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8 毫秒
1.
添加物对土壤中内燃机润滑油降解过程影响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寻求混入土壤中内燃机润滑油快速降解的途径,采用室内土壤试验方法模拟了不同土壤添加物对内燃机润滑油降解过程的影响。试验在一般土壤中混入5%内燃机润滑油模拟土壤污染情况,按不同处理方式组成A、B、C和D 4种试样,A试样为不加入内燃机润滑油和任何试剂及营养成分的空白试样,B试样在土壤中加入5%内燃机润滑油成为外观呈均匀状态的润滑油土壤混合物(以下简称油土),C试样在油土中加入12 g尿素和8 g过磷酸钙,D试样在油土中加入12 g尿素、8 g过磷酸钙和4 mL菌液。然后将试样在一定条件下放置,并定期测定和计算润滑油的降解量,得到土壤中润滑油降解率随时间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C试样经历36 d后内燃机润滑油的降解率达10.6%,比B试样的降解率提高35.9%;D试样经历27 d后润滑油的降解率可达13.9%,比B试样的降解率提高77.2%,比C试样的提高31.1%。总体而言,在被内燃机润滑油污染的土壤中添加一定量的尿素、过磷酸钙以及适宜的细菌,有利于加快土壤中内燃机润滑油的降解,但在一定时期内的降解率也是有限的。该文为润滑油快速降解提供途径。  相似文献   

2.
在环境监测和水处理过程中,许多指标需要通过细菌培养才能获得。细菌培养基作为细菌生长的主要基质,可为培养细菌提供必需的营养成分。在对细菌培养基中主要营养物质的代谢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论述了正交试验法、响应面试验法和均匀设计法等三种优化细菌培养基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3.
鉴于目前多数设计单位使用的横断面法手工计算坝体工程量的方法存在效率低、准确性不高等问题,结合工作实际,在假定坝体横断面均匀的前提下,提出了计算坝体工程量的新方法——三维计算法和微分法,详细介绍了三维计算法的计算原理与方法、微分法的具体应用及用三维计算法和微分法计算淤地坝坝体工程量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胡萝卜带式穿流干燥的均匀设计试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用胡萝卜对带式穿流干燥机的主要参数:风温、层厚、穿流风速、输送带线速度进行试验研究。使用了试验设计方法中新的方法—均匀设计,其特点是试验次数少,回归方程可靠度高,预测准确度高。确定热风温度75℃、物料层厚83 mm、风速1.0 m/s和线速500 mm/min可作为胡萝卜的带式穿流干燥机最佳参数组合。  相似文献   

5.
滴灌双向流流道灌水器水力特性分析   总被引:9,自引:9,他引:0  
滴灌双向流流道是一种新型滴灌灌水器流道。为了研究流道结构参数对水力特性的影响,分别以流态指数和流量系数为评价指标,取流道的9个主要结构参数为因素,采用均匀试验设计的方法,安排了12组试验方案。根据试验结果,应用多元回归计算方法,分别建立了流态指数和流量系数与9个结构参数之间的量化关系式,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999和0.998,同时还用另外一组结构参数的试验方案验证了建立的量化关系式。T检验结果显示,9个主要结构参数对流态指数的影响均较显著,而V字形挡水件的张角α对其影响最大;出口宽度a、八字形分水件张角β对流量系数的影响较显著,而出口宽度a对其影响最大,为双向流流道的设计提供了参考。初步研究表明双向流流道的流态指数在0.40~0.47之间,其水力性能优良,结构简单,有一定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旋转回归设计在农机试验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提出采用多因素旋转回归设计的方法进行农机优化设计和调整,并以S195柴油机为例,介绍了五因素二次正交旋转回归试验在农机优化调整中的具体应用,建立了该柴油机的功率、油耗随供油提前角、气门间隙、最高空转转速、喷油开启压力和气缸压缩压力而变化的数学模型,指出了内燃机调整应根据使用后技术状态变化情况而进行。  相似文献   

7.
地下滴灌灌水器水力要素试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为了研究灌水器流量变化规律,该文以灌水器工作压力、土壤容重和土壤初始含水率为试验因素,用混合水平均匀设计安排试验方案。应用研制的地下滴灌灌水器流量测试系统,用称重法来获得不同试验方案灌水器流量。根据试验数据,建立了地下滴灌灌水器流量计算经验公式。分析表明:在工作压力不变时,灌水器流量在灌水初期略大,而后减小并趋于恒定,这个变化过程仅1~2 min左右,可认为灌水器流量是不变的;在同一压力下,地下滴灌灌水器流量比地表滴灌减小5%~20%,压力越大,二者值越接近;影响地下滴灌灌水器流量的主要因素是灌水器工作压力,而土壤容重和土壤初始含水率对灌水器流量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8.
龙眼鲜果剥壳力学特性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该研究试验测定龙眼鲜果的力学特性。对龙眼鲜果的压缩试验结果表明,其抗挤压能力,在各方向上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可以将其简化为各向同性、厚度均匀的薄壳球体;基于薄壳理论的分析结果表明,采用一对法向集中力,有利于龙眼果壳的均匀破裂;在对果壳进行拉伸试验过程中发现,龙眼果实沿纵向和横向的结合力都大于蒂部,由此可以推断,采用对辊摩擦法可以实现龙眼鲜果壳的剥离,为设计龙眼鲜果剥壳去核机械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9.
拟定沿拖拉机橡胶钢筋履带长度上不均匀弯曲刚度的计算方法,是进行橡胶钢筋履带设计的基础。拖拉机橡胶钢筋履带弯曲刚度的传统计算方法是将橡胶钢筋履带作为橡胶和钢筋的均匀复合材料来进行计算的,这种计算方法误差较大。该文通过理论推导和试验验证的方法进行了研究,得出了橡胶钢筋履带设计参数与其弯曲刚度间的理论关系式;提出了在履带计算长度上换算不均匀弯曲刚度的方法,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能够很好地吻合。  相似文献   

10.
时频分析是单分量调频信号的最优分析工具,但是对于多分量线性调频信号存在比较严重干扰项的影响。为了抑制时频分布交叉项干扰,同时保持一定的时频聚集性,采用时频信息熵优化的方法,对时频分布中的参数进行了优化,给出了参数选择范围,仿真试验表明,该方法提高了时频分布中分辨率。研究结果应用于内燃机轴承磨损状态监测中,提取了故障特征,揭示了内燃机状态变化。  相似文献   

11.
柴油机多段燃油喷射可用来优化缸内燃烧以实现排放净化的目标。该文采用两段预喷和一段主喷组合的多段燃油喷射进行混合燃料D10(90%柴油+10%碳酸二甲酯)燃烧过程的研究。通过预喷相位可调但3段喷油之间相位间隔恒定、主喷持续时间可调但第1、2段预喷持续时间固定的喷油策略,实现在目标工况下精确的放热中心COHR(center of heat release)。当调整多段燃油喷射策略实现目标COHR以等步长推移时,柴油机的燃烧过程呈现如下特点:各工况的着火时刻均处于第2段预喷和主喷之间;从喷油时刻至着火时刻所经历的曲轴转角越来越小;着火时刻至放热中心所占用的曲轴转角则越来越大;缸内燃烧压力峰值出现位置与放热中心位置较为接近,相对缸内峰值压力出现位置,COHR不断后移且相距更远。与柴油相比,D10的滞燃期更长,其最大压升率也更高。由于易汽化的碳酸二甲酯促进了燃料混合及后续燃烧,从着火时刻到10%放热率及90%放热率对应时刻所占用曲轴转角均变小,说明碳酸二甲酯的加入有助燃烧的迅速进行。基于COHR为表征的燃烧特性分析,为碳酸二甲酯/柴油混合燃料的应用、多段燃油喷射调控燃烧过程及排放控制理论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2.
针对柴油机采用高压共轨系统带来标定与优化工作量显著增加的问题,基于Box-Behnken设计与响应面法对处于标定阶段的一款非道路用高压共轨柴油机进行了研究。以该柴油机设计点为例,在最大转矩转速1 600 r/min与额定功率转速2 600 r/min的全负荷工况下,选取主喷油量、预喷油量、主喷正时以及喷油压力4个标定变量为因子,在满足设计指标与相关约束的条件下进行了优化标定。试验结果表明:基于响应曲面法建立的柴油机各二阶响应面回归模型具有良好的准确性和预测能力,决定系数R2、调整决定系数R2 adj以及预测决定系数R2 pred均在0.92以上,试验值与预测值的最大偏差不超过3.07%;优化之后得出的标定变量组合使得该非道路用高压共轨柴油机的最大转矩达到200.7 N?m,额定功率达到40.1 k W,满足其设计指标,同时有效燃油消耗率、空燃比、最高气缸压力以及最高排气歧管气体温度均在许可的约束范围之内,表明将响应曲面法用于非道路用高压共轨柴油机设计点的优化标定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3.
高速电磁阀电磁力近似模型的构建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为提高高速电磁阀动态响应速度,采用近似模型方法,以建立电磁阀多物理场零维近似耦合模型,实现其性能高效预测及优化。首先创建了柴油机电控单体泵高速电磁阀电磁力有限元计算模型,并通过与试验对比验证了模型的精度。结合面中心复合设计、嵌套中心复合设计、最优拉丁超立方设计与二次多项式响应面模型、Kriging模型、径向基函数模型,构建了18组电磁力近似模型。分析了不同样本点集大小、试验设计方法及近似方法对近似模型精度的影响。得出近似模型的精度随着样本点集的增大并非呈现单调递增的关系;而最优拉丁超立方试验设计与Kriging模型、径向基函数模型具有良好的适应性。构建高速电磁阀工作气隙、驱动电流、线圈匝数、副磁极半径、衔铁厚度、衔铁半径等关键参数的电磁力近似模型最佳方案是最优拉丁方试验设计与Kriging模型的组合,样本点集大小为二次多项式响应面模型所需最少样本点数的1.5倍,模型复相关系数、平均绝对误差、均方根误差值分别为0.97、0.06、0.09。该研究为高速电磁阀多物理场零维近似耦合模型的建立及其优化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4.
基于OPTIMUS的柴油机配气正时及喷油提前角的优化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柴油机的配气正时与喷油提前角对其性能影响很大,最佳的匹配参数能够形成缸内良好的空燃比及较佳的燃烧效率,从而获得较高的动力性及较低的燃油消耗率。为得到不同工况下配气正时与喷油提前角的最佳组合,该文将增压直喷柴油机工作过程的SIMULINK仿真模型导入OPTIMUS多学科优化平台;以进气迟后角和排气提前角以及喷油提前角为优化设计变量,以柴油机的经济性和动力性为设计目标进行优化计算。额定工况下该发动机的优化结果是:进气迟后角为42°CA,排气提前角为60°CA,喷油提前角为16°CA。仿真和试验结果表明:模型设计合理准确,优化后柴油机动力性和经济性均有所改善,该研究可为柴油机的改进和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引导喷射燃烧改善单缸柴油机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针对单缸柴油发动机保有量大,应用范围广,而又普遍存在油耗、排污相对偏高的问题,结合单缸柴油机结构特点,在不改变原机结构的前提下,增设一套燃油喷射系统,增设的燃油喷射系统与原燃油供给系统配合,用机械控制方式代替高压电控喷射系统,实现引导喷射,促进柴油和空气的混合,提高混合气形成质量,改善燃烧过程,从而改善柴油机经济性和排放。试验结果表明,增设一套燃油喷射系统实现引导喷射,对节能、控制排放特别是噪音有效果。采用两个喷油泵分别向一个喷油器供油,实现引导喷射,对单缸柴油机有一定的适用性和推广价值,同时也为进一步研  相似文献   

16.
电控低压喷射小型汽油机燃烧与排放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168F汽油机为样机,采用自主开发的通用小型汽油机低压电控燃油喷射系统,按照美国EPA排放试验循环工况,对35 kPa、70 kPa和0.3 MPa喷射压力下发动机燃烧特性与排放特性进行试验研究。得出小型汽油机采用不同喷射压力喷油,可通过喷油脉宽控制使各工况点过量空气系数无明显差异,能实现以低排放为目标开环控制的电控低压喷射并能优化汽油机的综合性能。降低喷射压力,发动机标定工况缸内最大爆发压力略有降低,最大爆发压力对应曲轴转角推迟。随着喷射压力降低,燃烧持续期略有增加,缸内最高燃烧温度下降,CO排放值几乎保持不变,HC排放值呈上升趋势,NOX排放值则呈下降趋势,有效燃油消耗率略有增加。用喷油压力分别为35 kPa、70 kPa和0.3 MPa喷油,CO比排放分别为259.9、258.5和258.3 g/(kW·h);HC+NOX比排放分别为7.41、7.35和6.99 g/(kW·h)。相对于使用化油器供油的原机而言,电控样机整机动力性不变,排放和经济性能明显提高。采用35kPa 的低压电控喷射系统小型汽油机能满足美国 EPAⅢ排放法规限值要求,起动性能、运转稳定性明显改善,能降低整机电控系统的成本,可推动整个通用小型汽油机行业电控化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为使柴油机燃烧室设计走向系统化和正规化,提出了柴油机燃烧室系统设计的概念。通过对因子处理方法和响应分析方法的梳理总结了9种因子-响应组合方法,选取其中1个燃烧室设计方法进行方法展示。此方法以一款四气门直喷式柴油机作为研究对象,建立了缸内气体瞬态流动模型,以缸内气体流速和湍流动能作为评价标准,在压缩比基本保持不变的前提下,对比分析了缩口率分别为16.4%、6.1%、9.8%、9.8%且底面凸台形状不同的A、B、C、D 4种ω型燃烧室对缸内流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燃烧室几何结构对柴油机进气阶段和压缩阶段前期的缸内气流运动影响较小,对压缩阶段后期缸内气流运动影响显著。在上止点前后20°曲轴转角区段,底面凸台呈锥形的C型燃烧室的平均挤流速度、逆挤流速度比底面凸台呈球形的D型燃烧室分别高25.2%、26.4%;缩口率为16.4%的A型燃烧室内气体平均湍流动能比缩口率为9.8%的D型燃烧室高25.4%。与底面凸台呈椭球形的A型和呈球形的D型燃烧室相比,底面凸台呈45°锥形的B、C型燃烧室在湍流动能强度和逆挤流强度方面的保持性更好。该文研究结果可为柴油机燃烧室结构设计和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低散热直喷式柴油机应用植物油燃料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王忠 《农业工程学报》1998,14(3):193-196
介绍一种可燃用植物油的新型低散热直喷式柴油机,分析了低散热燃油系统对植物油的着火特性、燃烧过程的影响。试验表明,燃用菜籽油与燃用柴油对比,百公里油耗基本一致,标定工况对比,燃用柴油时比油耗g=226g/kW·h,燃用菜籽油时g=259g/kW·h,而排放NOx、HC、烟度均有降低。  相似文献   

19.
重型车用稀燃天然气发动机碳氢排放特性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为研究重型车用稀燃天然气发动机碳氢排放规律及影响因素,提供碳氢排放基础数据,提出控制稀燃天然气发动机碳氢排放的方法,该文利用对比试验的方法对进气总管单点混合增压中冷重型车用稀燃天然气发动机的燃烧特性及外特性、负荷特性碳氢排放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发动机在节气门全开的外特性工况运行时,随发动机转速从1000增加到2000r/min,以曲轴转角计算的速燃期从28°增加到41°;转速保持在2000r/min时,负荷从0到100%,速燃期从52°缩短到41°。外特性的甲烷性碳氢(CH4)排放比例较高,占总碳氢(totalhydrocarbon,THC)排放的95%以上;推迟点火提前角碳氢排放降低,外特性运行时点火提前角推迟6°,在转速1400~2000r/min范围内,THC排放降低了10.1%~15.4%,CH4排放降低了10.9%~16.5%。从空载到75%负荷率范围内,点火提前角推迟6°后,THC排放在不同负荷点降低的平均幅度为24%左右,CH4降低的平均幅度为33.1%左右。在转速1000~2000r/min范围内,随着发动机负荷的提高碳氢排放量增多。标定转速随负荷的增加CH4排放占THC排放的比例升高。该研究为增压中冷单点喷射车用稀燃天然气发动机的碳氢排放控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高性能低排放小型非道路柴油机的开发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以某小型非道路单缸直喷式柴油机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CAE与CFD优化设计技术,从燃烧系统多参数优化匹配与机械系统改进设计2个方面入手,进行高性能低排放小型非道路柴油机开发。利用Hydism与Fire等多维模拟软件,对燃油供给系统参数、燃烧室与进气涡流参数进行虚拟协同优化,分析三者对燃烧过程与排放性能的影响,并确定了优化方案;同时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对机体、缸盖及活塞等机械系统进行改进设计,提高整机的刚度强度及可靠性,有效降低机油耗。试验结果表明:最终优化方案与原机相比,燃油经济性与排放性能得到有效改善,CO、HC+NOx、PM排放分别减少了49%、58%、74%,燃油耗降低了6.9%,机油耗降低了59%,可满足EPA非道路柴油机第Ⅳ阶段法规限值,为高性能小型非道路柴油机开发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