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巨尾桉尾叶桉无性系造林对比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叙述了巨尾按2个无性系及其亲本之一的尾叶桉1个无性系、尾叶按实生苗造林在桂中的生长情况。对3.5年生林分生长情况初步分析结果表明,该两树种基本能适应桂中肥力低下、干旱的立地条件生长,其中以巨尾桉BH115号无性系表现最好,而未经选优的巨尾桉(无号)无性系表现最差,说明了杂交种巨尾按子代与其亲本之一的尾叶桉子代之间并无绝对的生长优势,应在选优过程中优胜劣汰。  相似文献   

2.
对巨桉与柳桉、邓恩桉22个组合杂种子代测定林适应性和生长性状、耐寒性状及其遗传变异规律进行分析表明,杂种桉子代成活率、保存率和耐寒指数差异极显著,树高、胸径、单株材积差异显著。耐寒指数和树高受中等偏强遗传力控制,胸径、单株材积受中等偏弱遗传力控制;变异系数材积胸径树高。以7年生保存率、树高、胸径、单株材积和4年生耐寒指数为选择指标,初选3个优良组合及10个优良单株杂种桉,优良组合平均单株材积比对照巨桉增长9. 76%~20. 41%,耐寒指数比对照柳桉高0. 31;优良单株耐寒指数均为5,平均单株材积0. 34947 m3,比对照平均值增长110. 31%。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云南省一平浪蓝桉实生种子园的子代测定林进行初期评价。该子代测定采用α-循环设计,21个重复,每个重复有18个不完全区组,每个区组分为15个小区,每小区2株树。全部270个家系均为自由授粉的半同胞家系,按来源分为3个类型(原产地天然林、云南地方品种和种子园),11个地区。调查和分析的数据包括造林后2年时的树高、胸径、冠幅、干形、抗寒性和存活率等性状。分析结果如下:1. 不同的类型在生长表现上存在显著差异,来自种子园的类型为最好。2. 自不同地区的蓝桉在各性状上都表现出显著差异。在生长表现上,来自维克多利亚东部、西部和各种子园的子代比其它地区的好。云南当地蓝桉子代的耐寒性和两年时的保存率为最好,在生长、干形和抗病方面与塔斯马尼亚东部和南部的蓝桉子代表现相似。采用两株小区,明显比单株小区降低小区缺失率,提高分析的可靠性。表3参7。  相似文献   

4.
巨桉子代测定林与引种改良策略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王琦  王豁然 《林业科学》1996,32(6):500-508
在福建省华安县建立的巨桉子代测定林,包含代表全分布区的150个自由受粉家系。对树高、胸径、枝角和木材基本密度进行研究的结果表明,生长性状在家系间存在着极显著的遗传差异,木材基本密度在种源间和家系间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韦塔桉与大花序桉在粤中地区的生长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韦塔桉6个种源和大花序桉4个种源进行生长与形质性状分析,结果表明:韦塔桉种源各年度生长性状在种源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形质性状差异不显著。大花序桉除早期树高生长外,其他性状的年度生长指标在种源间并无明显差异,干形在种源间存在显著差异,分枝性状差异不显著。韦塔桉种源17835生长表现最好,其平均树高、胸径和单株材积分别达到15.01m、15.03cm和0.1133m3,是平均值的115.82%、116.78%和153.94%。大花序桉种源9901生长表现最好,其平均树高、胸径和单株材积分别达到10.88m、12.95cm和0.0617m3,是平均值的106.35%、106.15%和117.97%。韦塔桉与同地区尾叶桉相比无显著差异,可在本地区作为重要的速生桉属树种育种资源;大花序桉作为珍贵实木用材树种发展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6.
巨桉,柳按种源试验及其生长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巨桉13个种源,柳桉14个种源的试验林为研究材料,对生长在海拔100m,贫瘠山地上的5年生幼林进行分析,并对树种间和种源间的生长差异进行比较。结果表明:(1)在树种水平上,柳桉的生长适应 ,生长速率臁通直度,径高比等方面均比巨桉好,只是在下高不及巨,但树种间差异,除抗寒性特别明显外,其余均洋显著。(2)树种内的不同地理种源之间,树高,胸长和材积生长差异、巨桉和柳桉在幼林3年生时均达显著或极显著异  相似文献   

7.
《林业资源管理》2016,(5):107-111
对9个不同种源的巨桉进行了桉树枝瘿姬小蜂自然侵害后的受害情况、生长性状和干形调查,结果表明:不同种源的受害程度不同,其中,种源南非1/SAG-TER1受害最为严重,种源南非6/SAG-URO受害最轻;不同种源的生长性状表现出显著差异,种源南非6/SAG-URO的树高、胸径、冠幅等指标均最大,且与种源16892和17907有显著差异;不同种源间巨桉树干通直度、圆满度无显著差异,分枝状况有细微的差异,分枝角度有显著差异。相关性分析表明:不同种源巨桉生长性状和干形性状之间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幼林树高与受桉树枝瘿姬小蜂侵害状况之间呈显著负相关。通过对不同种源的巨桉进行综合分析评价,种源南非6/SAG-URO的抗性最优,可以作为后续抗性选育的优良种源。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估Resistograph钻刺法间接测定尾叶桉×细叶桉木材密度的可靠性,检测杂交亲本对子代表型的效应以及生长与木材密度的相关,评选速生、优质的尾细桉杂种。[方法]基于10株尾叶桉与10株细叶桉不完全析因交配产生的56个杂交组合的7.5年生试验林,利用79株分析容积法与Resistograph钻刺法测定的木材密度的相关,通过方差分析检测亲本对杂种生长和木材密度的效应,结合多重比较和独立淘汰法进行材积和木材密度的联合选择。[结果]容积法与Resistograph钻刺法测定的木材密度的表型相关系数为0.52(P0.001),遗传相关系数为0.55(P0.05);树高、胸径及材积的母本间和父本间均呈极显著差异(P0.001或0.01),但母本×父本互作的效应不显著;对钻刺木材密度,父本间呈极显著差异(P0.001),母本×父本互作显著(P0.05),但母本间差异不显著;树高、胸径和材积间的表型相关和遗传相关均极显著(P0.001),其与钻刺木材密度的表型相关极显著(P0.001),但遗传相关不显著;评选出速生、木材密度较高的杂交组合14个、单株17株。[结论]Resistograph钻刺法是一种间接测定尾细桉木材密度的简便、经济和可靠的方法;母本和父本选择以及母本与父本的组配对培育速生、材质优良的尾细桉杂种均较重要;尾细桉生长与木材密度的遗传相关不显著,需要对这两类性状分别进行选择;评选的尾细桉杂交组合和单株为培育速生、优质的桉树良种提供了有用的材料。  相似文献   

9.
对巨桉种子园10个自由授粉子代及巨桉与邓恩桉、柳桉10个杂交子代的测定林进行生长性状、抗逆性状和形质性状及其遗传变异分析,结果表明:参试桉树在树高、胸径、材积生长性状上存在极显著差异,耐寒指数存在显著差异;抗风和干形、分枝指数无显著差异。以5 a生单株材积、胸径和4 a生耐寒指标选出4个优良家系,平均树高、胸径、单株材积分别为13.2 m、15.3 cm、0.128 14 m~3,年均生长量分别为2.61 m、3.06 cm、0.025 63 m~3,遗传增益分别为4.42%、15.55%、33.48%;平均耐寒指数为4.75。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3个时间节点桉杂种亲本特点和评价子代生长及形质指标的变化,选择不同时间节点的优良家系/单株。【方法】利用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家系/单株坐标综合法,分析连山林场测定林112杂种家系和2个对照无性系在3个时间节点的性状变化,评价树种、家系及单株的性状变化及差异。【结果】各个节点不同性状在杂种家系、家系与区组交互效应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以11年生平均单株蓄积加1或2倍标准差为选择指标筛选生长优良家系,分别20个和3个家系入选,入选家系与5年生时不同;不同林龄生长性状存在相关关系,干形与生长性状均存在极显著相关,早期耐寒性与3年生生长存在极显著相关;以11年生生长和形质指标进行坐标综合法家系分类,优、中和差各有22、68和22个家系入选,其中22个优良家系中以尾叶桉、邓恩桉和巨桉为母本分别有14、5和3个家系,优良家系以巨桉和赤桉为父本分别8和4个;杂种家系单株选择中小于DH3229最优单株得分值(0.203 2)的共有46株,其中54号尾巨桉家系有3株入选,另有9个家系各有2株入选,入选46株优树分属10个家系,其中7个家系属于巨桉子代。【结论】通过性状选择可以获得不同时间节点下...  相似文献   

11.
细叶桉不同立地种源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细叶桉25个地理种源进行了2批不同立地种源试验,对4-6年生幼林生长表现和适应性,运用指数分析法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强轩桉种源间各怀状差异,山地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平地片除第2批材积差异显著外,其余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
尾叶桉,巨尾桉木材密度及木材抽提物含量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广西东门林场的2.5年生尾叶桉和巨尾桉的候选优树取样测定分析发现,两个树种和树间的木材密度及木材抽提物含量均存在显著差异。材南均匀度方面,来自巴西阿拉克鲁兹公司的高度选择改良的无性系杂交种子园的巨尾桉的材质均匀度远锭高于未经选择改良的尾叶桉,说明亲本的材质选育是成功有效的,尾叶桉不同单优树之间材性差异巨大,具有很大的改良潜力,相关回归分析还发现木材密度、木材抽提物含量及树木生长率间缺乏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3.
桉属树种与种源、家系比较试验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9个桉属树种,其中8个种泊来自原产地,7个家系和7个杂种后代来自国内次生资源进行混合比较,5年生评价结果表明:树种、种源、家系呈极显著差异;尾叶桉及其两个种源、尾巨桉杂交种细叶桉的13544种源适合本试验区戒严和格短轮伐期经营,可获得适应性和生长指标平均值超过平均水平35%的选择效应。其中最优为14534号尾叶桉种源,5年生单株材积0.050.61m^3/株(89.03m^3/hm^2)。种子采  相似文献   

14.
桉树速生、耐寒性的育种对冷凉地区的桉树人工林发展意义重大.通过对57个尾叶桉×细叶桉种间杂种的生长和耐寒性的联合选择研究表明:对4年生树高、胸径和材积,母本和父本间的差异达0.01或0.05显著水平,而母本×父本互作不显著;对2.5年生耐寒性,母本、父本和母本×父本互作均差异显著;结合生长和耐寒性表现,评选出11个优良杂种和12株优良杂种单株.  相似文献   

15.
对尾叶桉39个子代生长性状、形质性状进行差异分析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各性状历年观测数据在家系子代间差异均极显著,家系遗传力大于单株遗传力,生长性状间表型、遗传和环境相关紧密,分枝与各生长性状呈紧密的正相关.4.5年生时生长最好的No.33号家系子代的单株材积达0.048 17 m3,是最差子代No.36号的179.53%,是群体均值的127.40%.共有31个家系子代生长表现优于两个对照.运用指数选择法对家系进行多性状综合选择,选出4个优良家系和6个生长慢、形质差的家系.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尾叶桉与赤桉杂种F1材质性状的遗传参数估算及其分析,为桉树杂交育种材性改良亲本选配和交配设计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尾叶桉与赤桉6×6正反析因交配杂种F1测定林为材料,并以相应亲本自由授粉的半同胞子代作对照。9年生时,对各小区的杂种和家系(5株小区,6次重复)选取2株平均木,在胸高1. 3 m处沿南北向钻取木芯,共984个,测定木材基本密度、纤维长、纤维宽和纤维长宽比,利用ASReml-R估算4个材质指标的特殊配合力、杂种优势、父母本单株狭义遗传力、遗传相关和表型相关系数。[结果]表明:尾叶桉与赤桉正反交的杂种木材基本密度优于对照,呈明显的杂种优势;反交组合杂种其木材基本密度优于正交组合杂种,正交组合杂种的纤维特性优于反交组合的;在正交组合杂种中,木材基本密度、纤维长和纤维长宽比的母本效应低于父本效应;而反交组合杂种中,4个材质指标的母本效应均高于父本效应。木材基本密度和纤维特性指标受中至低遗传控制。正反交组合杂种中,除纤维长宽比外,其余3个材质指标的显性效应大于加性效应。对于遗传相关,杂种的木材基本密度与纤维宽呈极显著的负相关,与纤维长宽比呈极显著的正相关,与纤维长呈不显著负相关,纤维长与纤维宽呈显著正相关。对于表型相关,除纤维宽与纤维长宽比呈不显著正相关外,其余性状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结论]尾叶桉与赤桉杂种的材质性状遗传差异因亲本和交配方式而异,表明通过种间杂交和正向选择进行材质性状的遗传改良具有潜力。  相似文献   

17.
尾叶桉与细叶桉8个种源生长性状与保存率的差异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种源间除高径比外各性状的差异极显著,种源层次各性状遗传力为43.25%~88.14%,单株层次各性状遗传力为16.00%~65.01%;树高、胸径、材积等生长性状间呈紧密的正相关,保存率与生长性状的相关不显著。3、5年生时尾叶桉14532种源和细叶桉13541种源在各自的树种中生长最优,平均单株材积分别这0.09636m^2时0.04516m^3。经综合评价,细叶桉13541、13544和尾叶桉14532、14531为优良种源。估算了参试种源各个性状的育种值。  相似文献   

18.
在桉树种子园的后代测定林内,从蓝桉和直干桉中各抽3个家系,分别在立地条件不同的区组中按径阶等距抽样,每家系32株。经分析发现,纤维长度的变异为样品内>家系内>家系间。蓝桉纤维长度差异在径级和家系间均达到0.05水平,直干桉则不显著。区组间,两个树种的纤维长度差异都不显著。在立地条件好的区组中纤维长度与生长性状显著相关,立地条件差的区组却不密切。但以全部样本按树种分析,纤维长度与树高、胸径等生长性状都呈显著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19.
对尾叶桉×细叶桉5个杂种组合的181个无性系扦插生根和生长性状的研究表明:每穗根数、每穗最长根长和生根率3个扦插生根性状,杂种组合间和杂种组合内无性系间的差异均达0.01显著水平;46个月生树高、胸径和单株材积3个生长性状,杂种组合间差异不显著,杂种组合内无性系间的差异达0.01显著水平.无性系扦插生根性状和生长性状的广义遗传力介于0.32(每穗最长根长) ~ 0.94(生根率)之间,表明各性状受中等到高等程度的遗传控制.无性系扦插生根性状平均值与生长性状平均值的表型相关均不显著.无性系各生长性状在13、18、46个月生之间的年年相关均达到0.01显著水平,表明在较早生长期进行无性系选择具有一定的可行性.本研究初选出易扦插、速生的尾细桉杂种无性系24个,无性系间单株材积株间变异系数为13.87%~68.55%,无性系内变异可能与母株年龄效应、位置效应和立地环境条件等C-效应因子有关.对桉树杂交育种而言,杂交制种后直接进行育苗、扦插和无性系试验是一条快捷有效的无性系培育途径.  相似文献   

20.
收集邓恩桉全天然分布区种源及其家系进行引种试验,以酷热严寒等极端天气的抗逆性表现,评估其对气候的适应性;采取多点试验联合分析法,回归分析各处理所有地区的生长信息,评估其对不同立地环境的适应性,建立起各种源、家系的生长模型。各种源性状优良,种源间差异不显著,整个天然分布区均为优良种源区;选出最佳种源地12个;优良家系46个,平均34.16 m3·hm-2·yr-1,径高比≥1:90、个体变异≤15%,木材材质好、造纸得浆率49%;家系间差异极显著,优良家系的遗传增益显著大于最佳种源;选优良单株250株,其中68株3年生时始花。区组间差异极显著,大多数种源、家系与地区的交互作用极显著,回归系数大,对生长环境敏感,要有好的立地条件才能发挥其速生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