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将抗真菌的几丁质酶基因转入洋桔梗,以提高其对真菌病害的抗性。结果表明,成功克隆了抗真菌活性较强的菜豆几丁质酶基因,构建了植物表达载体,并对洋桔梗Double Mariachi Pink叶块进行转化,获得了卡那霉素抗性植株,对抗性植株进行了2次PCR检测(nptⅡ基因),第1次PCR检测获得了13个阳性株系,培养60 d后再进行第2次PCR检测,获得11个阳性株系,再对生长良好的5个转基因株系进行RT-PCR检测,获得了3个阳性株系。3个阳性株系的几丁质酶平均活性(0.215 U、0.225 U和0.286 U)均显著高于未转化植株(0.133 U),转基因株系几丁质酶粗提液对大豆链霉菌5A、5E和灰葡萄孢菌3种指示真菌的抑菌圈直径均显著大于未转化植株,其中抑菌效果最好的株系对上述3种指示真菌的抑菌圈直径与对照相比,分别增大了106.00%、90.91%和71.53%。  相似文献   

2.
 利用基因枪转化法将抗除草剂的bar基因和抗二化螟的SCK(修饰后的CpTI)基因导入到优质粳稻恢复系超优一号中。经对转基因植株进行分子检测,表明外源基因已整合到水稻基因组中;经田间除草剂抗性检测和二化螟接种鉴定,表明转基因稳定株系直到T6仍表现高抗除草剂且没有分离,说明bar基因能稳定遗传并高效表达;转基因恢复系与非转基因恢复系相比,抗虫性有所提高,但提高程度在株系间有差异。经对转基因恢复系所配杂交组合进行除草剂检测和优势测定,表明转基因杂交稻也高抗除草剂,且F1全部正常结实,结实率达80%以上,并具很强的杂种优势,说明亲本抗性基因通过制种已转移到F1中并得到高效表达,同时说明外源基因的导入没有改变原受体的优良性状;经对部分转基因杂交稻进行纯度鉴定,表明秧田喷施除草剂后,本田的不育株率和杂株率明显降低,特别是两系杂交稻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3.
Bt转基因抗虫甘蓝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子叶柄为外植体,通过根癌农杆菌介导法将苏云金芽孢杆菌杀虫蛋白基因CryIA(c)加上叶绿体转运肽RBCSsig.导人结球甘蓝栽培品种“夏光”的母本“103”中,共获得48株卡那霉素抗性植株。经GUS染色和PCR扩增检测,选出5株阳性植株进行连续2代自交授粉结合GUS染色检测,获得了5个CryIA(c)基因纯合株系。RT-PCR证明CryIA(c)基因在5个株系中高表达。离体叶片抗虫试验表明,转基因植株抗性较对照显著提高。大田种植试验发现,转基因株系在不施用杀虫剂的条件下依然可以正常生长直至结球,而对照株系遭受虫害严重。  相似文献   

4.
表达葡萄糖氧化酶基因抗晚疫病马铃薯的培育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葡萄糖氧化酶催化分子氧氧化b-D葡萄糖产生葡萄糖酸和H2O2。产生H2O2和其它活性氧物质是植物对病原体侵入的防御反应。实验证明H2O2水平升高不仅可诱发细胞过敏坏死反应,而且还能激活抗病基因表达如植物抗毒素及诱导病原相关蛋白(PR)等基因的表达。通过农杆菌介导将来自黑麴霉(Aspergillus niger)的葡萄糖氧化酶基因转入2个马铃薯重要栽培品种大西洋(Atlantic)和夏普蒂(Shepody)中获得23个转基因株系,其中75%为Kan抗性植株。在23个转基因株系中有16个株系可用PCR扩增出目的基因。进一步用核酸斑点杂交选出13个杂交阳性株系。转基因植物总DNA的Southem blot分析表明,GO基因已整合到马铃薯四倍体基因组中,转基因大西洋植株中目的基因为2-4个拷贝,而夏普蒂转基因植株中为1个拷贝。将转基因植株离体叶妆种呼和浩特地区流行的Phytophthoro infestans的复合生理小种1,3,4孢子。结果表明,和未转基因对照组相比转基因植株病斑出现时间晚,病斑扩展速度慢,发病程度轻,感病叶片少。总体上表现出较明显抗病性。转基因大西洋中抗性株系多于夏普蒂。转基因马铃薯植株体内H2O2含量测定表明,转基因马铃薯植株的根系和叶片在KI-淀粉培养基上数天后变为蓝色,而未转基因对照植株的根系和叶片变化不明显。试验表明,转基因马铃薯植株对晚疫病的抗性和体风H2O2含量水平呈正相关。还对马铃薯转化中再生小植株诱导,转基因植株中GO基因拷贝数,对晚疫病抗性的鉴定以及表达葡萄糖氧化酶基因的转基因马铃薯产生抗性的机理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转录因子GhABF2是AREB1/ABF2的同源基因,过表达GhABF2能显著提高植物的抗旱性。为了创制马铃薯抗旱种质资源,利用根癌农杆菌介导法将GhABF2基因导入马铃薯栽培品种‘大西洋’中,获得卡那霉素抗性苗12株,并通过PCR、qRT-PCR、Southern-blotting检测,筛选出GhABF2基因整合到受体基因组且表达量较高的8个转基因株系。在干旱条件下,对苗期植株生长情况及相关生理生化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在PEG模拟干旱胁迫下,转基因株系与对照植株相比,其生物量显著增加,叶绿素、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含量升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和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活性显著提高,转GhABF2基因植株在生长状态、生理生化指标方面都表现出更强的耐受性,说明转录因子GhABF2的高表达显著提高了马铃薯的抗旱性。结果为马铃薯抗旱新品种的选育提供中间材料和重要基因资源,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6.
以洋桔梗(Eustoma graniflorum)品种Double Mariachi Pink为试验材料,在已建立的洋桔梗高频再生体系和高效稳定遗传转化体系的基础上,将PBI121 - ACC合酶反义基因片段(1008 bp)通过农杆菌介导法转化洋桔梗,通过高频再生获得116株抗性苗.再生抗性苗在生根培养基1/2MS+NAA0.1 mg/L+ Km 15 mg/L上生根筛选获得了55株正常生根的植株;对其中随机挑选的8个株系进行PCR鉴定和GUS表达检测,在增殖筛选培养基MS+6 -BA 0.1 mg/L+ NAA 0.05 mg/L +Km 30 mg/L+ Cb 100 mg/L上初步筛得到5个PCR阳性株系,其中4株GUS检测呈阳性;5个PCR阳性株系经PCR - Southern杂交鉴定得到1株阳性植株.将阳性株系出瓶移栽,其平均花期为24d.  相似文献   

7.
籼型杂交水稻恢复系“752”抗除草剂转基因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基因枪法对籼型杂交水稻恢复系“75 2”进行了bar基因的遗传转化 ,共获得可育的抗除草剂Basta的转基因株系 6个。PCR检测结果表明 ,抗性转基因植株表现为阳性 ,而非转化的对照表现为阴性 ,证明T0 代转基因水稻基因组中整合有bar基因。转基因植株的抗性能遗传至后代 ,在T1 代中观察到了抗、感分离现象  相似文献   

8.
利用大田统计方法,结合分子生物学手段和生物信息学手段对转化的23个转基因马铃薯突变株进行抗病性鉴定,分析转化群体中外源基因的插入信息,并利用双夹心抗体酶联免疫法技术研究受侵染后马铃薯卷叶病毒基因在这些转化体中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一些株系出现了性状突变,通过分子生物手段检测发现大部分株系都有一定的马铃薯卷叶病毒抗性,但是抗性水平差异很大。试验验证了RNA干涉技术策略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哈茨木霉几丁质酶基因提高水稻抗病性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以农杆菌介导法将木霉内切几丁质酶基因ThEn-42导入粳稻台北-309和农虎6号中。PCR检测表示ThEn-42己整合入水稻基因组中。在温室中进行的抗病性检测结果表明:T0代转基因植株对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 Kühn)的抗性得到了明显的提高。T0代转基因植株的离体叶片也表现出对纹枯病菌的抗性。  相似文献   

10.
通过花粉管通道法将葡萄糖氧化酶基因(Glucose oxidase,GO)转入玉米自交系,并对转化后代进行了大斑病抗性鉴定。结果表明,授粉后15~20h为最佳外缘基因导入时间段,最适合的转化质粒DNA浓度为100μg·mL-1。转化获得卡那霉素抗性植株244株,PCR阳性植株13株,对转化的D0代PCR阳性植株的抗病性进行了大斑病抗性鉴定,部分转化植株的抗玉米大斑病能力有所提高,其中3株表现高抗。研究为探索大众化玉米转基因和培育抗病玉米自交系提供了新方法。  相似文献   

11.
利用田间抗病基因近等混合系防治马铃薯晚疫病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马铃薯是世界上第四大粮食作物,是我国七大农作物之一。晚疫病是由致病疫霉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引起的毁灭性的病害,19世纪中叶曾造成举世闻名的“爱尔兰大饥荒”,至今仍然是马铃薯最严重的病害。提高抗晚疫病的水平是马铃薯育种的重要目标。马铃薯抗晚疫病育种是通过遗传操作来抵抗植物病害的最早的人类实践之一,但至今收效甚微,从野生种导入的抗病基因在田间很容易失效。马铃薯和致病疫霉菌的互作关系符合经典的“基因对基因”假说,只有马铃薯的抗病基因和致病疫霉菌的非毒力基因同时存在并表达时,抗病反应才能发生。致病疫霉菌是一种进化潜力非常高的病原,可以快速突变本身的非毒力基因,因而造成对应的马铃薯抗病基因的失效。要提高抗病基因的持久性,目前唯一的途径是同时释放多个抗病基因,人为造成田间抗病基因的多态性。马铃薯抗晚疫病基因的克隆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为通过转基因的手段创造田间抗晚疫病基因的多态性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转无毒基因马铃薯抗晚疫病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晚疫病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引起的马铃薯晚疫病是危害全球马铃薯生产的严重病害.通过基因工程方法把外源基因导入植物体内以增强抗病性被证明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应用植物基因工程技术将具有能激活植物自身防御系统的无毒基因与适合于植物背景、非专一性的病原物诱导启动子组合成嵌合基因构建到植物表达载体中.通过农杆菌或基因枪的介导转化植物,可筛选出高效广谱的抗真菌和细菌病害的转基因植株.本研究从病原细菌Pseudomonas syringae PV.tomato中获得的无毒基因avrD(0*93kb)和从病原真菌Phytophthora parasitica中获得的无毒基因Elicitin(0.294kb)分别与非专一性病原物诱导启动子Pill和BG组成含2个嵌合基因(Pill-avrD,BG-Elicitin)的植物表达载体pYH144和pYHEt.通过农杆菌LBA4404介导转化马铃薯,其中用pYH144载体转化2个品种(克新1号,2号),用pYHEt载体转化3个品种(Desiree,克新2号,4号),通过组织培养分别获得潮霉素(HygromycinB)标记的转基因马铃薯试管苗.将转基因试管苗扩繁,应用马铃薯脱毒微型种薯生产技术获得转无毒基因微型薯,在温室(15~25℃和湿度高)条件下,观察转无毒基因马铃薯植株中对晚疫病菌自然感染的抗性.1998年和1999年(每年的3-5月)的温室试验初步表明用avrD和elicitin基因分别转化的转无毒基因马铃薯植株都具有较明显的对晚疫病菌侵染的抗性,大部分转基因植株不表现或表现轻微的感病症状,对照植株(未转化)则表现明显的感病症状.转基因植株生长正常,且在感染后期(恢复期)生长良好.对照植株在恢复期生长弱和缓慢.在获得较多数量的转无毒基因马铃薯微型种薯的时候,将进行人工接种晚疫病菌和田间种植试验,从中筛选出抗真菌病和细菌病的转基因马铃薯株系.  相似文献   

13.
转hrfAXoo基因水稻对白叶枯病的抗性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将来自水稻白叶枯病菌(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ae)编码harpinxoo的hrfAxoo基因连接到双元载体pBI121上,构建成含hrfAxoo基因的植物表达质粒pBMH9。以粳稻R109成熟胚诱导愈伤组织,由根癌农杆菌EHA105介导,将含有hrfAxoo基因的重组质粒pBMH9转化水稻愈伤组织。用G-418抗生素做抗性筛选,产生抗性愈伤组织的频率为85%,转化植株的再生频率为53%。根据hrfAxoo基因两端序列和pBMH9中外源片断的旁侧序列设计2对引物,通过PCR扩增验证转化水稻中的靶基因序列。对部分转基因水稻进行RT—PCR和Northern blot分析,结果显示hrfAxoo基因在转基因水稻中能正常表达。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转基因水稻在,ID、T1和T2代对水稻白叶枯病有较好的抗性;在转基因系中水稻白叶枯病菌的生长明显受到抑制。因此,本研究获得对水稻白叶枯病抗性提高的转基因水稻。  相似文献   

14.
无抗性选择标记转AP1基因抗病水稻新品系的选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获得无任何抗生素抗性基因的抗病转基因水稻新品系,将克隆自甜椒的两亲性蛋白AP1基因与潮霉素抗性选择标记基因(HPT)分别构建位于同一农杆菌双元载体上的两个独立的T-DNA区中,并经农杆菌介导,将其导入江苏省推广的两个粳稻品种广陵香粳和武香粳9号中,获得了一批转基因水稻植株。PCR和Southern杂交分析表明,AP1基因和HPT基因已同时导入受体基因组中,并从共转化植株的自交后代中筛选到了无HPT基因的转AP1基因水稻植株。结合田间农艺性状考察,选育了多个无抗性选择标记基因的纯合转AP1基因水稻新品系;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转AP1基因水稻对稻白叶枯病的抗性与未转化对照相比有显著提高,部分转基因水稻对纹枯病的抗性与未转化对照相比也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王静  王海霞  田振东 《中国农业科学》2014,47(13):2571-2579
【目的】β-氨基丁酸(BABA)田间或离体叶片喷洒能够有效诱导马铃薯防卫反应,增强对晚疫病的抗性。研究从组织化学层面进一步探究BABA诱导马铃薯晚疫病抗性过程中诱发的防卫反应及相关信号途径,为深入研究BABA诱导马铃薯产生晚疫病抗性的可能机制奠定基础。【方法】用4 mmol?L-1 BABA或蒸馏水(对照,Mock)喷洒马铃薯植株叶片,3 d后取离体叶片接种晚疫病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接种后不同时间用打孔器取接种点叶盘用于织化学染色和过敏反应(HR)观察。采用二氨基联苯胺(DAB)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接种点周围活性氧(H2O2)累积情况;叶盘用苯胺蓝(aniline blue)染色,然后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接种点周围胼胝质积累和表皮细胞HR发生情况;利用干涉了StCOI1(阻断了茉莉酸JA信号传导途径)和超量表达细菌水杨酸羟化酶基因NahG(阻断了水杨酸SA信号传导途径)的转基因马铃薯株系为材料,通过研究BABA能否在这些特殊马铃薯材料上有效诱导晚疫病抗性,进而推断BABA诱导马铃薯晚疫病抗性可能参与的信号途径。【结果】用清水作为空白接种时,Mock和BABA预处理叶片各时间点均未观察到H2O2积累,而病原菌接种处理24 h后,Mock和BABA预处理叶片接种点周围都出现H2O2积累,随着病原诱导时间的延长,H2O2积累增强。但是,BABA预处理叶盘中接种点周围H2O2累积比对照提前12 h,且累积量显著强于对照。苯胺蓝染显示Mock和BABA预处理叶片在接种清水时检测不到胼胝质的沉积,而接种晚疫病菌24 h后,Mock和BABA预处理叶片上均观察到胼胝质的沉积,BABA预处理叶片在侵染点及其附近胼胝质积累量要显著高于对照。荧光显微观察结果显示,BABA预处理和Mock叶片晚疫病接种点周围表皮细胞均有HR发生,BABA预处理叶片早在接种24 h后,接种点周围就已出现HR反应;接种48 h时,BABA预处理85%叶盘的接种点周围表皮细胞出现HR,而Mock叶片只有30%叶盘上观察到HR,BABA预处理叶片HR发生频率比Mock叶片高出55%。BABA不能在超量表达NahG的马铃薯叶片上有效诱发抗性,但能够在干涉了StCOI1的马铃薯叶片上正常诱导产生抗性。【结论】BABA能够从H2O2和胼胝质累积以及HR发生多个层面有效诱发马铃薯基础防御反应,BABA预处理能够在病原菌侵染点周围显著提高胼胝质和H2O2积累水平,诱发接种点发生较高频率的HR,从而提高马铃薯对晚疫病的抗性;BABA诱导马铃薯对晚疫病的抗性依赖水杨酸信号传导途径,但不依赖茉莉酸信号传导途径。  相似文献   

16.
马铃薯蛋白激酶基因StPK1启动子的克隆及活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研究马铃薯蛋白激酶基因StPK1,为在马铃薯抗病反应中的功能提供证据。【方法】利用 TAIL-PCR技术,从马铃薯晚疫病水平抗性、垂直抗性和感病等3种材料中,分别克隆了该基因的启动子区域。此外,将从水平抗性材料中克隆得到的启动子与GUS连接构建植物表达载体,通过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法转化本氏烟(Nicotiana benthamiana),将得到的转基因烟草分别用水、晚疫病原菌或水杨酸(SA)溶液处理,并进行表达活性分析。【结果】3个启动子长度分别为922、929和922 bp,均具有TATA-box和CAAT-box以及多种与抗病反应和基因时空表达有关的元件,而三者的主要差异是个别碱基的不同。GUS组织化学染色表明,用晚疫病原菌或SA处理的转基因烟草被染成蓝色。【结论】StPK1启动子为有活性的启动子,且为病原和SA诱导型启动子。  相似文献   

17.
基因枪介导转化水稻花药愈伤获得抗白叶枯病转基因植株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质粒pBI121作外源DNA,对基因枪介导转化水稻花药愈伤的有关参数进行了优化,优化值分别为射程9cm,枪膛氦气压力1100psi,真空度3600-3733Pa,轰击次数2次。轰击前后愈伤经0.4mol/L甘露醇处理可提高转化效率。在优化条件下将Xα21基因导入籼型光敏核不育水稻W9451S,获得了单倍体植株,经人工染色体加倍得倒二倍体转基因植株。白叶枯病菌接种鉴定结果表明其抗性有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8.
Potato late blight, caused by the oomycete pathogen Phytophthora infestans, is the most serious disease of potato worldwide. The adoption of varieties with resistance genes, especially broad-spectrum resistance genes, is the most efficient approach to control late blight. Solanum demissum is a well-known wild potato species from which 11 race-specific resistance genes have been identified, however, no broad-spectrum resistance genes like RB have been reported in this species. Here, we report a novel reisistance locus from S. demissum that potentially confer broad-spectrum resistance to late blight. A small segregating population of S. demissum were assessed for resistance to aggressive P. infestans isolates(race 1, 2, 3, 4, 5, 6, 7, 8, 9, 10, and 11). This coupled with nucleotide binding site(NBS) profiling analyses, led to the identification of three fragments that linked to the potential candidate resistance gene(s). Cloning and sequence analysis of these fragments suggested that the identified resistance gene locus is located in the region containing R2 resistance gene at chromosome 4. Based on the sequences of the cloned fragments, a co-segregating sequence characterized amplified region(SCAR) marker, RDSP, was developed. The newly identified marker RDSP will be useful for marker assisted breeding and further cloning of this potential resistance gene locus.  相似文献   

19.
Xa21基因导入水稻广亲和恢复系SWR20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成熟胚愈伤组织为转化受体 ,经农杆菌介导法将显性广谱白叶枯病抗性基因 Xa2 1导入高感白叶枯病的水稻广亲和恢复系 SWR2 0中 ,共获得 4 3个独立的转基因株系 ,1 0 0余株转基因水稻植株。经 GUS活性、潮霉素抗性检测及PCR分析表明 ,外源基因已整合到转基因水稻基因组中 ;白叶枯病原菌接种试验表明 ,大部分 T0 代转基因水稻植株的抗病性有明显提高 ,多数植株表现抗或高抗 ,个别为感病。经对农杆菌介导的水稻转化技术作进一步改进后 ,GUS瞬间表达率可高达 92 .5% ,稳定转化频率达到 2 7.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