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合江农业产业发展现状2014年,合江县粮食播种面积达7.98万hm2,粮食产量50.34万t;全县已发展特色产业荔枝118万株(其中挂果树58.5万株),产量300~400万kg,产植5 000万元;发展青果320万株(其中挂果树100万株),产量600万kg,产值1 200万元;发展真龙柚294万株,产量400万kg,产值1 600万元;发展甜橙0.3万hm2,产量450万kg,产值900万元;蔬菜种植面积1.22万hm2,总产蔬菜30.26万t,产值4.24 0.2 hm2  相似文献   

2.
河套灌区加工型番茄膜下滴灌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设计采用9个水分处理,探讨对加工型番茄产童的影响,从而寻求最佳的膜下滴灌灌溉制度.结果表明,随着灌溉定额和滴水次数的增加,产童随之增加,但在番茄需水敏感期(开花期、结果期)滴水次数过少,会严重影响产量.建议试验区加工型番茄膜下滴灌灌溉制度为:滴水1012次,灌溉定额2 1003 000 m3/hm2.  相似文献   

3.
河套灌区加工型番茄膜下滴灌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设计采用9个水分处理,探讨对加工型番茄产量的影响,从而寻求最佳的膜下滴灌灌溉制度。结果表明,随着灌溉定额和滴水次数的增加,产量随之增加,但在番茄需水敏感期(开花期、结果期)滴水次数过少,会严重影响产量。建议试验区加工型番茄膜下滴灌灌溉制度为:滴水10~12次,灌溉定额2 100~3 000 m3/hm2。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沙湾县地膜番茄种植发展很快,全县种植面积近5000hm2,其中,乌兰乌苏镇种植1500hm2以上,现将地膜番茄栽培经验加以总结,以供参考。地膜番茄产量结构:667m2理论株数3500~4000株,收获株数早熟品种3300~3500株,中晚熟品种2800~3000株。单果重50~80g,单株果30~50个,产量6~8t。1选地与播前准备(1)选地及土壤肥力。选择土层深厚,排水良好,肥力强的土壤或沙壤土,前茬以小麦、玉米、绿肥、豆类作物为宜,忌与茄科作物连茬或重茬。(2)品种及种子处理。主栽培品种为里格尔87-5、石红三号、UC-82,纯度为99%以上,净度95%以上。在播前2~3天…  相似文献   

5.
膜下滴灌施肥番茄水肥供应量的优化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揭示膜下滴灌施肥番茄对不同灌水量和施肥量的响应,基于2012—2013年田间随机分块试验,采用Tukey HSD方差分析方法研究了不同水肥供应对番茄生长、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进一步采用多元回归分析确定温室番茄田间管理推荐的灌水量和施肥量。结果表明,在2012年,移植后23 d,灌水量和施肥量对番茄株高影响极显著,水肥交互作用对番茄株高影响显著;在整个生育期,番茄茎粗与施肥量差异显著;不同灌水处理之间平均叶片扩展速率无显著性差异,叶片扩展速率对施肥处理的敏感性大于灌水处理;干物质积累量与施肥量和灌水量均正相关,施肥量对番茄干物质积累量影响显著,施肥对番茄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大于灌水;灌水和施肥对番茄产量影响显著,水肥交互作用对番茄产量影响极显著,在2012年,W1(100%ET0)处理的番茄平均产量最大,比W2(75%ET0)、W3(50%ET0)处理分别高5.99%和13.54%,番茄果数与产量呈正相关关系,单果质量与番茄产量无相关关系;灌水量对番茄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极显著,作物耗水量与灌水量正相关,与施肥量无显著性关系,施肥对作物耗水有促进作用。根据2年田间试验结果,综合考虑番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推荐番茄灌水量为151.12~207.76 mm,施肥量为453.58~461.08 kg/hm2,其中,氮肥用量为213.45~216.98 kg/hm2,磷肥用量为106.72~108.49 kg/hm2,钾肥用量为133.41~135.61 kg/hm2。  相似文献   

6.
无限生长型番茄的整枝和水分管理是影响其产量和品质的主要措施之—.在2年的田间试验中发现,在我国华北半湿润地区番茄露地生产中,当保留4层花果序时,可以在番茄第1、第2层穗果的果实如鸡蛋大小时,将第1、第2层穗果下部的枝叶全部去掉,仅保留第3和第4层穗果的主枝叶进行光合作用;并且在番茄缓苗后,可控制滴头正下方0.2m深度土壤基质势的下限高于-50 kPa.这种番茄整枝和滴灌灌溉制度不影响番茄的产量,并且提高了果实中可溶性糖和蛋白质的含量,减少灌水量和耗水量,而且还可以提高番茄的水分利用效率和灌溉水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7.
为分析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的影响,以德美亚12号作为试验材料,在新疆农业科学院吐鲁番农业科学研究所试验基地按照50 000~100 000株/hm2设计了6个种植密度进行试验。在收获后测定果穗长度、玉米果穗径粗、玉米果穗行数、空秆率以及玉米产量等指标和试验数据,对比分析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各构成因素以及产量的影响。经试验发现,随着玉米种植密度的增加,玉米产量主要构成因素以及产量呈现先增长后下降的变化趋势,种植密度为70 000株/hm2时产量最高。因此,在实际生产中将种植密度控制在70 000株/hm2左右,以便获得较高的玉米产量。  相似文献   

8.
成熟期水盐胁迫对番茄产量和贮藏期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成熟期水盐胁迫对番茄产量和贮藏期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分胁迫(60%FC~70%FC,T1)提高了番茄产量,降低了灌水量,且贮藏第10d后可溶性固形物比第1d提高了20%;盐分胁迫(100mmol/L NaCl,T2)产量较CK(常规灌溉)和T1处理分别高出66.67%和25.53%,并有效提升了果实贮藏期品质;T1和T2处理番茄表皮厚度分别比CK大1.61μm和4.63μm,有利于贮藏果实。番茄种植时适当的水分胁迫和盐分胁迫是可行的,且盐分胁迫效果优于水分胁迫。  相似文献   

9.
以金石王子番茄品种为试验材料,在四川春种栽培期间,采用避雨栽培方法,探讨膜下滴灌水量对番茄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避雨栽培中使用膜下滴灌能大大节约用水量,折算灌水量为876t/hm2时,番茄产量可达9.2万kg/hm2;在55%~85%的土壤含水量,较多的灌水量能显著提高番茄单果重和果实产量,但降低其可溶性糖、总酸及VC含量。  相似文献   

10.
为进一步提高甘肃天祝地区藜麦产量和种植效益,开展了4个藜麦品种和6个种植密度的正交试验,研究了不同处理对藜麦物候期、生育期、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处理A4B5(蒙藜4号+6 500株/666.7 m2)、A2B6(陇藜4号+7 000株/666.7 m2)和A3B4(条藜2号+6 000株/666.7 m2)的产量位居前三名,建议在生产中优先采用。处理A1B4(陇藜1号+6 000株/666.7 m2)的产量较高(整体排名第七)可作为陇藜1号品种的增产处理。  相似文献   

11.
地下隔离层与石膏处理对滨海盐碱地玉米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京科甜183"为试材,采用滨海盐碱地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隔离层处理(麦秸隔离层和塑料薄膜隔离层)和不同石膏施用量(0、70、85、100t/hm~2)处理对玉米出苗率、株高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滨海盐碱地施用石膏与地下40cm处埋设麦秆隔离层相结合,玉米的出苗率和产量较对照(没有铺设隔离层以及施加石膏)均显著增加了1倍(P0.05);与对照相比,滨海盐碱地施用石膏与地下40cm处埋设薄膜隔离层相结合的处理,玉米的出苗率显著增加,但产量增加不显著;在相同的隔离层材料条件下,随着石膏施用量从0t/hm~2增加到100t/hm~2,玉米的出苗率和产量有增加的趋势;整体上,麦秆隔离层处理的株高大于薄膜隔离层处理以及对照,施用石膏处理的株高显著大于未施石膏处理和对照(P0.05)。在滨海盐碱地施用石膏100t/hm~2与地下40cm处埋设麦秆隔离层相结合能更好地起到促进玉米生长、提高产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沼气气肥对番茄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在温室大棚种植番茄增施CO2沼气肥对大棚番茄产量和品质影响研究的结果表明,施用CO2沼气肥可增加温室大棚番茄产量,改善果实品质.当温室的CO2浓度在1500 uL*L-1,每天施肥3小时,番茄小区的产量、单果重、单株果数最高,小区产量比对照组提高43%,单果重比对照组提高103%,单株果数比对照增加52%.  相似文献   

13.
针对水资源短缺且用水浪费的问题,本研究设置4个灌水量和2个灌水频率,4个灌水量按生育期进行调整,完全随机设计试验,旨在研究不同灌水量和灌水频率对番茄植株生长、荧光和光合参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番茄株高、茎粗、光合参数以及荧光参数Fo、Fm、Fv等和均随着灌水量的增加呈增加的变化趋势,其中株高、茎粗和叶绿素随着频率的增加也增加,苗期L1P1的NPQ显著高于L2P2 17.6%;而荧光参数Fv/Fm苗期和开花坐果期时随着灌水量的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盛果期上升后无下降趋势,开花坐果期时L3P2比L2P2显著高出6.2%;qP和ETR在盛花期和盛果期随着灌水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利用隶属函数综合各指标分析得出:苗期至开花坐果期灌水量以100 m L/(株·d),开花坐果期至结果初期以250 m L/(株·d),盛果期至采收以灌水量450m L/(株·d)番茄产量保证且节约灌水,灌水频率为一天2次时对番茄生长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秸秆覆盖条件下微咸水灌溉对番茄生长和产量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安全高效地开发微咸水资源,设计不同灌溉水盐分浓度(1.0、3.0、5.0dS/m)和灌水量(280、320、360mm)处理,研究不同处理对番茄最大叶面积指数LAImax、品质和产量的影响,并引入投影寻踪分类模型,对不同灌溉处理综合效益(产量、品质和灌溉水生产效率)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低水高盐处理降低了番茄LAImax值,但明显提高了番茄果实的密度、可溶性固形物、总酸、Vc和糖酸比,S2W1处理番茄综合品质最佳,品质综合主成分值达到3.61。番茄产量Y和可售产量Ym随灌溉水盐分浓度的降低和灌水量的增加而增加,其中FW3处理Y和Ym值最高,分别达到125.8和120.4t/hm2。S1W3为综合效益最优的处理,投影值为1.346。因此,推荐采用3.0dS/m盐分浓度、360mm灌水量的微咸水灌溉方案。  相似文献   

15.
椰糠栽培番茄耗水量与气象因子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实现椰糠栽培方式下番茄的节水高产,同时为智能化灌溉提供理论支持,本试验采用称重法测定番茄的逐日、逐小时耗水量,记录日光温室内气象因子,并分析其相关性,制定灌溉模型,为番茄椰糠栽培合理灌溉提供数据支撑。试验结果表明:苗期逐日耗水量为94.1 m L/株,开花期为539.2 m L/株,结果期为746.8 m L/株。苗期逐小时耗水量为17.1 m L/株,开花期逐小时耗水量为44.4 m L/株,结果期逐小时耗水量为76.4 m L/株。得出耗水量与累计光辐射能相关性最强,制定了不同生长阶段的线性模型,为建立椰糠栽培条件下番茄科学灌溉制度提供理论支撑,为进一步实现利用气象因子智能调控灌溉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6.
以番茄为试验材料,设置固定隔沟灌和交替隔沟灌两种灌溉方式,每种灌溉方式设置2个灌水水平和2个施氮水平,共8个处理,分别测试每个处理番茄的产量、平均单果重、水分利用效率和品质,最后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提出优化的水氮耦合模式,结果表明: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最优的水氮耦合模式为T8(AFI),推荐灌水量为1 100m3/hm2,施氮量为150kg/hm2;品质最优的水氮耦合模式为T6(AFI),推荐灌水量为1 300m3/hm2,施氮量为150kg/hm2;综合最优的水氮耦合模式为T6(AFI),推荐灌水量为1 300m3/hm2,施氮量为150kg/hm2。  相似文献   

17.
为实现设施番茄准确有效施肥管理,以改良金棚8号番茄为试验材料,常规基质栽培番茄营养液管理方式为对照(CK),将番茄结果时期与营养液滴灌频率2因子完全交互耦合,番茄结果期划分为结果前期(第3穗果坐果~第1穗果成熟)和结果后期(第1穗果成熟~第5穗果成熟),各结果期滴灌频率均设置1、3、5次/d共3个频率(供应营养液总量相同),共10个处理,研究不同耦合处理对番茄不同层果实品质和产量的影响。利用主成分分析法、逼近理想解排序法、隶属函数分析法、灰色关联度分析法4种单一综合评价方法对番茄多层果实进行品质-产量单一算法综合评价,对通过事前一致性检验(Kendall-W)的单一综合评价结果进行模糊Borda组合评价,确定最优营养液滴灌频率方案。结果表明,耦合处理能显著增加番茄产量,不同层果实品质指标最优时,对应的耦合处理不同。4种单一综合评价方法的排序结果存在差异,Kendall-W一致性检验的协和系数为0.920,满足模糊Borda组合评价条件。主成分分析法与模糊Borda法的排序结果相关系数最高,为0.988。基于模糊Borda组合评价方法得出,结果前期1次/d、结果后期3次/d的滴灌频率可兼...  相似文献   

18.
新型炭基肥料研发及应用对设施蔬菜高产优质及农业节水均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田间试验考察了两种炭基尿素产品(B2:1和B1:1)、灌水量及炭基尿素水肥耦合效应对设施番茄产量与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传统速效尿素处理相比,炭基尿素肥料B2:1和B1:1的应用可使番茄分别增产38%~42%和11%~27%,果实可溶糖分别增加0.69%~1.39%和0.7%~2.15%,糖酸比分别增加2.66~7.66和2.83~8.76,Vc分别增加6~11.3 mg/100 g和3.6~4.4 mg/100 g,硝酸盐分别降低4~11 mg/kg和4.3~17 mg/kg。与B1:1型炭基尿素相比,应用B2:1型炭基尿素增加了番茄产量及Vc含量,同时降低了番茄可溶糖含量。灌水量由HW(1 658 m~3/hm~2)降至LW(1 365 m~3/hm~2)降低了施氮处理番茄的产量,应用两种炭基尿素处理能降低减水对番茄产量的不利影响,B2:1型炭基尿素的这一作用更明显;减少灌水量降低了番茄品质。氮肥类型对番茄产量的影响大于灌水量,灌水量对番茄品质的影响大于氮肥类型。氮肥类型和灌水量对番茄可溶糖、Vc和硝酸盐含量的影响存在显著的交互效应。综合考虑,HW+B2:1、HW+B1:1和LW+B2:1在设施番茄生产中均有可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提高番茄产量和品质。【方法】试验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设供液量:450 mL(T1)、650 mL(T2)、850 mL(T3),供液频率:3 d/次(C1)、2 d/次(C2)、1 d/次(C3)共9个处理。研究了在分根区交替滴灌下供液量及供液频率对基质培番茄生长发育及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营养液供液量的增加,会降低番茄果实的品质,不利于可溶性固形物的积累。从果实品质上而言,T1C2处理可溶性固形物量为6.97%且单果质量适宜,果实Vc量最高。其次,T1C2处理水分利用效率最高,为67.06kg/m3,较CK提高154.40%,T2C3处理番茄的总产量最大,为13 409.10 kg/667m2,T2C3处理较CK增产2 886.4 kg,增幅达27.4%。T2C3处理番茄的单果质量可达226.44 g,番茄果质量偏大,色泽红润,具有良好的商品性。此外,T2C3处理水分利用效率为40.29 kg/m3,较CK提高52.85%。【结论】从果实品质上而言,T1C2处理即分根区交替滴灌营养液模式下,供液量:单株滴灌450 mL,供液频率:2 d/次的供液方式下(T1C2处理)果实品质较优,每天每株滴灌650 mL营养液,T2C3处理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20.
正新疆乌苏市番茄种植面积较大,每年种植面积达到6000多公顷,总产量55万多吨,对当地农民收入影响很大。近年来,当地政府对番茄生产十分重视,实施了新疆乌苏市加工番茄高产技术攻关项目,番茄单产提高,经济效益显著。其中3188.2 hm~2平均产量超过90t/hm~2,完成地区下达任务的155.94%;2106.3 hm~2平均产量达到120t/hm~2以上,完成地区下达任务的105.2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