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正1寄生虫病1.1杯体虫病病鳅漂浮水面,游动吃力,状似缺氧浮头。鱼体发黑,仔细观察可见其鳃盖后缘略发红,鳍条残损。刺激鳃丝黏液分泌增加,鳃丝水肿充血,血窦数量明显增加,大量虫体寄生时,病鱼离群独游,不摄食,呼吸频率加快。该病是由杯体虫附着在泥鳅的皮肤、鳃上引起的寄生虫病。全国各养鳅地区都有发生,若大量寄生在体长1.5-2cm的鳅苗上,会造成鳅苗呼吸困难,严重时导致寄主死亡。该病一年四季均会发生,以5-8月较为普遍。  相似文献   

2.
为揭示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钩介幼虫寄生包囊的形成规律,选用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鲤Cyprinus carpio和二次寄生黄颡鱼P.fulvidraco 3种鱼鳃丝为寄主,对三角帆蚌钩介幼虫进行了寄生试验,分析了不同宿主对钩介幼虫发育的影响,并对钩介幼虫在3种宿主鱼鳃丝上形成包囊的时间、寄生数量、包囊形成位置进行了形态学观察和比较。结果表明:在水温(24±1)℃时,寄生于黄颡鱼鳃丝上的钩介幼虫第7天首次开始脱落稚蚌,第8天为脱落高峰期,直至第12天才从鱼体脱落完全;寄生于鲤鳃丝上的钩介幼虫在第4天就脱落完全且没有发现稚蚌。在扫描电镜下观察显示:三角帆蚌钩介幼虫首次寄生在黄颡鱼鳃丝基端3 h形成包囊,6 h幼虫在整片鳃丝形成包囊;三角帆蚌钩介幼虫在鲤鳃丝不能完全形成包囊;在二次寄生黄颡鱼鳃丝基端5 h形成包囊,8 h幼虫在整片鳃丝形成包囊,且三角帆蚌钩介幼虫首次寄生在黄颡鱼鳃上的寄生数量多于二次寄生黄颡鱼和鲤鳃上的寄生数量;三角帆蚌钩介幼虫主要寄生在鱼的鳃丝,很少寄生在鳃耙和鳃弓。  相似文献   

3.
【目的】明确引起四川省某养殖场镜鲤(Cyprinus carpio L.)鳃出现乳白色赘生物的病原,探讨其对鳃组织的病理损伤,为该病的诊断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集发病症状明显的鱼,对其进行剖检、病原学检测(细菌、真菌、寄生虫)和分子生物学鉴定;采集鳃组织,通过病理学观察分析其致病性。【结果】病鱼脾和肾组织均未分离到细菌;鳃丝压片可见真菌菌丝,孢囊压片可见大量寄生虫孢子,孢子内含有2个明显的“八”字形对称极囊,其形态与粘孢子虫类寄生虫形态特征相似。该孢囊的18S rRNA基因扩增序列(GenBank登录号:KT240127)与碘泡虫(Myxobolus)的18S rRNA序列同源性最高,达92%~97%;在系统发育树中,该孢囊与野鲤碘泡虫(Myxobolus koi)(GenBank登录号为FJ841887和KJ725077)聚为一族。组织病理学观察发现:野鲤碘泡虫以大孢囊的形式仅寄生于鳃弓和鳃丝,形成巨大的寄生虫孢囊,囊内包裹大量成熟孢子;鳃小片增生和坏死,可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表现为寄生虫性、增生性和坏死性鳃炎。【结论】野鲤碘泡虫为本次引起镜鲤鳃乳白色赘生物的病原。本研究首次...  相似文献   

4.
采用静水呼吸室法研究了三角帆蚌钩介幼虫寄生胁迫对黄颡鱼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并统计分析了被寄生状态下黄颡鱼的成活率和钩介幼虫最适寄生量。结果显示:对照组、正常寄生组和重度寄生组的黄颡鱼在钩介幼虫完全脱落后的成活率分别为100%、93.3%和50%;寄生胁迫对黄颡鱼耗氧率未产生显著影响(P0.05);钩介幼虫寄生胁迫使寄主鱼排氨率显著增加(P0.05),钩介幼虫寄生数量与排氨率的增加存在正相关性,与寄主鱼死亡率呈正相关关系;呼吸代谢O∶N显著降低,寄生组(B、C组)分别为29.64、27.22,接近以蛋白质和脂肪功能的比值24,未寄生组(A组)O∶N未出现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寄生蜂寄生率与寄主密度的依赖方式及其与寄生蜂搜寻选择寄主行为的关联,以斜纹夜蛾幼虫为寄主在大豆田进行了斑痣悬茧蜂野外释放-回收试验。结果表明:寄生率与寄主密度的依赖关系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存在一个密度阈值(≈8头.株-1),在低于此阈值的密度范围内,寄生率随密度增大而明显降低;高于此密度阈值时,寄生率保持约50%的水平。采用跨栏模型分析寄主体质量对寄生概率和过寄生程度的影响表明,寄生率随寄主体型(用体质量表示)增大而降低,但寄主体型大小对过寄生程度(用寄主体内的卵数表示)没有显著影响,过寄生率为23.9%。根据研究结果推测,斑痣悬茧蜂在大豆植株上对寄主幼虫的搜寻采取随机方式,在寄生健康寄主时依据寄主体型大小评价寄主,但在过寄生时并不依据寄主体型大小。  相似文献   

6.
对纸店镇狗寄生蠕虫区系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检出的5种虫体,有绦虫2种、线虫3种,其中旋毛形线虫为重要的人畜共患的寄生虫,感染率20%,食用狗肉必须严格进行旋毛虫检查;纸店镇狗体内寄生蠕虫绝大多数寄生于消化道(小肠),占检出蠕虫种数的80%,因而防治的重点应放在消化道寄生虫。对狗要定期驱虫,并有计划更换驱虫药物,预防产生抗药性。  相似文献   

7.
采用固定时间间隔扫描抽样观察法,在大透明罩内观察了被斑痣悬茧蜂寄生和未寄生甜菜夜蛾幼虫的活动、取食和栖境选择行为。结果表明:到寄主幼虫生长后期,被寄生幼虫的取食行为比例(3.74%)极显著低于未被寄生幼虫(15.71%),空间位移比例(8.19%)极显著低于未被寄生幼虫(32.04%),在植物叶正面的比例(47.00%)极显著高于未被寄生幼虫(24.27%),但在叶背面与未被寄生的寄主幼虫无显著差异。在植株的上部、中部和外部,两类寄主幼虫出现的比例直到幼虫生长后期才表现出显著差异。在植株上部和外部,被寄生的寄主幼虫出现的比例(分别为26.09%、5.89%)显著低于未被寄生幼虫(38.88%、17.50%),在植株中部则相反,被寄生幼虫出现的比例(63.57%)显著高于未被寄生幼虫(35.74%);然而在植株的下部,两类寄主幼虫只在幼虫生长前期表现出差异,被寄生的寄主幼虫出现的比例(5.50%)极显著低于未被寄生幼虫(21.96%)。  相似文献   

8.
首次报道了一种寄生于天然水体鲢、鳙鱼鳃部的中华湖蛭(Limnotrachelobdella sinensis)。2019—2022年,每年10月份后在部分水库鲢、鳙鱼鳃上发现少量幼虫感染,翌年4—6月为感染高峰,7月份后自行脱落消失。它吸食鱼鳃上的血液,严重影响鱼体生长及市场销售价格,给渔业生产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经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鉴定其为中华湖蛭。利用几种常用药物(敌百虫、川楝子、生石灰、硫酸铜)对中华湖蛭进行离体和在体(寄生在鲢鱼鳃上)的浸浴杀灭效果试验。离体试验结果表明,生石灰200 mg/L、川楝子400.00 mg/L、敌百虫4.00 mg/L浸浴1 h可以全部杀灭中华湖蛭;在体试验表明,400.00 mg/L川楝子、2.00 mg/L敌百虫、100.00 mg/L生石灰浸浴1 h后捞出至清水中暂养24 h观察,虫体全部死亡脱落而鲢鱼安全。  相似文献   

9.
瓢虫柄腹姬小蜂各虫态低温贮存和寄生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瓢虫柄腹姬小蜂Pediobius foveolatus(Crawford)不同虫态在5℃,8℃,11℃下,蜂卵和蜂幼不能贮存。蜂蛹在该温度范围内,随温度升高而羽化率上升,随贮存时间延长而羽化率下降。成蜂在8℃,11℃,14℃下贮存10 d,雌蜂的产卵能力、寄生幼虫数、寄生率与对照相比无显著差异。贮存18 d后,蜂的产卵能力明显下降,25 d后无寄生蜂羽出。随着寄主密度的提高,每头雌蜂对寄主的寄生数没有明显变化,在相同的寄主密度条件下,寄生蜂单雌寄生数有随其自身密度增加而下降的趋势,但变量分析的结果表明,在各密度下的每雌寄生数没有显著差异,随着两者密度的增加,相互干扰作用越明显,寄生作用率下降。  相似文献   

10.
为了鉴定出一种寄生于松江鲈鱼(Trachidermus fasciatus)鳃表的车轮虫种类,采用显微镜活体观察的方法,并分别对车轮虫活体形态、运动状态进行了描述,结果表明虫体侧面观为帽状,口面和反口面均为圆形,虫体以反口面的附着盘吸附于鳃丝表面,离开鳃表时以反口面向前作螺旋式游动;采用吉姆萨染色法观察了车轮虫的细胞核形态,结果显示大核为马蹄形;采用统一特定法和定位描述法对于银法染色标本的附着盘结构进行了描述和测量,结果表明该虫齿沟略弯曲,外缘光滑,齿锥嵌合紧密,具锥突,齿棘光滑平直,末端圆钝,附着盘中央有1个近圆形颗粒,主要形态学特征统计数据为:虫体直径(48.68±3.93)μm、附着盘直径(38.61±2.68)μm、齿环直径(24.31±1.84)μm、齿体数21~26个、辐线数6~8根、口围绕度360°~380°.通过与其他几种车轮虫进行形态差异比较,鉴定出本种车轮虫为小袖车轮虫(Trichodina murmanica Poljansky).  相似文献   

11.
鱼类寄生虫病是目前水产养殖中发病率最高的疾病,因此深入研究鱼类寄生虫的种类及其及所致危害等对于预防和控制鱼类寄生虫病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对我国淡水鱼类寄生虫病的种类、防治方法进行了简单的归纳总结,又从肉眼观察、显微镜观察和分子免疫学等3个方面对鱼类寄生虫病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介绍,并对该领域未来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以体长(5.56±0.31)cm、体质量(2.67±0.40)g的麦瑞加拉鲮鱼幼鱼为试验动物,采用静水试验法,在水温28.1±0.6℃条件下,开展了氟虫腈、乐果对麦瑞加拉鲮鱼幼鱼的急性毒性研究。结果表明:氟虫腈对麦瑞加拉鲮鱼幼鱼24h、48h、72h、96h的半致死浓度分别为0.020mg/L(95%置信限[0.009,0.066])、0.017mg/L(95%置信限[0.007,0.064])、0.010mg/L(95%置信限[0.004,0.041])、0.004mg/L(95%置信限[0.002,0.017]);乐果对麦瑞加拉鲮鱼幼鱼24h、48h、72h、96h的半致死浓度分别为315.500mg/L(95%置信限[150.453,372.135])、142.233mg/L(95%置信限[64.565,190.985])、62.517mg/L(95%置信限[25.136,102.825])、28.708mg/L(95%置信限[12.759,46.174])。麦瑞加拉鲮鱼幼鱼对氟虫腈、乐果的96h安全质量浓度分别为0.0004mg/L、2.8708mg/L,2种农药的毒性大小为氟虫腈、乐果。最后,还就氟虫腈、乐果对麦瑞加拉鲮鱼幼鱼的急性致毒效应特征以及麦瑞加拉鲮鱼幼鱼对氟虫腈、乐果的安全浓度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3.
停止使用化学杀虫剂1年后,调查梅菜不同品种上小菜蛾寄生性天敌的寄生作用。结果表明,菜蛾绒茧蜂(Cotesia plutellae)在矮脚白梗仔、三联种上发生2个世代,高峰期分别为11月中下旬与1月上中旬,其平均寄生率分别为20.83%与31.73%、16.71%与22.63%。菜蛾啮小蜂(Oomyzus sokolowskii)在矮脚白梗仔、三联种上发生1代,高峰期为11月20日,寄生率分别达28.75%、26.00%。将寄生性天敌的作用合并,早中熟品种上寄生性天敌的作用比晚熟品种强。其中以矮脚白梗仔和大梗齐尾品种上的寄生作用最大,排除作用控制指数EIPC(Exclusive index of population control)分别为2.634 1和2.355 0,即如果排除寄生性天敌,小菜蛾将分别增长2.634 1倍、2.355 0倍。晚熟品种矮脚黒叶仔、陂(B)种上寄生作用较强,EIPC分别为1.639 9和1.589 4。  相似文献   

14.
麦鲮和赤眼鳟作为鳜鱼养殖配套饵料鱼适宜性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生物学的角度比较和评价麦鲮和赤眼鳟作为鳜鱼养殖配套饵料鱼的适宜性,探讨以赤眼鳟代替麦鲮养殖鳜鱼的可行性。结果表明,麦鲮和赤眼鳟食性相近,同属于低龄成熟的多次产卵类型鱼类,对盐度的适应性强,比鳜鱼具有更强的耐低氧能力;一年能进行三次人工繁殖,繁殖力强,易补充亲鱼,繁殖方式和设施与四大家鱼、鳜鱼相似,人工繁殖的效率极高。采用一次放足、分批捕捞的高密度养殖方式,群体产量高,养殖成本低。因此,两种鱼都具有优秀的饵料鱼属性。但在长江流域,赤眼鳟能弥补麦鲮不能自然越冬的缺陷,繁殖期和生长期更长,养殖产量更高,以赤眼鳟代替麦鲮养殖鳜鱼是可行的。这为鳜鱼的养殖,特别是反季节养殖开辟了新的饵料鱼途径,为改进鳜鱼的养殖方式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病例资料分析,根据植物传染性病害病原物的寄生性、寄主植物的感病性和环境条件变化对其发生的影响作用等,提出植物传染性病害发生型理论,初步将植物传染性病害的发生情况分为:1)强寄生性-寄主主导作用发生型;2)强寄生性-环境主导作用发生型;3)强寄生性-寄主与环境协同作用发生型;4)强寄生性-全期侵染作用发生型;5)强寄生性-系统侵染作用发生型;6)弱寄生性-伤口主导作用发生型;7)弱寄生性-环境主导作用发生型;8)弱寄生性-伤口与环境协同作用发生型;9)弱寄生性-寄主衰老或衰弱诱促作用发生型等9种类型.植物传染性病害发生型理论,从“植病三角”关系探讨和揭示了不同传染性病害发生的特点与规律,对做好病害发生的预测预报和制订有效防治措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6.
额尔齐斯河鲤鱼寄生虫的种类组成及寄生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研究额尔齐斯河(中国段)鲤鱼(Cyprinus carpio Linnaeus)寄生虫种类组成及寄生特性.[方法]按照鱼类寄生虫的常规调查及研究方法,于2009年4月至2010年1月分四季,对额尔齐斯河111尾鲤鱼进行剖检,分析其寄生虫的种类组成及其感染情况.[结果]共检出寄生虫8种,分别为伸展指环虫(Dactylogyrus extensus)、日本真双身虫(Eudiplozoon nipponicum,)、复口吸虫幼虫(Diplostomum larva sp.)、鲤蠢绦虫幼虫(Caryophyllaeus larva sp.)、线虫幼虫(Nematoda larva sp.)、泡吻棘头虫(Pomphorhynchus laevis sp.)、鳋(Ergasilidae larva sp.)、椭圆尾鲺(Argulus ellipticaudatus).隶属于4门、6纲、8目、8科、8属.[结论]伸展指环虫在夏季、秋季、冬季三季均有感染,感染率较高,Berge - Parker优势指数在群落中最大,为鲤鱼寄生虫群落中的优势种;泡吻棘头虫集中在春、夏季感染,感染率均大于10;,在春季的感染率最高;复口吸虫幼虫和鲤蠢绦虫幼虫都仅在一季发现,感染率和感染强度相对较高;日本真双身虫、线虫幼虫、鳋、椭圆尾鲺感染率和感染强度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17.
从湖北省32种植物上取受根结线虫(Meloidogyne spp.)危害的根和根围土壤64份样品,采用3种方法分离,经过筛选测定,获寄生能力较强的真菌2株,室内凹玻片和琼脂平板法测定结果表明,对卵的校正寄生率分别为78.04%和70.02%;室外盆栽测定的寄生率分别为72.37%和65.65%,供试卵有效孵化率为5.02%和8.32%,对照卵为100%。4%土重的棉籽壳真菌制剂能有效控制根结线虫第一代卵量,有效用量的10倍菌剂盆栽测定对植物均没有不良影响。因此该菌株是有希望的防治植物根结线虫病的真菌。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发现域研究中首次提出了密比系数和域比系数的概念,解决了在自然条件下同一寄主的各种寄生蜂发现域比较的问题。研究和探讨了稻纵卷叶螟各种寄生蜂发现域之间的数值比较及寄生蜂密度对发现域的影响,建立了AR-DR对数回归模型。  相似文献   

19.
保水剂对干旱胁迫下湿地松种子出苗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比较分析了几种保水剂不同质量浓度处理对湿地松(Pinus ellioti)种子萌发及出苗后高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保水剂处理对湿地松种子萌发均有一定促进作用,但不同种类保水剂间差异显著,正常浇水(W)、K、KD、SZ处理后种子萌发率要显著高于H和不施保水剂的干旱胁迫处理(NW)(P=0.03<5%);保水剂使用质量浓度间也存在极显著差异,W(1 000 g/L)、150 g/L、100 g/L、50 g/L处理显著高于10 g/L、NW(0)(P=0.003<1%)。此外,不同保水剂对种子出苗后高生长也有着明显促进作用,各处理间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000<1%),其中以W、K处理作用效果最好;不同的保水剂使用质量浓度间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002<1%),W(1 000 g/L)、150 g/L、100 g/L质量浓度处理后的苗高显著大于50 g/L、10 g/L和NW(0)。  相似文献   

20.
按照鱼类寄生虫的常规调查及研究方法,对额尔齐斯河(中国段)湖拟鲤(Rutilus rutilus lacustris Pallas)寄生虫的种类、感染情况、季节动态及优势寄生虫种的寄生情况进行调查。结果共发现6种寄生虫,分别为维氏指环虫(Dactylogyrus vistulae Prost)、西伯利亚副双身虫(Paradiplozoon homoion homoion Bychowsky et Nagibina)、双穴吸虫幼虫(Diplostomum sp.)、绦虫幼虫(Cestode sp.larva)、对盲囊线虫(Contracaecum sp.)和椭圆尾鲺(Ar-gulus ellipticaudatus Wang),隶属于3门,5纲,6目,6科,6属。春、夏、秋三季,均发现双穴吸虫幼虫,夏季及秋季的感染率高于春季;维氏指环虫春季的感染率高于夏季,而秋季没有检出;西伯利亚副双身虫、对盲囊线虫、绦虫幼虫和椭圆尾鲺仅在夏季发现,且感染率及感染强度均不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