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地表水体底泥污染原位控制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杨文澜  刘力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0):9633-9634
通过对地表水体底泥污染特性的分析,论明底泥异位修复技术具有费用高、对环境破坏性强等缺点,在应用上受到了很大限制,因此底泥原位修复技术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介绍了各种底泥原位修复技术,探讨了其发展状况和存在问题,指出应充分利用各种原位修复技术的优势, 联合使用这些原位控制技术。  相似文献   

2.
阐述了水体底泥重金属污染现状,并介绍了水体底泥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包括化学修复技术、物理修复技术、植物修复技术、微生物修复技术,并针对生态修复技术开展综合示范。该技术通过底泥基质改良—植物—土著微生物综合治理湖库底泥重金属污染,采用底泥基质改良剂改善底泥生态环境,为植物生存与微生物生长提供良好的基质,通过耐性植物以及土著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对底泥中的重金属进行转移、转化及稳定,以达到降低重金属毒害作用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底泥是水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修复池塘底质是保持水质稳定和防控水生生物病害的基础,也是水体富营养化防治的关键。本文介绍了水体和底泥富营养化形成的原因,描述了富营养化水体底泥的污染现状,论述了当前修复底泥使用的2种技术手段,即原位修复技术和异位修复技术,详细阐述了2种技术手段中的物理、化学、生物修复技术的研究进展,并就修复技术今后的发展方向做了概述。  相似文献   

4.
污染底泥处理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污染底泥的处理是水污染控制的一项重要内容,包括异位处理技术和原位处理技术。在介绍底泥污染物分类的基础上,从底泥的异位处理及底泥的原位处理等方面探讨了底泥处理技术,分析了不同技术的发展状况及不足之处,指出生物修复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联合处理技术在实际工程中应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
重金属作为一种持久性污染毒物,近年来在中国由其引起的环境污染已引起了高度的关注。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作为一种绿色环保技术,在石油污染土壤治理中的应用研究日益成熟,将该技术应用于重金属污染底泥/土壤的修复已逐渐开展。该文对中国底泥/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现状、处理方法等进行了概括,对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的定义、原理进行了阐述,并从微生物类别的角度叙述了目前能用于重金属污染底泥/土壤处理的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技术的几类不同形式,最后对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法在底泥/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为探明低温的影响, 在室温下(12~22 ℃)模拟研究了投加硝酸钙进行底泥原位修复反硝化除硫的效果, 同时在恒温条件(30 ℃)下研究了硝酸钙投加后、反硝化期间和硝酸盐耗尽后底泥微生物群落结构全过程变化。结果表明, 硝酸钙对底泥硫化物有明显的去除效果, 其中温度是影响硫化物去除的关键因素, 当温度低于15 ℃, 硫化物去除缓慢。DGGE联合克隆测序结果显示投加硝酸钙促进了底泥微生物多样性的增加, 原泥、投加硝酸钙当天、反硝化期间和硝酸盐耗尽后4个时期底泥微生物群落结构存在明显差异。原底泥以兼性硫氧化菌Sulfuricurvum sp.(相似度96%)为主, 投加硝酸钙后, 异养反硝化菌Thermomonas sp.(相似度99%)数量增加;而在硝酸盐耗尽末期, 反硝化菌条带变弱, 而具备丙酸盐氧化功能的Smithella sp.(相似度97%)逐渐成为优势菌群。研究结果可为黑臭底泥硝酸钙原位氧化提供技术参考, 同时从微生物学角度进一步解释了硝酸钙对底泥硫化物和有机物的去除机理。  相似文献   

7.
通过采用零价铁修复1,3-二氯苯污染底泥,结合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和磷脂脂肪酸(PLFA)技术分析了零价铁修复对底泥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零价铁对底泥中1,3-二氯苯具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培养13d后去除率可达70.4%,较未加零价铁的对照处理高50.8%.DGGE指纹图谱分析表明:1,3-二氯苯刺激了底泥中耐受性较高的假单胞菌的增殖;零价铁修复使增殖的耐受菌群的量减少,敏感菌群的量增多,并使底泥微生物的Shannon多样性指数恢复至未污染对照水平.PIFA指纹图谱分析表明:尽管零价铁修复并未恢复底泥中任何一种PLFA的量,但是却恢复G+细菌的量至未污染对照水平.  相似文献   

8.
化学农药污染土壤微生物的原位修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土壤污染治理中,微生物原位修复是较为有效的修复技术。主要有投菌法、生物培养法、生物通气法、生物注射法、农耕法、有机粘土法、原位微生物—植物联合修复。为提高修复效果,应选择适宜的目标污染物、选择适宜的微生物种类及数量、优化土壤环境条件、选择适宜的修复时间。  相似文献   

9.
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土壤污染已成为全球性的重要环境问题。微生物修复技术具有其他土壤修复技术手段无法比拟的优势,已成为土壤修复领域研究的前沿之一。介绍了原位微生物修复技术和异位微生物修复技术的主要应用类型,对近年来国内外在固定微生物技术、微生物和植物联合修复技术、高效基因工程菌开发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今后微生物修复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人口的数量越来越多,环境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很多工业废水或生活污水被排进河流及湖泊之中,造成河流湖泊水平的严重污染。因此针对底泥污染物及原位修复技术的研究发展进行分析,找出水质污染的根本所在,水体污染源其实就是底泥污染物过多而释放出大量的有害物质,同时也提出相关技术合理应用的建议和修复有机物污染底泥的可行方案。  相似文献   

11.
生物修复技术在池塘养殖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实际情况,对利用生物修复技术对池塘底泥微生物相与水体藻相进行干预来提高池塘自净能力的方法进行了论述,探讨了利用生物修复技术提高水产品产量和品质的相关方法。  相似文献   

12.
陈立  张发旺  张胜  张娟娟  张琳  陈江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6):14573-14575,14578
[目的]研究微生物生态技术对中原油田石油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方法]在前期室内外模拟修复试验的基础上,选择中原油田某油井场旁石油污染场地,设置5种修复条件,开展微生物生态技术修复石油污染土壤研究。[结果]经过99d修复后,黑麦草(苜蓿)微生物联合技术、纯微生物技术和黑麦草(苜蓿)技术对石油污染土壤具有明显的修复作用,其中的石油烃降解率均在40.00%以上,以黑麦草微生物联合技术修复效果最佳,石油烃降解率达67.38%;修复过程中易溶盐、NO3-、Cl-等易溶营养物质只有极小部分随水而进入下部土层(50cm);由于苜蓿草的根部可能具有固氮作用,使加入的大量化肥进入了土层下部,导致3和5号修复区50cm土壤层NH4+明显增大。影响修复效果的因素包括温度、水、氧气、营养元素、微地质环境等。[结论]原位微生物生态修复技术在野外原位石油污染土壤修复效果是显著的,具有处理方法简单、费用低、修复效果好、对环境影响小、无二次污染、可原位治理等优点。  相似文献   

13.
通过实验室模拟试验,考察了一种新型物化凝聚剂在不同投加量和反应时间条件下控制污染河道底泥营养盐释放的效率。结果表明,在污染河道底泥中注入新型物化凝聚剂48 h内,底泥表层结构呈现多孔性的渐变过程,微生物生存环境得到一定的改善;对上覆水体中营养物质的测定发现,新型物化凝聚剂注入底泥中能有效抑制底泥中总氮(TN)、氨氮和总磷(TP)的释放,同时也抑制了上覆水体中氧化还原电位(ORP)和化学需氧量(COD)浓度的上升;新型物化凝聚剂投加量越大,控制底泥营养盐释放的效果越好。上述结果表明,采用新型物化凝聚剂对污染河道底泥进行原位改良,可成为底泥就地处理和控制河道底泥营养盐释放的一种技术方法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应用阿科蔓(AquaMats)生态基+复合微生物群落的处理方法来原位修复滩涂海水种植-养殖系统水体中的磷。动态监测种植-养殖系统水体总磷(TP)、可溶性磷酸盐(DP)、水温、溶解氧(DO)、透明度等水质因子的变化,分析讨论了各参数的动态变化规律及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水体中的水温与TP显著正相关,水温升高有利于底泥磷的释放;水体表层(〈0.20m)的DO与TP没有显著相关关系,而底层(〉1.0m)水中的DO与,TP呈显著负相关;水体透明度与TP也呈显著负相关。结果表明,AquaMats生态基材料+高效降解微生物技术不仅能有效地降低种植-养殖系统水中的TP和DP浓度。又能维持较稳定的处理效果;而且对底泥中的磷也有一定的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15.
再力花对河涌底泥中多溴联苯醚的去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河涌常见植物——再力花对河涌底泥中多溴联苯醚(PBDEs)进行原位生物修复研究,通过室内盆栽实验,考察了植物在修复过程中的作用、修复过程中多溴联苯醚种类和含量的变化以及底泥微生物活性对PBDEs去除的影响。结果表明,再力花可以有效提高底泥中十溴联苯醚(BDE-209)的去除率,历经390 d,空白组BDE-209含量由1.33 mg·kg-1降至1.13 mg·kg-1,处理组则降至0.97 mg·kg-1,去除率由15%提高到27%。使用GC-MS对BDE-209降解产物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再力花对底泥中BDE-209降解过程中会产生BDE-207、BDE-206等三溴-九溴联苯醚产物。对底泥中的微生物活性和去除率结果分析表明,植物的种植可以提高底泥中微生物的活性,进而提高BDE-209的去除率。  相似文献   

16.
底泥是水体污染的潜在污染源,常见的底泥处理方法主要有物理修复法、化学修复法、生物修复法等,好氧堆肥化处理是生物修复法的衍生方法。文章阐述了底泥好氧堆肥化修复的机理和研究进展,总结了影响堆肥过程的主要因素,以及堆肥过程中微生物菌落、重金属等物质的转化,并提出研究展望,以期为相关研究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为深入了解生物炭添加对养殖底泥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采用高通量测序方法,分析了在养殖池塘现场原位修复期间,养殖底泥中微生物群落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添加小麦秸秆生物炭修复期间,Simpson多样性指数先降低后逐渐升高,在第42 d时指数达到最低(0.16),Shannon指数与Chao1指数以及OTU数的变化也呈现相似的规律,即在第42 d时生物丰度达到最大值。养殖底泥细菌中门水平优势细菌相对丰度发生改变,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的相对丰度显著提高,而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和绿弯菌门(Chloroflexi)的相对丰度降低。Heatmap图也呈现出相似的结果,即Ardenticatenales、芽单胞菌科属(Gemmatimonadaceae)、bacteriap25和棒状杆菌属(Rokubacteriales)的相对丰度出现了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研究表明,养殖底泥中添加小麦秸秆生物炭可以改善微生物的群落结构,进而有助于底泥中多环芳烃等有机污染物的降解去除。  相似文献   

18.
污染底泥修复技术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综述污染底泥的修复技术,探讨其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目前主要有疏浚、掩蔽等物理修复技术和生物修复技术。物理修复效果明显,但工程量大,投入大;生物修复具有投入低,处理量大,但速度慢,且难以达标。从经费投入和处理效果来看,底泥修复应发展疏浚和生物处理相结合,实现底泥的资源化再利用。在做好污染底泥处理的同时,关键要控制污染源的排放。  相似文献   

19.
吕雷  朱米家  王珂 《安徽农业科学》2014,(22):7585-7587
随着石油工业的不断发展,石油污染土壤的治理问题已经成为当今研究者关注的焦点问题。相比于物理方法和化学技术,生物技术因为其高效、无毒,且对环境不产生明显的干扰而被广泛应用于原位和异位修复油污土壤。生物修复技术主要包括植物修复、微生物修复、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等方法,通过对这些技术的优缺点进行比较,展望了今后土壤石油污染修复的发展趋势和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20.
水体富营养化与生物修复技术评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前我国湖泊富营养化呈恶化趋势,严重影响到水生生态系统的平衡和人们的健康。水体富营养化的形成与营养物质、溶解氧、光照、温度、水动力以及底泥等影响因素有关。在分析了水体富营养化的成因以及危害的基础上,分别对水生植物修复技术、微生物修复技术和水生动物修复技术的机理、特点、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