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为探明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溃烂病的病原,并筛选有效的外用和内服药物,进行了细菌分离鉴定、毒力基因检测、人工感染、药物筛选和治疗试验。结果表明,分离菌N-1株为中间气单胞菌,N-2株和N-3株为凡隆气单胞菌,且携带气溶素aerA、细胞毒性肠毒素Act、鞭毛Fla、酯酶Lip等毒力基因。N-1、N-2、N-3对应的半数致死浓度分别为10~(5.21)、10~(5.88)、10~(5.53) CFU/尾,外用和内服药分别优先选择优力克和氟苯尼考。中间气单胞菌和凡隆气单胞菌可引起大鳞副泥鳅皮肤溃烂病,优力克外泼和氟苯尼考内服可治疗该病。  相似文献   

2.
从发病中华鳖分离得到2株细菌,经Vitek生化反应鉴定为凡隆气单胞菌(Aeromonas veronii)。通过稚鳖致病力试验与毒力基因分析评估细菌的毒力风险,结果表明,2株凡隆气单胞菌分离株均对稚鳖具有较强的毒力,在24~48 h达到死亡高峰,半数致死量(LD50)分别为6.17与6.05;其肝脏细菌增殖曲线与死亡变化相符,于24~48 h达到峰值(105g-1)。分离株的毒力基因型为aerA+act+alt+ast-。  相似文献   

3.
从患病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的体内分离致病菌株,在对分离菌株进行鉴定和药物敏感性测定的基础上,采取内服对分离菌株有较好抑菌效果的氟苯尼考和烟酸诺氟沙星,并结合在饲养水体中泼洒二氧化氯制剂的方法,对养殖泥鳅进行了药物治疗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对治疗泥鳅的气单胞菌病具有良好的效果,2种药物对患病泥鳅药物治疗的有效率达到了87.1%~93.2%。  相似文献   

4.
对海南地区患病暹罗鳄(Crocodylus siamensis)体内分离出的10株气单胞菌(5株嗜水气单胞菌、3株达卡气单胞菌、1株简达气单胞菌和1株维氏气单胞菌)进行了毒力基因、耐药基因的检测以及抗生素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气溶素、肠毒素、蛋白酶等基因检出率较高,其中,lip和ela 2种毒力基因检出率高达100%;喹诺酮类、四环素类、磺胺类、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检出率大于50%;气单胞菌对喹诺酮类抗生素、四环素类抗生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氯霉素类和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敏感率较高,而对于β?内酰胺类抗生素、磺胺类抗生素和糖肽类抗生素耐药率较高。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引起鲤鱼皮肤溃疡的病原分子分型特征及其毒力基因,从患溃疡症鲤鱼体内分离到1株致病性菌株GZGY2 019,鉴定其为气单胞菌,并运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方法进行分类研究,利用PCR和测序方法分析6种毒力基因Aer、Ser、Alt、Lip、Act和Hly.通过对分离株的16S rDNA基因进行分析,确认其属于杀鲑气单胞菌.分离株对复方新诺明等9种抗菌药物耐药,毒力基因扩增结果显示:分离菌能检出气溶素基因(Aer)等6种毒力基因.基于气单胞菌6个管家基因分析,与MLST数据库中等位基因序列比对,发现其属于新的序列型(ST),隶属于杀鲑气单胞菌无色亚种.这一研究对发病鲤鱼的病因进行了准确诊断,为该病的防治与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鳙鱼维氏气单胞菌的分离鉴定及其毒力基因检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从患病鳙鱼中分离纯化得到一株优势菌株AH-YS,通过革兰氏染色、氧化酶试验、生化鉴定以及16S r RNA基因扩增、测序和系统进化分析等操作,结果显示,分离到的细菌为维氏气单胞菌。药敏试验显示,在使用的11种抗菌药物中,该菌株对氧氟沙星、诺氟沙星和恩诺沙星等9种药物敏感,对甲氧苄氨嘧啶和氨苄西林耐药。对9种毒力基因的扩增结果显示,可以检测到气溶素、细胞毒性肠毒素、鞭毛、弹性蛋白酶和酯酶5种。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了快速找到高免药物,阻止野生花骨鱼的不断死亡。[方法]用常规生化法和分子生物鉴定法将病死花骨鱼进行细菌分离鉴定,用琼脂扩散法做药敏实验和体外抑菌实验,用平板法做毒素检测,用腹腔注射法做动物实验。[结果]得到12株分离菌,分离菌一致能分解葡萄糖、麦芽糖等,不能分解乳糖;能还原硝酸盐;硫化氢、靛基质等阴性;分离菌在685 bp处均有一清晰条带;分离菌皆产生了溶血素;部分菌株产生了蛋白酶;分离菌对青霉素G、阿莫西林等耐药;对庆大霉素、环丙沙星等敏感;解淀粉芽孢杆菌对分离菌均有抑制作用;实验动物12 h内皆死亡。[结论]12株分离菌分别为气单胞菌属的维氏温和气单胞菌、豚鼠气单胞菌和嗜水气单胞菌;花骨鱼死亡由维氏温和气单胞菌、豚鼠气单胞菌和嗜水气单胞菌混合感染所致;治疗首选药物为环丙沙星;生态防治药物可用解淀粉芽孢杆菌。  相似文献   

8.
从江苏省常州市团头鲂养殖池塘鱼体内、外环境(内环境包括鱼体肠道、体表黏液、鳃、腹腔、肝脏、肾脏等,外环境包括水体、底泥、浮游生物等)分离鉴定了56株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ueronii),分析56株维氏气单胞菌的致病性、毒力基因及耐药性,并比较了不同生态位间的差异.结果表明:(1)维氏气单胞菌具有一定的致病性,56株维氏气单胞菌中使团头鲂的48h死亡率在40%以上的菌株有26株,为团头鲂细菌性出血病的病原菌之一.(2)细胞兴奋性肠毒素基因alt、溶血索基因hly的检出率分别为26.8%、48.2%,具有2种毒力基因的菌株占19.6%;(alt+、hly+)、(alt+、hly-)、(alt-、hly+)、(alt-、hly-)4种毒力基因菌株型48h致死率分别为41.8%、35%、32.3%、29.2%,表明死亡率与这2种毒力基因可能存在一定的正相关性.(3)维氏气单胞菌对大多数抗生素耐药,对氨苄西林完全耐药,对复方新诺明、诺氟沙星、洛美沙星的耐药率也分别高达94.6%、94.6%、91.1%,只对多黏菌素、庆大霉素较为敏感,敏感率分别为64.3%、48.2%.(4)不同生态位菌株的毒力基因比较结果显示,鱼体上菌株2种毒力基因的携带率(alt30.4%、hly47.8%)大于外界环境毒力基因的携带率(alt10%、hly40%);不同生态位菌株的抗药性呈现出一个特点,即鱼体上分离到的菌株耐药率(67.2%)要明显大于外环境中菌株对药物的耐药率(40%).  相似文献   

9.
鲤鱼细菌性败血症病原菌的药敏试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为研制有效防治鲤鱼细菌性败血症的疫苗提供依据。[方法]从河北省某渔场具有典型细菌性败血症症状的鲤鱼中分离出2株优势菌,对分离菌进行生化鉴定、16S rRNA基因序列测定,并研究分离菌的药物敏感性。[结果]根据2株分离菌的菌落形态、生化特性和16S rRNA基因序列的测定结果(同源性为99%),发现2株分离菌均为气单胞菌属的嗜水气单胞菌,认为嗜水气单胞菌是鲤鱼细菌性败血症的病原菌。分离到的2株嗜水气单胞菌对阿米卡星、氨曲南、头孢噻肟、头孢他啶、加替沙星等15种抗生素均敏感,对氨苄西林均耐药,对复方磺胺表现出了菌株差异。[结论]对嗜水气单胞菌敏感的15种抗生素可作为防治鲤鱼细菌性败血症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10.
佟延南  王德强  李芳远  李忠琴 《安徽农业科学》2014,(31):10971-10972,10975
[目的]为花鳗鲡的病害防治提供科学、有效的理论依据。[方法]从花鳗鲡内脏组织中分离出3株病原菌(迟钝爱德华氏菌、嗜水气单胞菌、威隆气单胞菌),选择4种中药(虎杖、大黄、五倍子、黄连)和3种西药(氟苯尼考、阿莫西林、强力霉素)采用琼脂平板稀释法进行体外抑菌试验。[结果]4种中药和3种西药对花鳗鲡致病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菌、杀菌效果。五倍子、大黄和氟苯尼考的抑菌能力最强,可作为防治该病的有效药物。[结论]建议在生产实践中多使用中草药或中西药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广西南宁市邕江(石埠段)网箱养殖患竖鳞病的罗非鱼进行病原菌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为有效防控罗非鱼竖鳞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用常规方法从患病濒死罗非鱼的腹水、肝脏、心脏及脑等组织中分离病原菌,然后通过人工感染试验、氧化酶试验及API 20NE生化鉴定系统进行鉴定,并采用K-B药敏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从患竖鳞病的罗非鱼中分离出4株病原菌NNSB1、NNSB2、NNSB3和NNSB4,其中NNSB1和NNSB4为温和气单胞菌,NNSB2和NNSB3为嗜水气单胞菌.4株病原菌对复达欣、菌必治、氟哌酸、恩诺沙星、环丙沙星、先锋必、特治星、氟苯尼考、盐酸沙拉沙星和复方磺胺嘧啶等20种药物高度敏感,对青霉素G和氨苄青霉素不敏感.[结论]广西南宁市邕江(石埠段)网箱养殖罗非鱼的竖鳞病是由嗜水气单胞菌与温和气单胞菌共同感染引起,可选用复达欣、菌必治、氟哌酸、恩诺沙星、环丙沙星、先锋必、特治星、氟苯尼考、盐酸沙拉沙星和复方磺胺嘧啶等20种药物进行防治,若同时在网箱内吊挂三氯异氰脲酸片,其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2.
辽宁地区养殖淡水鱼感染嗜水气单胞菌的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RS选择性培养基和针对16S rDNA与气溶素基因的双重PCR检测技术,对采集于辽宁省不同地区、不同鱼类、不同症状病鱼感染的嗜水气单胞菌进行了系统的流行病学调查,并对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进行了毒力验证试验及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试验。结果发现,51株临床样本中有26株分离菌扩增得到685 bp大小的目的片段,证明为嗜水气单胞菌,占分离细菌总数的50.98%,占绝对的优势,其中以出血症状为主的病鱼分离的菌占23.99%,以肠炎为主症状的病鱼分离菌占17.99%,以烂鳃症状为主病鱼分离菌占9%。26株嗜水气单胞菌中有17株同时扩增出252 bp大小的气溶素基因(aerA),表明这17株分离菌为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人工感染试验结果表明,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均有毒力且毒力大小差异明显。药敏实验结果显示,嗜水气单胞菌不同分离株对抗生素的敏感性差异很大,对先锋V耐药率高达90%,对新生霉素、红霉素、利福平、四环素耐药率也相对较高,分别为56.2%,42.7%,37.5%,31.1%,而对氟哌酸、链霉素、庆大霉素则较敏感。该结果对建立片区病原库,揭示辽宁地区淡水养殖鱼类感染的嗜水气单胞菌的地理分布、毒力大小、耐药性差异,进而弄清嗜水气单胞菌的表型、基因型差异具有重要理论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3.
输卵管炎种鸭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分析表现输卵管炎种鸭体内分离的大肠杆菌的致病性、药敏试验、血清型及毒力基因携带情况,无菌采集表现输卵管炎的种鸭肝脏,进行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经易感鸭皮下注射,测定其致病性;纸片法进行药敏试验;凝集试验确定血清型;PCR法检测毒力基因.结果共分离鉴定大肠杆菌16株,其中强毒菌株11株.70%以上菌株表现敏感的药物有丁胺卡那霉素、氟苯尼考、头孢唑啉、左氧氟沙星和壮观霉素,70%以上菌株表现耐受的药物有复方新诺明、卡那霉素、庆大霉素、恩诺沙星和氟哌酸.16株大肠杆菌分属于4个血清型,078占56.3%,为主要血清型.毒力基因irp2、yuA、imC和pa pC的检出率分别为68.8%、87.5%、75%和100%.总结说明,从表现输卵管炎的种鸭体内共分离到16株大肠杆菌,078是主要的血清型,首选壮观霉素和氟苯尼考等敏感药物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4.
吴华  冯建坤  贺志沛  刘保光  胡功政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8):13828-13829,13834
[目的]了解我国部分地区鸭源大肠杆菌氟苯尼考耐药基因floR在临床菌株中的流行情况。[方法]采用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CLSI)推荐的肉汤微量稀释法测定22株鸭大肠杆菌对氟苯尼考等9种药物的敏感性,并应用PCR方法检测氟苯尼考耐药基因floR。[结果]22株鸭源大肠杆菌对氟苯尼考和四环素全部耐药,耐药率达100%,呈现多重耐药性特点;其氟苯尼考耐药基因floR检出率为90.9%,与耐药表型基本一致。[结论]氟苯尼考在我国部分地区呈现高耐药性,对其耐药基因的监测为临床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黄颡鱼体表溃疡病病原菌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对广西永福县某养殖场患溃疡病的黄颡鱼进行病原菌分离鉴定和药敏试验,为有效防治该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常规方法从患典型溃疡病的濒死黄颡鱼的心脏、肝脏及病灶等处取样分离病原菌,通过人工感染试验确定分离菌株的致病性,用API 20NE生化鉴定系统对其进行鉴定,药敏试验采用纸片扩散法.[结果]分离获得的4株细菌(YFHS01、YFHS02、YFHS03和YFHS04)对健康黄颡鱼均有很强的致病性,都是黄颡鱼体表溃疡病病原菌,其中YFHS01为温和气单胞菌(Aeromonas sobria),YFHS02、YFHS03和YFHS04为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4株病原菌对青霉素和氨苄青霉素均不敏感;对复达欣、先锋霉素Ⅵ、菌必治、庆大霉素、新霉素、氟哌酸、恩诺沙星、环丙沙星、多粘菌素B、左氟沙星、先锋必、特治星、氟苯尼考、盐酸沙拉沙星、复方磺胺嘧啶等15种药物高度敏感.[结论]广西永福县某养殖场黄颡鱼体表溃疡病是由嗜水气单胞菌与温和气单胞菌混合感染引起,可选用复达欣、先锋霉素Ⅵ、菌必治、庆大霉素、新霉素、氟哌酸、恩诺沙星、环丙沙星、多粘菌素B、左氟沙星、先锋必、特治星、氟苯尼考、盐酸沙拉沙星、复方磺胺嘧啶等15种药物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16.
选取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Ah)的4种主要胞外毒力因子(气溶素、溶血素、胞外蛋白酶和细胞毒性肠毒)设计合成4对引物,对2008—2009年广东、江西两省的临床分离菌株进行检测,评价菌株毒力基因的分布特征及其毒力强弱。60株临床分离株中,具有4种毒力基因(aer+hly A+epa+act+)的菌株占58.33%(35/60),是主要毒力基因型;其他25株的毒力基因有不同数量缺失。不同基因型的代表菌株对剑尾鱼攻击试验结果表明,嗜水气单胞菌毒力因子之间表现出协同作用,aer+hly A+epa+act+型的毒力最强,对剑尾鱼的致死率最高。  相似文献   

17.
产色素温和气单胞菌的特性及其外膜蛋白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HU Xiu-cai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8):3240-3242
[目的]研究产色素温和气单胞菌的致病机理。[方法]从不同来源的病鳖和病鳗体内分离到4株产生棕色色素温和气单胞菌,并采用平板法进行检测。[结果]对鲫鱼胸基部注射9×108cfu/ml菌悬液0.4ml后,BA10、BA15和BA16株对鲫鱼的致死率在33.3%以上,M1株对鲫鱼无致死性。采用超声波破碎-SI法提取外膜蛋白(OMPs),SDS-PAGE电泳结果显示,4株温和气单胞菌的外膜蛋白相对分子质量范围在20.1~66.2kDa,其中1个鳗鱼分离株M1株属OMP1型,由8条主要蛋白带组成;其余3个鳖源分离株BA10、BA15和BA16株属OMP2型,由9条主要蛋白带组成。[结论]产色素与致病性无相关;4株产色素温和气单胞菌之间存在共同抗原;产色素温和气单胞菌的OMP型可能与菌株来源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从患病鱼类体内和体表分离鉴定出新型鱼源真菌,并用于抗真菌药物的体外药效评价。[方法]通过选择性固体培养基分离纯化鱼源真菌,经形态学和真菌ITS序列分子鉴定,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10种渔用抗真菌药物的最小抑菌浓度(MIC)。[结果]黑鱼体表分离的真菌ZJLD001株为烟管菌(Bjerkandera adusta),鲫体表分离的真菌ZJLD002株为白囊耙齿菌(Irpex lacteus),虹鳟内脏分离的真菌ZJLD003株和ZJLD004株均为毛栓菌(Trametes hirsuta)。水霉一泼净、优力克、菌霉净、美净推荐的使用剂量大于或等于测定的MIC;海富水霉灵、水霉菌毒净、美婷、亚甲基蓝、孔雀石绿和甲霜灵的推荐剂量低于测定的MIC值。[结论]该研究首次分离到3种新型鱼源真菌;具有促进创伤愈合功能的优力克和美净等新型壳寡糖类抗真菌剂的性价比和安全性最高,可以替代孔雀石绿用于鱼类真菌病防治。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离鉴定甲鱼暴发性传染病病原体,以期为水生动物疾病防治提供帮助。[方法]以市场购得的犯病甲鱼为试验材料,对其致病病原体进行分离、鉴定,并对分离菌进行致病性试验和毒素测定,同时,利用分离菌制备高免血清,检测其治疗效果。[结果]从患病甲鱼的肝脏中分离得到9株细菌,其中7株为温和气单胞菌(JA-1),2株为豚鼠气单胞菌(JA-2)。两种菌JA-1和JA-2对鲫鱼的半数致死量(LD50)每毫升各为4.3×105和5.5×107,在两种菌培养的上清液中均有一种具有溶血活性的毒素。表明甲鱼的暴发性传染病是由温和气单胞菌和豚鼠气单胞菌引起,用两种菌为菌种做成菌苗,结合使用免疫增效剂,免疫家兔制得血清,效价可达1:512,对甲鱼的治愈率可达100%。[结论]该研究结果为水生动物疾病预防与控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草鱼暴发性出血病病原分离、毒力基因检测与药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草鱼体内分离到致病菌株Jxsks1,该菌株对草鱼的LD50值为2.3×103CFU/g鱼体质量,为强致病菌;经生理生化、16S r DNA和gyr B基因序列测序鉴定为嗜水气单胞菌。ERIC-PCR分型结果表明,该菌株为迄今未见报道的类型。选取丝氨酸蛋白酶ahp、热稳定性肠毒素ast、气溶素aer A、热不稳定性肠毒素alt、鞭毛基因fla、脂酶lip等6种毒力基因特异性引物对该菌株进行PCR检测,结果表明其毒力基因型为aer A~+、alt~+、ast~+、ahp~+、lip~+、fla~-。选取28种抗生素进行药敏检测结果表明,该菌株对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氯霉素、第二代和第三代头孢类等药物敏感,对硝基呋喃类、大环内酯类、多肽类中度敏感,对第一代头孢类、青霉素类、复方新诺明和洁霉素耐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