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 毫秒
1.
【目的】分析安徽省牯牛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北坡种子植物区以及植物多样性,为该区植物资源保护和利用提供依据。【方法】对牯牛降北坡植被垂直带进行样地调查并划分植物区系,分析不同海拔梯度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结果】保护区种子植物丰富,区系起源古老,地理成分复杂;共有种子植物145科687属1 414种(含种下分类单位);科属的优势现象明显,属的组成相对较为分散,寡种属和单种属占总属数的94.32%;植物分布区类型表现出从亚热带到温带过渡的区系特点;牯牛降北坡植被垂直带谱为海拔800 m以下为常绿阔叶林,800~1 100 m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1 100~1 300 m为落叶阔叶林,300~1 500 m为针阔叶混交林,海拔1 500 m以上为黄山松针叶林;随海拔升高,植被类型表现为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向暖温带落叶阔叶林过渡;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大致表现出沿海拔升高而降低的趋势;受冰川影响,南坡海拔高差大,地势陡峭,土壤层薄,因而在相同海拔条件下,北坡的物种丰富度往往大于南坡。【结论】该保护区北坡具有很高的物种多样性保护价值,物种多样性随海拔升高而下降,最大的物种多样性出现在中海拔地带。对牯牛降保护区北坡进行植被监测时,应以大样地为主要监测方法,以海拔700~1 000 m的落叶阔叶林作为主要监测对象。对北坡科普、旅游区域需进行全面系统的环境承载力和环境影响评估,建立完善生态旅游规划体系,并依照自然景观进行合理布局。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云南蒋家沟流域土壤种子库在不同海拔梯度上的变化特征,明确种子库对植被垂直带谱的响应性机制及群落恢复潜力,选取蒋家沟流域8条海拔带[Ⅰ(2700~2900 m)、Ⅱ(2500~2700 m)、Ⅲ(2300~2500 m)、Ⅳ(2100~2300 m)、Ⅴ(1900~2100 m)、Ⅵ(1700~1900 m)、Ⅶ(1500~1700 m)、Ⅷ(1300~1500 m)]为研究对象,对其植物群落土壤种子库的数量特征、物种组成、物种多样性及种子库相似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Ⅲ、Ⅱ海拔带的平均物种数和种子密度显著高于Ⅶ、Ⅷ海拔带,土壤种子库种子密度与物种数量随海拔降低而逐渐减少;Ⅰ、Ⅱ、Ⅲ海拔带的Margalef丰富度指数(M)大于5.000,Ⅶ、Ⅷ海拔带M小于3.000。种子库萌发物种以菊科和禾本科草本植物为主,海拔2300 m以上以多年生草本植物占优势,海拔2100 m以下则以1年和2年生草本植物占优势。各海拔带物种分布均匀性较好,除Ⅵ海拔带外,其余海拔带Pielou均匀度指数(J)均大于0.900。Ⅲ海拔带的Simpson优势度指数(D)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最高,分别为0.942和3.006;Ⅶ海拔带的D和H最低,为0.810和1.720。除Ⅶ、Ⅷ海拔带以外,其余海拔带的土壤种子库均与临近海拔带种子库相似性最高,Sorensen相似性系数(CS)为0.400≤CS<0.550,且整体上表现为随海拔升高CS逐渐减小的趋势。蒋家沟流域植被群落土壤种子库的变化受海拔梯度的影响,与蒋家沟流域内气候的垂直地带分布具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根据戴云山南坡10个海拔梯度的样地调查,分析了戴云山南坡植物群落生活型的海拔梯度格局。结果表明,戴云山南坡植物群落生活型以高位芽植物为主,占85.56%,不同生活型比例大小顺序为高位芽植物地下芽植物地上芽植物1年生植物地面芽植物,生活型分布状况表明戴云山南坡地带植被以森林植被占优势。生活型的海拔梯度格局:高位芽生活型物种随海拔的升高先增后降,地下芽植物和地上芽植物生活型随海拔的变化趋势呈双峰型,1年生植物随海拔的升高从减少到增加的变化趋势,地面芽生活型物种在整个海拔梯度内呈非连续分布。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南太行山区野生木本植物物种分布特点,为南太行山野生林木资源保护及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依据。采用样方调查法,在南太行山区,依据不同海拔、坡向设置106个20m×20m的样方,调查了样方内乔木、灌木及木质藤本的种类、数量,分析环境因子对植物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南太行山野生林木种质资源有82科211属718种,其中裸子植物5科10属16种,被子植物77科201属702种;②南太行山区物种分布格局支持"中间高度膨胀"理论,随海拔升高,物种丰富度呈先增后减的单峰变化趋势,在900~1100m区间,物种丰富度达最大值,包含132种植物,占到总数的18.4%;③坡度影响物种丰富度,物种丰富度随坡度升高呈先增后减的单峰格局,在20°~300°,物种丰富度达最大值,400以后物种丰富度急速下降。研究结果可为南太行山区荒山造林、植被修复及物种多样性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该研究对老秃顶子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科、属区系进行分析,同时分析了种子植物随海拔梯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老秃顶子地区共有种子植物104个科,其中世界性分布的有53个科,热带分布科19个,温带分布科14个,间断分布科18个;物种丰富度与多样性指数随海拔高度的上升呈现出明显的线性下降趋势;老秃顶子自然保护区具有中山植被分布带,海拔在950 m以下为落叶阔叶林带;海拔在950~1 050 m为枫桦和云杉、冷杉等树种组成的混交林带;海拔在1 050~1 180 m主要为云杉、冷杉针叶林带;海拔在1 180~1 250 m为岳桦林带;海拔在1 250~1 290 m为中山灌丛带;海拔在1 290 m以上为中山草地。  相似文献   

6.
西藏色季拉山西坡种子植物多样性垂直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调查色季拉山西坡不同海拔梯度的植被,分析种子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垂直分布格局及其原因。结果表明:色季拉山西坡共有植物288种,分属58科163属;从低海拔到高海拔植被依次为针叶林(3000~3200m)、暗针叶林(3300~4200m)、疏林及灌丛(4300~4400m)、高山草甸(4500~4800m);科数、属数、种数、灌木物种丰富度和草本物种丰富度随海拔梯度变化均呈双峰曲线,但乔木物种丰富度呈单峰曲线;Shannon-Wiener指数及Simpson指数均在海拔3300m处最大,β多样性指数在海拔3500m处最大,3个多样性指数均在海拔3700m处最低;种数/属数及属数/科数随海拔升高呈双峰曲线,种数/科数则随海拔升高而增大;立木株数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胸高断面积及最大胸径在海拔3900m处最高,最大树高则出现在海拔3600m处;物种丰富度与海拔及坡向具有显著的相关性(P<0.05),并可用不同的回归方程较好地描述,而与坡度、坡位及郁闭度无显著相关性(P>0.05)。  相似文献   

7.
西双版纳兰科植物海拔分布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实地调查和相关文献资料整理,确定西双版纳野生兰科植物428种。将研究区按200 m海拔段划分为10个海拔梯度,分析兰科植物垂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①西双版纳兰科植物的垂直分布格局呈"中间膨胀型",峰值出现在1 000~1 200 m海拔段;②相邻海拔段的兰科植物种类相似系数较高(0.31~0.79),海拔段相隔越远相似性系数越小;③随海拔升高各海拔段的兰科植物生活型及区系成分的种类数量也呈现出先升高后下降的垂直分布格局;④地生兰和附生兰的种数在海拔600 m左右达到平衡,600 m以上附生兰占优势;⑤各海拔段兰科植物均以热带种类占主导地位(72%~87.8%),其中又以热带亚洲分布型的种类占优势。  相似文献   

8.
通过实地调查,对坡垒随地形因子(海拔、坡向、坡度)的分布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坡垒分布主要集中在中低海拔600~900 m,先随海拔增高而增加,海拔700~800m时候达到最高值,随后随海拔升高而减少;不同坡向对坡垒数量分布影响为:北坡西南坡东北坡南坡西北坡西坡东南坡东坡,阴坡上分布的坡垒数显著高于阳坡上的分布数量;坡垒集中分布在坡度20~25°范围内。可见坡垒的分布格局与海拔、坡向及坡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讨雾灵山植物多样性与植被分布状况,采用样方法(乔木层和灌木层的样方大小是10 m×10 m,草本层样方是1 m×1 m),对雾灵山植被进行调查,研究表明,物种多样性与分布状况受不同的坡向、坡位、坡度、海拔、温度、水热等因素的影响。群落物种多样性表现为: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的特点,群落总体的物种多样性取决于草本层多样性的大小。低山农田、果林,低山落叶阔叶林,中山针叶林,高山草甸4个带谱随海拔的上升呈垂直分布。对雾灵山地区物种多样性及物种分布规律的研究有利于生态恢复,维护生态平衡、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区域发展。  相似文献   

10.
川滇高山栎林是中国植被非常特殊的亚高山硬叶栎林类型,广泛分布在横断山地区。为了阐明川滇高山栎群落植物科组成对海拔梯度的响应,用群落学调查方法研究了组成群落的植物科沿海拔梯度(15个海拔梯度,海拔2 200 m~3 600 m)的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巴郎山川滇高山栎群落植物科的分布区类型,有世界分布31科、热带分布21科和温带分布21科,分别为占42.47%、28.77%和28.77%。川滇高山栎群落的植物科数具有低海拔比高海拔多的特点,在海拔3 100 m以上,分布的植物科数没有变化。在各个海拔梯度以世界分布科占主要地位,其次为热带分布科和温带分布科。热带分布科随海拔的升高具有递减的趋势,温带分布科随海拔的升高出现2个峰值。在海拔2 200 m~2 800 m范围,热带分布科和温带分布科相当,海拔2 900 m以上,温带分布科明显增多。  相似文献   

11.
秦岭植被景观多样性与物种梯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莫申国 《福建林业科技》2007,34(4):104-109,112
秦岭植被景观类型丰富,具有过渡性和复杂性特点,植被垂直分带明显,在分析秦岭植被景观空间分布格局的基础上,利用植被景观多样性指数,分析了秦岭山地植被景观的数量统计特征与海拔的变化关系;利用基于GIS的梯度分析方法,分析了秦岭的植被与海拔梯度的关系,得到秦岭不同植被景观类型的斑块数、分布范围、植被分布的高度均值和标准差,并以太白山为例,对太白山植物种进行了梯度分析。结果表明:秦岭各植被型的多样性指数Simpson指数D、Shannon-wiener指数H′和均匀度指数基本上呈相同的变化趋势,随着海拔的增加,呈波浪式的变化趋势,自然植被在海拔1 325 m、1 500 m和2 930 m时出现峰值。乔木的多样性指数在海拔1 500 m和2 930 m时达到最大值,在海拔1 200~1 470 m和1 600~2 650 m左右处,乔木的多样性指数值较小,但均匀度指数却较高;灌木的多样性指数在海拔1 325 m时达到最大值;草本的多样性指数呈波浪式上升的趋势,海拔2 400 m和3 500 m左右处有2个峰值。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太白山依次出现温带草丛→温带落叶灌丛→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针叶林→亚热带和热带山地针叶林→草甸→高寒草甸等植被类型,并随海拔的升高,依次出现相应的植物种。  相似文献   

12.
通过郭岩山自然保护区不同海拔梯度样地调查,计算群落不同物种的重要值。选择Shannon-Wiener指数(H)、Simpson指数(D)、Pielou指数(E)及Margalef指数(DM)、Sorensen指数、Jaccard指数、CD系数、Cody指数来反映郭岩山不同海拔梯度内部与之间的物种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栲树、油茶、木荷等分布在四个以上的海拔梯度山地中,是研究区群落的主要组成;区域内群落物种多样性随海拔梯度的增高呈现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在中高海拔梯度范围内(700~900 m)物种多样性较高,物种组成丰富;在高海拔梯度(900 m以上)的群落物种多样性较低,海拔700~800 m与800~900 m群落间物种多样性相似度最高,而800~900 m与900~1 000 m的物种相似度最低。  相似文献   

13.
新疆阿尔泰山小东沟北坡植物多样性沿海拔梯度分布格局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分析新疆阿尔泰山小东沟北坡植物多样性随海拔梯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小东沟山区总体上物种种类简单,物种丰富度指数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均表现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乔木层和灌木层的物种丰富度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均沿海拔上升表现为先升高再降低的单峰趋势,即中间高度膨胀,且多样性峰值均出现在海拔1600~1800m处;草本层的物种丰富度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均沿海拔升高,略微有所上升,变化不明显;乔、灌、草总的物种丰富度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沿海拔上升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单峰趋势。针阔叶混交林具有较高的物种多样性,从而使海拔1600~1700m处出现乔木层、灌木层及总的物种多样性峰值。随海拔升高,林分郁闭度减少,从而使得林下草本多样性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14.
在神农架香溪河流域内不同海拔高度沿河岸带共设置42个与河岸方向相同的10 m宽、100 m长样带进行植被调查,发现河岸带分布有珍稀保护植物14种,占神农架地区珍稀植物总数的42.4%,这些珍稀植物主要分布在1200~1800 m山地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混交林带,表明在神农架地区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在中等海拔高度上最大。TWINSPAN分类可把14种珍稀物种可划分为低海拔、中等海拔和较高海拔种组3组,DCA排序也使14种珍稀物种在反映海拔梯度的第一轴可以得到很好的展示。本文还对河岸带珍稀植物分布格局的成因进行了探讨,明确指出应重视河岸带在珍稀物种保护方面的重要作用。图3表1参9。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敦煌及马鬃山地区植被区系祖成、植物生活型及其对海拔梯度的响应,阐明植物群落生活型特征及其对气候生境的反映,为区域植物多样性保护及垂直格局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基础。【方法】在植物群落调查基础上,采用Raunkiaer生活型分类系统,统计敦煌及马鬃山地区维管束植物的生活型,编制生活型谱,并分析不同海拔梯度的植物生活型组成。【结果】1)研究区共记录217种植物,隶属34科122属,占中国干旱区总科数的41.46%,占全国总科数的10.09%。其中,裸子植物1科1属3种,双子叶植物28科96属175种,单子叶植物5科25属38种。2)研究区植物生活型主要以地上芽植物为主,占33.18%,在地上芽植物型的4个亚类群中,以半灌木地上芽植物最多;生活型大小序列为:地上芽植物型>地面芽植物型>一年生植物型>地下芽植物型>高位芽植物型。3)地上芽生活型物种在各海拔梯度都占重要地位,占研究区全部生活型物种的59.15%,随海拔升高呈先增后降的趋势,在海拔1 700 m处达到最大值;地面芽植物生活型也表现为随海拔升高而先增后降的趋势;高位芽植物生活型和地下芽植物生活型所...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荒漠植被地上生物量随距河道距离的空间分布特征,并结合地下水埋深数据分析地上生物量与地下水埋深之间的关系,以期为干旱荒漠区生态环境恢复和重建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塔里木河下游英苏断面荒漠河岸林植被为对象,于2014年9月下旬在英苏断面布设垂直河道、100 m×100 m的标准地20块,形成长2 000 m的连续样带,记录标准地内乔木、灌木的物种数、总个体数及冠幅、株高、胸径等形态因子,根据胡杨生物量模型和获取的灌木标准枝鲜质量,分别计算胡杨和灌木的地上生物量;将标准地进一步分割为4块50 m×50 m的样地,在每个样地对角线两侧随机布设6~8个1 m×1 m的样方,记录草本种类、个体总数等因子,并将样方内草本齐地面刈割,获取地上生物量数据。结合样带植被群落地上生物量数据和地下水埋深数据,拟合二者之间的方程,并进行显著性检验。【结果】塔里木河下游荒漠植被地上生物量与距河道垂直距离和地下水埋深均显著负相关(P0.05),总地上生物量、乔木层和灌木层地上生物量均随距河距离增大而减少,草本地上生物量则呈"先小幅度增加后持续减少"的单峰型变化趋势;样带内乔灌草总地上生物量主要分布在地下水埋深4 m(距河0~300 m)范围内,地上生物量可达855.06 g·m-2;当地下水埋深在4~5.5 m(距河道300~1 000 m)时,地上生物量为321.08 g·m-2,减少62.45%;当地下水持续降到5.5 m(距河道1 000~2 000 m)时,地上生物量只有110.19 g·m-2,比河道附近减少了87.11%。【结论】塔里木河下游荒漠植被群落组成和地上生物量随距河道距离和地下水埋深变化呈现显著的空间异质性,表明地下水埋深是影响荒漠植被群落组成和地上生物量的一个重要因子,同时也反映出河道作为荒漠河岸林的主要水源控制荒漠植被的空间分布和结构,体现出极端干旱区生态系统空间分布和结构特征的特殊控制机制。  相似文献   

17.
新疆野苹果林土壤种子库物种组成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08年秋季和2009年春季新疆野苹果林林下0~15cm土壤样品,采用萌发法对新疆野苹果林土壤种子库的种子萌发过程、物种组成、空间分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新疆野苹果林土壤种子库春秋两季种子萌发均出现了2个高峰期,当年秋季物种55种,翌年春季物种63种;无论是当年秋季还是翌年春季,土壤种子量主要集中在0~10cm表层土壤深度空间,占种子库总数的75%以上;在海拔空间分布上,土壤种子库总储量呈现随海拔高度增加先减少后增加,到一定数量后又明显减少的变化趋势;土壤种子库中均未发现新疆野苹果目标种子,因此,新疆野苹果林不能依靠自然更新,必须采用人工更新方式保护种群繁衍与生存。  相似文献   

18.
选择祁连山西水林区排露沟流域(北坡)中山带海拔2 900~3 300 m分布的青海云杉林为研究对象,以海拔2 900 m为基点,沿海拔梯度每升高100 m等高线设置3个调查样地,共设置了15个调查样地,研究了不同海拔梯度下的青海云杉生长发育与气候土壤因子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随海拔梯度的增加,青海云杉胸径和树高大小先减小后增加而后又逐渐减小,在海拔3 200 m以上,青海云杉生长受到环境胁迫;林木冠幅大小随海拔梯度的增加而增加,郁闭度大小则随海拔梯度的增加先是逐渐缓慢增大而后迅速减小;在海拔梯度逐渐增加的基础上,非更新苗密度不断减小,而更新苗密度先是减小后增加而后又逐渐减小,在海拔3 200 m以上青海云杉更新苗受到环境胁迫作用亦明显。  相似文献   

19.
为了研究湖南省杜鹃属植物的分布格局,利用野外调查结果和有关文献资料,分析了不同地理梯度上湖南杜鹃属植物多样性的分布特点。结果表明:湖南杜鹃属植物分布中心在湘西南地区;在海拔梯度上,该属植物多样性随海拔的升高呈逐级增加的分布格局;其垂直分布中心在海拔800~1 500 m的范围内,水平分布中心在北纬27°~25°和东经108°~114°之间,其中映山红亚属的海拔跨度最大,为海拔50~2 000 m。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广东莲花山白盆珠省级自然保护区内分布的6种森林植被类型土壤的养分、贮量及其在海拔、土壤深度的分布格局研究表明: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养分大小表现为半落叶阔叶林、灌丛草甸>常绿阔叶林、沟谷阔叶林>针阔混交林、人工针叶林;半落叶阔叶林和灌丛草甸的土壤养分含量和贮量较高。大部分养分元素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从海拔100m的低山到900m的中山,植被类型分布逐渐由针叶林向阔叶林转变,土壤肥力即随海拔增高而增加,而在900m以上,植被由半落叶阔叶林向灌丛草甸转变,土壤肥力即逐渐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