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连续发生的季节性干旱天气为背景,对广东肇庆市国有清桂林场2年生杉木区域试验林中不同品系的适应性及生长表现进行测定分析,发现不同品系生长性状差异较为显著,地径变异系数较大,达到33.5%。综合保存率、树高、地径生长情况可知,广东杉木2.5代种子园子代表现最佳,其次为T-c04、TL5、洋061等品系,T-c07、洋020等两个品系在此次测定中表现不佳。  相似文献   

2.
该试验对永安杉木第三代种子园的28个无性系良种,以第2代、第1.5代的杉木种子园良种为对照,开展苗期生长特性测定比较。结果表明:杉木第三代的不同无性系的苗高、地径和生物量均达到了显著性差异水平,表明不同杉木无性系良种生长发育存在明显的差异;将不同杉木无性系良种划分为高生长型、中等生长型、低生长型,其中高生长型的无性系有2、4、14和22;利用苗高、地径和生物量3个性状,进行多性状综合评价并根据种子园的管理原则选出2、22、11为最好的采种母株,其苗高、地径和生物量的平均遗传增益分别达12.75%、13.20%和14.82%。  相似文献   

3.
【目的】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是我国南方的重要用材树种,探究叶面喷施多效唑对不同杉木无性系幼株的施用效果及其剂量效应,旨在为杉木母株早期生长调控提供参考。【方法】以杉木优良无性系(T-c04、T-c08、T-cF1)幼株为材料,分析测定有效成分浓度分别为 0.12、0.24、0.48 g/L 的多效唑处理对无性系株高、地径、根茎萌条数、偏冠情况、针叶相对叶绿素含量(SPAD)、针叶厚度和生物量的影响。【结果】叶面喷施多效唑对无性系 T-c04 株高抑制程度最为显著(P<0.05),其株高增长量仅为对照(以喷施蒸馏水为对照,CK)的 24.59%~36.06%,而无性系 T-c08、T-cF1 株高增长量则分别为对照的 42.68%~52.68%、39.97%~46.88%。施用多效唑对杉木无性系幼株地径增长和根茎萌条的发生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地径增长方面,以多效唑 0.48 g/L 处理施用效果最好且对 T-cF1 的效果尤为明显(比对照提高 41.0%);在根茎萌条数量方面,多效唑对无性系 T-c04 施用效果最为显著(P<0.05),且以多效唑 0.24 g/L 处理效果最佳。此外,多效唑会促使杉木幼株产生偏冠现象,多效唑 0.12 g/L 处理和多效唑 0.24 g/L 处理均使无性系 T-c04、T-cF1 幼株发生严重偏冠。多效唑对不同杉木无性系幼株的针叶相对叶绿素含量、针叶厚度的作用效果不一。多效唑对杉木地上部分生长和总生物量积累起抑制作用,但可有效提高各无性系植株的壮苗指数。【结论】叶面喷施多效唑对杉木不同无性系幼株施用效果不一,且存在一定的剂量效应。总体而言,喷施多效唑对株高和总生物量起抑制作用,对地径增长、根茎萌条数、偏冠发生、壮苗指数提高等方面起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不同种源杉木幼苗早期造林生长状况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以1.5代种子实生苗、2代种子实生苗、3代种子实生苗、延平种子苗、顺昌无性系5种不同类型的杉木优良材料为研究对象,在南平延平区林地泛自然条件下进行了早期造林生长比较试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2代、3代种子苗的树高、地径生长在前2a略占优势;2a后,1.5代种子苗逐渐表现出优势,而顺昌无性系不论是树高、地(胸)径,还是单株材积,在参试的5种杉木材料中表现都不及其他。据此推断,延平种子苗可能更适宜南平延平区生长,其次是1.5代种子苗,但仍需继续跟踪调查。  相似文献   

5.
杉木无性系测定及速生优良无性系选择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在福建省洋口国有林场,对14年生的杉木无性系测定林进行调查和分析测定,从参试的60个无性系中选择出2594等10个速生优良无性系,14年生时的树高、胸径、材积平均值分别达15.10 m、21.47 cm和0.302 57 m3,与第2代种子园混合种后代相比,材积的现实增益达24.25%,生长性状表现十分突出,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闽西不同杉木无性系子代测定林幼林生长的比较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为筛选适宜闽西地区推广的杉木优良无性系,对福建漳平五一国有林场7年生不同杉木无性系子代测定林进行调查,比较不同无性系的速生性,估算不同无性系幼林生长的现实增益.结果表明:供试的86个不同无性系平均树高、胸径和材积分别为5.87 m、7.82 cm和0.0255 m3,分别是福建洋口国有林场第1代种子园混合子代实生苗的1.13、1.10和1.55倍;不同无性系生长存在较大差异,M34无性系生长最快,树高、胸径和材积生长量分别为1.02 m.a-1,1.47 cm.a-1和0.0052m3.a-1;初步筛选出17个杉木速生优良无性系,与漳平五一国有林场初级嫁接种子园实生苗相比,这些无性系的树高、胸径和材积平均现实增益值分别达12.67%、15.86%和47.80%.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杉木第3代种子园自由授粉家系的生长性状表现及遗传变异规律,筛选出速生优良家系和优良单株。[方法]对福建省尤溪国有林场杉木第3代种子园自由授粉子代试验林开展遗传测定,基于10年生的树高、胸径和单株立木材积,分析杉木第3代种子园自由授粉家系生长性状的遗传变异规律,评选出早期生长表现优异的家系和个体。[结果]1~5年生杉木测定林树高和胸径年均生长量均稳定上升,5年生时分别达到0.99 m和1.4 cm; 10年生平均树高、胸径和单株立木材积分别为8.66 m、12.1 cm和0.076 37 m3,年均生长量分别达0.87 m、1.2 cm和0.007 64 m3。10年生杉木测定林树高、胸径及单株立木材积的广义遗传力分别为0.523、0.585和0.599,狭义遗传力分别为0.235、0.278及0.285,受到明显的遗传控制。以单株立木材积遗传增益高于5%为标准,筛选出20个速生优良家系,平均树高、胸径和单株立木材积分别达9.21 m、14.1 cm和0.104 30 m3,平均遗传增益分别为1.48%、4.5...  相似文献   

8.
利用10个马尾松组培无性系苗木为母株营建采穗圃,繁育扦插苗营造无性系试验林,分别使用性状表现水平分析法和加权系数法对其1年生林分内无性系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马尾松无性系地径、树高和成活率平均值分别为25.64 mm、1.32 m和95.8%,分别超过对照平均值8.5%、21.1%和6.4%,无性系生长与实生苗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 0.01);参试无性系地径和树高分别介于22.16~31.07 mm和1.12~1.57 m之间,生长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 0.05),无性系间表型变异丰富;无性系地径和树高重复力分别为0.84和0.92,生长主要受遗传控制。按20%入选率筛选出2个无性系MGC-1和MGC-7,其地径和树高平均值分别为29.80 mm和1.53 m,平均遗传增益分别为13.61%和14.64%,平均现实增益分别为16.21%和15.91%,与对照相比平均遗传增益分别为21.87%和37.01%。  相似文献   

9.
为筛选出适用于定向培育大、中径材的优良无性系,为杉木人工林高效培育精准提供造林材料,选择漳平五一国有林场17年生杉木测定林的39个无性系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出材量及材种结构的差异性规律.在野外测定不同杉木无性系胸径与树高的基础上,对树高生长进行拟合,采用最优拟合模型统计各无性系单位面积蓄积量,对实测树高、胸径与单位面积出...  相似文献   

10.
施肥对杉木幼林生长效应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倜 《青海农林科技》2007,(1):17-18,22
杉木林进行4a施肥试验,结果表明,施用复合肥和钙镁磷肥能明显促进杉木幼林生长。4a生杉木幼林树高生长分别比对照增加67.4%和73.9%,地径生长分别比对照增加96.8%和103.7%;7a生杉木幼林树高生长分别比对照增加64.6%和88.7%,地径生长分别增加76.1%和69.1%,钙镁磷肥对杉木生长具明显后效作用。尿素和氯化钾肥对杉木幼林生长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1.
用45个经部、省鉴定的杉木优良无性系建立第一代种子园。在严格的田间设计基础上,运用统计分析和遗传参数估计,初步选择了Y-21,Y-42,J-10,Y-45,J-9等五个优良无性系。嫁接效应研究的结果表明:二年生砧木的接口高度及接口基径大小,影响到接株的生长,偏冠现象主要是由于无性系本身遗传性所致,与其他因素关系甚小。在无性系早期选择中,把接株树高作为决定性状,有利于提高选择效果。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广东杉木第二代亲本(母本)无性系及其半同胞家系子代为对象,对两组材料12年生生长和材质性状进行测定分析,并探析亲本与子代间性状表现遗传相关性.结果 显示,树高、胸径和单株材积在世代间、家系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而木材基本密度和吸水率差异不显著;树高、胸径、单株材积家系遗传力分别为0.16、0.31、...  相似文献   

13.
利用江西省、福建省和广西自治区杉木良种营建对比试验林。对4a生幼林地径、树高调查分析,福建3代种子园良种在江西赣州区域更具生长优势,其地径、树高年均生长量分别较江西信丰商品种大13.92%和8.93%。  相似文献   

14.
该文对4个杉木无性系的进一步选择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参试的4个杉木无性系平均树高为10.41m,平均胸径为12.65cm,平均材积为0.075 9m3,林分保存情况良好,且都有较好的生长表现;对4个无性系的树高、胸径和材积这3个生长性状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参试的4个无性系在树高、胸径和材积这3个生长性状表现上都存在着显著差异;通过多重比较筛选出了表现最优的2号无性系,其树高、胸径和材积分别为10.75m、15.56cm和0.112 7m3;估算重复力,树高、胸径和材积性状的无性系重复力分别为0.563、0.572和0.667,说明该批杉木无性系的树高、胸径和材积性状受较高的遗传力控制,遗传稳定性很好,对参试无性系进行树高、胸径和材积性状选择,选择的效果会比较好;本试验按25%的入选率来估算遗传增益,其中树高性状预测遗传增益为8.5%,胸径性状预测遗传增益为14.6%,材积性状预测遗传增益为51.2%。  相似文献   

15.
引种秃杉在杉木采伐迹地上进行2代更新造林试验,结果表明;秃杉在引种试验区的造林成活率与保存率平均达到98%以上,2项指标与杉木林相比,相应地分别高出6.65%和28.24%;在未成林阶段,秃杉年均树高、胸径分别达0.52 m和0.44 cm,比2代连栽杉木分别提高了48.57%和33.33%,其生长量比杉木有明显优势。进入中幼林阶段,14年时秃杉林分平均胸径、树高、冠幅、材积和蓄积量分别达13.75 cm、7.37 m、2.97 m、0.058 m3、71.340 m3,年均分别达到0.98 cm、0.53 m、0.21 m、0.004 1 m3、5.095 7 m3,各项生长指标分别比杉木提高了20.93%、18.49%、19.76%、56.76%、43.67%;杉木个体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林木生长的分化程度高,而秃杉个体间差异相对较小,树高、胸径的变异系数分别仅为24.19%和28.14%,其林木生长的分化程度较小,林相相对较为整齐。从适应性和变异性看,秃杉作为杉木更新树种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在水杉原产地小河水杉培育基地对十五年生的无性系测定林的表现进行调查和分析测定,从参试的50个无性系中选5个优良无性系组合,十五年生时树高、胸径、材积平均值分别达18.44m、37.59cm和0.441 74m3,其中无性系组合SW02表现出明显的生长优势,推广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7.
花岗岩条件下杉木人工林的多代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在全国杉木中心产区的闽北林区 ,选择花岗岩母质发育的不同栽植代数 ( 1、2、3代 )、不同立地 ( 1 4、1 6、1 8地位指数 )、不同发育阶段 (幼龄林、中龄林、成熟林 )的杉木人工林 ,进行不同栽植代数及不同发育阶段杉木人工林生长发育效应研究 ,结果表明 :不同发育阶段杉木人工林存在明显的多代效应 ,栽植代数对不同发育阶段杉木林生长具有明显影响 .在不同立地和不同发育阶段的杉木人工林中 ,杉木胸径、树高及蓄积量生长均随栽植代数的增加呈逐代下降趋势 ,表现为 1代 >2代 >3代 .在 1 6地位指数条件下 ,2、 3代各发育阶段杉木胸径分别比 1代杉木下降 9.72 %~ 1 7.62 %和 1 8.85 %~ 2 6.90 % ,树高下降 4.2 6%~ 1 2 .5 6%和 8.5 1 %~ 1 5 .96% ,3代杉木胸径及树高分别比 2代杉木下降 1 .49%~ 1 9.0 2 %和 3.88%~ 4.5 9% ;同时连栽杉木胸径及树高生长速生期推迟 ,速生期变短 ,连栽杉木林表现出明显衰退趋势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杉木不同林龄无性系生长性状(胸径、树高、材积)的遗传变异规律,探讨早期选择的适宜年龄,为杉木无性系良种再选育提供依据.[方法]从131个杉木无性系每木调查数据中随机选择56个无性系样本,以其5,10,15,20和30年生时测算的胸径、树高、材积数据为依据,进行各性状的变异分析、方差分析、重复力估算,分析各无...  相似文献   

19.
为了分析杉木种子园良种的造林效应,营建了由多个杉木种子园良种为试验对象的试验林。对早期树高生长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差异主要由良种效应引起的,不同良种间存在真实的遗传差异,到达统计意义上的极显著水平;大致呈现种子园代次越高,树高生长越大的属性,证明了杉木轮回选择的良种选育技术方案取得实际性的效果。小坑2.5代良种高生长量最大,说明小坑2.5代种子园营建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0.
赖仕样 《安徽农学通报》2012,18(13):131-132,139
研究3种不同抚育模式对杉木幼林生长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5a生杉木的地径、胸径总量及蓄积量增益分别达34.5%、32.9%、44.9%,胸径、树高连年生长量在第4~5a均有显著生长效应,3种抚育模式以模式1效果最佳,投入产出比最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