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1、什么是商标? 商标是用来区别商品或者服务来源的标志,包括商品商标、服务商标、证明商标和集体商标。如"海尔"、"绿色食品"等。 2、商标为什么要注册? 《农业法》第四十九条规定:"国家保护植物新品种、农产品 地理标志等知识产权。"《商标法》第三条规定:"经商标局核准 注册的商标为注册商标,包括商品商标、服务商标和集体商标、证明商标;商标注册人享有商标专用权,受法律保护。"因此,商标如果不注册,使用人就没有专用权,就难以禁止他人使用。所以,在农产品上使用的商标要想获得法律保护,应尽早申请商 标注册。 3、农产品使用…  相似文献   

2.
《当代农业》2011,(5):14-14
《农民专业合作技法》对损害合作技利益的违法行力的法律责任是如何规定的? 依照《农民专业合作计法》第五十三条规定,损害合作社利益的违法行为包括:(一)侵占、挪用、截留、私分或者以其他方式侵犯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其成员的合法财产;  相似文献   

3.
<正>近几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市场上发生的专利、商标、企业名称等知识产权侵权案件不断增加。营销人员经常在市场一线上开展工作,更容易发现侵权现象或者线索,一旦发现企业的专利、注册商标、企业名称等权利被侵犯,要及时向企业汇报,并收集相关的证据在企业的统一安排部署下依法维权。商标权商标权是指商标所有人依法对其商标所拥有的专有使用权,也称注册商标专用权。商标指能够将一个企业的  相似文献   

4.
商标反向假冒理论源于英美法系的普通法。我国新的《商标法》将商标反向假冒行为明确规定为侵犯商标权行为的一种表现形式。法学界有些学者认为商标反向假冒是一种不正当竞争行为。商标反向假冒行为无论从它的特征,依据,还是从国外立法看,它都是一种侵犯商标权行为而非不正当竞争行为。  相似文献   

5.
朱荣 《云南农业》2003,(7):26-26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于2001年12月1日起执行 ,对原商标法中没有涉及的证明商标进行了法律规范。证明商标是指 :由对某种商品或服务具有监督能力的组织所控制 ,由该组织以外的单位或个人使用于其商品或服务 ,用于证明该产品或服务的原产地、原料、制造方法、质量或者其他特  相似文献   

6.
海峡两岸商标犯罪立法各有其长短,主要表现在:大陆采用法典式的立法模式优越于台湾法典与附属刑法相结合的方式;台湾商标法第82条规定的犯罪几乎可以为刑法典第254条的规定所包含,其必要性值得质疑;台湾没有把销售非法制造的商标标识的行为犯罪化,是立法上的缺漏;台湾刑法将擅自使用与他人的注册商标近似的商标标识以及侵犯他人服务商标的行为也作为犯罪处理,值得大陆借鉴;台湾刑法对商标犯罪规定的带有上限要求的罚金刑比大陆所采用的无限额罚金刑合理,但这种普通罚金制易受币制改革和经济状况的影响,从完善的角度看,海峡两岸立法应  相似文献   

7.
欺诈性交易行为 ,是指经营者在市场交易中故意制造假象 ,采用假冒、仿冒、模仿或其他虚假手段牟取非法利益的行为。具体表现为 :①假冒他人的注册商标 ;②擅自使用与知名商品近似的名称、包装、装潢 ,造成和他人知名商品相混淆 ,使购买者误认为是该知名商品 ;③擅自使用他人企业名称或者姓名 ,引人误认为是他人商品 ;④在商品上伪造或冒用认证标志 ,名优标志等质量标志 ,伪造产地 ,对商品质量作引人误解的虚假表示 ;⑤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包括利用广告、标签或其他行为 ,对商品的质量、制作成分、性能、用途、生产者、有效期限、产地等作引…  相似文献   

8.
<正>近日,在内蒙古自治区公安厅经侦总队的指挥下,某盟公安局多警联动,在内蒙古大草原深处捣毁了一个集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制假贩假云天化肥料的窝点,现场查封涉嫌假冒云南云天化股份有限公司"金富瑞""红磷"的掺混肥料560余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13条规定:未经注册商标所有人许可,在同一种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的商标,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相似文献   

9.
《中国农资》2012,(10):9
<正>《"美盛嘉吉"已被裁定撤销》3月18日16版2011年初,中国工商总局商标评审委员会对侵权商标"美盛嘉吉"予以撤销,撤销依据为该商标侵犯了美盛公司拥有的"美盛"注册商标的专用权。媒体观点:这次"美盛嘉吉"商标被撤销,对于净化当地市场、维护消费者的正当权益有着重大意义。但是其产品扰乱市场的危害性结果已经产生,美盛公司须进一步采取措施使其退出市场。  相似文献   

10.
《刑法》第20条第1款规定:“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它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根据这条规定,正当防卫必须符合以下条件:第一,防卫的目的是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它权利免受不法侵害.  相似文献   

11.
《农村百事通》2009,(19):53-54
山东省潍坊市的孙继发拖着残疾的身体.在妻子的搀扶下来到商标事务所.本打算给自己生产的豆芽菜注册商标。而工作人员告知,我国《商标法》规定不能直接用豆子的“豆”字注册商标.建议注册“逗伴”这个名称.“逗”是“豆”的谐音.“伴”是陪伴的意思。谁知孙继发一听.火就不打一处来.对工作人员说:“你以为我的豆芽菜是去挑逗你老伴的啊!”  相似文献   

12.
根据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广告法》和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遭遇以下18类欺诈行为,可获得双倍赔偿:1.故意掩饰商品或者服务中存在的危及消费者人身、财产安全缺陷的;2.在商品中掺假、以假充真、以次顶好,或者销售过期、失效、变质、受污染商品的;3.销售商品数量不足的;4.以不合格商品冒充合格商品的,或者以不合格服务冒充合格服务的;5.销售国家明令禁止销售的商品的;6.采取虚假的清仓价、甩卖价、优惠价等欺骗价格表示的;7.以虚假的说明、标准、样品、演示等方式销售商品或者提供服务的;8.销售假冒他人注册商标…  相似文献   

13.
<正>从陕西省工商局获悉,从2015年3月中旬起至10月初省工商局将开展2015红盾护农专项行动,严厉查处经销假冒伪劣农资坑农害农违法行为。此次专项行动将重点整治7类违法行为,包括:农资批发市场、专业市场、农村集贸市场和农资集散地、仓储集中地以及运销大户和乡村流动商贩,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行为;对种子产品的套牌侵权、假劣伪冒行为;肥料和农药产品的虚假标注有效成分、标称具有农药功能、标签标识混乱行为;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伪造产品产地、对商品质量作引人误解的虚假表示等质量标志的违法行为;仿冒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潢,擅自使用他人企业名称等恶意攀附他人商誉的行为;发布虚假违法农资广  相似文献   

14.
(续2012年第4期15页)问:转基因品种可以申请新品种权保护吗?答: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对基因、DNA片段和相关方法等进行保护。《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对植物新品种(包括转基因品种)品种权予以保护。《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第6条规定:任何单位或者个人未经品种权所有人许可,不得为  相似文献   

15.
《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的侵犯公民民主权利、人身权利和渎职案件立案标准的规定》第6条第3款规定:非法强行闯入他人的住宅。影响他人正常生活和居住安全.具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应予立案:(1)非法强行侵入他人住宅.经要求或教育仍不退出,  相似文献   

16.
1“视同销售货物行为”的种类以下八种行为是“视同销售货物行为”:①将货物交付他人代销;②销售代销货物;③非同一县(市),将货物从一个机构移送其他机构用于销售;④将自产或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非应税项目;⑤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购买的货物作为投资,提供给其他单位或个体经营者;⑥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购买的货物分配给股东或投资者;⑦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购买的货物用于集体福利或个人消费;⑧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购买的货物无偿赠送他人。  相似文献   

17.
商标平行进口问题是知识产权与国际贸易相结合的产物,其相关的理论主要是商标权人的"权利用尽"原则和商标权的"地域性"原则。本文认为,虽然应当有条件地允许商标产品的平行进口,但为了保护商标权人和消费者的正当权益以及规制不正当竞争行为,"权利用尽"原则也应当有例外,当平行进口的商品与商标权人生产的商品有"实质性差别"或严重损害了商标权人的"独立商誉"时应当给予商标权人寻求救济的权利才符合商标法的立法目的,本文通过美国和欧盟的一些案例阐述了在上述情形下,应当禁止平行进口。  相似文献   

18.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第十六条规定,地理标志是指标示某商品来源于某地区,且该商品的特定质量、信誉或者其他特征,主要由该地区的自然因素或者人文因素所决定的标志。也就是说,地理标志所标示的产品具有某种与其他地方同类产品不同的特点,这些特点是由生产这些产品的地域所  相似文献   

19.
罗老师:我想知道民事诉讼中的起诉、上诉、申诉、抗诉有什么区别,您能给我详细解释一下吗?读者方法国在打民事官司中,有些当事人往往对起诉、上诉、申诉、抗诉的法律概念分辨不清。其实,起诉、上诉、申诉、抗诉不仅是一字之差,它们的概念与条件各有不同。起诉,是国家机关、团体、单位和公民个人,认为自己的民事权益受到侵害或与他人发生争议,以自己名义,请求法院通过审判给予法律保护的诉讼行为。根据我国民诉法第108条规定,起诉必须符合四个条件:(一)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二)有明确的被…  相似文献   

20.
商标淡化行为是伴随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竞争日趋激烈而出现的,它通过减少、削弱驰名商标或者其他具有相当知名度商标的识别性和显著性,给商标持有人、同业经营者、消费者带来损害。以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视角对其加以对待和规范,符合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也有利于公平竞争秩序的维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