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广东省汕尾地区虾-鱼-蟹海水综合养殖池塘的水体和沉积物进行每14 d一次的周期性采样,研究异养细菌、弧菌、芽孢杆菌和粪大肠菌群的变动规律及其与常见理化因子的关系.结果发现,水体环境中各类细菌的数量波动范围为:异养细菌6.4× 103~3.00× 105 CFU/mL,弧菌0.1×103~1.65×104 CFU/mL,芽孢杆菌0.06×103~1.09× 103 CFU/mL;沉积环境中各类细菌数量的波动范围为:异养细菌5.8×105~2.95×107 CFU/g,弧菌0.8×104~2.75×105 CFU/g,芽孢杆菌6.1×104~5.30×106 CFU/g.水体环境异养细菌与沉积环境异养细菌具有显著的线性正相关关系(P<0.05),水体环境异养细菌和芽孢杆菌与水温呈线性正相关,但相关性不显著;芽孢杆菌与DO具有显著的线性正相关关系;弧菌与DO具有线性的负相关关系,但不显著.  相似文献   

2.
摘要:该文通过水质理化因子监测、虾体和水体中可培养细菌和弧菌检测及高通量测序方法,系统解析过硫酸氢钾(PMS)干预下对虾养殖池塘水体环境指标和菌群结构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施用0.2 g/L PMS对对虾养殖水体中低含量氨氮也具有一定改善作用,泼洒PMS 24h和72h后的水温、溶解氧、pH、盐度、亚硝酸盐无显著差异。PMS泼洒后对虾肝胰腺内可培养细菌和弧菌数量分别由3.13×106 CFU/g和1.98×106 CFU/g降低至4.30×105 CFU/g和1.09×105 CFU/g,弧菌占比由63.36%降低至25.35%;水体中可培养细菌和弧菌数量分别由2.70×104 CFU/mL和6.00×103 CFU/m降低至8.50×103 CFU/mL和1.20×103 CFU/mL,弧菌占比由22.22%降低至14.11%,PMS可显著降低虾体和水体中可培养细菌数量及弧菌占比。对水体菌群结构进行高通量测序分析表明,放线菌门、拟杆菌门、蓝藻门和变形菌门为主要优势菌门,泼洒PMS前后(PB1/PA1),腈基降解菌科、PeM15、DS001、Llumatobacteraceae、微杆菌科、红细菌科相对丰度显著升高(P<0.05),巴纽尔斯菌科、腐螺菌科、Stappiaceae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0.05),对比泼洒PMS前后3天的变化趋势表明,泼洒PMS后池塘优势菌相对丰度发生显著变化且菌群结构PCoA指数偏离度较低。相关研究结果为评判PMS在水产养殖中的防控作用及其科学使用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不同水质调控方式对海参养殖池塘(以下简称参池)底泥异养菌和弧菌数量的影响,该研究选择了三3类参池,分别是自然纳潮管理方式下的海参养殖池塘(以下简称自然池塘),配备微孔曝气增氧机的海参养殖池塘(以下简称微孔曝气池塘)和配备养水机设备的海参养殖池塘(以下简称养水机池塘),对参池底泥中异养菌和弧菌数量的周年变化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各参池中底泥异养菌数量分别为:自然池塘94400~377625 cfu/g,微孔曝气池塘62633~247309 cfu/g,养水机池塘115037~273071 cfu/g,其中自然池塘1月最高,3月最低;微孔曝气池塘5月最高,6月最低;养水机池塘4月最高,8月最低。各参池中底泥弧菌数量分别为自然池塘0~3291 cfu/g,微孔曝气池塘35~5412 cfu/g,养水机池塘0~3037 cfu/g,各参池均呈“春季高,冬季低”的变化特征。弧菌与异养菌数比值在4、5月份相对较高,在2月份较低。通过实验初步比较不同水质调控方式对参池底质微生物数量的影响,为改善参池底质及探究微生物的变化提供理论依据。3种水质调控方式对参池底泥异养菌和弧菌数量的比较  相似文献   

4.
工厂化育苗养殖体系内细菌数量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寻工厂化育苗中细菌的动态变化规律,为对虾健康养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中国对虾育苗期养殖体系中的异养菌、弧菌、致病性副溶血弧菌进行监测。[结果]异养菌、弧菌和致病性副溶血菌数量都是对虾受精卵中高,无节幼体中最低,而后逐渐升高。在整个育苗期,对虾幼体中异养菌和养殖水体中弧菌增加1个数量级,对虾幼体中弧菌和养殖水体中异养菌均增加2个数量级。活饵中异养菌和弧菌数量很大,致病性副溶血弧菌量很低。养殖体系中幼体与水体中的异养菌和弧菌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04和0.840;活饵中异养菌、弧菌与对虾幼体和养殖水体相关性很低或呈负相关。[结论]育苗期养殖水体与对虾幼体中细菌数量变化具有动态联系,严格控制养殖条件副溶血弧菌很难引起幼体疾病爆发,饵料中细菌数量与养殖系统中细菌数量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对天津地区盐碱地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养殖池塘的细菌种类和垂直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池塘中细菌总数维持在2.4×103~8.5×105 cfu/mL,之间,弧菌总数维持在1.75×102~2.3×105 cfu/mL之间,细菌总数和弧菌总数分别在8月份和9月份达到高峰.反硝化细菌...  相似文献   

6.
对江苏沿海河蟹育苗水体中异养菌和弧菌数变化进行了测定 ,研究了水体中细菌种群数量及河蟹幼体体内异养菌变化情况。结果表明 ,在河蟹育苗水体中 ,总异养菌数和弧菌数都随着幼体发育阶段的发展呈现出稳定增高趋势 ,总异养菌数从Z1期的 3.3× 10 3 cfu/ml上升至M期的 5 .2× 10 8cfu/ml;弧菌数从 7.8× 10 2 cfu/ml上升至 5 .2× 10 6cfu/ml。幼体体内的异养菌数量表现为由高而低的趋势 ,总体水平在 10 3 ~ 10 5cfu/g之间。育苗水体中异养菌组成主要包括弧菌属、假单胞菌属、发光杆菌属、芽孢杆菌属、黄杆菌属、产碱杆菌属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在零换水条件下开展凡纳滨对虾高密度养殖的可行性,为后续推动对虾零换水高效健康养殖模式的规模化产业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封闭式串联养殖池系统,凡纳滨对虾虾苗放养密度690尾/m3,养殖周期91 d(13周),以生物絮团技术调控养殖水质,养殖全程不换水,定期监测与分析养殖水体主要水质指标及细菌数量的动态变化特征.[结果]经13周的零换水养殖后,凡纳滨对虾平均存活率为(83.90±2.74)%,收获规格平均为14.50±0.99g/尾,单位水体对虾产量平均为8.39±0.48 kg/m3,饲料系数平均为1.25±0.06,养殖对虾单产平均耗水量为120.00±6.38 L/kg.从养殖第7周起,水体中生物絮团量维持在18.2~30.4 mL/L,pH基本维持在7.31~7.60,总碱度在116~224mg/L范围内波动变化,总氨氮(TAN)浓度降低至0.45 mg/L以下并保持至试验结束,亚硝酸盐氮(NO2-N)浓度保持低于0.70 mg/L,硝酸盐氮(NO3--N)浓度呈持续上升趋势,至试验结束时接近135.0mg/L.养殖水体中的异养细菌和弧菌数量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其中,异养细菌从第9周后一直维持在×106 CFU/mL的数量级水平,弧菌从第7周后一直维持在×lo2 CFU/mL的数量级水平.[结论]科学运用生物絮团技术对凡纳滨对虾养殖水质进行原位调控能实现高密度零换水的高效健康养殖,还可有效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有助于推动对虾养殖产业的绿色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刺参养殖池塘水体盐度跃层形成机理及盐度跃层变化规律的微观特征,对旅顺一个刺参养殖池塘水体表、底层盐度周年变化和四季代表日盐度昼夜垂直变化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养殖池塘表层盐度变化为24.6~31.7,底层盐度变化为28.4~31.7,夏季盐度较低;7—9月、12月到翌年3月,养殖池塘表、底层存在盐度差且底层大于表层;夏季和冬季代表日池塘盐度存在昼夜和垂直变化,夏季变化幅度较大;夏季-120 cm以下和冬季-60 cm以下水层无昼夜变化。研究表明,刺参养殖池塘上层盐度波动较大,下层基本上稳定。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指导南美白对虾高位池的科学养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种养殖模式的南美白对虾高位池塘为试验对象,通过周期性的水样采集研究了虾池水体细菌数量、弧菌数量以及弧菌中非副溶血弧菌和副溶血弧菌比例变化规律与早期死亡综合症发生的相关性。[结果]试验虾池在养殖初期弧菌数量较低,养殖过程中弧菌数量与细菌总数的消长趋势基本一致。当虾池中细菌总数高于2.5×104cfu/ml,弧菌数量高于1.5×103cfu/ml,非副溶血弧菌与副溶血弧菌的比例超过10∶1,虾池内极易发生早期死亡综合症。[结论]该研究结果可用于进行对虾健康养殖的风险评估。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枯草芽孢杆菌、植物乳杆菌及二者等比例混合剂的应用对中华鳖养殖池塘水质及总异养细菌数量的影响.[方法]在试验池塘分别施用1 mg/L枯草芽孢杆菌、1 mg/L植物乳杆菌,枯草芽孢杆菌(0.5 mg/L)和植物乳杆菌(0.5 mg/L)的混合剂,研究其对中华鳖养殖池塘水体的亚硝酸盐含量、氨氮含量、溶解氧含量、pH及总异养细菌数量的影响.[结果]施用这些有益微生物对养殖水体的溶解氧及pH没有明显影响.混合剂对养殖水体的氨氮及亚硝酸盐的去除效果最为明显,氨氮及亚硝酸盐含量分别降低42.37%和45.56%.其次为枯草芽孢杆菌和植物乳杆菌,可使水体中的氨氮及亚硝酸盐含量分别降低34.60%、31.63%和14.54%、15.59%.混合剂、植物乳杆菌、枯草芽孢杆菌添加组和对照组的总异养细菌数量分别为3.02×105、3.09×105、3.13 × 105、3.45 × 105 cfu/ml,各试验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使用混合剂不仅能有效地改良水质,而且水体总异养细菌数量最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