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大鲵资源保护、繁殖、利用是水产科研的一个热点,也是农业产业化重点开发品种.目前规模化繁殖技术还没有取得突破.我们认为主要有两种制约因素:一是雄性成熟率低及精子活力差:二是雌雄性腺发育不同步. 一、亲体培育 大鲵人工繁殖的先决条件是必须要有性腺发育成熟的亲体,再辅以外源性激素催产,才可能获得大鲵人工繁殖的成功.  相似文献   

2.
北移大鲵人工繁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北移大鲵人工繁殖成功的可能性及大鲵进行异地保护的可行性。[方法]通过温度、营养调控进行亲鲵培育,采用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HRH-A2)与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组合对人工驯养的性成熟的北移大鲵进行人工繁殖。[结果]繁殖亲鲵共产卵41468粒,平均催产率83.0%,受精卵总数为24507粒,受精率平均为56.4%,在17.5~19.5℃经35~40d孵化,合计出苗5036尾,受精卵平均孵化率为23.9%,苗种培育30d后共成活4482尾,成活率平均为91.3%。[结论]大鲵可以在北方进行人工繁殖。大鲵的异地保护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大鲵人工繁殖一般采用人工注射催产激素及人工授精的方法。目前,大人工授精普遍采用3种方法,即干法、干湿法、湿法。对这3种人工授精法进行试验比较,结果表明,干湿法人工授精的受精率最高、为37.6%~39.4%,其次是湿法授精,受精率为23.8%~25.9%,最低的是干法授精,受精率为18.9%~21.8%。干湿法授精在大鲵人工繁殖中的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4.
张家界是我国第一个大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所在地,大鲵产业是张家界重要的特色产业.该研究运用ArcGIS分析工具和地理集中指数、不平衡指数等统计分析方法,对张家界市内大鲵养殖基地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等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张家界市大鲵养殖基地呈聚集分布状态,各地区之间大鲵养殖基地分布差异性明显;(2)自然环境影响因素方面,高程和水系是影响张家界市大鲵养殖基地分布的主要因素,80.8%的大鲵养殖基地分布于低海拔地区,且具有明显的趋河流分布特征,坡度和坡向因素对大鲵养殖基地的分布影响较小;(3)社会环境影响因素方面,一级公路、二级公路、三级公路及市(区、县)政府位置对张家界市大鲵养殖基地分布的影响较大,高速公路和铁路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5.
大鲵人工繁殖子一代雄鲵与野生雄鲵在体重均为3.25kg时,肥满度分别为0.6115和0.5483;在全长均为65cm时,肥满度分别为0.9103和0.7280,因此子代雄鲵比野生雄鲵略显肥短。进行二次催产率试验,野生雄鲵催产率为28.6%~37.5%,1998年子一代雄鲵催产率为75%~80.2%,1999年子一代雄鲵催产率为72.2%,子代比野生代催产率显著高(P<0.05)。在体重相同时,子代雄鲵精液量比野生雄鲵精液量多20%~40%,最大精液量一尾雄鲵可挤30~40mL,精子密度子代比原种稍高,最高密度为(5.52~8.3)×106ind/mL,精子体积占精液的8.0%~13.3%。pH值均为弱酸性或中性(6.4~7.1);精子大小为(170~210)μm×(3.8~4.5)μm。  相似文献   

6.
大鲵人工繁殖子一代雄鲵与野生雄鲵在体重均为3.25kg时,肥满度分别为0.6115和0.5483;在全长均为65cm时,肥满度分别为0.9103和0.7280,因此子代雄鲵比野生雄鲵略显肥短。进行二次催产率试验,野生雄鲵催产率为28.6%~37.5%,1998年子一代雄鲵催产率为75%~80.2%,1999年子一代雄鲵催产率为72.2%,子代比野生代催产率显著高(P<0.05)。在体重相同时,子代雄鲵精液量比野生雄鲵精液量多20%~40%,最大精液量一尾雄鲵可挤30~40mL,精子密度子代比原种稍高,最高密度为(5.52~8.3)×106ind/mL,精子体积占精液的8.0%~13.3%。pH值均为弱酸性或中性(6.4~7.1);精子大小为(170~210)μm×(3.8~4.5)μm。  相似文献   

7.
陈曦  王杨科  陈德经 《湖北农业科学》2012,51(13):2797-2800
建立了SD大鼠背部深Ⅱ度烫伤模型,研究大鲵皮肤药膏和大鲵黏液药膏对大鼠皮肤烫伤的治疗作用.结果表明,大鲵皮肤药膏、大鲵黏液药膏能明显缩短烫伤后大鼠创面愈合时间;创面愈合速度较美宝湿润烧伤膏组快,并能使创面面积明显缩小;显微镜下观察真皮内皮肤附件结构完整,未见水肿及炎性细胞浸润.大鲵皮肤药膏、大鲵黏液药膏具有促进实验大鼠烫伤创面愈合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甘肃康县大鲵自然保护区大鲵资源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大鲵(Andrias davidianus)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也是最珍贵的两栖动物,属于CITES附录Ⅰ,中国Ⅱ级保护动物,受胁等级为极危(CR)的濒危野生动物.了解和掌握甘肃康县大鲵资源及生境状况.【方法】2016年6-8月,对甘肃康县大鲵自然保护区大鲵资源进行了调查.【结果】该保护区野生大鲵主要分布于燕子河、清河、太平河、铜钱河、秧田河、梅园河、柯家河和素河8条河流.较上世纪末,野生资源量有较大增加,目前约4 620尾;人工养殖大鲵主要分布于阳坝乡、铜钱乡、白杨乡、三河坝乡和两河乡,人工养殖大鲵规模较大,约23 300尾.【结论】康县野生大鲵主要栖息于石沙混合、河底不规则、人为干扰较轻的深水潭中,较20世纪未野生资源量有较大增加,人工养殖规模平稳增长.  相似文献   

9.
徐伟良  陈德经 《安徽农业科学》2014,(35):12537-12538,12541
[目的]研究大鲵皮肤分泌物的气味成分及其除臭方法.[方法]采用静态顶空法从大鲵皮肤分泌物中收集气体,经气质联用色谱分析挥发性成分,并利用乙醇溶解、蛋白酶解、活性炭吸附的方法对其进行脱臭.[结果]大鲵皮肤分泌物气味成分共有9种挥发性物质,包括二甲基二硫醚(C2H6S2)和8种脂类化合物;大鲵分泌物中臭味成分为二甲基二硫醚.不同方法对大鲵皮肤分泌物的脱臭效果由高到低依次为乙醇>复合酶解>活性炭.大鲵皮肤分泌物经过乙醇脱臭和酶解脱臭后,无臭味,均未检出二甲基二硫醚.[结论]该研究可为大鲵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罗杰  张海琳 《河南农业》2016,(17):95-96
近几十年来,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大鲵所患各种细菌性疾病也逐渐增多,其中假单胞菌引起大鲵发病逐年上升,现在已成为引起大鲵细菌性疾病的主要病原菌之一.基于此,主要对目前假单胞菌引起的大鲵细菌性疾病的机理、诊断和防治等基础理论及应用方面的研究进行总结,并对假单胞菌引起的大鲵细菌性疾病的防治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1.
贵定县岩下乡大鲵自然保护区气候生态资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贵定县岩下乡大鲵自然保护区气候生态资源进行了科学考察,发现该区年日照数为1027.5~1158.6 h,年日照百分率为23%~26%,年大阳总辐射为3435.0~3667.8MJ/m2;年均温为14.5℃左右,日均温≥10℃持续日数约为229.0 d,≥10℃积温约为4433.3℃.d;年降雨量为1142.9~1474.3 mm。该区属北亚热带高原湿润季风气候,石山林立,溶洞遍布,洞内水质清澈,是野生大鲵的天然小生境,具有水资源涵养保护价值、大鲵自然保护价值和自然景观游览价值。  相似文献   

12.
为实现北方须鳅Barbatula barbatula nuda人工养殖和资源增殖,于2015—2019年采集野生北方须鳅亲鱼进行人工繁殖试验,探索了北方须鳅的繁殖季节、雌雄鉴别、人工催情、产卵、人工孵化等关键性技术。结果表明:通过催产北方须鳅雌亲鱼55000组,获卵5960万粒,平均催产率为45.0%,平均受精率为56.0%,平均孵化率为42.7%,水花鱼苗为1840.3万尾;辽宁东部山区北方须鳅繁殖期主要集中在3月中旬—4月上旬,北方须鳅卵径为(2.15±0.07)mm,产卵最低水温为8.5℃,适宜水温为17~22℃,在此温度下,效应时间为23~26 h,人工授精适宜雌雄比为2∶1;受精卵吸水后卵径为(2.35±0.05)mm,历经胚盘形成期、卵裂期、囊胚期、原肠期、神经胚、器官分化期和出膜期;从受精至仔鱼孵出积温为66.67℃·d,受精至仔鱼平游积温为126.5℃·d;初孵仔鱼全长为(4.9±0.8)mm,体质量为(0.6±0.1)mg。研究表明,通过生态调控(温度)和生理调控(复合催产药物)措施,可实现野生北方须鳅的规模化人工繁殖。  相似文献   

13.
于2012 年4 月初到8 月末期间,对广东深圳梧桐山国家森林公园内的哺乳动物物种多样性进行了5 次 “外调查,结合历史文献,确认该公园内有哺乳动物24 种,隶属于7 目11 科17 属。其中,翼手目10 种,占41.7%;啮 齿目7 种,占29.2%;食虫目和食肉目各2 种,占16.7%;灵长目、鳞甲目和偶蹄目各1 种,占12.5%。国家域级重点保 护“生动物2 种;“三有”名录物种4 种;叶濒危“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曳(CITES)附录域物种3 种;被列入叶中国 濒危动物红皮书曳的物种6 种;叶中国物种红色名录曳濒危物种1 种,易危物种3 种,近危物种7 种;东洋型17 种,古 北型和南中国型各3 种。  相似文献   

14.
大蟾蜍卵孵化的温度效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大蟾蜍卵的孵化率、发育起点温度、发育有效积温和蝌蚪成活率,将产出当天的大蟾蜍卵采集回实验室,分别置于5个不同温度(10℃、15℃、20℃、25℃和30℃)下孵化,观察和测量记录卵的孵化率、孵化后3 d蝌蚪的成活率、体长及每个温度下卵的发育历期。光照周期设为14L∶10D。结果表明:温度对大蟾蜍卵的孵化率影响显著;孵化后3 d蝌蚪的成活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30℃下孵化的蝌蚪在2 d之内全部死亡;温度对大蟾蜍卵孵化后3 d蝌蚪全长的影响极显著(F=55.592,df=4,N=50,p<0.000 1),大蟾蜍的卵孵化后3 d蝌蚪的全长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应用直线回归法和直接最优化法算得的大蟾蜍卵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分别为0.35℃、68.64℃/d和0.15℃、69.29℃/d。  相似文献   

15.
介绍小丑鱼形态、生活和繁殖的生物学特性,对小丑鱼繁殖池的设计与其培育用水预处理进行了阐述,并对在小丑鱼人工繁育中亲鱼的选择、培育、投喂方法、水质调控、饵料的选择与杀菌、饵料的培养、产卵、孵化、幼苗培育及驯化出售、常见病害防治等环节相关操作方法进行了总结。最后,对养殖小丑鱼这种观赏鱼类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2003-2005年在西安市大鲵(Andrias daviddanus)生态繁育养殖基地对大鲵亲体进行培育,分别采取单池群养培育、单池单养培育、雌雄一对一隔网单养培育三种培育方式开展试验.三种方式培育结果显示,雌雄素鲵参繁率为雌雄一对一隔网单养培育>单池单养培育>单池群养培育,且雌鲵整体发育优于雄鲵;产卵量为雌雄一对一隔网单养培育>单池单养培育>单池群养培育;亲鲵产后成活率为雌雄一对一隔网单荞培育=单地单养培育>单池群养培育.雌雄一对一隔网单养对亲鲵培育较为有利,可以减少干扰与伤残.  相似文献   

17.
结合1996—2005年西北太平洋柔鱼经验产卵场、推测产卵场和索饵场各月适宜水温面积占总面积的比例(P;),分析其与柔鱼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atch per unite effort, CPUE)之间的相关关系,选取统计关系显著的P;与CPUE建立线性预报模型,在RCP4.5和RCP8.5两种情景下,对2025、2055和2095年柔鱼资源补充量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在气候变化下,柔鱼经验产卵场适宜SST范围向北移动,到2095年移动至经验产卵场最北缘,1—4月经验产卵场平均P;呈下降趋势:但变化不显著;推测产卵场适宜SST范围向北移动,到2095年移动至推测产卵场最北缘,且已超过推测产卵场范围,1—4月推测产卵场平均P;呈下降趋势,变化显著;索饵场适宜SST范围向北移动且有扩张趋势,7—10月索饵场平均P;呈下降趋势,变化显著。相关分析表明,1996—2005年2月和3月推测产卵场P;与CPUE显著正相关。未来柔鱼CPUE呈下降趋势:到2025年,柔鱼CPUE为(208.87±5.46)t/艘;到2055年,为(198.00±47.92)t/艘;到2095年,为(154.35±48.72)t/艘。到2095年,相比于2000年柔鱼CPUE最大下降60.08%。建议采取兼容气候适应性的柔鱼资源养护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提高蛇鳄龟的繁殖力,增加苗种供应。[方法]从引进的蛇鳄龟稚龟中进行个体选育,获得2000只亲龟,于2012年5月~2013年10月开展蛇鳄龟生态产卵与控温孵化技术的初步研究。[结果]2012年亲龟产卵率86.0%,受精率81.0%,孵化率89.0%;2013年亲龟产卵率95.0%,受精率92.0%,孵化率96.5%。[结论]该试验为蛇鳄龟在当地的养殖与技术推广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
Coronary degeneration was absent in young trout taken in fresh water and rare in immature fish at sea, but the incidence and severity were sharply greater in migrating fish and almost uniformly present in spawning fish. Several fish taken after they had reentered salt water after spawning had no lesions; lesions in fish taken during their second spawning migration were not cumulative. These facts suggest that the process is reversible.  相似文献   

20.
用15个能稳定扩增的随机引物对大鲵亲代与子二代各7个个体进行RAPD分析,结果表明,大鲵人工繁育子二代与野生亲代群体间具有较高的遗传相似度,其平均值为0.9515,这说明子二代群体在基因型上并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异。遗传相似性和遗传多样性分析的结果表明,大鲵亲代与子二代的平均遗传距离分别为0.0497和0.0166,Shannon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237和0.078,经t检验差异均极显著(P<0.01),这说明大鲵子二代遗传多样性水平低于亲代,因此必须加强谱系建立与繁育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