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4个春化温度(3、6、9、12℃)和4个春化时间(10,20,30,40d)二因素裂区试验,对迷您黄1号品种进行耐抽薹性研究。结果表明,相同春化温度条件下,随春化时间延长,白菜播种至现蕾天数明显缩短,但当春化时间延长到30d后,播种至现蕾天数缩短并不明显;相同春化时间条件下,春化温度越低,从播种至现蕾、开花的天数越短,最短的为3℃低温春化处理。本试验条件下,最佳春化条件为3~9℃低温春化处理20d。  相似文献   

2.
以结球甘蓝早熟品种8398和中熟品种京丰一号为试验材料,分别对其7张真叶期的幼苗进行不同春化温度(7、11、15、19℃)处理,研究春化温度对结球甘蓝春化相关物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春化温度处理下春化有效积温量差异不显著,中熟品种比早熟品种要求春化有效积温量高,可溶性糖含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在春化处理过程中逐渐增加,并在春化结束时达到最大值;硝酸还原酶和酯酶活性表现为春化初期无明显变化,但随着春化有效积温的增加其活性开始急剧增加,并于春化结束时达到峰值。  相似文献   

3.
小麦是重要的粮食作物,春化作用能够促使小麦加速开花,是小麦发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质变过程。春化作用在一定遗传背景下,由多基因控制且受多种因素(如温度、光照等)影响。近年来,人们对小麦的春化作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对小麦春化作用的调控机制及作用方式有了一定的认识,小麦的春化作用主要由Vrn-1、Vrn-2、Vrn-3和Vrn-4等4类主效基因调控,它们彼此作用,共同影响着小麦的冬春性。基于前人的研究,本文从小麦春化理论、春化条件及春化特性、春化过程中的生理变化和春化基因等4个方面对小麦的春化作用进行概述;此外,总结了小麦春化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结合笔者自身试验提出了一些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4.
小黑麦与普通小麦春化特性差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盆栽低温春化试验方法,比较研究了小黑麦与普通小麦春化特性的差异。结果表明,小黑麦对春化反应的敏感性不及普通冬小麦,它的最适春化天数为30 d,而普通冬小麦为40 d,且幼穗分化进程比普通冬小麦早且快,低温春化时间的长短直接影响发育进程及速度;当超过最适春化天数时,随人工春化时间的加长,单株分蘖数、单株绿叶数、主茎叶龄、单株叶面积呈递减趋势,而单株鲜重与干重呈单峰曲线,其峰值即为最适春化期。  相似文献   

5.
冬小麦春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详细介绍了春化的起源、早期探索及阶段发育理论,综述了近50年来有关春化的研究,包括温度、光周期两因子对春化的影响,春化的生理生化进展;阐述了蛋白质、核酸和激素与春化的关系,其中重点介绍了玉米赤霉烯酮(ZEN)对春化的影响,并对春化的本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随着蚕豆人工春化技术的成熟,江苏省春化蚕豆产业快速发展,目前已初具规模,发展春化蚕豆产业对调整作物种植结构、增加农民种植效益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阐述了春化蚕豆产业发展现状和发展机遇,深入剖析了春化蚕豆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大扶持力度、降低春化蚕豆成本、加强推广力度等相关建议,以期为春化蚕豆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将荷兰豆种子置于3℃下春化处理5、10、15 d后,从形态和生理角度对荷兰豆感受低温的特性进行了鉴定,研究了春化处理时间长短对荷兰豆种子发芽过程中内含物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春化处理10 d的荷兰豆种子发芽率、发芽势、活力指数等指标均显著高于未春化处理及春化处理5 d和15 d的种子;种子的α-淀粉酶活性在春化处理10 d时达到最大值,其次为春化处理15 d,未春化处理种子的α-淀粉酶活性最低;种子的β-淀粉酶活性与α-淀粉酶活性的变化趋势一致,但变化幅度较小;幼苗中的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均表现为春化处理10 d的荷兰豆种子最小.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荷兰豆种子在3℃条件下最适宜的春化处理时间为10 d.  相似文献   

8.
随着蚕豆人工春化技术的成熟,江苏省春化蚕豆产业的快速发展,目前已初具规模,发展春化蚕豆产业对调整作物种植结构、增加农民种植效益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春化蚕豆产业发展现状进行调研,深入剖析了春化蚕豆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大扶持力度、降低春化蚕豆成本、加强推广力度等相关建议,以期为春化蚕豆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春化作用是大部分高等植物成花转变的重要环节,甘蓝要通过春化作用才能进入生殖生长。从甘蓝春化的生态特性、生理生化特性及分子生物学特性等方面入手,综述了甘蓝春化作用的研究进展,分析了甘蓝春化作用相关机理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甘蓝春化作用下一步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0.
人工春化对不同基因型蚕豆生长表型及发育形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不同蚕豆品种对人工春化响应的差异性,筛选适合江苏地区栽培的且适于进行人工春化的蚕豆品种,对来自全国各地的50份蚕豆资源进行筛选,人工春化处理后观察并记录其生长表型及生育形态。结果显示:春播蚕豆主要来源于北方,春化敏感程度低;冬性蚕豆主要来源于南方,春化敏感度高,适合江苏地区;移栽初期,春化处理的植株在生长高度、有效分枝数上不如非春化植株,生长后期逐渐持平;春化植株的开花时间比非春化的提前10~60 d。根据提前开花时长初步筛选出云南尕巴山尕大豆、启东大青菜豆、盐城绿皮蚕豆等适合江苏地区的春化品种。  相似文献   

11.
春化作用控制着某些高等植物的成花转变过程,文章对大白菜春化特性及影响大白菜春化的不同因素如温度、时间、光照及调控基因等有关研究进行了综述,并对大白菜春化作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展望.  相似文献   

12.
白菜型冬油菜萌动种子低温春化的生理生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白菜型冬油菜萌动种子低温春化的可能性,以及萌动种子春化过程其生理生化状态和植株结实性等表型变化特征,为白菜型冬油菜人工加代繁育和加速育种进程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以3个不同感温性的白菜型冬油菜品种为材料,于4℃对油菜萌动种子进行春化处理,春化处理过程中(0、20、30、40、50和60 d)测定萌动种子的硝酸还原酶、抗氧化物酶活性、渗透调节物、丙二醛含量等生理生化指标;同时播种各春化处理萌动种子,观察记录种子形成植株的生育期进程、测定植株结实性能等。【结果】随着春化处理时间的增加,白菜型冬油菜萌发种子形成的植株春化率、初花期株高、成熟期株高、一次分枝数、单株角果数、角果长、角粒数、单株产量等总体呈逐渐升高趋势;春化处理前期(0—40 d),植株结实性能在不同品种间表现较明显差异,春化时间增加后(50—60 d),不同品种结实能力虽略有差异,但均无显著差异水平。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4℃条件下,强冬性冬油菜陇油7号萌动种子完全春化(春化率>95%)需处理76.9 d,陇油9号和天油4号分别为54.0和39.4 d。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春化率与株高、结实性能等各表型性状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其中与初花期株高、成熟期株高相关系数最大为0.947和0.985,表明白菜型冬油菜春化程度显著影响着植株株高、结实性能等。随低温春化时间增加,白菜型冬油菜萌动种子硝酸还原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丙二醛、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过氧化氢酶活性呈不断降低趋势。与对照(未低温处理的萌动种子)相比,低温春化处理的陇油7号、陇油9号萌动种子GA3含量均明显降低,春化30 d的天油4号萌动种子GA3含量明显比对照增加。与对照相比,春化处理的冬油菜萌动种子IAA含量均明显增加(陇油9号春化40 d处理除外),其中,春化50 d的天油4号萌动种子IAA含量比对照增加197.0%。陇油7号春化处理的萌动种子ABA含量比对照明显增加。【结论】白菜型冬油菜萌动种子可以感受低温使其完成春化作用,品种春化所需低温时间取决于品种冬性强弱;低温春化过程中,白菜型冬油菜萌动种子生理生化状态发生了一些变化,并最终影响植株的生长发育及其结实性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春化处理蚕豆芽苗对蚕豆表型的影响。[方法]以鲜食蚕豆通鲜2号为材料,对蚕豆芽苗进行了不同春化温度、时间的二因素裂区试验。[结果]蚕豆的分枝数随着春化温度的升高和春化时间的延长表现出增加趋势,而蚕豆的总荚数随着春化温度的降低和春化时间的延长表现出增加趋势。[结论]为蚕豆芽苗人工春化技术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为探求不同品种不结球白菜(Brassica campestris ssp.chinensis Makino)的冬性强弱,找出其适宜的春化时间,以4个不结球白菜品种为试材,在3℃条件下分别对萌动种子春化处理10、15、20、25 d,调查不同春化时间对各品种现蕾开花的影响,综合评价植株现蕾开花早晚及开花期植株形态。结果表明,奶白菜最适春化时间为10 d,青梗白菜最适春化时间为15 d,乌塌菜最适春化时间为20 d,京水菜最适春化时间为25 d。4个不结球白菜品种冬性由弱到强为奶白菜、青梗白菜、乌塌菜、京水菜。  相似文献   

15.
低温春化对甘蓝体内碳、氮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甘蓝早熟品种"8398"和中熟品种京丰一号为试材,研究低温春化对甘蓝植株体内碳、氮代谢的影响。对长至6片真叶的"8398",7片真叶的京丰一号在日均6℃条件下进行绿体春化处理。结果表明,低温春化可使甘蓝植株体内可溶性糖、还原糖、蔗糖、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显著上升,在春化完成时达到最大值,与未经春化处理的对照相比均显著高于对照;同时低温春化使甘蓝植株体内淀粉、全氮含量显著下降,在春化完成时降至最低,而未进行春化处理的对照植株体内淀粉、全氮含量均呈缓慢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不同长度的春化时间对小麦穗粒数的影响,以圣麦20为试验材料,设置23~40 d的春化时间梯度进行春化时长对小麦穗粒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圣麦20在4℃条件下完成正常生长发育所需的最短春化时间为26 d,其中春化时间26~32 d时分蘖与结实很少;春化时间在33~40 d时,圣麦20主分蘖的小穗数随春化时间的延长呈先上升再下降的趋势;春化38 d的植株生成的小穗数最多,而春化时间为36 d的植株产生的总穗粒数最多。该试验对于研究春化时长影响小麦小穗数及穗粒数,进而影响产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探究春化时间对豌豆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为人工春化豌豆选择最佳处理时间提供理论基础。选取4种基因型豌豆品种,在豌豆长出幼芽后在4℃低温下采用0、6、12、18d的春化时间处理,采用盆栽的方式,取种植10d的豌豆叶片测定保护酶活性及丙二醛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随着春化时间的增加,豌豆叶片中保护酶(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均呈现先逐步上升,在春化时间12d时达到最大,随着春化时间的继续增加,保护酶的活性下降;丙二醛含量先缓慢升高,在春化12d后迅速升高;可溶性蛋白含量先升高,在春化12d后变化趋势不同。在P0.05的水平上,试验结果呈现不同的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8.
植物春化作用条件及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植物的春化作用受环境条件诱导的同时,也受到其基因的表达调控。春化过程中存在着多种代谢途径。本文概括了外界环境条件温度和光照等对春化作用的影响,以及春化机理的研究进展,并对春化作用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9.
对蚕豆春化时间开展试验显示,春化处理时间越长,春化效果越明显。春化处理21 d后能显著提高蚕豆生长速度;春化处理12 d后能显著促进蚕豆开花,并缩短开花时间;春化处理15 d后能显著减少蚕豆分枝数。  相似文献   

20.
高等植物春化作用的分子基础及调控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春化作用对控制高等植物开花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是一个由多基因相互作用并受环境因素(温度、光周期等)影响的复杂过程。双子叶植物拟南芥与单子叶植物谷物中春化关键基因是不同的。春化状态在有丝分裂中传递,在有性生殖的下一代中重建。综述了春化作用促进途径中春化相关基因的功能以及开花的表观遗传调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