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白背飞虱种群动态分析及综合防治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云南省富宁县历年水稻白背飞虱的测报资料,探讨了水稻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在富宁县的发生规律。通过分析影响白背飞虱发生的主要因子,结合当地实际,提出了该地区白背飞虱综合防治的策略及方法。  相似文献   

2.
水稻抗白背飞虱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白背飞虱是目前我国及东南亚为害严重的病虫害之一,综述了在水稻抗白背飞虱的生理、分子防御机理、抗白背飞虱基因、QTL定位以及抗性育种等方面的研究,并展望了今后水稻抗白背飞虱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3.
介绍都匀市水稻白背飞虱的发生危害情况,并提出综合防治技术,以为当地水稻白背飞虱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为明确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rváth)的消长动态及其对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带毒率的影响,分别采用诱虫灯测报和田间取样方法测定江西省崇义、井冈山、莲花和万安等4个县(市)灯下和水稻田间白背飞虱的消长动态,并采用RT-PCR方法测定4个县(市)不同时期灯下和水稻田间白背飞虱的带毒率。结果表明:江西省4个县(市)灯下和田间白背飞虱消长动态与带毒率变化规律相同,即白背飞虱高发期其带毒率也较高。崇义和万安白背飞虱及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高峰期较早,在7月28日左右;其次是井冈山,高峰期在8月8日左右;莲花则最晚,高峰期在8月18日左右。根据白背飞虱发生高峰期的时间差异,可以推测携带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SRBSDV)的白背飞虱是从东南方向传入江西省的,并进一步传播到邻近省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与红腹缢管蚜Rhopalosiphum rufiabdominalis种间互作机制,以及2种昆虫互作过程中水稻次生代谢物质的作用。【方法】将白背飞虱和红腹缢管蚜按不同比例混合饲养,待白背飞虱长至成虫后分组配对,分析白背飞虱总产卵量及日均产卵量;测定各处理的水稻草酸、黄酮及总酚含量,利用GC/MS仪器分析各处理水稻幼苗次生代谢物质成分的差异。【结果】“15头蚜虫+5头白背飞虱”处理的白背飞虱总产卵量仅为131.67粒,与“20头白背飞虱”处理(214.60粒)差异显著,日均产卵量也呈现相同的规律;“15头蚜虫+5头白背飞虱”处理的水稻黄酮和总酚含量分别为1.98和63.71 mg/L,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GC/MS分析表明,“15头蚜虫+5头白背飞虱”处理的水稻中丙丁酚相对含量高达75.78%,而其余处理的水稻中不存在此种酚类物质。【结论】红腹缢管蚜可能是通过刺激水稻提高黄酮及总酚含量,进而抑制白背飞虱的生殖能力,其中丙丁酚可能在白背飞虱和红腹缢管蚜种间互作中起着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6.
白背飞虱危害对水稻产量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白背飞虱[Sogatellafurcifera(Horvath)]是太湖稻区的主要害虫之一,近年来,随着耕作制度的变化及水稻品种的变更,白背飞虱跃升为太湖稻区水稻生长前期的优势种群。目前国内的研究多侧重于褐飞虱的危害及其防治,关于白背飞虱危害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国内鲜见报道[1,2]。为了探明白背飞虱在水稻不同生育期危害时,不同虫口密度与产量的关系,作者于1997年进行了白背飞虱危害对水稻产量结构影响的研究。1 材料与方法供试水稻品种为S015。试验田共分28小区,小区面积20m2。选取均匀饱满的…  相似文献   

7.
由中国农科院水稻研究所科研人员发现的水稻抗白背飞虱新基因日前被国际植物基因命名委员会正式命名为Wbph6。这是我国水稻抗白背飞虱研究领域在国际上注册的、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一个抗性基因。水稻研究所副所长李西明博士介绍,筛选鉴定出水稻抗白背飞虱抗性基因,选育抗  相似文献   

8.
白背飞虱对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传毒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完善水稻对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抗性的评价方法提供理论依据,运用RT-PCR检测法及其他常规方法研究不同虫态、不同接虫密度对白背飞虱传播SRBSDV的能力、不同水稻生育期对白背飞虱传毒效率影响、白背飞虱饲毒时间和传毒时间对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病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同一虫态白背飞虱不同的接虫密度水稻发病率不同,接虫密度增加发病率增高;随着虫龄增大而白背飞虱传毒效率增高。接虫密度2头/苗、3头/苗时,4~5龄和长、短白背飞虱型成虫传毒引起水稻发病率均达到100.00%。不同水稻生育期影响白背飞虱传毒效率。接虫后,1叶期至30 d苗龄水稻发病率均为100.00%,40、50、60和70 d苗龄水稻发病率依次为91.30%、4.17%、0.00%和0.00%。随着白背飞虱饲毒时间或传毒时间加长,水稻发病率会不断增高。当白背飞虱饲毒时间为60.18 h或传毒时间为26.34 h时,水稻发病率均达到100.00%。因此,进行水稻品种抗SRBSDV人工接种鉴定时,传毒介体白背飞虱饲毒时间不应低于60.18 h,待测苗20~25 d苗龄时接虫,接虫密度为每苗接2头带毒4~5龄若虫或成虫,传毒时间不应低于26.34 h。建议对现有的抗白背飞虱水稻品种(材料)进行抗SRBSDV鉴定,从中发掘抗病材料,为水稻抗性育种工作者选择提供抗源材料。  相似文献   

9.
二代白背飞虱对杂交籼稻危害损失及防治指标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二代白背飞虱危害水稻后影响水稻每穗总粒数和实粒数,并因此影响水稻产量.二代白背飞虱虫量的对数与水稻产量损失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r=0.967 7**),关系式y=-33.038+18.319 81gx.并由此得到淮河以北稻区二代白背飞虱在杂交籼稻上的防治指标为150头/百穴.  相似文献   

10.
白背飞虱是水稻生产上的主要害虫之一,近年来在怒江州泸水、兰坪、福贡等县呈加重发生态势,对怒江州水稻生产构成巨大威胁。笔者通过分析白背飞虱发生情况、发生危害特点和原因,认为白背飞虱在怒江州暴发的主要原因是虫源基数大、食料丰富、使用药剂不合理及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提出了有效控制白背飞虱的防治技术,为本地区白背飞虱的监测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