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近年来,稻虾田快速发生发展的同时,水稻颖壳不闭合(旱青立病,直穗病)也连年发生。旱青立病发生原因很多,本文采用排除法,并根据现有他人对有机砷影响穗发育方面的研究,认为有机砷毒害可能是稻虾田旱青立病发生的主要原因。并提出稻虾田该病的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2.
探讨了适合稻虾共作条件下水稻二化螟绿色综合防控技术,主要采取冬前虾田深灌灭二化螟、推迟水稻播期避二化螟、种植香根草诱集二化螟、种植显花植物保护天敌、杀虫灯诱杀二化螟、性诱设备诱杀二化螟、科学使用生物农药等技术措施,使虾田水稻生产中二化螟虫口密度低于防治指标,达到减少农药使用又能控制虫害的要求,同时也保护稻田小龙虾质量安全.  相似文献   

3.
虾稻共作土壤养分空间变异及中稻施肥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白鹭湖农场土壤养分存在明显的空间变异,以速效磷变异最大;土壤中氮磷钾养分都表现不同程度肥料残存效应。结果表明:潴育型水稻土水稻目标产量8 250~9 750 kg/hm~2,应根据虾稻共作年限分类推荐水稻施肥量。虾稻共作1年田块推荐氮磷钾(9.5-3.5-4.5)用量262.5 kg/hm~2,虾稻共作2年田推荐氮磷钾(9-3.5-4)用量247.5 kg/hm~2,虾稻共作3年田推荐氮磷钾(8.5-3.5-4)用量240 kg/hm~2,虾稻共作4年以上田块推荐氮磷钾(8-3.5-4)用量232.5 kg/hm~2。  相似文献   

4.
巢湖地区稻虾共作模式对稻田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监测巢湖地区稻虾共作模式生产前后稻田土壤肥力的变化,2016年度在巢湖周边设置2个监测区域,分别在水稻种植前、营养生长期和收割后3次采集稻田土壤样本,测定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和阳离子交换量等肥力指标;并结合水稻和小龙虾产量及施肥投喂管理,比较了常规单作稻田和稻虾共作模式稻田土壤肥力变化及生产效益。结果显示,稻虾共作模式水稻产量均高于常规单作稻田,可增产2%~3%;正常投喂时,共作模式可收获小龙虾1 200 kg·hm~(-2)以上。水稻生产后,A区稻虾共作模式田的肥力水平普遍高于单作稻田,B区域稻虾共作模式田土壤有机质、全磷、阳离子交换量水平高于单作稻田(P0.05),其余肥力因子差异不显著(P0.05)。总体而言,稻虾共作模式更有助于保持监测区域稻田土壤肥力。  相似文献   

5.
"水稻-小龙虾"连作种养技术包括稻田准备、小龙虾养殖、水稻种植等。其中,稻虾田前期准备工作包括筑高田埂、预设进排水管、泡田消毒等;小龙虾养殖要求水草覆盖面积为30%~50%,放养密度为75 000尾/hm~2,合理投喂饲料,加强水体管理;水稻种植要求选用优质高抗的早熟水稻品种,控制化肥用量,不施化学农药,提高稻米品质。  相似文献   

6.
阐述了江苏里下河地区水稻+克氏原螯虾共(连)作绿色种养模式中"三大、二水、一网"的配套工程建设,稻前虾、稻中虾和稻后虾"一稻三虾"种养时空耦合技术,以及绿色施肥、绿色防控以及水位调控和投饵技术,为发展稻田综合种养,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四收绿色生产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7.
4.水稻和虾的管理 水稻的管理主要是抓好肥料、农药和烤田工作.追肥以有机肥料为主,必要时才施化肥.一般在水稻分蘖期、幼穗分化期和增穗壮粒期施用3次化肥,每次用5公斤尿素和8公斤氯化钾.  相似文献   

8.
稻渔共作是通过对普通稻田进行微型田间工程改造,形成沟、凼、田、堤相结合的生态环境,集水稻种植与蟹、虾、鱼等水生经济动物养殖于一体的复合生态农业模式。水稻生产和水产养殖,互利共生,能有效提高农业效益。  相似文献   

9.
正安徽省肥东县地处江淮丘陵,皖中腹地,境内水系交织发达,具备发展稻虾共作模式的基础条件,2017年全县发展稻虾共育达2万亩,提高了稻米和龙虾的产量品质,获得了较高的受益。稻虾共作模式是一种将种植业和水产养殖业有机结合的农业生产模式,通过一些农业生产技术的应用,在水稻田放养小龙虾,促进水稻更茁壮的成长,实现水稻小龙虾共生,达到龙虾除草、虾粪肥田等功效,实现绿色农业生产,提高种植、养殖效益。  相似文献   

10.
稻渔共作是通过对普通稻田进行微型田间工程改造,形成沟、凼、田、堤相结合的生态环境,集水稻种植与蟹、虾、鱼等水生经济动物养殖于一体的复合生态农业模式。水稻生产和水产养殖,互利共生,能有效提高农业效益。  相似文献   

11.
为保护环境、充分利用资源、实现可持续农业发展,利用冬闲稻田进行稻虾绿色种养,构建稻渔种养复合生态系统,可改变农村生活环境,提高粮食质量安全。全椒县创制了冬闲稻田稻虾绿色种养安徽模式,稻虾连作共作稻田比对照田,水稻增产1222kg/hm2,增加利润2744元/hm2。在水稻稳产增产的背景下,实现化肥减量457kg/hm2,农药减少使用10.74kg/hm2,水稻和小龙虾合计投入产出比1︰2.66。该模式应用前景广阔,可引导安徽沿江大力发展稻田生态养殖,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2.
摘要:潜江市地处江汉平原腹地,是虾稻共作模式发源地,有着“中国小龙虾之乡”美称。近几年来,虾稻共作在潜江得到迅猛发展,由2013年6万亩不到扩大到2018年60万亩以上,2019年面积还将继续扩大。初期,虾稻共作田水稻种植以直播为主,机械插秧所占比重较低。随时间推移,水稻直播的缺点逐渐显露出来。一是容易倒伏。2017年,潜江市水稻倒伏面积达60万亩,90%以上面积是直播。二是草害严重,难以防除。这成为农资经销商和农民十分头疼的问题。三是直播稻幼苗期遇雨涨水,小龙虾进入大田,咬断茎叶,补种赶种时有发生。不仅增加了成本,影响水稻收割,也推迟了第二季小龙虾上市时间。  相似文献   

13.
总结藕田克氏原螯虾健康养殖技术,包括藕田工程建设、虾苗放养、饲料投喂、日常管理、成虾捕捞等方面内容,以为藕田克氏原螯虾养殖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针对稻虾田水稻移植期的不确定性给稻虾田空间分布信息提取带来的困难,运用SAR VH极化年时序数据、VV极化年时序数据以及调查区稻虾田各自极化的年时序数据通过标准化处理后,进行TWDTW方法(time-weighted dynamic time warping)计算,得到二波段(VH极化、VV极化)与调查区稻虾田年时序数据相似度空间分布栅格数据,再利用最大似然法进行监督分类,得到2016—2018年3年的监利县稻虾田空间分布栅格数据,分类结果与4块区域(龚场镇、福田寺镇、红城乡、白螺镇,面积分别是373.33、2 200.00、126.67、240.00 hm~2)稻虾田实际分布图比较,其Kappa系数分别是0.79、0.80、0.75、0.90,介于0.75~0.90之间,说明运用Sentinel-1A时序数据和动态时间规整算法的提取方法是准确的。由于SAR传感器具有全天侯以及不受云层影响等特点,能定期获取研究区上空数据,相比光学传感器获得无云或者少云数据的不确定性,此方法能在实际操作中运用。  相似文献   

15.
为明确土壤改良基质对稻虾共作田土壤性状和稻虾生长的影响,采用稻虾共作水泥池模拟试验,以等量替换的方式设置不施化肥(CK)、常规化肥(CF)、无菌土壤改良基质替代30%化肥(NMOSF)、复合菌土壤改良基质替代30%化肥(MOSF)4个施肥处理,分析土壤改良基质施用后土壤性状、水稻产量、田面水质、克氏原螯虾生长指标的变化及相互关系。结果表明:NMOSF、MOSF处理土壤总氮、总磷、速效氮、有效磷含量均高于CF处理,土壤容重低于CF处理,其中NMOSF处理土壤总磷、速效氮、有效磷含量增幅分别达15.7%、176.6%、19.8%,差异显著。但NMOSF、MOSF处理稻虾产量均显著低于CF处理,水稻分别减产19.0%、18.0%,克氏原螯虾分别减产55.8%、74.5%。克氏原螯虾成活率、产量与土壤改良基质施用后的田面水化学需氧量(COD)浓度呈极显著负相关,MOSF处理孕籽克氏原螯虾占比显著低于NMOSF处理。试验所用土壤改良基质对稻虾共作田土壤培肥有效,但等量替代30%化肥施用会造成稻虾减产,施用后田面水COD浓度升高和复合菌的存在是导致克氏原螯虾成活率及繁殖能力下降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李龙 《中国农垦》2019,(2):36-36
近日,安徽华阳河农场与中化化肥安徽分公司签订稻虾综合种养技术服务合作协议,依托中化稻虾种养技术力量,助推农场稻虾产业发展。华阳河农场稻虾种养发展迅速,面积由2017年的0.6万亩发展到目前的5万亩,稻虾种养技术成为制约农场转型发展的瓶颈。农场一方面利用职业农民培训的政策机遇,加大对职工的培训力度;另一方面积极引进外来先进技术,确保稻虾种养健康发展。协议约定,由中化公司协助农场编制适合本地的《小龙虾健康养殖模式》和《稻虾田水稻绿色种植模式》口袋书,并派驻专人现场指导稻虾种养、提供咨询服务。  相似文献   

17.
小龙虾种虾投放与水稻茬口衔接2017—2020年试验结果表明:在控制其他条件基本一致的情况下,在水稻第1次烤田后10~20d投放种虾,可以达到最佳组合效果.水稻第1次烤田后10d投放种虾,小龙虾多田平均单产1643.21kg/hm2;水稻第1次烤田后20d投放种虾,小龙虾平均单产1640.70kg/hm2;水稻第1次烤田前10、5d投放种虾,小龙虾平均单产分别为922.35、472.35kg/hm2;水稻第1次烤田后30、40d投放种虾,小龙虾平均单产分别为1249.65、792.60kg/hm2;水稻第2次烤田后5、10d投放种虾,小龙虾平均单产分别为448.20、373.50kg/hm2.  相似文献   

18.
稻虾共作模式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推广应用面积快速增长。为实现“稳粮增收”,探索不同优质食味水稻品种在稻虾共作模式下的种植表现,本试验以常规机插秧种植模式为对照,研究了稻虾共作模式对南粳9108、南粳5718和丰优香占3种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群体结构、光合物质积累、产量及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模式相比,各品种在稻虾共作模式下成熟期推迟,产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分蘖能力下降,穗数有所降低,前期干物质的积累较少,但后期养分充足,叶片衰老延缓,千粒质量增加,每穗粒数与结实率无显著变化,稻米的外观品质与食味品质有所提高。3个品种在稻虾共作模式下各有优劣,均有较好的产量表现。由于稻虾共作时,为了保证稻前虾效益往往会推迟水稻移栽时间,同时水稻中期搁田效果不理想,容易发生倒伏,因此应选择早熟、抗倒性好的品种。综合考虑,苏中地区稻虾共作模式宜选择中熟中粳品种南粳5718,其熟期较早,茎秆粗壮,后期光合能力强,大穗大粒,外观品质好,但分蘖能力一般,前期物质积累不足,种植时应注意及早施用分蘖肥促进分蘖发生。  相似文献   

19.
<正>"中国小龙虾之乡"是湖北省潜江市的城市名片,潜江市申报的"中国虾稻之乡"近日已通过专家评审。潜江市小龙虾产业链条十分完整,虾稻产业也在蓬勃发展。潜江市依托水稻和水产两大资源优势,探索出了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的粮渔双赢模式,开辟了农业生产经营的新业态。湖北全省稻田综合种养面积已达387万亩,带动农民平均每亩  相似文献   

20.
基于稻虾共作模式的水稻绿色生产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稻虾共作在湖北省多地已推广多年,积累了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在现有稻虾共育技术的基础上,从水稻品种选择、水稻育秧、大田共生期水稻管理、水稻收获等方面总结了适合于稻虾共作模式下的水稻绿色生产集成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