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祁连山青海云杉林抚育更新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培育祁连山水源涵养林资源,对该林区青海云杉林抚育更新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影响青海云杉林天然更新的主导因素是水热条件及其时空组合和配比、林分郁闭度、林内地被物厚度和盖度以及放牧。更新迹地的管护是人工造林更新的关键环节,封山育林是促进天然更新和造林更新的重要手段和措施。森林抚育有利于培育后备资源,在抚育强度为8.5%~30%,抚育后林分郁闭度为0.5~0.6时能有效地促进天然更新。  相似文献   

2.
祁连山青海云杉天然林林隙更新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为了解决祁连山水源林区青海云杉天然林更新难的经营难题,该文根据实测数据对该地区青海云杉林隙天然更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祁连山水源林区青海云杉林隙中心区更新最好,林隙内次之,林隙外(林冠下)最差,林隙内更新幼树以林隙中心区为核心呈聚集分布;林隙内外光环境对青海云杉的天然更新有影响。提出了“单株择伐-小面积林隙 天然更新”促进青海云杉林天然更新的可行技术,为该区青海云杉水源林更新及经营模式构建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3.
东峡林区青海云杉天然更新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东峡林区天然更新情况的调查分析,作出该林区不同类型青海云杉林天然更新能力评价。其中云杉、桦树、山杨我林和灌木青海云杉林天然更新最好。草甸青海云杉林无天然更新能力。同时,林分郁闭度也是影响天然更新能力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本项调查是采用常规方法,按不同立地特征和林分类型,进行天然更新调查,通过1046块样地的更新效果分析,洮河林区云、冷杉天然更新中等和良好的占79%,更新效果较好。并从林地类型、森林类型、郁闭度、林龄、地形等方面,分析了天然更新的规律,找出了影响天然更新成败的关键因素,为合理经营森林,实现永续利用,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本文根据天山中东部林区择伐后云杉林(下称择伐林分)天然更新的调查资料,应用灰色系统理论中灰色局势决策的方法,对不同立地条件下,择伐林分中不同大小林窗的更新效果进行了分析研究,得出了选择适宜林窗更新立地因子的最优决策,以及林窗开敞度大小的最优选择。为寻求天山云杉择伐林分的合理经营,特别是采育方式的选定,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现阶段,在大通东峡林场森林植被结构组成上分布最广的植物群体为青海云杉,为此众多的青海云杉便构成了特殊的青海云杉林植物景观。本文以案例调查的模式,借助大通东峡林场青海云杉林作为研究对象,主要通过云杉林下天然更新特征、以及云杉林幼苗的特征调查,得出具体的调查数据,进而明确青海云杉林天然更新的基本模式,为更好地进行天然针叶林可持续经营管理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为了给辽西半干旱地区油松林的科学经营提供理论依据,采用标准地调查观测的方法,研究林况、地况因子对辽西半干旱地区油松人工林天然更新的影响。结果表明:对天然更新幼树株数影响较大的因子为微地形、林分郁闭度、坡向和土层厚度,对更新幼树生长影响较大的因子为林分郁闭度、灌木盖度和土层厚度。林分郁闭度为影响辽西地区油松天然更新的关键因子,郁闭度大于0.7时几乎没有更新幼树,郁闭度小于0.3时幼树分布不均匀;坡向与土层厚度构成了辽西油松人工林天然更新的主导立地因子,阳坡天然更新不能成功进行,适宜的立地条件是实现油松天然更新的前提;侵蚀沟对油松天然更新有着显著影响,侵蚀沟内更新幼树株数比正常坡面高160.2%;林下灌草有时也会对油松天然更新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现阶段,大通县东峡林场森林植被结构组成上分布最广的植物群体为青海云杉,其构成了特殊的青海云杉林植物景观。本文以案例调查的模式,以东峡林场青海云杉林作为研究对象,主要通过云杉林下天然更新特征以及云杉林幼苗的特征调查,得出具体的调查数据,进而明确青海云杉林天然更新的基本模式,以期为更好地进行天然针叶林可持续经营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祁连山水源涵养林组成结构及生长状况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祁连山水源涵养林受立地水热条件影响和自然、历史干扰,多世代演替林型共存,分布占祁连山三个垂直气候带,主要由干性灌丛林、青海云杉林、祁连圆柏林、湿性灌丛林四种类型,组成简单、结构单一,呈现高寒半干旱、半湿润气候特点;青海云杉林是祁连山水源涵养林的主体,相对其它森林类型其组成、层次结构复杂,生产力较高;干性灌丛林分布在立地条件较差的浅山地带,是祁连山水源涵养林的先锋林型;湿性灌丛林分布在山地森林草原带以上,是地带性顶极群落.  相似文献   

10.
通过白桦纯林和白桦-青海云杉混交林样地调查,对白桦林进行了林分组成分析,径级、树高分析,郁闭度分析和更新动态分析.结果表明,白桦林是一个不稳定的次生林型,在大片次生林中的白桦林种群天然更新幼苗贮备严重不足,天然更新困难,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衰退趋势.根据以上的分析,应该提议森林类型的多样化和人工再生林并且提高对它们的保护.  相似文献   

11.
祁连山西水林区主要森林类型土壤水文功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对祁连山西水林区5种主要森林类型的枯落物现存量及持水性能、土壤水分物理性质、蓄水性能、渗透性能以及土壤水分的动态变化进行定位观测分析基础上,对各森林类型土壤层的水文特征进行了综合比较。结果表明,青海云杉林和高山灌丛林地土壤水源涵养能力最强,低山灌丛林和祁连圆柏林次之,草地最差。加强对祁连山森林资源的保护,提高灌丛在当地林木植被资源中的比例,加强现有林分的结构调整与抚育管理,是提高当地森林植被系统涵养水源功能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文章对兴安落叶松林皆伐更新林、渐伐更新林及原始林天然更新特征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3种森林类型的天然更新数量及高度依次为渐伐更新林>皆伐更新林>原始林;3种森林类型天然更新分布格局均为聚集分布,但是聚集强度存在差异,聚集强度依次为原始林>渐伐更新林>皆伐更新林.在此基础上提出兴安落叶松林抚育经营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3.
白龙江林区森林资源的特点是:植物种类繁多,区系成分复杂;林分为冷、云杉纯林为本;成、过熟林面积占绝对优势;林分生长率低,自然枯损量高;林分分布不均匀,且以中等密度的林分为主、天然更新不良。针对这种情况,应制定科学的经营措施,加强更新造林、幼林抚育及病虫害防治工作,适地适树,加大管护森林资源的力度。  相似文献   

14.
本项试验研究,是用数学生态学的方法,研究云杉胸径与冠幅面积的相关关系,确定抚育间伐的强度。试验共设置固定标准地50块,临时标准地20块,调查样木4138株,通过统计分析得出,胸径与冠幅面积回归方程为C_w=0.213D~(1.2823)胸径与密度回归方程为N=-166+24513(1/D)并编制出云杉定量间伐标准表。79年春在5个林场设置了定量间伐试验地36块,分别采用1.0~0.6不同经营密度,经两年观察,28块抚育试验地的平均材积生长率为3.67%,大大超过未抚育林分平均生长率2.03%的55%,在不同经营密度试验中,还看出其中以0.8~0.7的轻度抚育间伐,其林分生长率最快,分别为1.0经营密度的2~2.5倍。另外据林分生态因子的调查分析,采用定量间伐可以改善林分的生态因子,随着经营密度的增加,林内温、湿、风、光、地温和土壤含水量均有逐渐降低的趋势。特别土壤含水量和空气湿度这两个主要因子,进行定量间伐后,都有较明显的增加现象。说明抚育间伐对森林的水源涵养作用将更为有利。此外,通过抚育还能使林分优良木由17%增加到30%,改善卫生状况,提高林木质量。初步肯定,定量间伐能够获得良好的经济效果和生物学效果,是一种科学的和简便的经营管理水源林的主要措施。随着间伐工作的发展,目前确定间伐强度的方法,逐步由定性间伐转入定量间伐。所谓定量间伐,是从数学生态学的角度出发,以林分各年龄阶段的生长发育数量为基础,确定各时期的间伐强度。这类方法一般是以单位面积保留株数来控制间伐强度。进行作业时,首先根据有关图表,查出应保留株数,确定适宜的间伐强度,然后参照林木分级的原则,选定间伐木,砍伐的数量受预定强度的限制。近年来有关定量间伐的研究工作,有了较大的进展,多采用数学分析、数理统计的方法,研究林分各调查因子生长量的变化规律和因子间的相关关系,并利用电子计算机解算回归方程,设计林分生长数学模式,用以解决各种林分生长预测和抚育间伐问题,使抚育间伐工作走向定向培育、科学管理的现代化轨道。根据国内报导,关于定量间伐的试验研究工作,多在人工林内进行,为了探索天然林实行定量间伐的途径,进一步解决永续经营模型问题,我们对祁连山林区云杉定量间伐,进行了初步研究。祁连山林区属于水源涵养林,它是河西商品粮基地水源补给的绿色水库。该林区树种单一,主要是青海云杉,呈片、块状纯林分布,适宜进行定量间伐的条件。多年来祁连山林区各林场,对云杉林的经营活动主要是抚育间伐,但是间伐强度如何确定?主要理论根据又是什么?始终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各场不抚育不行,抚育多少又有争论,所以至今仍沿用旧法各行其事。因此,为了提出一个科学的、合理的,简便的间伐强度标准,以便调整林分密度,改善林分环境,促进林木生长,提高林分质量和产量,达到充分发挥涵养水源的防护性能。另外生产上也迫切要求对祁连山云杉开展定量间伐的研究。本文仅就79~81年在这方面开展的工作,提出初步意见。  相似文献   

15.
基于灰色关联的火地塘林区锐齿栎林天然更新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研究锐齿栎的天然更新状况,采用典型样地调查法对火地塘林区锐齿栎的更新密度与频度进行了调查,并通过灰色关联法对影响锐齿栎林天然更新的环境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样地调查中以锐齿栎+油松林下更新状况最好,更新密度为8 812株.hm-2;其次是锐齿栎纯林,更新密度为5 960株.hm-2;锐齿栎+梾木林下更新密度最小,为5 750株.hm-2。(2)优势树种锐齿栎的更新状况明显优于其他树种,更新密度最高可达2 500株.hm-2,频度可达62%。(3)影响锐齿栎更新的11个环境因子关联度排序为:林分密度>针叶树株数>海拔>土壤容重>郁闭度>坡度>凋落物厚度>非毛管孔隙度>总孔隙度>土壤厚度>灌草盖度。其中可控制因子林分密度、针叶树株数在一定范围内可促进天然更新;郁闭度在70%~75%之间时,林下更新密度较大。因此,可通过调节这些因子促进锐齿栎林天然更新。  相似文献   

16.
根据绥棱林区红皮云杉人工林调查材料,编制出立地指数表和立地位质量数量化得分表,结合三十年来绥棱林区红皮云杉更新造林的实践经验归纳出立地类型分类表。认为红皮云杉适应性强,生态幅度大,适宜更新造林的地块多,是发展人工用材林的重要树种。在绥棱林区最适合营造红皮云杉的立地条件是:海拔高小于450米,坡向为半阳坡、阳坡及缓坡以上,中厚土层。软差的立地条件为:阴坡半阴坡、平地(≤5°),薄土层。  相似文献   

17.
青海高寒黄土区典型水源涵养林健康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青海高寒黄土区水源涵养林的健康状况直接影响到该地区退耕还林(草)工程生态效益的发挥。以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塔尔沟林场的青海云杉Picea crassifolia林,华北落叶松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林,白桦Betula platyphylla林,青海云杉-华北落叶松混交林以及青海云杉-白桦混交林等5种典型水源涵养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森林健康相关理论和专家咨询法,构建森林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权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最后根据综合指数法进行水源涵养林健康指数计算并分析比较。结果表明:青海云杉-白桦混交林为优质林,白桦林为健康林,青海云杉林和青海云杉-落叶松混交林为亚健康林,华北落叶松林为不健康林。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中,森林火险等级、叶面积指数和病虫害程度等3项指标的权重较大,依次为0.242 3,0.128 8和0.122 2,是影响森林健康的重要因子。总体上看,混交林健康程度优于纯林,阔叶林健康程度优于针叶林,青海云杉-白桦混交林是相对较好的水源涵养林树种配置模式。  相似文献   

18.
在样地调查的基础上,利用青海云杉胸径—材积的一元模型、青海云杉林蓄积—生物量模型、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法,对甘肃祁连山青海云杉林的蓄积量、生物量、碳储量以及影响青海云杉林碳储量的主要因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青海云杉林单位面积的蓄积量、生物量和碳储量平均值分别为223.445 4 m~3/hm~2、136.075 5 t/hm~2和96.186 4 t/hm~2;总生物量和碳储量分别达到2.59×107 t和1.52×107 t,其中中龄林和近熟林的生物量和碳储量分别占总量的42.581 8%和41.134 8%,而幼龄林仅占1.080 9%;影响森林植被碳储量的主要因子为环境水热状况,温度是影响祁连山森林植被碳储量最关键的因子。  相似文献   

19.
新疆的天山云杉林,由于自然地理条件限制,加之经营粗放,已出现采育失调局面.为了加速恢复森林,作者在阜康林区对天山云杉采伐迹地的更新问题作了10年的调查与定位研究.本文就历年研究中有成效的人工更新技术(包括迹地区划、更新要点、速生措施)作了简述.  相似文献   

20.
迭部林区每年采伐面积约1,700公顷,每年更新采伐迹地约1,400公顷,荒山造林约500公顷。大面积岷江冷杉林,青杄林,紫果云杉等原始森林采伐后,皆用粗皮云杉苗木更新造林。由于树种选择不当,冷杉林迹地人工云杉林保存率低且锈病严重,难以成林成材。这种采伐优良树种为建群种林分,更折不适生树种苗木或劣等树种苗木的“取优代劣”问题,在本区各林场普遍存在。迭部林区现有优良森林经营树种10余种,辅助树种10余种,珍稀造林树种5种。科学地区划森林经营造林树种,推广繁殖优良乡土树种,探索原始森林异域异居群的小区分居规律,营造团状混交林,优化后备森林资源,是发展迭部林区,保证青山常在,永续利用的必需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