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枣棉间作对棉花产量和光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通过对枣棉间作系统内的光环境特征,以及棉花产量的水平分布特性进行研究,为合理调控枣棉间作模式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在棉花现铃期,通过TPS-2光合仪和LAI - 2000冠层分析仪,分别测定棉花冠层的净光合速率和光合有效辐射日变化,以分析其与棉花产量的关系.[结果](1)随着距枣树距离的增加,棉花冠层光合有效辐射、净光合速率日均值呈递增趋势;(2)枣棉间作系统内棉花产量水平分布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枣树西侧的棉花产量高于东侧.[结论]在枣棉间作系统内,枣树和棉花的间距应保留1.2m左右,且行东间距应适当宽于行西,即可有效改善系统内棉花光环境条件,降低系统内光的竞争.  相似文献   

2.
北疆棉区滴水量对化学打顶棉花冠层结构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研究化学打顶剂与水分对棉花的交互效应,分析不同滴水量对化学打顶棉花冠层特征、物质积累与分配及产量的影响,为棉花化学打顶技术推广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田间自然条件下,以人工打顶作为对照,选用氟节胺复配型和缩节胺复配型两种打顶剂,于喷施打顶剂后的两次灌水分别设高滴水量(常规灌量)、中滴水量(85%常规灌量)和低滴水量(70%常规灌量)3种不同滴水量。分别测定不同处理棉花叶面积指数、冠层各部位透光率、干物质积累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分析在不同滴水量条件下,化学打顶棉花的群体冠层特征、光分布、物质分配及产量变化。【结果】中滴水量处理下,化学打顶棉花群体叶面积指数高且持续期长,增加了光合面积。冠层开度适宜,光分布合理,冠层不遮蔽,有利于提高光能利用率。干物质积累量较大且提高了物质向上部生殖器官的分配比例;且相对于高滴水量处理灌量较少,减少了灌溉成本;相对于低滴水量处理显著提高了棉花籽棉产量。【结论】喷施打顶剂后的两次灌水控制在中滴水量(32 m~3/667 m~2)可以优化化学打顶棉花冠层结构、促进光合物质向生殖器官分配,充分发挥膜下滴灌节水、增效和增产潜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枣是新疆环塔里木盆地特色林果栽培面积最大的树种,环塔里木盆地枣树的栽培大多与农作物间作。【方法】为了探明枣与农作物间作系统间作巷道内的光环境变化对农作物产量形成的影响,本研究以环塔里木盆地枣与棉花间作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度量与棉花间作条件下枣树间作巷道内棉花不同生育时期冠层饱和光合有效辐射(PAR)时空窗的大小及其与棉花产量形成的关系,为枣与棉花间作系统的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依据。【结果】枣与棉花间作系统间作巷道内达到棉花光饱和点的光量子通量密度持续时间是影响棉花冠层饱和光合有效辐射时空窗大小的决定因素,并随着枣树树龄的增大和栽植株行距的减小而缩短。棉花产量形成受间作巷道内棉花冠层饱和有效辐射时空窗大小的直接影响,并表现出正相关关系。【结论】新疆南疆盆地枣树栽植行距小于4 m的枣与棉花间作系统中,当枣树树龄达到5 a以上,间作巷道内棉花冠层饱和光合有效辐射时空窗已经关闭或趋于关闭,棉花产量与单作棉田相比大幅降低,已不适合继续间作棉花。  相似文献   

4.
化学打顶对棉花冠层结构指标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目的]研究棉花喷施化学打顶剂对植株形态、冠层结构特性的影响,探讨应用化学打顶剂调节棉花株型、冠层结构及产量构成因子的效应,为棉花化学打顶技术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用棉花品种为新陆早45号、45-21(品系),在田间自然条件下,以人工打顶的棉花为对照,研究喷施化学打顶剂对棉花农艺性状、冠层结构指标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与人工打顶相比,化学打顶株高、主茎节数增加、株宽变小,株形紧凑;不同部位DIFN较大,叶面积指数较高,不同冠层光吸收较人工打顶的均匀,中、下部冠层光吸收率高;不同打顶剂表现为氟节胺处理的棉花产量有增加的趋势.[结论]棉花化学打顶后通过叶片吸收药剂,封顶效应较慢,与人工打顶相比叶面积指数较高;由于对果枝长度控制,使株形紧凑,冠层开度增加,保证了冠层中、下部高的光吸收率,为棉花利用化学打顶控制株型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杏棉间作系统田间配置对棉花冠层光辐射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杏棉间作系统内,研究不同田间配置条件下,棉花群体冠层光辐射特征及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棉花单株叶面积随着株距增大而增大,群体叶面积指数(LAI)随着株距增大而减小。光合有效辐射及光截获率随着棉花冠层高度不同而不同,在棉花全生育期表现为冠层顶部>冠层上部>冠层下部;在棉花不同生育时期不同处理差异明显,在营养生长期间距1.85m、株距8cm的田间配置光合有效辐射及光截获率最大,生殖生长时,间距1.45m、株距10cm的田间配置的最大。毛地皮棉产量表现为株距10cm配置时最高,比株距12cm、8cm的分别高4.69%、19.96%;净地皮棉产量则表现为株距8cm配置时最高,比株距10cm、12cm分别高7.18%、30.91%。综合分析冠层结构及不同田间配置处理的棉花产量,认为在6a株行距配置为3m×6.5m的杏树行间,种植的棉花田间配置为间距1.45m、株距10cm的10行棉花时产量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6.
刘寿东  张富存  胡凝  刘娟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1):4375-4379
[目的]对不同株型水稻冠层结构、冠层内光分布和光合作用之间的定量化关系进行了模拟计算研究。[方法]采用双参数椭圆函数和Beer-Lambert光传播定律分直射光和散射光对作物的冠层结构和光分布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函数模拟值与实测值的曲线变化趋势一致。两优培九的模拟值与实测值变化较为一致。但是汕优63无论是直射光还是散射光,均表现为在冠层上方实测值比模拟值大,而在冠层下方模拟值比实测值大。通过对消光系数的模拟研究表明,9:00~17:00两优培九直射光消光系数要比汕优63平均小0.45,而散射光消光系数两优培九为0.34,汕优63为0.38。[结论]在一定环境下,作物叶倾角分布密度的差异程度决定了冠层光分布差异的大小,因此,将消光系数视为常数是不适当的;可以在冠层光分布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冠层光合作用的数值模型,进而估算作物的生产潜力,为作物育种与栽培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为棉花高产提供理论依据,对棉花"双种双层"冠层结构的光效作用进行了研究。合理的冠层结构对棉花获得高产是非常重要的,"双种双层"是一种利用合理的冠层结构达到高光效利用的棉花栽培技术。它是利用两个具有不同冠层结构的品种及对不同的品种施用不同的农业措施而在田间形成"双层",以达到通风透光实现高产的目的。通过对光在冠层中的分布分析发现,在封垄以前,"双种双层"冠层内的光照强度低于对照;随着冠层的逐步建成,到生长季节的中期,"双种双层"冠层内的光照强度在大部分时间和层次大于对照;到生长季节的后期,冠层结构完全形成以后,"双种双层"冠层内部的光强大于对照的趋势十分明显。同时"双种双层"中的风速大于对照,CO2浓度略高于对照。  相似文献   

8.
基于高光谱技术的棉花冠层反射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揭示棉花冠层高光谱特征,为建立棉花高光谱估算模型,促进高光谱技术在棉花长势监测和估产中应用提供依据.方法:结合棉花生长发育规律,对棉花各时期冠层进行高光谱反射率测定,基于棉花盛蕾期至吐絮后期7次采样的地面光谱数据,研究不同棉花品种、灌水量及氮素营养对棉花冠层光谱反射特性的影响.结果:在可见光区,适度缺氮(N1)条件下的冠层光谱反射率相对较高,而氮过量(N3)条件下的冠层光谱反射率相对较低;随着灌水量的增加,在近红外波段,其冠层光谱反射率呈上升趋势,在盛蕾期和盛花期不同灌水量处理的光谱反射率差异较明显;不同棉花品种冠层光谱反射率存在一定差异,在近红外波段新陆早13与新陆早10只在吐絮后期光谱反射率差异不明显,在前三个生育期差异较明显.  相似文献   

9.
[目的]选取苹果、香梨、桃、杏、核桃、红枣等果树,在南疆果棉间作生态区,研究开展间作果树类型对棉花生长的影响,为形成稳定、高效的配置结构,以及制订系统科学的管理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生产中的主要种植模式为研究对象,采用大田随机区组设计,在关键生育时期,调查棉花的主要生长指标、冠层微气象指标、产量指标及纤维品质指标。[结果]遮荫对棉花冠层微环境的改变显著,树冠直径与遮荫效果呈加性效益,同一树种间比较,冠层微环境的变化幅度依次为冠下〉冠外〉中间测点,不同树种间比较,冠层微环境变化幅度依次为桃树〉香梨〉苹果〉桃核〉红枣。树冠直径与果枝台数、单株结铃数的下降呈正比,遮荫是造成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树冠增大导致棉花冠层光强、冠层温度降低,冠层湿度升高,微环境因子的改变对棉纤维品质的形成具有影响作用。[结论]对间作棉花产量、品质及冠层环境综合指标较为有利的果树依次为红枣〉桃核〉苹果〉香梨〉桃树,生产中采用红枣等冠层较小的树种或适度修剪营养枝,能够提高棉花产量,改善纤维品质。  相似文献   

10.
高产棉花群体结构特征与产量品质形成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通过设置田间密度试验小区,对不同密度条件下棉花个体与群体的生长发育特性与产量、品质形成特点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南疆地区棉花最适宜种植密度应在16.5×104~20×104株/hm2, "三桃"比例为:3∶5~5.5∶1.5~2,LAI高峰宜出现在盛铃期,其值3.5~3.6,盛花-盛铃棉田冠层的光截获率要维持在90;~95;,吐絮期干物质的积累量比重在50;左右,光合速率吐絮后保持在10 μmol/m2穝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