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基于GIS的密云县水源涵养林区立地类型分类制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北京市密云水库密云县境内集水区的土壤、地形、植被类型等因子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该区域的立地条件的异质性。根据立地分类主导因子原则和科学实用原则,确定了海拔、坡向、土层厚度等为主导因子;将密云水源涵养林立地类型划分为3个立地类型小区,9个立地类型组,15个立地类型。同时,结合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密云立地分类进行了研究,对最大蓄积量进行了估算,并编制了密云水源涵养林区立地类型图,为密云水源涵养林的林种配置和经营方式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露天开采对土地破坏严重,立地条件复杂。只有综合环境因素与植被生态习性,针对不同的立地类型进行植被配置与管护才能达到对矿区生态修复的目的。为此以安太堡露天煤矿西排土场为研究对象,选定58个样点,在样点10 m×10 m范围内对海拔、坡向、坡位、坡度、坡型、覆土基质、覆土厚度、土壤容重、土壤含水量、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植被类型组合、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地面非均匀沉降、河流动能指数、地形起伏度,共18个立地因子进行调查。分析排土场立地条件及特征,运用SPSS聚类分析法对样点进行立地类型划分。最终划分为平台、边坡2个立地小区;平台小区化分为9个立地类型组、13个立地类型,边坡小区化分为9个立地类型组、20个立地类型。研究结果可以为排土场立地改良、植被恢复与维护及生态系统恢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基于植被重建的宁东矿区煤矸石山立地类型及其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煤炭开采形成的煤矸石山占压土地并造成的地表植被破坏,正确划分煤矸石山立地类型,为矿区生态恢复与重建提供依据。[方法]以宁东矿区煤矸石山为研究对象,选取微地形、海拔、覆土厚度、土壤质地等10个立地因子进行调查分析,利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划分煤矸石山立地类型。[结果]应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出主导立地因子为:微地形、覆土厚度、土壤质地;再依据主导因子对研究样地进行聚类分析划分出宁东矿区煤矸石山3个立地类型组,5个立地类型亚组,8个立地类型。煤矸石山平台面积较大,边坡坡度32°~40°之间,覆土厚度多在30 cm以上,土壤田间持水量16.82%~34.85%,全K含量34.29~46.61 g/kg,属于极高水平,全P含量0.31~0.62 g/kg,为中下或低水平,而土壤有机质、全N含量均属于极低水平,煤矸石山土壤偏碱性。[结论]在宁东矿区煤矸石山重建时应因地制宜,覆土砾石含量较少时,选择以乔木为主的乔灌型混交模式,或以灌木为主的灌木林或灌草型;砾石含量较多时,选择以草本为主的灌草型;土壤为轻砾石土时,撒播草籽。  相似文献   

4.
针对山东砂石山地丘陵区低效防护林的林分质量下降和生态防护功能降低的实际,分析山东砂石山地防护林的现状,探讨低效防护林的成因,进行低效防护林类型划分并提出每种类型的改造技术方式,旨在为山东砂石山地丘陵区低效防护林改造的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提升森林质量和景观效果,增强防护林的生态防护功能,保障现有山地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在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干渠沿线土壤类型、地质地貌以及植被特征等进行综合调查与评价的基础上,采用主导因子法,将总干渠沿线立地划分为4级(2个立地区域,4个立地区,7个立地亚区和11个立地类型)。在此基础上,结合总干渠沿线生态防护林建设的目的和所要体现的主要功能,选出47种具有不同用途的乔灌植物,建立了针阔乔灌、双阔乔灌和针乔灌3种系列27种防护林空间配置模式;选出具有多种功能的护坡灌草植物38种,建立了单一草地(草坪)、混合草地(草坪)、矮生灌木系列、草灌系列、缀花草坪5种系列41种植物护坡模式,并将不同植被配置模式分别落实到不同典型地段上。  相似文献   

6.
黄土高原干旱阳坡微地形土壤水分特征研究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黄土高原地区坡面内地表的起伏形成微地形,利用其土壤含水量的差异来提高植被成活率已经成为黄土高原生态恢复建设的重要方向.采用探针式TDR对陕西省吴起县合家沟流域内的微地形及其相应原状坡的土壤含水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微地形对土壤含水量有显著影响,阳坡各微地形土壤水分顺序为:塌陷>切沟底>缓台>浅沟底>原状坡>陡坎.0-20cm土层土壤水分变异系数最大的是切沟底为405,最小的是缓台仅0.226,阴坡原状坡各层的变异系数均小于阳坡的微地形.最后指出黄土高原地区植被恢复建设时,在按传统立地类型划分原则所确定的植被恢复单元内,还应该按照微地形的水分特征有区别地配置植被类型.  相似文献   

7.
密云水库北庄示范区水源保护林林种配置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水源保护林林种的合理配置是密云水库水源保护林建设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根据北京市“八五”森林资源调查和实地调查数据,从发展经济与水源保护相协调的宗旨出发,以小班为研究单元,应用数量化理论(I)对水土流失有重要影响的主要立地因子进行了分析和排序,运用聚类分析方法,对密云水库北庄示范区339个小班进行了不重叠内在等级聚合分类,将示范区划分为6个立地类型。在分析各立地类型生态经济特点的基础上,结合水源保护  相似文献   

8.
贵州省强度石漠化区立地分类系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贵州省地质地貌条件的特殊性,通过立地因子筛选,研究建立了贵州省强度石漠化区立地分类系统。结果表明:立地类型组划分的主导因子为岩性,立地类型划分的主导因子为坡性。全省可分为5个立地类型区,2个立地类型组及2个立地类型,共形成20个立地类型组合。在立地评价的基础上,分类系统将为该类地区植被恢复提供自然本底依据。  相似文献   

9.
矿区土地复垦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解决矿区土地利用问题的必然选择,复垦类型划分对指导土地复垦的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满城县李兵露天采石场废弃地立地特性调查资料为基础,运用GIS空间叠加法对研究区进行了矿区土地农用复垦类型划分的研究,并对划分结果从复垦类型空间分布、总体数量结构和复垦效益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构建的矿区土地农用复垦类型划分体系科学合理的将研究区土地划分为宜耕地区、宜园地区、宜林地区和宜牧草地区四个类型区域,并取得十分显著的综合效益。本文以矿业快速发展的满城县为研究区,得到的土地复垦类型划分符合实际生态保护和建设发展需求,为建立矿区土地复垦理论体系与技术规范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太行山北段东麓采石废弃地立地类型划分及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加快太行山北段东麓采石废弃地的植被恢复,选取地形、植被、土壤等14个指标,采用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探讨影响采石废弃地植被恢复的主要影响因子,明确划分太行山北段东麓采石废弃地的立地类型并进行立地评价。结果表明:1)土壤养分质量分数、土壤层厚度和地形特征等因子是研究区植被恢复的主要限制性因子,同时也是研究区采石废弃地上判断某一立地条件优劣的重要因子;2)依据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结果以及调查结果,可将研究区采石废弃地分成8类立地类型;3)根据立地质量评价结果,可将立地类型划分为立地条件较好的立地(综合得分≥24)、立地条件稍差的立地(综合得分20~24)、立地条件较差的立地(综合得分18~20)和立地条件较为恶劣的立地(综合得分<18)4类,并按照立地情况提出相应的植被恢复建议。  相似文献   

11.
塔里木沙漠公路防护林土壤微生物的生态分布特征   总被引:10,自引:7,他引:10  
对不同立地类型、不同造林年限、不同树种、不同季节的防护林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区系组成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 :咸水灌溉条件下塔里木沙漠公路防护林和人工绿地建成后 ,风蚀作用减弱 ,流动沙丘逐渐固定 ,土壤结构和养分状况得到改善 ,微生物活性大幅度提高 ;在土壤微生物区系组成中 ,细菌占绝对优势 ,放线菌次之 ,真菌最少 ;表层微生物数量远多于下层土壤 ;林地外围距林缘近的土壤微生物活性较强 ,3m以外微生物数量已接近流沙微生物量 ;3类土壤微生物分布具不同的季节性规律 ,且不同立地类型土壤微生物分布差异明显 ;随造林年限的增加 ,防护林的改土作用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12.
针对西辽河上游高寒漫甸区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结合当地自然经济条件,系统研究了西辽河上游综合防护林体系的配置和营建技术,并对其防护效益进行了初步观测。该体系以乔、灌、草、带、网、片(块)相结合的农田牧场防护林为主体,以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和生态经济沟为补充,面积达4.68×104hm2,森林覆盖率由原来的11.8%增加到23.3%,虽然农防林护田增产的效益尚不明显,但退化草场的产草量、草种结构、土壤的物理性质和养分状况都发生了明显的改变。综合防护林体系的建成促进了区域环境、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维护了辽河中下游及首都的生态安全。  相似文献   

13.
结合森林资源二类调查,以立地因子为依据,运用数量化回归方法,建立一系列方程,对广西林朵林场的林地进行杉木立地类型的划分和立地质量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海拔、坡向、坡位和土层厚度是影响杉木生长的主导因子。所建立的方程具有较高的评价精度,可根据具体情况及对精度要求,选用适当方程.  相似文献   

14.
Land evaluation is an important basis for landscape and land use planning. A framework was developed for land evaluation in an area of severe erosion, focusing on integrative, process and ecological analyses. Two classification systems, soil quality and erosion risk, were combined in the land evaluation framework. The Quanjiagou catchment, with typical loess hill and gully topography, in the loess plateau of China was selected as the study area. A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 (GIS) was used for data storage, analysis and display. The soil quality classification was based on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oils (soil organic matter, effective depth of soil and soil moisture); four soil quality classes were defined in the study area. Slope, micro-landform type and the type and processes of soil erosion were integrated to classify the erosion risk. The soil qualities and erosion risk for each site were combined using the GIS to evaluate the suitability of the land for farmland, grassland and forest. By comparing these results with the current land use, measures for better land use and conservation are suggested.  相似文献   

15.
北京密云水库集水区景观生态分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景观生态分类是研究景观健康的基础,它不仅要强调景观空间结构的分异,还应该突出景观功能与过程的关联统一。以遥感影像和地形图件为基础,结合二类资源清查资料和GPS实地布点,借助于ARC View和Frag-stats软件,对集水区森林景观进行了结构分类,并结合生态经济分区,按照分类经营和森林景观健康评价需要,将集水区森林景观归并为生态型、经济型和生态经济型三种功能类型。集水区森林景观多样性指数为2.163 6,均匀度指数为0.688 3,优势度指数为0.682 6,斑块密度为0.114 6,分形维数为1.047 6,各种森林景观类型受人类活动干扰普遍较为严重,景观斑块面积较破碎、形状较规则。分类结果为诊断和维护森林景观健康奠定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6.
GIS支持下的浠水县林地适宜性评价及林种结构调整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取海拔、坡度、坡向、土层厚度和土壤类型5项因子,应用GIS技术对浠水县林地适宜性及林种结构调整方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浠水县63 054 hm2的参评土地中,最适宜林地占48.7%,适宜林地占33.0%,勉强适宜林地占17.5%,不适宜林地仅占0.8%。其中3,905 hm2大于25°的坡耕地5、792 hm2未利用滩地及302 hm2的荒草地均为最适宜和适宜林地,应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和荒山(荒滩)造林尽快充分利用。根据不同林种对立地条件及林地适宜度等级的要求,浠水县林业用地可增加经济林面积2 699 hm2、特用林面积6 378 hm2、防护林面积13 122 hm2,减少用材林面积11 797 hm2,通过林种结构调整可使生态公益林所占比例由调整前的8.3%提高到37.8%,从而充分合理地利用林地资源、改善林种结构,为浠水县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的建立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在ArcView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持下,采用国际上应用广泛的土壤流失方程(USLE)来估算太原市城区及近郊区各类型生态系统土壤保持的物质量,再利用市场价值法,机会成本法评价各类型生态系统对土壤保持的经济价值。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保持总价值从1990年的81.89×105元上升到2002年的196.98×105元,12年中共增加了115.09×105元,上升幅度相对较大。其中林地保持土壤价值在两年的总价值中所占比例最大,分别为1990年的68%和2002年的79.70%,这说明林地的土壤保持功能在研究区土壤保持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贡献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三峡库区低山丘陵区防护林体系建设布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保障三峡库区生态安全,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在低山丘陵区水土流失发生发展规律及自然经济条件分析基础上,提出山上部生态防护林带、山中部生态经济林带和近江景观防护林带的“三带”布局技术及其具体建设模式。秭归县兰陵溪建设结果表明,流域内水土流失面积减少50%,人均年纯收入增加103.9%,形成了生态防护效益高、经济发展前景好、景观功能优的协调发展局面。  相似文献   

19.
贵州陡坡退耕地立地分类系统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按逐级控制、逐级分类、全覆盖及主导因子原则,将贵州省陡坡退耕地以大地貌及气候条件分6个类型区,以岩组性质分5个类型小区,以坡度等为2个类型组。在非可溶岩分布区按土层厚度分3个类型,喀斯特地区按土被连续性分4个类型。共形成30个常态地貌区的类型组合及喀斯特地貌区的8个类型组合。为贵州陡坡退耕地水土保持工程建设提供规划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