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油菜机械化生产的不断发展,筛选适合汉中地区油菜生产机械化的品种迫在眉睫。试验对15个油菜新品种的农艺性状、产量和抗性等因素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适合汉中地区油菜机械化生产的有荣华油4号、德油杂12、陕油28、沣油737、汉油9号等5个品种,适宜在汉中地区作为油菜直播机收品种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2.
以双低常规油菜宁油12号和双低杂交油菜秦油7号为材料,针对江苏省油菜生产特点及油菜机械化生产对种植方式的要求,进行了不同播种期和不同种植密度的直播试验.结果表明:2个品种在相同播种期条件下,不同种植密度对产量有较大影响,宁油12号密度与产量的关系符合二次方程y=-8.714 3x2+47.686x+157.4,最适种植密度为41.10万株/hm2,秦油7号密度与产量的关系符合二次方程y=-11.214x2+61.586x+155.8,最适种植密度为41.27万株/hm2.因此直播油菜在适宜播种期内种植密度以37.5万~45万株/hm2为宜.播种期试验结果表明,秦油7号和宁油12号在相同种植密度条件下,不同播种期处理间的产量水平均达到显著差异,且播种越早产量越高,因此直播油菜在茬口许可的情况下应尽可能早播.  相似文献   

3.
全程机械化和标准化生产技术是陕西省陕南地区油菜生产提质增效和发展的必由之路。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研发的陕南油菜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已经成熟。实践证明,该技术可实现每公顷用工15个以下,肥、药减施25%,生产成本下降至5 250元/hm2左右,生产油菜子3 000 kg/hm2左右,纯收益7 500元/hm2。  相似文献   

4.
溆浦县于2012年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湖南省唯一的"稻-油"两熟制油菜全程机械化增产模式攻关试点县,承担试点以来,该县从遴选品种、引进机械、筛选技术、加速农机农艺融合等多个环节入手,积极解决油菜机械化生产问题,初步探索形成了一季稻区油菜全程机械化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体系。通过筛选合适的品种搭配,推广适宜的耕种机械,正确使用除草剂,机械直播、合理密植、科学施肥、视苗追肥控水,机械收获等关键技术,油菜全程机械化种植比传统油菜种植可节省用工67.5个/hm2,产量基本持平,节支增收达4 200元/hm2,实现了高产高效的目标。  相似文献   

5.
适宜机械化生产的早熟油菜品种(组合)筛选试验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筛选出适宜机械化生产的早熟油菜新品种,本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的方法,选择有代表性的油菜品种(组合)在云南省冬春季半干旱地区罗平县进行品种筛选试验,并从产量、生育期、抗病性、抗寒性、抗倒伏性、经济性状、株型性状等方面对选用的14份供试材料进行考察。结果表明,表现好的品种(组合)有4个,分别是希望988(产量3 555.0 kg/hm2)、18JD003(产量3 396.0 kg/hm2)、云油杂30号(产量3 234.5 kg/hm2)、渝油55(产量3 217.0 kg/hm2),且耐旱性强、生育期适中、抗倒伏、综合农艺性状较好,具有高产、早熟、适宜机械化生产等特点,适合在罗平县旱地及相似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6.
为提高东台市油菜机械化栽培的产量和效益,在总结分析东台市弶港镇油菜产区的基本情况、油菜机械直播栽培较人工移栽的优势的基础上,对油菜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进行了介绍,主要包括:基肥用45%硫酸钾复合肥或磷酸一铵450kg/hm~2、尿素150kg/hm~2、持力硼3kg/hm~2;选用耐裂果、适宜机械化收获的油菜优良品种("盐油杂3号"、"沣油737")种植;东台沿海地区机直播油菜的最佳播种期在9月下旬至10月上旬;在适宜播种期内播种量一般为2.25~3.75kg/hm~2;在油菜始薹至见蕾期,根据苗情适时追施薹肥,用尿素150kg/hm~2、45%三元复合肥225kg/hm~2;在始花期喷1次油菜专用硼钾钼肥,用量为1.5L/hm~2。  相似文献   

7.
镇油5号油菜适合机械化作业的性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镇油5号对机械化作业的适应性,促进油菜生产的全程机械化作业研究,开展了镇油5号不同播期下的密度试验和不同品种的播期试验.结果表明:镇油5号具有较强的耐迟播能力和较高的产量水平.在不同播期条件下,密度对镇油5号产量的影响较大.随着播种期的推迟,较高的密度(60万株/hm2、75万株/hm2)对镇油5号的产量有较强...  相似文献   

8.
为促进四川省油菜产业的发展,培育适宜稻-油两熟制地区种植的早熟油菜品种,解决稻-油轮作地区作物接茬季节矛盾,避开不良天气对油菜生产的危害,南充市农业科学院油菜研究所以甘蓝型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南A5为母本,以油菜游离小孢子培养并染色体加倍选育获得的胞质不育恢复系23R为父本,配组育成甘蓝型早熟杂交油菜新品种德恒油900,2015年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2014年、2015年参加四川省油菜早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产量2 718.00 kg/hm2,较对照德油早1号增产10.05%;全生育期214 d,与对照德油早1号熟期相当;芥酸含量未检出,硫苷含量22.93 μmol/g饼,含油量平均42.95%,具有早熟、优质、高产、稳产、抗(耐)病及适应性广等特点.适宜四川省平坝、丘陵区及类似生态区种植.  相似文献   

9.
为促进四川省油菜产业的发展,培育适宜稻-油两熟制地区种植的早熟油菜品种,解决稻-油轮作地区作物接茬季节矛盾,避开不良天气对油菜生产的危害,南充市农业科学院油菜研究所以甘蓝型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南A5为母本,以油菜游离小孢子培养并染色体加倍选育获得的胞质不育恢复系23R为父本,配组育成甘蓝型早熟杂交油菜新品种德恒油900,2015年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2014年、2015年参加四川省油菜早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产量2 718.00kg/hm2,较对照德油早1号增产10.05%;全生育期214d,与对照德油早1号熟期相当;芥酸含量未检出,硫苷含量22.93μmol/g饼,含油量平均42.95%,具有早熟、优质、高产、稳产、抗(耐)病及适应性广等特点。适宜四川省平坝、丘陵区及类似生态区种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了探讨夏季生产菜用油菜的可行性。[方法]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试验方法,研究了追施氮肥对夏播菜用油菜营养生长、菜用品质的影响。[结果]在重庆市万州区的低海拔地区夏季种植菜油两用品种德新油59,在底肥施用复合肥750 kg/hm2,5叶期和6叶期分2次共追施尿素225 kg/hm2时,鲜苔产量可达6 634.80 kg/hm2,粗蛋白含量269.01 g/kg,维生素C 488.02 mg/kg,粗纤维13.58%,水分91.45%。[结论]夏播生产菜用油菜有一定的示范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1.
高含油量双低油菜新品种苏油5号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油5号是通过品种(系)间复合杂交的方法选育的高含油量双低甘蓝型油菜新品种,其芥酸含量0.55%,硫苷含量21.79 μmol/g,含油量46.33%.在上海市油菜区域试验中,平均产量为2 769.60 kg/hm2,产油量1 264.05 kg/hm2,比对照沪油15增7.72%.在上海市油菜生产试验中,平均产量为2 594.25 kg/hm2,平均产油量1 232.55 kg/hm2,比对照沪油15增27.68%.  相似文献   

12.
罗恒 《陕西农业科学》2010,56(2):114-116
1949年以来,陕西油菜生产几经起伏,但总的趋势是波浪式向前发展。笔者就陕西省油菜的发展历史及现状进行分析,提出陕南油菜区种植10万hm2,增油增值;关中油菜区种植5.4万hm2,增油增益;渭北油菜区种植4.6万hm2,增油增效。使陕西油菜生产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相似文献   

13.
为了促进油菜生产的全程机械化作业研究,明确扬油6号对机械化作业的适应性,组织了不同品种的播期试验和扬油6号不同播期下的密度试验,结果表明扬油6号具有较高的产量水平和较强的耐迟播能力,在10月23日以前播种均能获得较高的产量水平。在不同播期条件下,密度对扬油6号产量有较大的影响。随着播期的推迟,较高的密度(60万株/hm2、75万株/hm2)对扬油6号的产量水平较好的补偿作用。同时,随着的密度的提高,株高、茎粗等性状也明显下降,更利于机械收割。说明扬油6号对机械化作业有较好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4.
油菜新品种浙大622菜油两用高效栽培关键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浙大622油菜新品种采用菜油两用高效栽培,可采摘菜薹3 000~4 500 kg/hm2,收获油菜籽2 250~3 000 kg/hm2,产菜籽油1 012.5~1 350.0 kg/hm2,纯增收入达1.3万~1.7万元/hm2。介绍了浙大622菜油两用高效栽培关键技术,包括培育壮苗、移栽及施底肥、科学施肥、控苗、开沟排水、及时采薹、适时收获等方面内容,以加快浙大622的推广应用,促进油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不同移栽密度对油菜生长及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东至地区主栽品种德油五号移栽密度在5.25万~26.00万株/hm2时产量最高,达2 850~2 900 kg/hm2,且生长势较强、一致性很好,提倡在此密度范围内栽植。  相似文献   

16.
‘沪油21’是通过品种(系)间双交的方法育成的甘蓝型双低油菜新品种,其芥酸含量0.87%,硫苷含量18.00 μmol/g,种子含油率46%,属高含油率品种.在上海市油菜区域试验中平均产量2 823.45 kg/hm2,较对照‘沪油15’增产8.8%;产油量1 279.35 kg/hm2,比对照‘沪油15'增产13.1%.在2009年上海市油菜生产试验中,平均产量2 276.55 kg/hm2,比对照‘沪油15’增产3.95%;产油量1 037.70 kg/hm2,比对照‘沪油15,增产7.49%.  相似文献   

17.
《现代农业科技》2015,(15):20-21
通过对沙洋县毛李镇和曾集镇进行"中稻—再生稻—油菜"绿色增效模式配套技术研究试验,结果表明,选择优质稻品种天两优616、丰两优香一号和优质油菜品种圣光127、华早291等,采取适度留桩35~40 cm,配套适宜密植的油菜移栽或直播等机械化操作栽培技术,再生稻头季、再生季实收合计13 972.5 kg/hm2,纯收入可达24 885元/hm2左右,油菜实收2 820 kg/hm2,纯收入可达7 200元/hm2左右,三熟较"油—稻"两熟节本增收5 520元/hm2,为沙洋县开展农业结构调整,充分利用有效资源,大力发展粮油多熟、一种多收模式,增加农民收入找到了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沣油823是以细胞质雄性不育系19A与恢复系048R配制的甘蓝型双低杂交油菜品种,在湖南省杂交油菜区试中,平均产量为2 428.5 kg/hm2,比对照增产8.1%。该品种具有熟期偏早、株型矮壮、分枝紧凑、抗病抗倒性强等优点,有利于直播栽培与机械化收割。  相似文献   

19.
高产抗病优质甘蓝型油菜品种双油9号的选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双油9号是河南省农业科学院育成的甘蓝型半冬性双低优质油菜品种。抗寒,抗倒伏,较耐菌核病,抗病毒病。株形高大,一次有效分枝多。在2004年和2005年河南省油菜品种区域试验中,平均产量2333.85 kg/hm2,比对照种豫油2号增产11.04%,达到显著水平,最高产量达到3205.20 kg/hm2。在2006年河南省油菜品种生产试验中,平均产量2762.10 kg/hm2,比对照种豫油2号增产9.33%,最高产量3258.75 kg/hm2。经分析,双油9号芥酸平均含量为0.08%,硫甙含量25.53μmol/g,优于国家规定的双低优质油菜标准;含油量较高,41.75%。适合黄淮流域冬油菜产区种植。  相似文献   

20.
沪油杂4号是利用隐性上位互作核不育育成的甘蓝型双低油菜三系杂交种,具有高产、稳产、抗油菜菌核病和病毒病的特性.上海市油菜区域试验的平均产量为2 674.5 kg/hm2,比双低对照沪油15增产6.0%,国家冬油菜长江下游区域试验的平均产量为2 590.4 kg/hm2,比对照秦油7号增产5.54%.国家冬油菜长江下游生产试验的平均产量2 520.0 kg/hm2,比对照秦油7号增产8.75%.该品种种子含油率44.63%,芥酸含量为0,硫苷总量29.61 μmol/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