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绿洲外围沙冬青群落多种群多规模格局特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乌兰布和沙漠东北缘黄灌区绿洲以及井灌区绿洲外围天然沙冬青群落为研究对象,采用Ver Hoef修正的多规模排序法和Dale提出的格局强度及多种群格局一致性指标等分析方法,分析两个群落内的多种群多规模格局、多规模格局内植物种的贡献率及其组合、格局强度以及格局一致性,探讨两种灌溉模式绿洲外围植被的空间分布格局特点、不同格局规模上植物种间关系,为该区人工防治荒漠化及植被恢复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黄灌区绿洲外围沙冬青群落格局规模较小,而井灌区绿洲外围沙冬青群落格局规模相对较大;两个群落都以多种群灌木格局为主;黄灌区绿洲外围沙冬青群落整体格局强度相对较大,但格局一致性却相对较低.而井灌区则正好相反,整体格局强度相对较小,但格局一致性却较高.  相似文献   

2.
应用多尺度排序法(multiscale ordination,简称为MSO),对乌兰布和沙漠东北缘黄河水与井水2种灌溉模式绿洲外围的半固定油蒿群落进行多种群格局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在黄灌区,油蒿不仅是群落的优势种(重要值为45.26%),而且对植被格局的贡献率也最高;83.84%的植被形成了油蒿单种群格局,且油蒿贡献率高达0.889 6。在井灌区,植物种对格局的贡献率与其在群落中的重要值明显不一致:油蒿是群落的优势种(重要值为47.41%),但在植被格局中的贡献率明显下降,只有15.54%的植被形成了以油蒿为主的格局;沙冬青、白刺却相反,它们在植被格局中的贡献率远远高于其在群落中的重要值。对比2区段的其它格局特点还发现:井灌区油蒿群落植被的斑块化现象更严重一些,并且油蒿斑块内的格局强度低于黄灌区。  相似文献   

3.
甘肃引黄灌区典型天然群落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甘肃引黄灌区典型天然植被群落调查,研究了主要种群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甘肃引黄灌区主要天然群落内典型的种群有猫头刺、白刺和油蒿;(2)3个不同种群立地条件和土壤特征差异显著,油蒿种群为固定沙丘,猫头刺种群为固定、半固定沙丘,白刺种群为半固定沙丘,其pH值和全盐量从高至低依次为:白刺、猫头刺、油蒿;(3)研究区共有植物种29种,隶属10个科26个属,其中灌木或小灌木5种,占植物种数的17.24%;(4)研究区植被整体表现出了结构简单,灌木层物种相对单一且数量较少,草本层物种相对丰富且数量较大的特征。  相似文献   

4.
基于野外调查资料,运用种群生态学数量分析方法,研究民勤绿洲荒漠过渡带固沙植被群落的空间分异规律。结果表明:(1)坝区固沙植被以沙拐枣(Calligonum mongolicum)-沙蒿(Artemisia desertorum)-沙米(Agriophyllum squarrosum)群丛为主,具有超旱生特征;泉山区固沙植被主要是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沙蒿-五星蒿(Bassia dasyphylla)群丛,以沙堆天然灌丛为主;湖区固沙植被以白刺-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猪毛菜(Salsola collina)群丛为主,以湿生耐盐碱植物种为主。(2)坝区固沙植被群落结构复杂程度最高;泉山区固沙植被群落的物种组成相似性较高。(3)坝区植物种总体上呈现显著正联结关系,泉山区和湖区植物种总体上呈现不显著负联结关系,种间联结性不强;坝区生态位宽度最大的植物种为沙拐枣,泉山区、湖区均为白刺。民勤绿洲荒漠过渡带固沙植被空间分异明显,未来区域植被管理应重视对乡土优势植物种的精准保护和恢复。  相似文献   

5.
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 Bobr.)和油蒿(Artemisia ordosica Krasch)是乌兰布和沙漠东北部人工绿洲边缘常见的植物种,从植物群落及个体特征对此2种天然植被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白刺群落和油蒿群落结构都比较简单,白刺群落环境优于油蒿群落;白刺的地上生物量显著高于油蒿(P<0.05),两者的基径、高度和冠幅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白刺的地上生物量与基径、高度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而油蒿的各生长指标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在甘肃省民勤绿洲选择典型的绿洲农田。流沙过渡带,研究了2种主要群落类型红柳群落和白刺群落的建群物种红柳(Tamarix ledeb)和白刺(Nitraia tongutorum)的净光合速率、暗呼吸速率和水分利用特征,并比较了不同部位的土壤呼吸速率。虽然2种植物单位叶片干重的净光合速率相似,但是红柳植株和以它为建群种的红柳群落比白刺植株和白刺群落具有更高的净光合速率和土壤呼吸速率,因而也具有更大的碳素地球化学循环强度。在红柳群落到白刺群落直至流沙的荒漠化演替过程中,群落及整个区域的碳素循环和养分周转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循环强度和时空变异程度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7.
对民勤境内沙质草地发育成熟期和发育中期两种不同条件下白刺群落的结构特征及分布格局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不同发育阶段白刺群落的结构特征差异不明显,均呈现植被稀疏,结构单一的特征,几乎没有其他的灌木物种分布,零星伴有芦苇、刺蓬、骆驼蓬等草本植物,建群种白刺优势明显。(2)不同发育阶段群落白刺的生长状况差异明显,发育成熟期群落白刺的密度及盖度高于发育中期群落;发育中期群落白刺在整个生长季都有较高的生长量,而发育成熟期群落白刺在整个生长季生长量很小,已基本没有生长能力。(3)不同发育阶段白刺群落长势均较稳定,但更新苗很少,在没有人为干预促进更新的状况下,随着植株的逐渐增长并老化,白刺群落将走向衰败,最终导致草地沙化。  相似文献   

8.
民勤绿洲退耕地植物群落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民勤绿洲内部退耕地植被恢复系列不同阶段的群落取样,研究了植被恢复过程中群落物种的组成、多样性变化过程。结果显示:在50 a自然恢复过程中,群落可大致划分为1年生草本植物群落阶段、多年生草本植物群落阶段、草本灌木植物过渡阶段和灌木植物阶段。所有调查群落的物种组成简单,单科单属植物种所占的比重很大。随恢复年限的延长,群落中物种丰富度指数S和Margalef指数呈下降趋势;物种多样性指数Simpson和Shannon-Wiener指数在退耕初期和退耕30、40 a的植被群落中最高;退耕地群落中的均匀度指数Pielou和Alatalo指数都高于原始自然群落,说明经过50 a的自然恢复,绿洲退耕地仍然没有达到相对稳定的状态,群落仍然在发展。  相似文献   

9.
根据乌兰布和沙漠东北部人工绿洲2006—2012年10眼地下水位观测井资料,利用传统统计学对该地区地下水位时空变化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近7年来不同灌溉区地下水位动态变化呈现不同的规律:(1)黄灌区比井灌区及荒漠区地下水位均高。与荒漠区相比,第一、第二实验场黄灌区地下水位平均高出3.543m和3.316m,而井灌区则低出0.792m。从空间位置看,地下水位东南高,西北低。(2)黄灌区年内地下水位变化相似,均为1—3月,地下水位持续下降,4—10月,地下水位抬升,并在抬升中有回落;而井灌区与黄灌区不同,从1月开始,地下水位持续下降,至8月达到一年内地下水位埋深最深处,随后又缓慢上升。第二实验场荒漠区,年内地下水位基本不随月份的变化而变化。  相似文献   

10.
依托《中国主要荒漠植物群落调查》项目,对乌拉特后旗的灌木和半灌木群落空间格局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调查区63个样地中,有36个灌木群落,10个半灌木群落,以及15个共优半灌木、灌木群落,2个草本群落。说明灌木、半灌木为乌拉特后旗荒漠草原植物群落的主要建群种;乌拉特后旗灌木、半灌木种群以聚集型分布为主,说明乌拉特后旗荒漠草原内的灌木种群由于生境条件匮乏,以母株为扩散中心的传播种子方式;白刺与鹰爪柴种群,霸王与鹰爪柴种群在大尺度范围内,二者均呈现显著性正相关,二者协调共存;白刺种群与黑沙蒿种群两优势种群在较大尺度范围内呈显著负相关,说明为白刺与黑沙蒿种群提供环境资源的生境资源分布差异较明显,两者为争夺环境资源形成了激烈的竞争。  相似文献   

11.
在干旱荒漠区选取白刺人工造林1~3年的幼树为研究对象,开展不同立地条件下白刺人工造林幼树生长特性的分析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随栽植年限的增长,白刺人工造林1~3年幼树各项生长指标均呈增长趋势;白刺人工造林当年幼树生长较为缓慢,且容易出现干枝现象;2~3年后幼树随着年限的增长,其各项生长指标逐年增大。2)不同立地条件下,白刺3年幼树各项生长指标排序为:半固定沙丘草沙障地流动沙丘固定沙丘丘间地。3)半固定沙地和草沙障地适宜白刺人工造林,丘间地和固定沙地不适宜白刺人工造林。  相似文献   

12.
首次报道了凤头百灵在甘肃民勤连古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分布。该鸟为留鸟型,主要栖息在白刺群落、红砂群落、盐爪爪群落等荒漠植被中,取食荒漠植物种子及荒漠林昆虫,对控制荒漠林害虫的发生、维持荒漠生态系统平衡具有重要作用。该鸟的发现,使该自然保护区鸟类的种类由原来的66种增加到现在的67种。  相似文献   

13.
基于栅格数据的沙漠-河岸过渡带白刺沙堆空间格局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详细介绍基于栅格数据的植物空间格局分析方法的基础上,以鄂尔多斯高原北缘沙漠-河岸过渡带上的2种不同气候类型区的白刺沙堆为例,采用g函数和L函数对沙堆的空间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无论是所有沙堆还是面积大小不同的沙堆均以聚集分布为主,这可能是沙漠生态系统中庇护植物效应的反映,基于栅格的空间格局分析方法较概化点格局分析方法所反映的近距离聚集程度明显;双变量分析结果显示在2种气候类型区内不同大小的白刺沙堆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竞争,这种竞争在干旱区的巴拉贡表现得更为明显,而基于栅格的空间格局分析方法和概化点格局的分析方法则在较远距离得出不同的结果,其原因有待于进一步探讨.基于栅格的空间格局分析方法作为一种新的方法,更加适合在植物比较稀疏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应用遥感技术来研究植物的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14.
乌兰布和沙漠植被及其保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乌兰布和沙漠降雨稀少,生态环境脆弱,有种子植物49科169属312种,以蒙古种、戈壁—蒙古种、戈壁种以及古地中海区系的荒漠成分占主导地位;自然植被为亚洲中部荒漠区与草原区的分界线,主要有梭梭、柠条、白刺和油蒿、沙冬青+白刺+油蒿、白刺+红砂、白刺+霸王+油蒿、籽蒿+沙竹、芦苇、白刺+芨芨草等9类群丛。由于不合理的利用,草场植被逐年退化,正朝着极度荒漠化演变。对植被状况和平缓沙丘及半固定、半流动沙地等不同立地条件的草地,应因地制宜,造(林)封(育)飞(播)结合,开展综合治理,恢复植被,遏制沙漠化加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柴达木地区唐古特白刺苗木繁育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古特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是柴达木地区荒漠植被的建群树种之一,具有抗旱、耐盐碱、耐瘠薄的特性,是干旱荒漠地区造林绿化的优良先锋树种,本文试验总结了唐古特白刺容器育苗、大田播种育苗技术.  相似文献   

16.
石羊河下游白刺有害生物种类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调查了石羊河下游白刺有害生物种类,分析了其发生特点和原因,得出石羊河下游白刺群落有森林病害6种、害虫20种、有害动物6种、有害生物天敌29种,并提出了白刺有害生物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7.
以浑善达克沙地固定沙丘与丘间低地2种生境下榆树种群为研究对象,采用点格局分析法对不同生长阶段榆树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空间关联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丘间低地种群整体在<10m的小尺度上呈现聚集分布,幼树和中龄树在大尺度上呈随机分布,而成熟树呈现聚集分布;各发育阶段间的空间关联主要表现在小尺度上,随着空间尺度的增加,空间关联性微弱;固定沙丘榆树种群均在小尺度上呈聚集分布,随尺度增大种群呈现随机分布趋势;中龄树和成熟树间在小尺度上呈正关联,各个发育阶段间在大尺度上空间关联性很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