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9 毫秒
1.
宋成舜  翟文侠  汤进华  杨旺舟  董捷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1):2498-2500,2502
利用1983~2003年土地统计资料,运用数理统计分析方法,选取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相关模型,对湖南南县20年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和水域占主导地位,土地利用率和垦殖率高。②土地利用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耕地、牧草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林地和未利用地所占比例有所减小,园地、交通用地、水域所占比例有所增加。③土地利用变化速度较快,年均变化率为0.57%,反映南县土地利用受人类活动影响强烈。园地的变化速度最大,其次是牧草地和林地,再次是水域、未利用地、交通用地和耕地,而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变化最小。④土地利用程度较高,土地利用程度变化率小于零,全县土地利用处于调整期。⑤人类活动对景观格局有较为明显的影响,土地利用/覆盖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呈下降趋势,优势度指数则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2.
湘西洛塔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遥感解析数据,依据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模型和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的变化分析,研究了湘西洛塔地区不同时期土地利用的变化。结果表明:该地区林地面积和水域面积比重偏小,灌木面积和草地面积比重偏大;在土地利用变化速度方面,密灌、裸土草地、灌丛处于增长阶段,灌丛草地处于下降阶段,其余的变化不明显,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呈下降的趋势;在土地利用变化程度方面,土地利用整体呈衰退的趋势;在土地利用空间格局方面,多样性和均匀度整体呈增加的趋势,优势度呈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借助于GIS技术,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出发,以沿海的电白县为例,按照土地利用类型进行景观格局划分,并通过其指数的变化对局地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005—2009年电白县沿海滩涂沼泽面积明显增加,水域大幅度减少,其余也有一定量的增减。土地利用斑块数目增加,分维数和分离度呈增加趋势,多样性和均匀度均呈下降趋势,景观格局的空间异质性下降,优势度有所增大,破碎度增加,人类活动对景观格局的干扰程度较大。  相似文献   

4.
应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3期TM影像(19891、996、2005)进行解译判读,获取北京西北地区的土地利用数据.同时应用土地利用时空演变模型、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和景观生态学方法,从景观格局的角度定量分析1989—2005年间区域景观过程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近16年来耕地、沙荒地和未利用地的面积明显减少,而城市及建筑用地和林地的面积在连续增加;各景观组分间的转移过程频繁,其中耕地斑块向城市及建筑用地斑块的转移数量最大,沙荒地向林地的转变最为明显;1989—1996年间的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率较1996—2005年间的大,变化集中表现在西北城郊过渡区域;各景观类型的平均斑块形状趋于简单,景观多样性、均匀度指数和破碎度指数呈现增加趋势,而优势度指数在逐渐减小;城市及建筑用地的不断扩张,林地景观平均斑块面积持续减小,并呈现破碎化,是土地利用变化的景观生态过程响应.要实现区域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景观生态功能的良性发挥,须注重土地利用格局优化,维护景观生态过程与格局的连续性.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西北内陆干旱地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特征,以塔里木河流域为例,选取2009—2015年的土地利用数据,分析了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土地利用程度变化及土地利用结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2009—2015年塔里木河流域建设用地、耕地和其他农用地面积呈增长趋势,园地、林地、草地、水域、未利用地面积持续下降;土地利用综合指数呈增长趋势,土地利用的集约化程度逐渐提高,但总体水平较低;土地利用结构有序性和结构性稳步增长,其中阿克苏地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喀什地区土地利用结构有序性和优势度较低,而和田地区和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土地利用程度较低,保持有序状态。  相似文献   

6.
《山西农业科学》2016,(2):255-259
内蒙古地区属于生态环境脆弱区,其土地覆被变化的研究对于全球环境变化有重要意义。为了解内蒙古地区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时空变化特征,以2001,2005,2010年3期遥感影像为基础,利用ArcGIS 10.0和FRAGSTATS 4.0软件,对研究区2001—2010年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内蒙古景观要素类型以草地、未利用地和耕地为主;2001—2010年草地和建设用地面积增加,耕地、林地、未利用地和水域面积持续减少;建设用地的动态变化幅度最大,林地最小;草地、耕地和未利用地转换频繁;研究区多样性指数从1.304下降到1.204,均匀度指数从0.728下降到0.627,优势度指数从0.598上升到0.614,景观异质性降低。  相似文献   

7.
祁明亮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0):10814-10817,10836
根据1980、1995、2000年甘肃省土地利用数据,采用土地利用变化贡献率、动态度、斑块个数、多样性指数、优势度指数、均匀度指数等指标,研究甘肃省土地利用时空变化情况;并根据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生态服务价值当量因子表,对由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甘肃省生态服务价值进行定量评估和分析,确定不同时段的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引起的生态服务价值响应与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80~2000年甘肃土地利用变化总体表现为耕地、建筑面积呈增加趋势,其他土地利用类型均呈减少趋势;同期各生态系统类型服务价值均呈增长趋势,从总体变化特征看,基本与土地利用变化情况一致。  相似文献   

8.
通过目视解译获取了广东省南澳岛、达濠岛、横琴岛、高栏岛、上川岛、海陵岛和南三岛7个有居民海岛1990和2008年的土地利用数据,计算土地利用类型的分维度、分离度、破碎度、多样性、优势度和均匀度等景观指数。对比两个时期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建设用地和水域面积不断增加;耕地和林地面积不断减少。土地利用类型的分维度、分离度和破碎度主要受海岛地形、土地利用斑块的分布、数量和大小的控制,如林地分布主要在丘陵区,分布集中,斑块大,数量少,因此3个指数都相对较小。受人类开发活动的影响,土地利用有斑块破碎化和类型越来越丰富的趋势,土地类型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不断增加,优势度指数不断减少。  相似文献   

9.
采用浙江省1990-1999年土地利用现状的用地面积数据作为研究的基础数据与材料,运用景观生态学中有关结构数量分析的方法,进行研究区不同时期土地利用结构分异的定量分析,借助于种群生态学中生命表的分析方法进行不同时期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采用研究方法能较好反映研究区不同时期土地利用结构分异及其动态变化;(2)研究区土地利用的多样性指数、优势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的变化均是逐渐升高,到1990-1999年间的某一年达到最高值,然后逐步收敛,渐趋稳定,并做小幅度的上下振动,这表明浙江省土地利用结构渐趋稳定;(3)研究区从1990-1999年,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强度是林地>园地>牧草地>居民点与工矿用地>交通用地>耕地>水域>未利用地,从土地利用变化的整体上看,园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和水域面积的增加主要是通过开发未利用地来进行平衡,浙江省土地后备资源短缺的问题将越来越突出.  相似文献   

10.
区域土地利用结构的时间分异及其动态变化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浙江省1990-1999年土地利用现状的用地面积数据作为研究的基础数据与材料,运用景观生态学中有关结构数量分析的方法,进行研究区不同时期土地利用结构分异的定量分析,借助于种群生态学中生命表的分析方法进行不同时期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采用研究方法能较好反映研究区不同时期土地利用结构分异及其动态变化;(2)研究区土地利用的多样性指数、优势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的变化均是逐渐升高,到1990-1999年间的某一年达到最高值,然后逐步收敛,渐趋稳定,并做小幅度的上下振动,这表明浙江省土地利用结构渐趋稳定;(3)研究区从1990-1999年,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强度是林地>园地>牧草地>居民点与工矿用地>交通用地>耕地>水域>未利用地,从土地利用变化的整体上看,园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和水域面积的增加主要是通过开发未利用地来进行平衡,浙江省土地后备资源短缺的问题将越来越突出。  相似文献   

11.
引进土地利用的动态度和土地利用覆盖的景观格局指数,重点揭示1996~2004年张掖市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化程度、时空差异及土地利用/覆盖的空间格局变化.结果表明:土地利用类型以牧草地、林地和未利用土地为主;建设用地和林地增幅显著,而耕地和牧草地数量呈下降趋势.从时间序列看,张掖市各区土地利用/覆盖的复杂度和均匀度指数增大,而优势度指数减少,指数变化以山丹县和民乐县为最大,表明张掖市各地区总体上看土地利用/覆盖破碎化程度在加强,尤以山丹县和民乐县强度大.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塔里木河上游典型绿洲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特征,为塔里木河上游合理规划绿洲土地资源利用、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及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为全球变化及陆表过程模拟提供有价值的小尺度空间信息数据。【方法】基于RS和GIS技术,以位于塔里木河上游的阿克苏绿洲为研究对象,以1990,2002,2008,2017年4期遥感影像为数据源,系统分析了研究区4个时期6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及其景观格局演变。【结果】1990-2017年阿克苏绿洲耕地和建设用地面积逐年增加,草地和未利用地面积逐年递减,林地面积呈先减少后增加趋势,水域面积呈先增加后减少趋势。土地利用类型单一动态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建设用地耕地林地未利用地水域草地。1990-2017年,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均呈现不同程度的相互转化,其中耕地面积增幅最大,且主要由林地和草地转化而来;建设用地增幅次之,主要由未利用地转化而来。通过空间重心转移分析发现,重心迁移距离依次为耕地、林地、未利用地、草地、建设用地、水域。1990-2017年,阿克苏绿洲斑块个数、斑块密度、边缘密度、景观形状指数、蔓延度指数、香农均匀度指数总体呈下降趋势;聚合度指数、最大斑块指数、香农多样性指数总体则呈上升趋势。【结论】1990-2017年阿克苏绿洲耕地和建设用地面积呈增加趋势,其中耕地面积增幅最大且重心迁移距离最大,其他土地利用类型趋势与之相反;总体而言阿克苏绿洲景观格局的破碎化程度降低。  相似文献   

13.
以2000至2015年四期的遥感解译数据为基础,运用土地利用程度模型、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多样性、均匀度模型分析研究了泾源县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的变化状况,采用主成分分析法从自然、社会经济、政策等方面进行驱动力分析。结果表明:2000—2015年间泾源县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显著,其中耕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减少,而林地、草地、水域以及建设用地面积增加;泾源县不同时段的土地利用变化速率差异较大,其中2000—2005年土地利用程度明显下降,研究区域土地利用程度由222.26降至219.23,表明土地受人类活动的影响程度降低。而土地利用程度变化量与变化率均小于0,说明土地利用处于衰退期;从土地利用多样性来看,研究区土地利用结构多样化水平逐年降低,土地利用结构较为单一;从景观均匀度指数来看,景观均匀度呈下降趋势,表明研究区土地利用结构复杂化程度逐年降低,整体水平较低;从影响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的驱动力来看,气温、降水量和地形对泾源县土地利用变化有重要的影响,而区域经济发展、人口数量、产业结构及政策法规是影响泾源县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该文基于宝鸡市2009—2014年土地利用变化调查数据,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和土地利用强度指数方法,分析了宝鸡市2009—2014年土地利用的速率和程度的变化趋势,为宝鸡市土地利用科学布局及合理规划提供决策和支持。结果表明:(1)土地利用动态度变化趋势为: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和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的动态度减少,而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和未利用地的动态度增加,其中,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动态度增加最快,而园地动态度减少最快。(2)宝鸡市土地利用利用强度指数呈波动变化趋势,且各年土地利用强度指数都大于平均值200。  相似文献   

15.
大余县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变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遥感技术与G IS技术,对遥感解译得到的大余县1990、2000年2期土地利用数据,在空间图形库系统支持下,从数量及空间变化两个方面对其进行分析,以及通过景观空间格局特征指标、空间转化类型及强度等,分析该区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变化。结果表明:研究时段内,耕地、林地和水域面积减少,草地和城乡建设用地面积增加;景观多样性指数、破碎度指数和斑块伸长指数上升,同期景观优势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下降;土地利用空间变化内在过程基本以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建设用地间相互转化为主导。  相似文献   

16.
龙里县为贵州省重点开发区,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影响,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及土壤侵蚀发生了明显变化。以龙里县为研究区域,利用2002年、2009年和2015年3期Landsat遥感影像数据为信息源,运用GIS、RS技术和景观生态学研究方法,利用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SLE)分析了龙里县2002—2015年景观格局动态变化与土壤侵蚀。结果表明:(1)林地、草地和建设用地呈增长趋势,耕地和未利用地呈减少趋势,水域呈平衡状态保持相对不变;(2)斑块数量、斑块密度呈递增趋势,平均斑块呈减少趋势,形状指数、周长面积分维数呈先下降后增加的变化,蔓延度指数、聚集度指数、香浓多样性指数、香浓均匀度指数呈总体上升;(3)土壤侵蚀面积由449. 79 km~2减少为405. 22 km~2,其中微度侵蚀和中度侵蚀呈上升趋势,轻度侵蚀呈下降趋势,强烈侵蚀、极强烈侵蚀和剧烈侵蚀呈先增加后减少趋势。  相似文献   

17.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用地演变加速,由此引起的区域土地利用外部扩展与内部结构重组引起学者们的高度关注。以河南省为例,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空间分析、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信息熵和土地利用均衡度,对其2006—2016年期间城市用地演变时空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2006—2016年,除对外交通用地、特殊用地、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面积略有下降外,其他功能性用地面积均呈增加趋势。(2)2006—2016年土地利用信息熵为0.58左右,2006—2011年均衡度为0.26左右,2012—2016年为0.28,说明河南省土地利用的均质度不断提升。(3)2006—2016年,河南省人均用地面积异质性较大,符合国家标准要求的地级市比例偏低。  相似文献   

18.
韩锦涛  李素清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3):3155-3157
利用山西省娄烦县1995~2004年土地利用数据和2004年数字化土地现状图,采用GIS技术与景观生态分析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该县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动态变化和景观空间格局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耕地、牧草地和水域呈持续下降趋势,建设用地、工矿和交通用地呈上升趋势。各景观要素的破碎化趋势是面积越大,破碎度越大,优势度减小,主要的干扰因素是人类活动。分离度指数在一定尺度上是交通和工矿业用地最大,耕地、林地、牧草地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9.
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基于Landsat MSS和TM影像数据,应用RS、GIS软件和景观生态学方法,以拜泉县为例分析了1979~1990年、1990~2001年两个时段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拜泉县以农田和建设用地为主,林地大幅度增加,各土地利用类型相互转移,从1979年到2001年,农田面积减少了15.53%,林地、水体、草地、建设用地面积分别增加了710.71%、66.44%、13.73%和133.69%,土地利用率逐渐提高。运用分维数、优势度指数、破碎度指数、多样性指数等景观指数分析了拜泉县景观格局变化过程,斑块数总体呈增加趋势,表明景观整体上破碎化程度增加,这是因为人类对生态环境的干扰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20.
淮安市淮阴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及其生态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1996-2008年淮安市淮阴区土地利用变更数据,从景观多样性指数、景观优势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三个方面,定量分析了淮阴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特征,并对其引起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进行了计算.研究表明:1996-2008年,淮阴区土地利用景观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总体呈现下降趋势,优势度指数总体呈现增加态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减少了47.83×10~6元,土地生态风险指数增加了0.003 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