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葡萄叶片中过氧化物酶同工酶与卷叶病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过氧化物酶活性测定结果表明:葡萄叶片中过氧化物酶活性与葡萄卷叶病有一定的关系。植株感病后,其体内过氧化物酶活性增强,其中抗病类型的过氧化物酶活性高于感病品种。同工酶谱分析表明:感病后,不同抗病品种的酶带数均增加,而感病品种各植株间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的变化与植株外部症状有差异,后期表现为病情越重,酶带数减少。  相似文献   

2.
过氧化物酶及其同工酶与柑桔对溃汤病抗性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健康柑桔叶片中,抗病类型品种的过氧化物酶活性明显高于感病类型品种;接种后抗病类型品种与感病类型品种的酶活性均明显升高,抗病类型品种酶活性增加的幅度及接种后1-5d酶活性平均值均明显高于感病类型品种。对于过氧化物酶及其风工酶,在健康植株中,抗病性最强的品种Pong柑同工酶谱同温州蜜柑、脐橙朋娜和华盛顿比较,主要多出Rf值为0.60、0.64两条同工酶带,而后几种柑桔品种的同工酶谱没有本质的区别;接种后,没有出现新的同工酶酶带。  相似文献   

3.
过氧化物酶及其同工酶与柑桔对溃疡病抗性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健康柑桔叶片中 ,抗病类型品种的过氧化物酶活性明显高于感病类型品种 ;接种后抗病类型品种与感病类型品种的酶活性均明显升高 ,抗病类型品种酶活性增加的幅度及接种后 1~ 5d酶活性平均值均明显高于感病类型品种。对于过氧化物酶及其同工酶 ,在健康植株中 ,抗病性最强的品种柑同工酶谱同温州蜜柑、脐橙朋娜和华盛顿比较 ,主要多出Rf值为 0 6 0、0 6 4两条同工酶带 ,而后几种柑桔品种的同工酶谱没有本质的区别 ;接种后 ,没有出现新的同工酶酶带。  相似文献   

4.
应用凝胶电泳技术,对六个大豆品种在花期测定了根系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和酯酶同工酶。结果表明:在品种间和品种内, 由于对根腐病感病程度不同,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发生显著变化,相对酶活性随抗性下降而增强,且酶带发生扩散现象。品种间酯酶同工酶差异甚微,但在同品种内不同程度的感病株上却有较大差异,感病严重的植株增加两条酶带。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对某些植物感病后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的变化进行了比较研究,供试植物有烟草、甘薯和枣。研究的病害有TMV、CMV、黑斑病、根腐病和丛枝病,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植物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谱不同;2.同一植物不同品种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特点不同;3.感病植株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的活性比未感病植株的强;4.同一烟草品种感染TMV、CMV后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酶谱不同;这种差异可以反应抗病性程度的不同;5.在所研究的植物中有一种趋势,即病情越重,酶带数越多。因此,同工酶的变化可以作为发现病情和评价品种抗病性的一种手段。  相似文献   

6.
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谱变异与黄瓜抗病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利用过氧化物酶活性水平,以及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谱变异筛选抗性品种和植株。结果表明品种未受病原菌侵入之前其过氧化物酶活性偏高,同工酶带数较低。受病原菌侵入后,同工酶酶带数基本不变,只是酶活量略有提高。  相似文献   

7.
三个水稻品种幼苗叶片过氧化物酶活性测定表明,感染白叶枯病的病叶过氧化物酶活性高于健叶,病叶与健叶之比分别为1.32,1.29和1.88。五个水稻品种成株期叶片过氧化物酶活性亦病叶高于健叶,以感病品种金刚30为最高。同一病叶上近病斑的叶片组织过氧化物酶活性高于远离病斑的叶片组织。 用凝胶圆盘电泳法测定水稻苗期植株叶片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酶谱的结果表明,感病品种酶带少于抗病品种。但是无论抗、感品种在接种白叶枯病菌后病叶的酶带与健叶一致,成株期测定的结果与苗期结果不一致。  相似文献   

8.
对小麦抗感白粉病品种苗期、成株期叶片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和酯酶同工酶进行比较测定。结果表明感病品种苗期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谱带数多于抗病品种;酯酶同工酶抗感品种无明显差异。成株期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带数抗感品种无明显差异,但个别酶带有所加强或减弱;感病品种的酯酶同工酶酶带数多于抗病品种。两种同工酶在苗期和成株期测定的酶谱类型均不一致。  相似文献   

9.
过氧化物酶与水稻抗瘟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4个对稻瘟菌(Pyricularia oryzae)抗感性不同的水稻品种为材料,研究了3叶期稻苗受稻瘟菌C13小种感染后叶片过氧化物酶活性变化和过氧化物酶同工酶(EC.1.11.17)。结果表明,接种后抗感品种过氧化物酶活性均增加。抗病品种接种后48h过氧化物酶活性增至最大,随后逐渐降低;接种早期感病品种过氧化物酶活性缓慢增加,96h后酶活性骤然持续升高;感病品种过氧化物酶活性始终高于抗病品种。过氧化物酶活性急剧上升的时期正好是被侵寄主细胞死亡、病斑快速扩展的时期。接种后抗感品种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的数量无差异,均含有24条酶带。感病品种同工酶10,11和20的活性比抗病品种的强。据此认为,接种后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增加仅仅是寄主对病原侵染损伤的反应,与抗瘟性呈负相关;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增加至少部分是同工酶10,11和20因病原侵染被激活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抗赤星病烟草CV85的总DNA用浸种法导入优质烤烟感病品种Nc89,当代筛选出具抗赤星病性质的变异植株,对其进行过氧化物酶活性和同工酶的测定分析,结果表明,该变异株较受休Nc89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谱带增加,原有谱带颜色加深,同时过氧化物酶活性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11.
12.
葡萄卷叶病对酿酒葡萄品种产量、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酿酒葡萄病株与健株在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经济产量、品质等方面的比较结果表明葡萄感染卷叶病后,其叶片中的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都明显低于健康品种,株产比对照减少近4倍左右,同时病株浆果含糖量偏低,而酸度上升,直接影响了酿酒葡萄的品质.  相似文献   

13.
葡萄扇叶病毒的ELISA检测技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是关于葡萄扇叶病毒ELISA检测技术的报告。采用L.pink的方法提纯病毒,制备了兔抗血清和小鼠腹水抗体,效价分别达1:51200和1:5×10 ̄6,特异性较强。经间接双抗体夹心ELISA检测GFV提纯病毒最低浓度为3ng/ml。对葡萄的根、幼叶和嫩茎抽提液检测结果一致,稀释倍数1:20。  相似文献   

14.
葡萄卷叶病(Grapevine leafroll disease)是葡萄上的一种重要的病毒病,现已研究表明,引起该病的病毒不止一种,目前国际上承认的已有5种(GLRaVI-III),其中葡萄卷叶伴随病毒III(GLRaV-III)是最主要的一种,它分布最广,造成的经济损失最大,而且也是这几种病毒中唯一具有自然介体的病毒.本文根据生产实际,系统阐述了目前关于葡萄卷叶病毒病原、检测和脱毒技术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5.
用叶片形态鉴别葡萄品种的探讨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相似文献   

16.
本文研究了不同抗病性葡萄叶片感染霜霉病菌后PO、PPO和PAL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感染霜霉病菌的葡萄品种三种酶活性在升高的速度和幅度上,其抗病和感病品种有显著的差异,与感病品种乍娜和红提相比,抗病品种赤霞珠三种酶活性不仅升高的速度快、幅度大,且高活性维持的时间长,亦表明葡萄品种间的抗性与这三种酶活性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低温胁迫对8种葡萄砧木根系细胞膜透性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不同程度低温胁迫条件下,利用电导率法对8种葡萄砧木根系细胞膜透性变化规律进行研究,并利用Logistic方程对8种葡萄砧木根系低温胁迫半致死温度进行了计算比较.结果表明:随着低温胁迫程度的加重,根段浸提液相对电导率呈“S”形曲线上升.根段浸提液的相对电导率值对低温胁迫程度的响应规律与Logistic方程拟合度较高,根据求算出的低温胁迫半致死温度,初步判定8种葡萄砧木品种根系的抗寒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贝达>5C> 1103P> S04 >5BB >520A> 110R> 140R.  相似文献   

18.
对北京地区三种主要葡萄栽培方式的叶幕微气候和植物水分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指出单篱架栽培方式整个叶幕叶片受光平均水平较高,叶片和果粒平均温度、单叶蒸腾速率亦较高;然而叶面积指数较小,造成单位土地面积上叶幕光能总截留量和总蒸腾量的降低。双篱架栽培方式叶幕微气候条件和叶片水分生理活性次于单篱架,但叶面积指数较大,叶幕外表受光面较大和叶幕总蒸腾水平较高。棚架栽培方式的叶面积指数居中,叶幕微气候条件平均水平次于单、双篱架,叶片的水分生理活性较小。对三种栽培方式的生产性能及其改良途径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对宁夏玉泉营地区葡萄圃内的50多个品种和砧木的卷叶病自然发病情况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在美洲种群、东亚种群中没有发现卷叶病症状;欧亚种群的品种卷叶病症状比例最高,且程度严重;具有欧亚血统的欧美杂种、欧山山葡萄杂种均有表现卷叶病的品种,但发病率、严重度低于欧亚种.欧亚种中,以鲜食品种为主的东方品种比以酿酒品种为主的西欧和黑海品种卷叶病发病率低.检测结果表明不同酿酒品种带毒率有差异.  相似文献   

20.
 自然条件和控制条件下的实验证明,由叶幕形式所调控的辐照日变化系统对葡萄净光合速率日变化类型产生很大影响。最大蒸腾条件下群体中葡萄叶片一天中的光合能力在上午最大,尔后叶肉CO#-2内阻升高,光合持续下降。所以叶幕上午最大限度的光能截留对提高光合产量发生最有效的作用。光合作用“午间低谷”现象的调控与光合作用代谢物质的反馈调节有关。最后,对各种光能截留面形式的叶幕在生产上的应用问题作了讨论,肯定了各种南北行向叶幕对于合理利用光能和提高群体光合产量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