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2017—2019年洛阳市7个国控空气质量监测站的大气颗粒物PM_(10)、PM_(2.5)的质量浓度监测数据,研究洛阳市城区大气颗粒物浓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及气象因素对其的影响。结果表明,2017—2019年洛阳市城区环境空气污染总体状况呈先降后增的趋势,其中,2018年空气质量整体状况最好,重度及以上的污染天数占全年有效天数的比例最低;2019年污染总天数相较于2017年减少10 d,但相较于2018年增加31 d;空气质量整体情况PM_(10)和PM_(2.5)浓度月均值变化基本一致,浓度变化均呈U形分布;PM_(10)和PM_(2.5)质量浓度变化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冬季其质量浓度最高,春季和秋季次之,夏季最低;各国控站点的PM_(10)、PM_(2.5)质量浓度同样显示冬季高,春、秋季次之,夏季低,大气污染状况整体呈西北高、东南低的分布特征;气象因子分析表明,ρ(PM2.5)、ρ(PM10)与温度均呈显著负相关;相对湿度与PM10的质量浓度呈负相关,但与PM2.5的质量浓度呈正相关,在相对湿度为60%~70%时,PM2.5的质量浓度较大;PM_(10)、PM_(2.5)的质量浓度在风向为南风、东南偏南风、西南偏南风、西南偏西风时较小。2017—2019年洛阳市空气污染状况变化与地形、气象条件、城市化建设均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利用2017年1月1日至2020年5月30日PM2.5、PM10大气颗粒污染物质量浓度逐时监测数据,分析了大气颗粒污染物与气温、降水、相对湿度和风速风向等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PM2.5和PM10颗粒物质量浓度与 日平均气温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关系,10℃以下颗粒物浓度随着气温的上升而升高,而10℃以上随着气温的逐渐升...  相似文献   

3.
根据重庆市2014年1月-12月大气空气质量指数(AQI)以及大气首要污染物PM2.5,PM10,CO,SO2,NO2和O3等相关数据,分析了重庆市大气污染物浓度的变化特征,并结合月平均降水量、平均气温、日照时数、平均相对湿度、平均风速和平均气压等气象数据,运用相关分析法,研究气象要素对重庆市大气污染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AQI和PM2.5,PM10质量浓度变化在月尺度上呈明显的“U”型变化,表现为两端高中间低的态势;季节变化尺度上,冬季最高,夏季最低,即夏季空气质量最好,冬季空气污染最严重;PM2.5和PM10质量浓度显著相关,相关系数达0.99,PM2.5对PM10贡献较大,两者质量浓度的比值达0.80.PM2.5和PM10质量浓度与平均相对湿度正相关,主要是因为相对湿度越大越有利于颗粒物的形成;与...  相似文献   

4.
利用滁州市2015年1月至2017年5月逐日大气污染物数据及对应的气象观测资料,分析滁州市空气污染状况及其与气象要素的关系并建立基于气象要素的空气质量预报模型。结果表明,该地区空气污染物以细颗粒物PM2.5为主,主要出现在冬、春季,其次为O_3,主要出现在夏季;该地区出现中度以上污染时,上游西北来向的污染输送起重要作用,风速、降水与空气质量指数(AQI)及各类污染物浓度呈显著负相关,气温与PM10、PM2.5、NO_2、CO呈显著负相关,与O_3呈显著正相关,日照时数和相对湿度与颗粒物PM10、PM2.5浓度呈显著正相关;基于气象要素的预报模型对AQI及PM2.5、PM10和O_3的浓度预测效果优良,能满足日常的业务需求,对NO2的预报效果相对较差,标准化平均误差(NME)超过了30%,且对NO_2浓度有一定程度高估。  相似文献   

5.
游览高峰期千岛湖森林公园大气颗粒物浓度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千岛湖森林公园大气颗粒物浓度变化特征,选择游客游览高峰期5月、10月晴朗天,对3类游憩地12个监测点的大气颗粒物(TSP、PM10、PM2.5、PM1.0)浓度、气象因子等数据进行采集分析。研究了园内大气颗粒物浓度日变化规律、不同类型游憩地变化规律及大气颗粒物浓度变化与气象因子、游客游览行为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5月、10月千岛湖国家森林公园均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大粒径颗粒物浓度呈早晚高,中午低的"V"字型,小粒径大气颗粒物浓度(PM2.5和PM1.0)呈"L"字形;2)以3类游憩地划分,大气颗粒物浓度从低到高的区域依次为游憩林地、临水休憩地、观景台;3)海拔、温度、气压、湿度对不同粒径的颗粒物影响较大;4)千岛湖森林公园内大气颗粒物浓度与游客游览活动关系密切,特别是对大粒径(TSP和PM10)颗粒物的增加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6.
利用吉林市空气质量监测小时数据资料和常规气象资料,对吉林地区2017年5月5—7日一次沙城暴天气中PM10和PM2.5变化进行了分析和比对。结果表明:5—7日沙尘暴天气过程中,AQI的主要贡献者是PM10。这表明在沙尘暴天气里,沙尘颗粒是一种重要的大气污染源,对大气中可吸入颗粒PM10的浓度产生很大的影响;5月6日沙尘暴天气PM10质量浓度呈单峰值趋势,PM2.5质量浓度呈双峰值趋势;PM10质量浓度和PM2.5质量浓度变化与风速、湿度等气象要素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在这场沙尘暴中所带来的沙尘颗粒是一种重要的大气污染源,对大气中可吸入颗粒PM10的浓度产生很大的影响,PM2.5质量浓度是次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安庆市2007~2013年大气污染物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安庆市2007~2013年空气污染日值资料为基础,分析了3种大气污染物(PM10、SO2、NO2)不同时间尺度的变化特征,并结合安庆市地面气象日观测资料,研究了污染物浓度与气象因子的变化关系。结果表明:2007~2013年,安庆市首要大气污染物为PM10,3种主要大气污染物的载荷顺序为PM10(82.77μg/m3)SO2(47.61μg/m3)NO2(33.95μg/m3);冬季和春季大气污染物浓度较高,夏季最低;相关分析表明风、降水、气温和湿度等是与安庆大气污染物浓度呈显著线性相关的气象因子。  相似文献   

8.
选择森林植被盖度存在明显差异的信阳市中心城区-近郊区-远郊区分别设立监测点开展大气颗粒物污染同步定位观测,比较分析了3个监测点TSP、PM10、PM2.5和PM1等4种粒径颗粒物质量浓度日变化和季节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3个监测点4种颗粒物质量浓度日变化特征基本一致,峰值和最低值出现的时间基本同步。上午颗粒物污染比下午严重。3个监测点的颗粒物污染均表现为夏季最轻,秋季次之,冬季污染最严重。森林植被具有强大的削减PM2.5等颗粒物污染的功能,监测点颗粒物质量浓度与森林植被盖度呈负相关。在日变化和季节变化中,森林植被盖度最高的生态站监测点4种颗粒物质量浓度均明显低于其他2个监测点;同样,森林植被盖度较高的浉河景观带监测点4种颗粒物质量浓度均明显低于缺林少绿的体彩广场监测点。影响颗粒物污染的主要气象因子是气温和气压。PM2.5等4种颗粒物质量浓度与日均气温均呈极显著负相关,与日均气压均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以安庆市20072013年空气污染日值资料为基础,分析了3种大气污染物(PM10、SO2、NO2)不同时间尺度的变化特征,并结合安庆市地面气象日观测资料,研究了污染物浓度与气象因子的变化关系。结果表明:20072013年空气污染日值资料为基础,分析了3种大气污染物(PM10、SO2、NO2)不同时间尺度的变化特征,并结合安庆市地面气象日观测资料,研究了污染物浓度与气象因子的变化关系。结果表明:20072013年,安庆市首要大气污染物为PM10,3种主要大气污染物的载荷顺序为PM10(82.77μg/m3)>SO2(47.61μg/m3)>NO2(33.95μg/m3);冬季和春季大气污染物浓度较高,夏季最低;相关分析表明风、降水、气温和湿度等是与安庆大气污染物浓度呈显著线性相关的气象因子。  相似文献   

10.
以重庆缙云山为例,对4种典型林分(毛竹林、阔叶林、针叶林、苦竹林)夏季和秋季PM2.5进行观测,并选取典型天气,对不同粒径颗粒物(TSP、PM10、PM2.5和PM1)进行检测,研究西南地区典型林分PM2.5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选取典型天气类型,研究其大气颗粒物浓度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PM2.5质量浓度秋季高于夏季,不同林分夏季颗粒物浓度差异不显著,秋季苦竹林明显高于其他3种林分。PM2.5质量浓度日变化趋势为上午>中午>晚上,4种林分2个时段PM2.5下降规律在夏季有较大不同,秋季有较高的一致性。4种典型天气条件下,“雨后晴天”颗粒物浓度最低,尤其是细颗粒物。说明降雨对颗粒物的消减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伏旱天”颗粒物浓度显著高于其他3种典型天气。不同天气条件对毛竹林细颗粒物、针叶林4种粒径颗粒物和苦竹林4种颗粒物浓度的影响差异均显著。“雨后晴天”和“连续晴天”对阔叶林4种粒径颗粒物影响差异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11.
2006年9~10月常德市太阳山大气中PM10气溶胶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常德市太阳山大气成分站GRIMM-180颗粒物监测仪2006年9~10月PM10质量浓度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得出非降水天气下质量浓度日变化呈双峰分布。主要影响因子为人类生产活动直接产生和排放的气溶胶以及影响气溶胶扩散的气象条件大气湍流,非降水有雾天气质量浓度明显比无雾天气偏高;降水天气过程对大气中气溶胶有明显湿清除作用;对比常德市环境监测站PM10观测采样资料,两者具有很高的相关性,常德市环境监测站的PM10浓度要略高于太阳山大气成分站,说明太阳山受到人为影响更弱一些,具有更加充分的区域代表性。  相似文献   

12.
秋季毛竹林空气颗粒物浓度与气象因子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森林内空气悬浮颗粒物浓度的状况直接反映城市森林对空气颗粒物的净化功能,城市森林空气质量的好坏关系到人们的身体健康状况,本研究对秋季福州旗山森林公园的毛竹林内空气颗粒物浓度日变化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毛竹林内颗粒物浓度总体日变化趋势呈"W"形,即15:00和19:00出现2个高峰、9:00和17:00出现2个低谷;不同粒径颗粒物浓度日变化均无显著差异,细颗粒物浓度的日变化不及粗颗粒物浓度的日变化敏感,且出现高峰的时间较粗颗粒物滞后;林内颗粒物主要由PM10和PM2.5组成,且PM10与PM2.5的变化趋势受颗粒物浓度的变化的影响较大;气象因子和天气条件对颗粒物浓度(特别是粗颗粒物)的影响较大,颗粒物的浓度与相对湿度成正相关关系,与温度、风速、光照等均成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选用营口市气象观测站采集的PM2.5质量浓度数据和能见度数据,分析2015—2017年秋、冬季PM2.5的变化特征及其与能见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营口地区冬季PM2.5浓度较秋季偏高,PM2.5浓度从9月开始增高,12月达到最大值,随后开始降低;秋、冬季PM2.5的日变化特征大致相同,夜间偏高且趋于稳定,白天较低,7:00—8:00开始下降,于14:00—15:00达到最低值,随后逐渐升高。PM2.5浓度和能见度之间成负相关,在不同相对湿度下能见度和PM2.5浓度相关性较好,相对湿度为70%~80%时相关性最好。  相似文献   

14.
周德平  齐颖  甘露林  高杰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5):8034-8036
利用近3年长春市环境监测资料与同期的气象资料,统计分析了长春市主要污染物PM10的季节演变特征,并对PM10浓度与平均气温、降水量、相对湿度、能见度、平均风速和气压6个气象要素的统计相关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3年中PM10年均浓度没有明显起伏,均在0.097~0.100mg/m^3;PM10浓度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冬季采暖期最高,春季沙尘期次之,夏季降雨期最低;3年中PM10污染以II级为主,占87.7%;PM10污染较重的当天,往往会伴随出现雾、烟幕、大风、沙尘等天气现象;PM10浓度与平均气温、降水量、能见度和平均风速呈显著负相关;与相对湿度和气压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哈尔滨供暖期间PM25污染状况及其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方法]针对北方城市哈尔滨冬季供暖期和非供暖期PM25和PM10的浓度变化特征以及供暖期间PM2.5浓度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2014年全年空气质量在二级以上达标的天数为244d,未这标天数占33%;供暖期PM2 5和PM10的质量浓度显著高于非供暖期,平均值分别是非供暖期的3.34和2.49倍,且11月份浓度值达到最高;供暖期间的首要污染物质为PM2.5,非供暖期间首要污染物质为PM10;供暖期间PM2.5在PM10中的比重也高于非供暖期;PM25质量浓度与日均气温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日最大能见度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与日均气压、日均风速和总辐射存在不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与日均湿度、总云量存在不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结论]该研究为空气质量预报、大气污染防治和农业生产技术更新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济南市近年酸雨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8~2012年济南市酸雨观测资料、探空资料和大气监测资料,分析了济南市酸雨的年、季变化特征,同时研究了酸性降水与气象条件和大气污染物的关系。统计资料证明:近5年济南市的酸雨无论从频率还是从强度上都呈现减弱趋势。降水pH值秋季最低,夏季最高;酸雨频率秋季最高,冬季最低。分析得出,影响济南市酸雨的主要大气污染物是PM10和SO2;在偏东风影响下,酸雨污染严重;酸雨的发生也会受逆温影响,降水前1 d及当天均出现逆温时,酸雨出现频率最高;随着降水量的增加,pH值逐渐降低,中雨时酸雨频率最高;另外,雾和轻雾也容易导致酸雨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西安市采暖期PM2.5污染状况及其与气象因子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凯  张承中  周变红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0):9603-9605
对采暖期与非采暖期PM2.5和PM10的浓度变化特征以及采暖期PM2.5浓度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采暖期PM2.5和PM10的质量浓度显著高于非采暖期,平均是非采暖期的1.85和1.46倍,采暖期PM2.5在PM10中的比重也高于非采暖期。PM2.5浓度同时受几种气象因素的影响,与辐射量、气压和能见度呈负相关,与相对湿度和总云量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8.
城市森林内空气悬浮颗粒物浓度的状况直接反应城市森林对空气颗粒物的净化功能,城市森林空气质量的好坏关系到人们的身体健康状况.本文以福州旗山森林公园内竹林为例,对其内秋季空气颗粒物浓度日变化进行了观测,结果表明:①竹林内4种粒径颗粒物浓度日变化曲线均呈“W”形,15:00和19:00出现全天的两个高峰;9:00和17:00出现全天的两个低谷.②方差分析显示:不同粒径颗粒物浓度日变化均没有显著性差异.细颗粒物浓度的日变化不如粗颗粒物浓度的日变化敏感,且出现高峰期的时间较粗颗粒物滞后.③从不同粒径颗粒物所占的比例来看:颗粒物主要由PM10和PM2.5组成;并且PM10与PM2.5的变化趋势受颗粒物浓度的变化影响较大.④气象因素和天气条件对颗粒物浓度(特别是粗颗粒物浓度)的影响较大;颗粒物浓度与相对湿度呈正相关,与温度、风速、光照均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四平市雾霾天气发生时大气颗粒物污染特征。[方法]于2016年3月1日—4月20日对四平市大气颗粒物PM2.5、PM10和气体污染物进行采样,分析采样期间3次污染事件发生时大气颗粒物粒径分布特征,比较颗粒物与相关气体污染物的相关性,并对其来源进行分析。[结果]在3次污染事件中,PM10的平均浓度为339.9μg/m3,是采样期间的3.0倍,是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的2.0倍;在污染事件1(3月28日)和2(3月31日)发生时,PM2.5浓度也相应升高,分别是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的1.2倍和1.4倍。污染事件1和污染事件2中,在粒径0.56~1.00μm时颗粒物质量浓度出现峰值,而污染事件3(4月8日)并无相应的峰值出现。[结论]该研究为四平市大气污染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石家庄近年来重污染天气频发,其中主要的空气污染物为颗粒物.基于2013和2014年1~6月PM10和PM25浓度水平、日变规律及PM25/PM10的变化情况,阐述了石家庄大气颗粒物污染的年度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14年上半年PM10、PM2.5的日平均浓度均值分别为257、145 μg/m3,相较于2013年分别下降了22.4%和14.7%,达标天数占总观测天数的比值明显提高,表明石家庄地区采取的大气颗粒物减排措施已初见成效.通过对石家庄大气颗粒物污染状况的系统分析,为该地区颗粒物污染控制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