转换临界光周期为日照长度13.5h,临界日平均温度为23.0℃。在自然环境下,通过观察不同时期抽穗扬花后不同不育系的结实率,提出了适合上海地区粳型不育系育性转换期与在本地制、繁种的时间与方法。  相似文献   

8.
1991~1993年对13个光敏核不育系在早、中、晚三季自然变温条件下进行了6种不同光周期诱导育性转换的试验。结果表明,长日第二光周期对光敏水稻育性转换的诱导效应,决定于其本身的短日第一光周期的感光性强弱。只有感光性强的不育系才表现为光敏,而感光性弱的不育系则表现为温敏。根据对第一光周期的感光性强弱和育性转换的特点。将现有的光(温)敏不育系划分为高温敏型、低温敏型、长日光敏型、近长日光敏型和光温互作型5种类型。当高于育性转换的温度阈值时,光周期控制着光敏不育系的育性表现,温度控制着温敏不育系的表现。不同不育系之间存在育性转换的温度阈值和临界光周期的差异。本文还讨论了两个光周期敏感性的非独立性关系和光(温)敏不育系利用的生态学意义。  相似文献   

9.
光温敏核不育水稻育性对光温反应敏感度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光温敏核不衣系的育性因光温因素的变化而有敏感程度的差异,敏感程度大的不育系育性转换期较短,育性转移较彻底。因此,对光温反应的第三度也应作为选育生产实用型核不育系的一个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0.
 利用谷子光敏不育源292为父本,与不同生态类型的优良品种进行有性杂交,经多代选择,从杂交组合坝谷239×292中,选育出光(温)敏不育系821。研究表明:(1)长日照诱导不育,短日照诱导可育,幼穗生长锥伸长至雌雄蕊分化期为光诱导育性转换敏感期。(2)温度对育性的有效作用时期在四分体时期,短日照下温度作用显著,长日照下温度作用不显著。(3)不育性由一对隐性核基因控制。(4)在张家口为代表的春谷区,长日照15h条件下分期播种821,没有可育期;在河北省南部自然光温环境下,早播为不育期,晚播为可育期。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新育成的水稻光温敏雄性不育系H61S、H69S的育性转换特性,于2005—2006年在湛江进行了分期播种试验和人工控制光温试验,结果表明:(1)温度是引起两个光温敏不育系育性转换的最主要的原因,光照时数对不育系育性影响不显著。(2)H61S、H69S的育性温度敏感期分别为抽穗前19 ̄10d和20 ̄10d,最敏感期均为抽穗前17 ̄13d,与对照培矮64相似。(3)当不育系由不育转为可育,可育花粉率达1%时,H61S、H69S和对照培矮64S的育性转换临界温度分别为24.2℃、25.3℃、26.1℃。(4)两个不育系在湛江自然播种条件下都有较长的稳定不育期和较高的自交结实率,育性转换期均比对照培矮64S短,可以安全制种,也可繁殖,但适宜繁殖的抽穗期范围窄。  相似文献   

12.
以4个光温敏核不育系(培矮64S、GD1S、N9S和海3S)为供试材料,研究在自然条件下再生稻与头季稻的育性差异及其与光温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与头季稻相比,光温敏核不育系再生稻的不育期明显缩短,育性大幅度提高,各不育系间的再生稻育性恢复程度存在差异;在同一不育系中,创伤性(割蔸、拔穗)再生稻与生理性再生稻的育性变化差异不明显;再生稻的可育花粉率与光温因子多数呈极显著或显著负相关,其光温敏感性较头季稻增强;再生稻育性比头季稻提高的原因与其育性转换起点温度提高有关,4个不育系再生稻的育性转换起点温度比头季稻平均高2.8 ℃。  相似文献   

13.
根据培矮64S的自交结实率与育性敏感期的温度、光长呈非线性关系的特点,利用Levenberg-Marquardt优化算法改进的四层前馈反向传播网络BP神经网络,研究水稻培矮64S的育性转换光温指标。研究结果表明,改进的BP神经网络训练速度快,评估效果好,模拟准确率高。  相似文献   

14.
不同生态条件下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育性转换规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云南省水富县自然光温条件下,通过不同海拔分期播种试验,对籼型不育系蜀光612S、蜀光357S、泸光2号、2301S。及梗型核不育系N5088S、N7001S、N95076S、N94S的育性转换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论籼型还是粳型,育性转换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表现明显,其育性转换规律除了受品种特性主导外,温度对各不育系的育性转换起着决定性作用,而光照对其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5.
光温敏核不育小麦育性转换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采用分期播种和控制光周期试验,研究了光温敏核不育小麦ES-10的发育特性和育性转换的光温条件。结果表明,ES-10具有明显的雄性育性转换特性,其育性转换受光周期的诱导。在10~13h光周期处理下,ES-10的雄性育性随光长增加而逐步恢复,表现出由不育到半不育直到可育的连续变化趋势,在10h和11h光长下,花粉败育率分别为99.2%和99.5%,自然光长下花粉败育率为100%。其雄性育性转换的光周期敏感期在雌雄蕊分化期至药隔形成期,感应历期约14d,临界光长小于11.5h.光温敏核不育小麦同样具有光敏核不育水稻两个光周期反应特点。  相似文献   

16.
 利用超低能氮离子束对籼型品系99-02进行诱变处理,在其后代中筛选到育性转换特性特殊的核不育水稻FHS,为了详细考察其育性及育性转换条件,该文通过分期播种并结合光温处理,对FHS育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郑州地区,7月底到8月上旬育性稳定,为可育期;8月中旬到8月下旬可染率和自交结实率均低,部分可育,为育性转换期;8月下旬后可染率和自交结实率均为零,完全不育。结合气象资料和光温处理实验数据,得出FHS可育临界温度为27~28℃,不育临界温度为23~24℃。  相似文献   

17.
为了弄清光温条件对自然突变的无花粉型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籼S育性转换的影响,通过大田遮光和人工气候箱设置不同光长(11.5、12.5、13.5和14.5 h)、不同温度(21、23.5、24、24.5和28℃)对幼穗分化期内的籼S持续(7、8、9、10、15和20 d)处理。结果表明,越冬材料在13.5 h光长下处理15 d,24和24.5℃两种处理最终均能使籼S从可育转为不育,21℃低温处理能使籼S可育率高达96.5%;以21℃低温、13.5 h光长的条件持续处理不同时间,仅9、10 d的低温处理才能导致籼S出现持续可育;大田遮光处理仅在晚造时对育性转换产生影响,出现可育花粉的时间早晚及其花粉可育率存在显著差异时的育性高低总体趋势均为11.5 h处理>12.5 h处理>CK>13.5 h处理;人工气候箱内不同光长持续处理20 d发现,28℃高温各处理始终为无花粉型败育;24℃低温处理,仅11.5 h光长处理能使籼S出现部分可育花粉;23.5℃低温处理,11.5和12.5 h两种光长处理能使籼S出现部分可育花粉。故籼S具有较强的温敏性和一定的光敏性,在23.5~24.0℃的低温下,存在一定的光温互作效应。  相似文献   

18.
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转换规律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权威  孙辉  赵昌平  刘黎明  于卓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1):6349-6350,6362
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的转换规律,是二系法杂交小麦应用的前提和基础。不同的小麦光温敏不育系表现出不同的育性转换特点,包括光温敏感时期和光温转换阈值。对光温敏雄性不育小麦的育性转换规律进行了分析,以期为鉴定、筛选二系杂交小麦安全制种生态区和不育系高效繁种区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本文用W61545、70015等一批灿粳核不育系为材料,通过分期播种、高海拔种植和人工控制光温处理试验,研究了光温条件对不同类型核不育系育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以W61545为代表的灿型核不育系的育性主要受温度影响,开花当时的低温和抽穗前的低温对育性同样有影响。以7001S为代表的枝型核不育系的育性主要受光照影响,低温影响小。抽穗当时的低温对育性没有影响;抽穗前遇低温,15~20天后才有反映。生育前期的光温条件对育性有积累效应,同时抽穗但不同播期的不育株育性有差异。在岳西县高海拔长日低温条件下种植的核不育系不育期相对缩短,不育性降低,特别适用于从F2代中选光敏适宜温度范围宽的核不育株。  相似文献   

20.
本文提出了一个统一的植物光温反应理论模型。它把植物的各种光温反应现象,包括短日植物的光温反应与长日植物的光温反应,定性的光温反应与定量的光温反应,光周期反应与温度反应,以及温度反应中的低温反应(包括春化反应)与积温反应等统一了起来。应用这一模型可对小麦生长发育中常见的各种光温反应现象和水稻光敏不育系的低温可育现象作出统一的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