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超声波雪深仪的应用及农业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利用2014年2月至2017年12月河北省廊坊市和张家口市6个气象站人工观测与超声波传感器测量的雪深数据,研究2种观测方式测得数据的变化趋势、差异性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人工观测和超声波传感器测量的雪深变化趋势呈较好的一致性,相关系数为0.801,相关性极显著;人工观测雪深的平均值大于超声波传感器测量的平均值,其中差值绝对值平均为1.2cm;差值绝对值与气温和大风的相关性均不显著,与地温呈极显著正相关;地面温度是2种观测方式差值绝对值的间接影响因素,测雪板则是其直接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1964—2014年青藏高原雪深资料和中国160个台站逐月降水资料、1974—2014年NOAA卫星观测积雪面积资料(包括青藏高原和欧亚地区积雪面积),结合相关分析和统计检验法,分别讨论3种积雪资料与中国东部夏季降水的关系,探讨了青藏高原雪盖异常对中国东部地区夏季降水的影响,期望研究结果有助短期气候预测,并对中国东部夏季降水预报工作有所指导。  相似文献   

3.
通过分析2014—2015年新宾国家基本气象站大型蒸发自动观测数据和人工观测数据,比对数据差异性,结合风速、降水和日照等要素,分析大型蒸发的日数据规律,找出大型蒸发数据的系统误差因子,并分析各项因子对数据的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4.
为了找出倒春寒天气过程的地面观测数据变化特征,以便为农业生产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一定理论参考,笔者利用张家口的地面观测资料,对2014年4月10~11日发生的倒春寒天气过程进行了气象要素的观测数据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冷空气入侵前,天气有回暖现象;气压的变化略滞后于气温;风速较大时间段出现在冷空气入侵前后。  相似文献   

5.
利用湖州站2008年1月至2015年8月酸雨观测数据,该文对近几年湖州地区的降水p H值、电导率、月变化、季节变化、年变化以及连续降水对酸雨p H值的影响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2008-2014年酸雨出现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酸雨出现频率呈波动下降趋势。结合环境观测数据分析,酸雨频率降低与环境条件改善有一定关系。此外,在以上数据分析的基础上,结合2015年前8个月观测数据,发现近几年来降水p H值有明显从弱酸性变为碱性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目的]蒸发散是森林流域水量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探究流域蒸发散的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对流域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南方红壤区的彭冲涧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1983—2014年的气象、水文观测资料,运用Mann-Kendall检验法、小波分析等探讨了1983—2014年蒸发散及其影响因素的变化特征,利...  相似文献   

7.
采用EOF、小波分析方法对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的青藏高原39个台站1960—2003年的雪深资料进行分析,研究了近44年青藏高原冬春积雪的时间变化和空间分布特征。青海境内、唐古拉山及川西高原一带,是青藏高原冬春积雪最主要的空间分布型;小波分析揭示出青藏高原冬春积雪具有16.0年和5.14年的显著周期变化尺度。  相似文献   

8.
以平罗县土壤水分固定观测地段DZN3型土壤水分自动站2014年4月3日至2014年8月28日自动观测数据与人工观测数据为基础,利用Pearson相关系数,对数据进行折线图对比分析、误差分析及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除20~30 cm深度土层自动站数据与人工观测数据呈现负相关性;其余深度土层数据呈现正相关性,其中50~60 cm两种数据相关性最好,90~100 cm两种数据相关性较差。分别对各土层对比观测数据建立一元线性回归方程,得出订正模式,使土壤水分自动站能更好地代替人工测量,解决人工取土连续性、时效性差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利用格尔木国家基准气候站2013—2017年人工器测与自动观测5年地面A文件温度资料,依据中国气候中心下发的《对比观测期间监测资料评估技术方法》的规定,分析了温度数据人工观测与自动观测的差异。结果表明,一致率非常高,符合80%的参考标准值;粗差率整体表现为数据的异常值较少;气温月、季和年差值大部分符合参考标准值范围(±0.2℃),但最低气温的差值略超出标准参考值,差值为-0.6~-0.3℃。表明最低气温数据自动站略大于人工站。人工站与自动站气温(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的月、季和年际变化趋势完全一致。月际变化中,最高值出现在7月,最低值出现在1月。季节变化均表现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年际变化中,最高值出现在2016年,最低值出现在2014年。人工站与自动站气温数据线性拟合结果非常好,未出现大的离散状况,表明人工站和自动站逐日、月、四季和年气温数据相差不大,未出现系统性偏差。最低气温在年数据拟合及月数据拟合(7月和9月)中通过了0.01的显著性检验,逐日、四季及其他月份均通过了0.001的极显著性检验。表明格尔木国家基准站完全可用自动站气温观测值对人工站气温值进行订正和推算。造成自动站与人工站温度差异原因有多方面,包括不同的采集方式、观测时间、仪器原理以及对仪器维护是否规范等。  相似文献   

10.
1984—2014年仪征市农田土壤酸化驱动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仪征市为例,基于1984、1994、2005、2014年仪征市代表性的土壤样品点pH,1984和2014年遥感影像数据,1995—2017年酸雨频率数据,1980—2006年农户施肥数据,分析1984—2014年仪征市农田土壤pH时空变化趋势,并从土地利用方式、酸雨频率和农户施肥行为等3方面解析了农田土壤酸化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984—2014年,仪征市农田土壤pH显著降低,呈现酸化趋势,酸化区域主要集中在仪征市北部和南部;建设用地扩张占用耕地和道路网络建设、酸雨频率变化、有机肥的施用量减少和化肥施用量的增多是造成仪征市农田土壤酸化的主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11.
基于TM-NDVI的草地生产力遥感监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地面调查与"3S"技术相结合的方法,以三江源玛多县为例,在计算玛多县TM影像NDVI分布图的基础上,建立监测样点地上生物量与NDVI的遥感模型,结合青海省草地生产力划分等级,得出玛多县草地生产力等级分布图,实现草地生产力监测由点到面扩展。研究表明,①2009年玛多县草地覆盖面积约222万hm2,NDVI以0~0.5为主,占玛多县草地总面积的88.64%;②监测样点生物量与NDVI相关系数达0.7以上,呈显著相关关系,模型可定量表达为生物量=552.632×NDVI1.137;③玛多县草地生产力等级以750~3000kg/hm2为主,占玛多县总草地面积72%;草地生产力最高等级为4500~6000kg/hm2,但占玛多县总草地面积不到1%。  相似文献   

12.
基于高时空分辨率的中国气象局陆面数据同化系统(CMA Land Data Assimilation System,CLDAS)2.0版本的大气驱动数据,使用Noah-MP陆面模式模拟中国区域2013—2014年土壤湿度的时空变化,将模拟结果与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的逐小时观测值进行对比,并选取6个研究区,分析区域的平均土壤湿度时间变化特点。结果表明:Noah-MP模式能够很好地模拟出中国区域0~10 cm土壤湿度空间分布,模拟值和观测值均呈现由西北向东南和西南地区递增的趋势;从全国尺度来看,模拟值与观测值非常接近,相关系数大于0.9,均方根误差为0.008 m3/m3;从区域尺度看,Noah-MP能够很好地模拟出各研究区土壤湿度的时间变化,但是对于冻土融化时东北地区的土壤湿度存在轻微的低估。基于CLDAS2.0驱动数据得到的土壤湿度模拟结果具有较高准确性,可为农业干旱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3.
基于卫星遥感数据及统计数据实现城郊分类的方法,利用赤壁、通城的1960~2014年及1979~2014年两个时段气温观测数据(OBS)以及美国国家环境预测中心(NCEP)和大气研究中心(NCAR)1979~2014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采用UMR方法(Urban Minus Rural)和OMR方法(Observation Minus Reanalysis)计算了城市化对咸宁地区温度变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979~2014年与1960~2014年相比,咸宁地区城郊站气温观测数据(OBS)中呈显著增温趋势的是春、夏、秋及年的平均最低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气温观测数据,城郊站冬季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增温趋势变小,UMR方法计算城市化对冬季平均最高气温贡献率从26%上升至55%。本文应用UMR方法与OMR方法计算的春、秋、年平均气温城市化贡献率基本一致,特别是冬季平均气温(OMR方法)、冬季平均最高气温(UMR方法)增暖影响均非常明显,但UMR方法表明城市化进程对夏季气温增暖影响在逐渐减弱,OMR方法下城市化对夏季平均气温增暖为负值。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1970—2014年黑龙江省自然植被气候生产潜力的分布规律和变化趋势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利用黑龙江省80个气象站观测数据,结合Miami模型,通过小波分析和EOF分析等方法,对黑龙江省自然植被气候生产潜力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70年以来,气温、降水、蒸散和标准气候生产潜力呈增加趋势,2000—2014年粮食安全存在隐患。标准气候生产潜力(W)与蒸散气候生产潜力年代际变化相近。4种气候生产潜力主周期均为26~31年。W空间分布呈正、负相间。W与气温、降水量和蒸散量呈正相关,气温是主要限制因子。“暖湿型”气候对W有利,生产潜力增加幅度7.41%~14.82%。研究结果对优化农业布局,提高农业气候资源利用率以及促进粮食作物稳产高产等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程萌  陈楠  程德海 《安徽农学通报》2016,22(12):132-134
利用由山东省闪电定位系统获取的菏泽地区2006年7月—2014年6月雷电监测资料,分析评估周围5km范围内的地闪密度、地闪随时间变化规律以及雷电幅值参数。结果表明:利用闪电定位系统监测数据计算得到的雷击大地密度与人工观测数据差距较大,前者更准确;雷电活动随时间有明显变化,应根据变化规律合理安排生产运行进程,规避风险;分析雷电流强度变化得出雷电流强度分布和累积概率,在计算电涌保护器每一保护模式的冲击电流值时,实测值较推荐值更合理。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临沭县国家一般气象站1962—2014年的气温、相对湿度、风速、降水、日照、蒸发等气象资料进行分析,探讨探测环境变化对气象要素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观测场周围建筑障碍物的增多,临沭站年平均气温增加,年平均风速减小,年日照时数和年蒸发量减少,年平均相对湿度减小,年降水量相对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17.
分宜城镇气象要素订正化预报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13—2014年的分宜地面气象观测站观测资料和区域自动站加密观测资料,采用温差订正法,分析县城与各乡镇气象要素(逐日最高气温、最低气温)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随着季节的变化,县观测站点与各乡镇观测站点之间的最高、最低温度具有明显差异。在此基础上,以预报员主观制作的县站最高、最低气温预报结果作为基础,利用分析结果对上级指导预报进行订正,极大地提高乡镇气象要素的预报准确率。  相似文献   

18.
对日照观测站、莒县观测站近50年及日照观测站周边区域自动观测站近5年的风况数据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日照观测站近年受观测环境破坏影响,风数据变化异常,不能真实表达当地风况;通过数据对比分析,对日照观测的风数据给予修正,同时给出日照市风资源时空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19.
利用阳信县气象站1971—2010年的人工观测资料,分析雷暴日发生的年际变化特征;利用2006—2013年的闪电定位数据,分析闪电发生的月变化特征和日变化特征,统计并绘制出8年平均的地闪密度等值线图。分析雷电活动在时间、空间上的分布情况,对做好雷暴灾害的防御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麻江县农业气候资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81—2010年麻江国家气象站观测数据及8个乡镇区域自动气象站2011—2015年观测数据,对麻江县日照资源、热量资源、水分资源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麻江县气候资源分布不均匀,形成了明显的立体气候,对发展立体农业有利。东部热量资源丰富,对发展种植喜热作物、果树等比较适合;西部热量资源相对较差,略显凉爽,对发展种植冷凉作物比较合适。全县均适合一年两熟制,地势相对较高的西部地区宜选择种植早熟品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