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大蒜在华北及以南地区,都可以实行秋播,幼苗在露地或略加覆盖就能安全越冬。虽然占地时间比春播长一些,但由于延长了幼苗的生育期,冬前能积累下较多的养分,给翌年春季蒜苗早发,蒜薹粗壮,大蒜增产奠定了物质基础。这样,早春可间收一些蒜苗,入夏再收一次蒜薹,最后收获大蒜,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一、选用良种及蒜种处理秋播大蒜,要选用薹、瓣兼用的大蒜品种,以每头有瓣4—6个,蒜瓣肥大、均匀,外皮易剥落,  相似文献   

2.
刘学静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6):14295-14297
[目的]为今后大蒜施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乐都紫皮大蒜为试验材料,采用3因素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在柴达木地区研究紫皮大蒜施氮、磷、钾量与蒜薹产量、蒜头产量之间的关系。[结果]氮、磷、钾肥对蒜薹产量影响的顺序为氮肥(磷肥(钾肥,对蒜头产量影响的顺序为磷肥(钾肥(氮肥。在试验设计的水平范围内,随着氮、磷、钾施用量的增加,蒜薹产量逐渐增加,当各因素水平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再增加施肥量,蒜薹产量反而下降。在低氮时,磷肥对蒜薹产量的增产作用大;在中高氮时,磷肥对蒜薹产量的增产作用前期大、后期小。在柴达木地区大蒜蒜头高产的氮、磷、钾肥用量的最优组合为氮(纯N)160.0kg/hm2、磷(P2O5)155.7kg/hm2、钾(K2O)179.6kg/hm2。[结论]优化了柴达木地区大蒜氮、磷、钾施肥量的组合。  相似文献   

3.
大蒜、花生是宁陵县的优势经济作物。近几年,宁陵县采用地膜大蒜—花生套种栽培模式,每667m2产蒜头1500~1800kg,蒜薹300~400kg,花生300~400kg,产值6000~8000元左右。该栽培模式不仅为大蒜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而且使花生的播种期比麦后直播提前30-40d。一、地膜大蒜栽培要点(一)品种选择选择长势强、蒜头大、产量高、品质佳、耐贮运、市场畅销的中牟大白蒜。(二)整地施肥选择有机质含量高、保水保肥能力  相似文献   

4.
呼和浩特地区大蒜实行春播,抽薹率低,不能形成经济产量。为了解决当地蒜薹生产的难题,从1995年1月至1998年7月连续进行4次蒜薹栽培试验示范,获得成功。经过两个栽培周期生长的大蒜,抽薹率达到92%~97%,蒜薹直径0.6厘米,长度44厘米~45厘米...  相似文献   

5.
大蒜主要农艺性状变异特征及其与产量相关构成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大蒜为无性繁殖作物,难以采用常规方法创制新种质,新品种选育较为困难。因此,研究分析大蒜农艺性状的变异特征,探索决定大蒜产量形成的主要农艺性状,为合理评价与挖掘利用现有种质资源,以及优选大蒜高产品种提供参考。【方法】以78份国内外大蒜种质资源为材料,根据《大蒜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选取代表性植株,分别于大蒜抽薹期和鳞茎收获晾干后测试大蒜种质资源的16个农艺性状,采用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等方法,探讨大蒜主要农艺性状之间的关系,明确大蒜鳞茎及蒜薹产量形成的主要决定因子。【结果】大蒜主要农艺性状变异丰富,变异系数达11.1%-64.0%,其中以蒜薹相关性状变异系数较大,鳞茎重、鳞芽数次之,株形等相关性状较小。除鳞芽宽外,其他农艺性状与鳞茎重的简单相关系数均达极显著水平,而除叶夹角及鳞芽数外,其他农艺性状与蒜薹重的简单相关系数亦达极显著水平。通过主成分分析,明确了影响大蒜鳞茎及蒜薹产量的主要性状包括株形因子、蒜薹因子和叶形鳞芽因子。采用逐步回归分析,分别建立了鳞茎产量和蒜薹产量与农艺性状之间的回归模型,经统计学检验,两个模型均达极显著水平,其决定系数分别为0.8516和0.9449。通过通径分析,确定影响大蒜鳞茎产量的关键农艺性状依次为鳞茎横径(0.5353)、鳞芽长(0.1652)、鳞芽数(0.147)、假茎粗(0.1136)及叶片数(0.1036),而影响大蒜蒜薹产量的关键农艺性状依次为蒜薹粗(0.8875)、株高(0.1585)和鳞芽数(-0.1382)。【结论】大蒜种质资源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且大蒜农艺性状之间多存在极显著相关关系,决定大蒜蒜薹和鳞茎产量形成的关键农艺性状显著不同,除蒜薹和鳞茎自身性状外,以较高株型大蒜的蒜薹产量较高,以较粗株型大蒜的鳞茎产量较高。  相似文献   

6.
大蒜是群众所喜食的蔬菜品种之一,蒜头、蒜薹和蒜苗均可食用。大蒜的种植遍及全国,分布极其广泛。大蒜的播种期因地区和品种而异,可分为秋播和春播。以北纬35~38°为大蒜春播和秋播的分界线。35°以南地区以秋播为主。38°以北地区宜在早春播种。35~38°之间地区春秋播均可。定  相似文献   

7.
为促进四川大蒜产业绿色高效发展,以彭州正月早大蒜为材料进行田间试验,研究2种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施肥方式与传统施肥方式对蒜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肥替代处理1条件下,大蒜的地上假茎高最大,比对照提高19.42%,抽薹率和产量最低,分别为74.87%和377.04kg/667m2;有机肥替代处理2条件下,大蒜的蒜薹总长、薹茎长、薹茎基部粗、单薹重最大,分别比对照提高5.45%、7.69%、8.42%、25.28%,抽薹率和产量最高,分别为88.25%和507.79kg/667m2。相关性分析表明,蒜薹产量和单薹重与土苏调理剂、枯芽春呈极显著正相关,蒜薹产量与快克菌呈显著负相关,表明在土壤中补充土苏调理剂和枯芽春对蒜薹有增产效果,补充快克菌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蒜薹减产。有机肥替代处理2可作为推荐施肥方式在彭州地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13个大蒜品种蒜苗生物量、蒜薹产量、大蒜产量及蒜头大小4个性状对比研究和对9个密度设置的大蒜产量对比,得出JSW-2、JSW-1两品种大蒜产量及蒜头大小显著优于其他品种,可作为焦作地区蒜用大蒜新品种推广;SL-2、SL-4、JSZ-1、SL-1四个品种蒜苗生物量显著优于其余9个品种,是很有前途的苗蒜生产品种;SL-2、JBW、JSZ-1三个品种抽薹时期早且蒜薹产量及品质均佳,是极具推广价值的薹用大蒜品种;在焦作地区的立地条件下,大蒜种植采用6 cm×25 cm、8 cm×20 cm、10 cm×20 cm三个不同株行距的密度设置,不仅能得到高产量的大蒜,而且能保证大蒜个头级别。  相似文献   

9.
该文结合商丘地区大蒜栽培现状,针对生产管理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和难题,从精细整地、品种选择、精量播种、除草覆膜、苗期管理、返青期管理、蒜薹生长期管理、蒜头膨大期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各个方面深入探讨分解,以期为商丘地区大蒜优质高产提供技术支持,为大蒜栽培技术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提供资料参考。  相似文献   

10.
北方冷凉地区栽培大蒜以露地栽培为主,生产蒜头、蒜苗、蒜薹,冬季也可在保护地栽培,生产蒜苗和蒜黄,以调节淡季蔬菜供应。  相似文献   

11.
为提高大蒜质量,利用无机纳米水溶硅肥结合科学栽培方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使用含有无机纳米水溶硅肥并结合适宜的种植行间距,可以促进大蒜生长发育与蒜薹早熟,提高蒜薹和大蒜的产量。  相似文献   

12.
一、大蒜病害的种类1.圆叶(也叫桶子)。该病主要表现在蒜薹未出之前这段时间,大蒜顶端的叶子呈圆桶型将蒜薹紧裹在圆桶之中,造成囊薹或断裂。2.蒜杈。即一株多枝,营养分散,主干蒜薹营养不足,又细又短。3.斑点。该病主要表现在蒜薹出薹之前,蒜薹表皮出现斑点,有白斑、黄斑、红斑  相似文献   

13.
不同播期对大蒜产量构成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不同播期对大蒜产量构成性状的影响,以茶陵地方品种平水三门蒜为试材,采用不同播期的处理,对大蒜的出苗率、结球率、叶片数,蒜薹单株质量、蒜球单株质量和蒜薹、蒜球的产量进行观察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茶陵大蒜在茶陵地区的播种期以9月下旬至10月10日为宜,表现为出苗快、齐,抽薹早,薹、球产量高。  相似文献   

14.
收割蒜薹是大蒜生产中的一项重要农事活动.因收割蒜薹不适合机械作业,所以多年来一直靠手工作业,不仅劳动强度大,且收割效率低.盛产"吉阳大蒜"的湖北省广水市的蒜农从多年的大蒜生产实践中探索总结出3种便捷高效的蒜薹收割方法,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5.
大蒜又名胡蒜,为百合科葱属一至二年生草本植物。大蒜及蒜薹的贮藏与保鲜已成为当前农村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现将大蒜及蒜薹的贮藏与保鲜技术介绍如下,供广大农民朋友参考。  相似文献   

16.
大蒜病害的种类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大蒜病害的种类 1.圆叶(也叫桶子):该叶主要表现在蒜薹未出之前这段时间,大蒜顶端的叶子呈圆桶形将蒜薹紧裹在圆桶之中,造成囊薹或断裂。  相似文献   

17.
<正>"花茎抬起头来/在嫩绿与阵痛之间/向上拔高/俯瞰蒜地//超越的总苞/在阳光与沉郁之间/一点点张扬阳光的色彩/倾听地气/升腾美妙的胃口"。笔者种植过大蒜,见证过蒜薹的成长,曾在写过的《大蒜》诗里,抒怀着蒜薹的成功,看蒜薹的兄长——蒜苗绿油油地举着香辣,为小弟弟蒜薹拔高奠基,赴春天和蔬菜大棚的约会。蒜薹,即大蒜的花薹,包括花茎和总苞两部分,是从抽薹大蒜中抽出的花茎,无论是星级酒店,还是街头巷尾的小饭  相似文献   

18.
<正> 1、大蒜种植面积持续增加。受大蒜和蒜薹市场购销价格及出口贸易的影响,特别是近年大蒜市场购销情况总体看好(仅2002年贮藏大蒜企业多数经营效益亏损,但蒜农收入没减),蒜薹收购价多数年份(1998、2000、2001年)偏高,调动了农民种蒜积极性,促使全国大蒜种植面积一  相似文献   

19.
正近年来,麒麟区早熟蒜"马尾蒜"现象发生较严重,造成蒜薹、蒜头产量、品质下降,给蒜农带来很大经济损失。"马尾蒜"实质是大蒜退化中的再生长现象,也称二次生长现象。大蒜生长到一定时期,鳞芽开始分化,叶片退化,鳞芽逐渐形成蒜瓣,退化鳞芽外的鳞片干枯,形成蒜瓣的外皮,这是大蒜正常生长的一般规律。如果大蒜在蒜薹露出的同时,蒜薹周围随之长出一圈细长的丛生小蒜叶,一般是5~7个小叶围着蒜薹长出,状如马尾,故称"马尾蒜"。这些小叶是大蒜侧芽在形成蒜瓣过程中,不经  相似文献   

20.
不同行株距配置对大蒜产量和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大蒜品种‘金乡紫皮’为材料,采用裂区试验设计,研究不同行株距种植对大蒜产量及农艺学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等行距(20 cm+20 cm)种植相比,宽窄行(10 cm+30 cm,两小行内错位种植)栽培增加了小区内大蒜植株的叶宽和假茎粗,蒜薹和鳞茎产量也显著提高;3种株距下,随着株距的加大,叶宽、假茎粗、蒜薹性状(薹长、薹粗、单薹重)和鳞茎性状(鳞茎横径、单头重)均增加,而蒜薹和鳞茎小区产量下降,虽然在9 cm株距时蒜薹和鳞茎小区产量较高,但蒜薹较细、较短,鳞茎较小,商品性差;在同样行距种植条件下,株距越小,蒜薹和鳞茎的产量越高,但单株蒜薹和鳞茎质量也越差。本试验条件下,宽窄行(10 cm+30 cm,两小行内错位种植)种植、11 cm株距为大蒜最优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