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临猗县在开展小麦高产创建活动的同时,采用氮肥后移技术措施,将施肥比例后移、春季追肥时间后移并选择适宜的氮素适用量。经过大面积示范推广调查,采用氮肥后移技术可提高成穗率10%~15%,增加穗粒3~5粒,较传统施肥增产8%~12%,并可明显改善小麦的籽粒品质,提高小麦籽粒蛋白质和湿面筋含量,延长面团形成时间和面团稳定时间,显著改善小麦的营养品质;  相似文献   

2.
滴灌施氮肥对甘蔗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甘蔗品种粤糖00-236为试材,通过2 a的盆栽试验,研究了在滴灌施肥与常规灌溉施肥下施用氮肥对甘蔗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灌溉施肥方式相比,滴灌施肥处理能显著促进甘蔗生长,增加蔗茎产量,其产量增幅为2007年19.5%~41.5%,2008年20.6%~36.8%;同时,滴灌施肥处理显著促进根系生长,根长和根表面积分别比常规处理增加41.0%~53.2%和41.7%~90.2%;当滴灌施氮肥的施用量达到常规用量的50%时,继续增加氮肥的施用量,甘蔗产量、蔗糖分、蔗汁锤度等都没有显著增加,甚至有下降的趋势。在甘蔗生产中,滴灌施肥技术是一种理想的水肥管理模式,同时,合理的施肥量也是一个必须引起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为探明滴灌施肥频率对烤烟生长、氮肥利用及烟叶产质量的影响,2018-2019年通过田间试验,以不施肥空白(CK)和当地常规处理(CF,即肥料干施+滴灌)为对照,研究低频滴灌施肥(DF1,即养分管理期1次滴灌施肥)、中频滴灌施肥(DF2,即养分管理期连续2天每天1次滴灌施肥)和高频滴灌施肥(DF3,即养分管理期连续3天每天1次滴灌施肥)对烤烟农艺性状、根系发育形态、氮肥累积量和利用效率及烟叶产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F相比,各滴灌施肥处理烟叶产量无显著差异(P<0.05),氮肥利用率有不同程度提高,烟株发育状况则因滴灌施肥频率而异。与DF1和DF2相比,DF3烟株旺长期叶面积系数分别增加了7.3%~33.3%和1.6%~28.7%,根系体积分别增加了3.9%~46.6%和21.2%~40.5%,氮素利用率分别提高了39.0%~95.0%和21.5%~34.3%,烟叶烟碱含量分别增加了17.5%~28.5%和12.5%~20.0%。与中频滴灌施肥和低频滴灌施肥相比,高频滴灌施肥有利于促进烟株生长和根系形态发育,提高氮肥利用效率和烟叶品质质量,是有效协同氮肥高效利用和烟叶产质量的滴灌...  相似文献   

4.
水稻传统施肥中氮肥浅施现象较为普遍,如作基肥施用的氮肥大多作耙面肥,肥料往往集中在土壤表层,很容易逸失或受雨水和灌溉影响而流失,碳酸氢氨挥发量很大。为此,我们改变了晚稻基施化肥操作程序,即采用先施化肥、后机械旋耕的机械深施法,并与常规施肥法作了对比。 一、试验方法  相似文献   

5.
根据在黑龙江省庆安县和平灌区水稻灌溉试验站进行的田间试验,采用正交试验设计的方法,研究不同的灌溉方式、施氮肥比例和栽培密度对同一品种水稻产量和生理动态影响,从而寻求寒地水稻节水控灌水肥一体化管理技术模式。结果表明:水稻稀植和前氮后移的模式有利于水稻有效分蘖的形成,减少无效分蘖;灌溉方式对水稻产量和水分生产率的差异有极显著影响,其中控制灌溉Ⅱ各处理较当地常规灌溉各处理单产量最高提高11.78%,水分生产率最高提高30.56%,A2B3C2组合模式使水稻产量和水分生产率最高,是寒区水稻节水增产的最佳组合模式。  相似文献   

6.
张素梅 《农业工程》2012,2(5):68-71
以郑黄糯2号为材料,进行玉米追氮量、施用比例及缓释肥料施肥效果的研究。结果表明:在磷肥施用量相等的情况下,播前基施氮肥180 kghm2的处理产量最高,较基施氮肥90kghm2增产310%,与基施氮肥270 kghm2和225 kghm2的处理差异不显著,与其他处理之间差异极显著;分次施氮试验中以施氮量180 kghm2,基施、拔节期追施、大喇叭口期追施比例为8∶4∶0的处理为最佳,产量、氮肥效益为最高;缓释N肥肥效试验中,各个处理间在植株性状方面均比对照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在产量及经济效益上,总施氮量180 kghm2各种缓释氮肥的应用效果经济效益最高。   相似文献   

7.
针对营口稻区氮肥施用中存在的问题,设计水稻营养生长期与生殖生长期施氮试验。结果表明:水稻营养生长期与生殖生长期施氮最佳比例为7∶3;氮肥后移可以减少水稻无效分蘖,减轻病虫危害,提高结实率和千粒质量,增产明显。  相似文献   

8.
通过缓控释氮肥/速效氮肥不同比例施用试验,探讨缓控释氮肥/速效氮肥调控对玉米产量与氮肥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缓控释/速效氮肥对玉米的产量构成要素及产量的影响随缓控释氮肥比例的增加而提高;辽中南、辽东、辽西、辽北各地区玉米施用缓控释/速效氮肥比例为45%/55%时,产量构成各要素最优,产量最高,氮肥效率各项指标最优。  相似文献   

9.
宁夏膜下滴灌玉米不同施肥模式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设置不同施肥量和施肥比例,研究不同生育期内不同施肥模式对玉米生理指标与产量的影响,从而为宁夏引黄灌区提供适合当地推广的滴灌施肥模式。通过田间试验得出:同一种施肥模式对不同玉米品种的影响不同。两个玉米品种均在F1(N:285kg/hm2、P:120kg/hm2、K:128kg/hm2)水平下取得,但最优施肥比例不同。迪卡519:CK产量为14 987kg/hm2,滴灌最高产量施肥比例为P3,产量为16 536kg/hm2,增产10.3%、节水26.2%;正大12:CK产量为13 930kg/hm2,滴灌最高产量施肥比例为P2,产量为15 075kg/hm2,增产8.2%、节水23.6%。F1施肥量相对对照来说氮肥节约:27.7%,磷肥节约:24.1%,钾肥节约:11.1%。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解决压差施肥罐施肥质量浓度随时间衰减的问题。【方法】采用在压力罐中设置可变形的肥袋,压力罐、肥袋与主管连接点中间设置减压阀的方法,研制了一种通过压力罐向管道注肥的渐缩式比例施肥器,实现了比例施肥。理论分析了其并联特性,在此基础上试制了样机,开展了性能试验,测试了4种管道工况下施肥质量浓度变化。【结果】可变形肥袋起到了水肥分隔、水肥等量置换作用,其水力系统为并联管道系统,当结构形式一定时,施肥比例是常数,其仅与2个支路管径以及局部损失系数有关,不受来水管道压力、流量变化影响,同一工况、不同时刻出水管道肥液质量浓度最大偏差为4.7%,来水管道工况变化时平均质量浓度最大偏差为3.5%,属于均匀施肥,施肥器的最大水头损失为0.47 m,施肥比例可在0~10%范围内调节。【结论】研制的渐缩式比例施肥具有施肥质量浓度稳定、水头损失小,适合各种管道压力的特点,可应用于设施农业喷灌、滴灌系统加药、施肥。  相似文献   

11.
采用随机区组设计了7个施氮水平,以不施氮为对照,研究了包膜复合肥用量及施用方法对夏玉米氮肥利用以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加肥料的用量,夏玉米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产量及蛋白质产量也显著增加;施氮量相同时,玉米的产量和氮肥利用率均表现为:底施包膜复合肥>侧施包膜复合肥>普通尿素;与包膜复合肥侧施相比,底施分别使产量、蛋白质产量和氮肥利用率提高9.6%~12.4%、12.0%~19.0%和16.1%~26.8%。综合分析表明,与普通尿素和复合肥侧施相比,底施包膜复合肥225 kghm2,可显著提高玉米氮肥利用率和产量,是适宜该地区大面积推广的施肥模式。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秸秆还田配施稳定性氮肥对关中地区麦玉轮作体系作物生长及水氮利用的综合影响,并确定合理的高产高效施肥管理措施,设置两种秸秆还田模式(秸秆不还田、秸秆全量还田)和两种施氮措施(常规尿素和减量施用稳定性氮肥),以无秸秆还田且不施肥作为对照,共5个处理,研究分析作物产量、地上部生物量、土壤氨挥发累积量、土壤含水率、土壤硝态氮残留量及水氮利用效率。结果表明:秸秆还田配施氮肥会分别显著提高夏玉米和冬小麦产量28.03%~39.63%和90.10%~112.52%、地上部生物量27.88%~34.00%和78.96%~107.64%;施用稳定性氮肥较施用常规尿素分别降低夏玉米季和冬小麦季全生育期土壤氨挥发累积量50.18%~59.32%和68.21%~73.43%;秸秆还田会显著提高夏玉米季0~10 cm土壤含水率6.29%~21.38%,显著提高冬小麦季0~10 cm土壤含水率6.80%~25.06%;相同施肥措施下,秸秆还田会显著降低夏玉米与冬小麦收获期0~100 cm土壤NO-3-N残留量7.34%~10.78%和6.57%~11.24%,在相...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黄淮海区域大白菜合理有效的施肥模式,以“北京新三号”为供试材料,设置12种不同处理(CK1,不施肥;CK2,常规施肥;T1,常规减施化肥N 100%;T2,常规减施化肥N 15%;T3,常规减施化肥N 15%+有机肥替代15%N;T4,常规减施化肥N 30%;T5,常规减施化肥N 30%+有机肥替代15%N;T6,常规减施化肥30%+有机肥替代30%N;T7,常规减施化肥N 40%;T8,常规减施化肥N 40%+有机肥替代15%N;T9,常规减施化肥N 40%+有机肥替代30%N;T10,常规减施化肥N 40%+有机肥替代40%N),研究氮肥减量配施生物有机肥对大白菜产量、品质、土壤养分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减量配施生物有机肥显著提高了大白菜产量,处理T3最高为307.43 t/hm2,较处理CK1,CK2和T1分别增产63.06%,14.49%和36.68%,与土壤中速效氮、速效钾含量呈正相关;与常规施肥相比,氮肥减量配施生物有机肥显著降低了大白菜硝酸盐含量,提高了维生素C、可溶性糖含量.氮肥减量配施生物有机肥对土壤酶活性也产生了显著影响,增施适量有机肥还增强了根际土壤脲酶、蔗糖酶、碱性磷酸酶活性,而酸性磷酸酶活性降低.此外,与处理T1相比,氮肥利用率提高5.54%~60.71%.综合大白菜产量、品质及氮肥利用率等因素,常规减施化肥N 15%+有机肥替代N 15%施肥处理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4.
进行玉米和大豆轮作试验,分析轮作体系下氮肥施用对植株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轮作制度下,玉米增施50%氮肥与常规施肥相比,灌浆期和乳熟期的干物质质量与成熟期的产量显著提高;大豆减施50%氮肥与常规施肥相比,各生育期的干物质质量和籽粒产量均下降,但减产并不显著。综合分析表明:在轮作周期内总施氮量不变的条件下,玉米增施50%氮肥和大豆减施50%氮肥,可以在保证大豆减产不显著的情况下显著提高玉米产量。  相似文献   

15.
根据变量施肥技术研发适用于大田棉花膜下滴灌的比例混合变量施肥装置,同时具有可编程控制(PLC)、计算机程序控制(CPC)和遥控控制(RC)3种功能,通过水流驱动无需动力,节能降耗,提高肥料利用率10%以上,达到预期研发应用目的.  相似文献   

16.
缓控释氮肥调控对花生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缓控释氮肥不同比例施用,研究缓控释氮素调控对花生产量与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氮、磷、钾肥等量施用条件下,加入缓控释氮素的施肥处理效果明显优于普通纯速效氮施肥处理。分析缓控释氮肥不同施用比例试验结果可知:45%缓控释氮+55%速效氮这一施用比例对花生产量、百公斤养分吸收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极显著,平均增产40 kg/667 m~2以上,肥料利用率提高5%以上。  相似文献   

17.
通过番茄“2+X”氮肥总量控制的田间肥效试验,摸清了汾河灌区番茄栽培过程中不同氮肥用量标准及施肥效应,掌握氮肥的区域最佳施用量,确定科学、合理的施肥水平,提高了番茄产量和肥料利用率,为建立经济作物施肥指标体系和本地区番茄肥料配方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不同水肥措施下的冬小麦水氮利用和生物效应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寻找合适的冬小麦水肥方案。【方法】采用田间试验方法,在传统畦灌和水肥一体化微喷灌下分别设置不同施氮肥处理,研究了小麦干物质积累、产量、水氮利用和土壤贮水量。【结果】与传统畦灌比,微喷灌各处理灌水量减少50%,干物质积累量、产量、氮肥生产效率、水分利用效率分别增加28.2%~41.1%、0.2%~27.3%、0.8%~76.6%和23.3%~61.7%。其中传统畦灌下,推荐施氮肥与不施氮肥、农民习惯施氮肥和推荐施氮肥减氮20%处理比较,小麦干物质积累量、产量、氮肥生产效率、水分利用效率分别增加4.0%~11.4%、1.8%~26.9%、32.1%~75.3%、0.8%~28.2%。微喷灌下,与推荐施氮肥比,推荐施氮肥减氮20%的小麦干物质积累量、产量、氮肥生产效率、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6.4%、4.5%、0.8%、2.3%。【结论】综合比较,水肥一体化微喷灌下推荐施氮肥减氮20%表现最优,提高冬小麦水氮利用效率,稳定产量,是节水减肥可推荐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缓释氮肥减施对夏玉米产量与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陕西关中地区夏玉米农田存在施氮量过多、氮肥利用效率过低的问题,设置常规施氮N1(300kg/hm2)、100%缓释氮肥N2(300kg/hm2)、65%缓释氮肥N3(195kg/hm2)、30%缓释氮肥N4(90kg/hm2)、不施氮N0共5个施氮水平,磷肥和钾肥均按统一标准施用,以不施肥CK为对照,于2018年和2019年在陕西杨凌地区进行了田间试验,研究不同缓释氮肥减施量对夏玉米地上部干物质累积、氮素累积吸收量、土壤硝态氮分布及累积、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施加氮肥可以显著提高夏玉米地上部干物质累积量、氮素吸收量和产,与当地常规施氮N1处理相比,N2处理和N3处理的地上部干物质累积量及氮素累积吸收量、氮素吸收效率、氮肥偏生产力、产量等指标均有显著增加;两年试验,N2处理与N3处理的地上部干物质累积量、氮素累积吸收量、产量无显著差异,但N3处理的氮肥偏生产力较N2两年分别提量高54.61%和56.25%,氮肥农学利用率分别提高35.24%和61.48%,营养器官氮素转运率分别提高17.34%和18.10%;缓释氮肥减施可以显著降低0~200cm土层的硝态氮残留量,并且可以提高0~40cm土层硝态氮占比,0~40cm土层硝态氮占比最大的为N3处理,较其他施氮处理提高6.82%~118.60%。在既能满足较高产量又能满足较高氮肥利用效率、较低氮素流失的情况下,缓释氮肥纯氮施用量195kg/hm2是该地区较优的施肥方式。  相似文献   

20.
中国水肥一体化施肥设备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促进中国水肥一体化施肥设备的研究开发及推广应用,总结分析了中国水肥一体化施肥设备科研、生产及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概述了施肥设备的发展现状,重点阐述分析了文丘里施肥器、压差施肥罐、比例施肥泵、柱塞泵及固体肥料溶解施肥装置等常用施肥设备的技术特点、研究进展和存在问题等.在此基础上,基于绿色农业发展理念和农业物联网的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