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温室苦瓜耗水规律及作物系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耗水规律的研究是优化设施蔬菜灌溉制度、充分挖掘蔬菜种植节水潜力的基础。本研究通过温室小区软管浇灌试验结合气象数据并利用数理分析方法研究温室苦瓜耗水规律。结果表明:苦瓜全生育期耗水量为310.49mm,平均日耗水强度为2.33mm;苗期、花期、幼果期和采收期的平均日耗水强度分别为0.68、2.39、3.63和2.25mm;苦瓜作物系数与耗水模数均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作物系数在苗期、花期、幼果期和采收期分别为0.54、1.53、2.90和2.64,相应阶段的耗水模数分别为6.54%、19.23%、46.74%和27.49%。结合各生育期耗水量、耗水强度、耗水模数,各生育期耗水强度由大到小排序依次为幼果期花期采收期苗期,幼果期为苦瓜需水关键期,在灌溉管理中应首先保证幼果期灌水。本研究初步揭示了设施环境下苦瓜耗水规律,为其灌溉制度的科学制定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辽宁东部山区几种主要森林植被类型的蒸腾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辽宁东部山区5种主要森林植被类型生长季蒸腾作用的观测研究表明,森林植物蒸腾强度的日变化都呈单峰曲线,峰值出现在10:00-14:00,以12:00最为普遍。在全光测定条件下的蒸腾强度,明显高于林下庇荫条件下的蒸腾强度;月变化也很明显。在全光测定条件下,蒸腾强度的月高峰值出现在7月,但在林下测定条件下,绝大多数种类高峰值多出现在5月和(或)9月;各森林植被类型生长季蒸腾耗水量为240.0-368.6mm,平均值为330.9mm,针叶林大于阔叶林。从植被层次看,乔木层蒸腾耗水量最大,占总蒸腾耗水的74.6%-94.7%;灌木层和草木层最小,占总蒸腾耗水的5.3%-25.0%。  相似文献   

3.
华北土石山区油松人工林耗水分配规律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通过野外和室内试验相结合,对华北土石山区油松人工林耗水分配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林分总耗水主要包括3个方面:林冠截留蒸发、植物蒸腾耗水和土壤物理蒸发耗水。油松林地总耗水为516.52mm,其中林冠截留占总耗水量的25.63%,土壤蒸发占22.15%,植物蒸腾耗水占52.22%,三者比例为1:0.86:2.04。油松平均林冠截留率为25.4%,平均透流率为64.4%,平均干流率为0.55%,干流雨、林内降雨和林外降雨有很好的线性关系。油松林枯落物最大持水量为1.5mm、枯落物年截水量为48.7mm,占总降雨的10.42%。油松林林内土壤水分蒸发为114.41mm,林外蒸发为197.70mm。油松林生长季林木蒸腾耗水量为269.74mm,6、8月出现两个峰值。  相似文献   

4.
根据在农牧交错带典型地段河北坝上地区田间定位实测的土壤水分、作物和降水资料 ,运用水分平衡原理 ,研究了相同降水条件下天然草地、人工草地和农田等 3种土地利用方式的耗水规律 ,分析了水分利用效率、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结果表明 ,在当地 ,作物耗水集中于 6和 7月 ,约占生育期总耗水量的 6 5 %以上 ;人工草地耗水量为 2 13.2mm ,比天然草地少 14mm ;人工草地水分利用效率最高为 0 .78kg·m-3 ,是农田的 1.7倍 ;人工草地的济效益较好 ,达到 2 388.4元·hm-2 ,产投比是农田的 4 .6倍 ;人工草地的风蚀模数小于农田 ,生态效益优于农田。因此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 ,在农牧交错带现有条件下 ,人工草地是较好的土地利用方式。  相似文献   

5.
河北省低平原区是重要的粮食产区,当前粮食作物的主要耕作模式是一年两熟制的小麦-玉米轮作制,耗水量较高。在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中,农业节水是重要的手段之一。为解决粮食作物高产与节水这一矛盾,笔者研究2种粮食作物玉米-谷子种植模式,通过调整播期对其生育期进行掌控,并对试验数据进行汇总,与传统模式的耗水量、产量、经济效益进行对比分析,为节水高效栽培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水分胁迫对设施栽培葡萄耗水规律、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于2012—2014年在甘肃省张掖市节水灌溉试验中心开展为期3年的设施栽培葡萄水分胁迫试验,在葡萄萌芽、新梢生长、开花、果实膨大和着色成熟5个生育期各设轻度(土壤含水率下限为55%田间持水率,θ_f)和中度(下限为θ_f65%)2个水分胁迫水平,以下限θ_f75%为对照。研究不同生育期水分胁迫对葡萄日耗水强度、耗水量、耗水模数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3个试验年度果实膨大期的平均日耗水强度为3.14mm/d、耗水量为220.55mm、耗水模系数为45.84%,均高于其余生育期的耗水指标;2)除开花期外,其余生育期施加中度水分胁迫均显著降低胁迫期葡萄耗水强度;且果实膨大期和着色成熟期轻度水分胁迫也会显著降低葡萄耗水强度;3)萌芽期中度胁迫对提高葡萄产量、水分生产效率(WUE)有利,其3个试验年度比CK平均增产16.2%、WUE提高20.5%。水分胁迫对设施葡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有重要影响,萌芽期亏水具有明显的节水增产效果;果实膨大期是葡萄需水临界期,该生育期应充分供水。  相似文献   

7.
济南市地下水资源紧缺,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对生态环境保护至关重要。本文采用分布式水文模型SWAT对济南市典型流域地下水分布规律进行分析,对地下水资源量进行评价。研究结果显示:2014~2018年,典型流域地下水补给量68.13 mm,地下水补给资源量2.74×108m3。降水是地下水补给的主要水源,不同时间尺度下,降水与地下水补给量均具有相关性,年尺度下,R2达到0.95。2014~2018年,地下水补给资源量呈增加趋势,其中,特枯年0.40×108m3,枯水年1.44×108m3,平水年4.01×108m3。受地形与水文地质条件影响,地下水补给量与地下水补给资源量在空间上呈聚合分布。研究结果对于济南市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不同水分管理下全田土下微膜覆盖的冬小麦耗水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针对海河平原水资源匮乏与冬小麦生产水分高耗的现实矛盾,研究不同水分管理条件下全田土下微膜覆盖的冬小麦耗水特性,探索区域小麦节水生产新方法。【方法】采用大田试验,以小麦常规种植方法为对照,进行两地3年试验研究。【结果】全田土下微膜覆盖下,小麦生育期田间耗水量显著降低116.1—167.9 mm,土壤贮水消耗占总耗水的55.5%—77.9%。覆膜显著减少了小麦返青前的耗水量,生育后期耗水占总耗水量的比例提高。覆膜条件下,拔节前根系吸水深度较露地处理浅40 cm,生育期2 m土体可供水212.2—240.3 mm,春季灌水75 mm小麦对土壤贮水消耗集中在0—140 cm土层,比常规生产(CK,3次灌水共225 mm)深40 cm,灌水时间后移可显著减少2 m土体贮水消耗。土下微膜覆盖条件下,雨养耗水284.3 mm可获得不低于7 500 kg•hm-2的小麦产量,播前灌水≥60 mm或抽穗期灌水75 mm,可获得与CK相当的产量,水分利用效率比CK提高40%以上、净水分利用效率和灌溉水利用效率达到最高。【结论】全田土下微膜覆盖雨养或适时少量灌水是海河平原大幅降低小麦耗水,缓解水资源供需刚性矛盾的一种新型种植方法。  相似文献   

9.
本文分别采用不同的方法,对四川省平原区和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进行计算,以地下水总补给量来表征平原区地下水天然资源量,以河川基流量来表征山丘区地下水天然资源量。进一步查清四川省地下水资源量及其分布,为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配置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以缓解我省水资源的供需矛盾,促进和保障我省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
杨农复合种植模式土壤水分效应及生产力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通过对海河低平原贫水区的杨农复合种植模式土壤水分消耗规律及生产力进行研究,从水分角度为该模式在该地的可持续性提供论据。【方法】用中子仪测定土壤水分,对作物及杨树进行产量测定。【结果】(1)5年林龄杨农复合种植模式耗水量高于常规冬小麦-夏玉米的种植模式达24%;0~4 m土壤贮水总量年平均下降32.1 mm,相当于总贮水量的3.3%;2~4 m土壤层次因无水分回补出现持续下降趋势;(2)土壤水亏缺及杨树遮荫等其它原因造成复合系统农作物减产趋于严重,其中林龄3年的杨农复合系统的小麦玉米产量减产平均达到35%。【结论】海河低平原区大面积推广的杨农复合种植模式威胁着水资源安全和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11.
不同灌水量对日光温室番茄耗水规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温室膜下滴灌实验,研究不同灌水量对日光温室番茄耗水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番茄整个生育期耗水量随着灌水量增加而增加,各处理耗水量均表现为结果盛期结果前期结果后期营养生长期;番茄整个生育期耗水强度随着灌水量增加而增加,各处理耗水强度均表现为结果盛期营养生长期结果前期结果后期.在滴灌条件下,作物耗水量为448 mm时番茄产量最高,可达9 151 kg/666.7 m2.  相似文献   

12.
北疆滴灌春小麦耗水特征及作物系数的确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索滴灌春小麦耗水特征, 2012年设置315、360、405、450、495、540 mm 6个滴灌春小麦水分处理,研究不同处理下春小麦各生育期土壤水分动态变化、耗水量及作物系数。结果表明,滴灌小麦根系主要吸收0~60 cm土层水分,苗期、分蘖期主要消耗0~40 cm土层水分,拔节期后主要消耗0~60 cm土层水分,80~100 cm土层含水率变化不大;水分适宜处理的春小麦生育期耗水量为523.53 mm,各阶段耗水量占全生育期耗水量的12.64%、12.91%、25.36%、33.97%、15.11%,相应的日平均耗水强度分别为3.31、6.15、8.85、11.11、3.60 mm/d,拔节期和抽穗期为小麦需水关键期,尤其在抽穗期对水分最敏感;小麦的作物系数各生育期分别为0.76、0.77、1.11、1.16、0.46,全生育期作物系数为0.87。  相似文献   

13.
[目的]明确微喷调控灌水技术对吐哈盆地葡萄耗水特征的影响。[方法]测定吐哈盆地葡萄园在微喷调控技术下不同处理的土壤含水量等指标并分析各生育期不同阶段的耗水强度。[结果]在灌溉定额相同的条件下,不同微喷处理随着间隔时间的增大,总耗水量减少,其中CK处理总耗水量最大(697.5 mm),WP2次之(680.8 mm),WP5最低(616.8 mm)。葡萄萌芽期的耗水强度为2.6~3.5mm/d,展叶期为2.6~3.5 mm/d,花期为5.4~6.4 mm/d,果粒膨大期为8.2~9.0 mm/d,果实成熟期为2.5~3.1 mm/d。各微喷处理耗水模数在整个生育期内的规律趋于一致,均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规律,在果实膨大期达到最大值,占整个生育期的33%~35%,其次是果实成熟期,占整个生育期的29%~32%,在萌芽期各处理耗水模数最低,为5%~7%。[结论]试验结果为提高葡萄水分利用效率和制定合理的灌溉制度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小麦是商洛主要农作物之一,小麦产量是影响粮食安全的重要因素。随着产量水平的提高,小麦的总耗水量有所增加,但耗水系数却相应减少。不同生育期耗水量不同,对土壤墒情要求就不一样。本文通过分析小麦生育期土壤水分变化及其对产量形成的影响,为小麦科学管理,合理调控水肥提高依据。  相似文献   

15.
<正>河北省是一个严重缺水的省份,冬小麦常年种植面积为226.7万~233.3万hm2,总产量135亿~140亿kg,除满足当地居民口粮需求外,年调出量在40亿kg左右。然而,冬小麦生育期降水量常年平均在120 mm,而耗水量达400~450 mm,缺水高达280~330 mm。农业用水过度依赖地下水,小麦又是农业用水最多的作物,导致地下水严重超采。  相似文献   

16.
黄旗海平原区是集宁市主要供水水源区,地下水为第四纪松散孔隙潜水,含水层厚度大、水量丰富、补给充足、水质较好.根据数值模型计算的结果,全区地下水多年平均补给资源量为6795.82 × 1 04m 3/a,大气降水入渗量占总补给量的78%;现状开采量为1446.66× 104m3/a,有较大的开采潜力,可新增开采量2463.7 5 × 104m3/a.在幸福村和薛家村两处适宜兴建水源地,日供水能力分别为4.35×104m3和2.40 × 104m3.文中同时还提出了集宁市地下水可持续利用对策.  相似文献   

17.
海河低平原存在着严重的水资源危机,对该区大面积推广的杨树||(小麦-玉米)复合种植模式进行土壤水分消耗规律的研究十分必要。定位实验研究表明:杨树||(小麦-玉米)复合种植模式耗水量高于常规冬小麦-夏玉米的种植模式7.9%(2年林龄)~24.5%(5年林龄);0~4m土壤贮水总量每年平均下降51.1mm,相当于总贮水量的4.1%;耕层杨树根系与小麦的土壤水分竞争加剧;深层土壤水分消耗加快,2~4m土壤层次因无水分回补出现干燥化趋势;土壤水亏缺及光照等其它原因造成复合系统农作物减产趋于严重,其中林龄3年的杨农复合系统的小麦玉米产量减产平均达到35%。对经济、生态效益的综合分析表明该模式在低平原贫水区的持续性发展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18.
残膜对棉田耗水特性及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大田微区控制性模拟试验,测定并比较了新疆覆膜滴灌棉田3种不同残膜含量(0、225、450 kg·hm~(-2))对棉花的耗水量、耗水模数、棵间蒸发量、水分利用效率、干物质积累分配及其与耗水相关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条件下,与无残留处理相比,随着残膜量的增加,生育期总耗水量有降低趋势,C_(225)和C_(450)处理分别降低了25.60、33.74 mm,但差异未达显著性水平,其中苗期、蕾期耗水模数降低较为显著,说明残膜降低了作物的耗水量,明显抑制了生育前期的耗水需求。与此同时,残膜污染的加剧,增大了生育期平均棵间蒸发强度,两个生长季C_(225)和C_(450)处理的棵间蒸发强度显著比C_0处理高0.07、0.16 mm·d~(-1),降低了有效耗水所占比例;此外,残膜不利于干物质的快速积累和在生殖器官中的高效分配,C_(450)处理籽棉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较无残膜处理分别降低了8.7%和5.6%。  相似文献   

19.
[目的]确定黑河流域不同地区浅层地下水的防污性能状况,对不同区位的地下水污染设防情况给出建议。[方法]采用DRASTIC模型,选择地下水位埋深、包气带综合岩性、含水层岩性、地下水净补给量、水力传导系数和地形梯度6个评价因子,构建区域浅层地下水防污性能评价指标体系,进行黑河流域平原区浅层地下水系统防污性能评价。[结果]浅层地下水防污性能差和较差区占平原区面积的52.2%,主要分布在山前倾斜平原和沿河道地带;防污性能好和较好区占平原区面积的17.4%,主要分布在各盆地的中部区域;防污性能中等区占平原区面积的30.4%,分布在评价区的剩余地区。[结论]黑河流域的整体防污性能较差,尤其南部山前平原和河道带。  相似文献   

20.
地下水补给是水循环重要过程,选择正确的方法评价地下水补给量对水资源的管理与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将地下水补给方法分为物理法、示踪法和数值模拟法,总结了地下水补给方法的优缺点,为计算地下水补给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