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87—1988年,我国东北三省1910份春大豆资源在人工气候箱中6℃下进行萌发期低温处理。结果表明:在6℃低温时下胚轴伸长受到抑制。伸长长度与抗冷性是显著正相关,而与百粒重呈显著负相关。下胚轴鲜重和干重与抗冷性的正相关也显著,但与百粒重相关性很小。在6℃发芽的种子在田间能正常出苗,相对发芽率与田间出苗率呈显著正相关。活力指数与相对发芽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用活力指数作抗冷指标较为准确和有效。  相似文献   

2.
东北粳稻分蘖期耐冷性鉴定及SSR标记关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40份东北粳稻品种(系)为材料进行分蘖期耐冷鉴定,用84个SSR标记对耐冷性差异较大的96份材料进行基于SSR标记的关联分析。结果表明,供试材料强耐冷品种(系)占20%,中间型(系)占30.71%,不耐冷品种(系)占49.28%;分蘖期耐冷性与结实率和单株穗重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生育期呈极显著负相关;关联分析得到18个位点与分蘖期耐冷性关联,其中标记RM214,RM445,RM506,RM106,RM215,RM182,RM270和RM229与前人研究获得的水稻耐冷性QTL定位结果吻合。这些标记可作为东北粳稻耐冷性资源筛选重点选择的标记。 还通过优异等位基因的挖掘,得到一系列的优异等位变异及载体材料。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低温对玉米萌发期种子抗冷性的影响。[方法]探讨抗冷性不同的4个玉米品种种子在低温处理复温萌发过程中的表现。[结果]经过低温处理后,各品种玉米抗冷性均有一定的提高,冷敏感品系(辽单632和铁单18)5℃低温处理后相对电导率有较大幅度的波动,分别从7.5%、12.0%上升至41.0%、34.0%;郑单958、吉单415作为耐冷品系可溶性糖含量的增加幅度较大,为53.72%、70.26%。10℃下各品种MDA含量较27℃增加,但5℃下各品种MDA含量较27℃大幅度增加,与品种的耐低温性呈显著负相关(R=-0.7825**)。[结论]5℃低温处理的生理指标可以作为萌发期种子耐低温强弱的鉴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粳稻体细胞耐冷变异的诱导筛选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建立水稻耐冷育种的新途径,开展了本项试验研究。结果是:(1)在15℃下愈伤组织净生长量与供体品种孕穗期的耐冷性呈的正相关。其中25天的相关系数最大。(2)15℃下选择的愈伤组织的无性系中62.5%的无性系耐冷性明显强于供体品种;(3)体细胞无性系2,3代的广义遗传力高。(4)供体品种孕穗期的耐冷性与耐冷变异性体率呈极显著的负相关,与感冷变异体率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5.
大豆食心虫抗性品种鉴定及抗性性状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38份大豆品种(系)大豆食心虫抗性鉴定结果表明,供试品种间在着显著差异。筛选出高抗大豆食心虫品种1份和抗性品种17份。抗虫性状分析表明,虫食粒率与百粒重,荚皮内糖分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荚皮内纤维素含量,荚皮硬度,荚皮颜色呈极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6.
低温对大豆不同耐冷性中萌发期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郝晶  张立军  谢甫绨 《大豆科学》2007,26(2):171-175
以大豆耐冷品种Kottman和铁丰31号、冷敏感品种沈农8号和东农46号为材料,以20℃为对照研究在10℃和6℃低温下萌发过程中大豆抗氧化保护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变化.结果表明,随温度降低,抗冷性不同的大豆品种抗氧化酶活性变化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在6℃下,在萌发的中后期,耐冷品种铁丰31号和Kottman的SOD活性仍相对稳定并维持较高活性,POD活性迅速上升,并一直显著高于冷敏感品种.在6℃下,耐冷品种的CAT活性在萌发初期(0~9 d)有大幅下降,然后随着萌发的进程而缓慢上升,而冷敏感品种CAT活性在萌发的(0~9 d)大幅下降,此后小幅下降后又缓慢回升.试验表明,耐冷大豆品种在萌发期间的SOD、POD、CAT活性对低温反应灵敏,低温处理后活性较高或较稳定;耐冷品种和冷敏感品种的CAT活性变化在低温(6℃)下的差异最大,这表明过氧化氢酶在大豆种子萌发过程的活性氧代谢中可能具有较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玉米不同基因型对低温吸胀的响应及幼苗生长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以3类耐冷性不同的玉米组合为材料,在萌发期分别进行低温(6℃)和常温(25℃)24 h的浸种处理,测定吸胀时期的吸水速率、电导率、脱氢酶、α-淀粉酶活性以及发芽指标和苗期形态指标的变化,研究不同耐冷基因型对低温吸胀的反应及其对苗期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不耐冷型玉米的子粒吸胀迅速,造成种子吸胀损伤程度大,其电导率相应增大,脱氢酶活性较低,导致发芽率、发芽指数的降低;耐冷型吸胀缓慢,膜系统恢复的速度较快,上述指标的降低有很大程度的减轻;中耐冷型居中。相关分析表明,发芽率比率、根冠比比率均与电导率比率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与种子脱氢酶比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说明膜的稳定性及脱氢酶活性的增强是耐冷性品种耐吸胀冷害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1987—1988年,研究60份东北春大豆品种(系)脂肪蛋白质含量与种子萌发期耐低温的关系。二年的结果表明,大豆脂肪含量与发芽势呈极显著正相关(r分别为0.4985和0.5041)。内豆1号、合交83—1698、绥82—203、合辐84—480、合丰27号在低温条件下发芽势明显高于其它供试材料。  相似文献   

9.
大豆种质资源脂肪酸组分含量及品质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对黑龙江省大豆种质资源的脂肪酸含量及其与品质性状的相关性进行分析,为科学地评价和利用大豆种质资源奠定基础.采用毛细管气相色谱法,对100个大豆品种(系)的脂肪酸组分进行了测定,并对各组分和品质性状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大豆中的脂肪酸含量高低顺序为:亚油酸>油酸>棕榈酸>亚麻酸>硬脂酸.不同大豆品种各脂肪酸含量均有一定的差异,其中硬脂酸的变异系数最大,为13.24%,亚油酸的变异系数最小,为4.57%.通过组分间的相关性分析表明,油酸与亚油酸、亚麻酸和棕榈酸呈极显著负相关,棕榈酸与硬脂酸呈显著负相关,而亚油酸与亚麻酸呈显著正相关.蛋自质与油份呈极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0.
10个杂交大豆品种的种子超氧物歧化酶(SOD)比活力,低于父母本或介于其父母本之间。杂交品种与父本呈低度正相关,与母本呈中度负相关。18个大豆品种种子SOD比活力与大豆油分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与蛋白质、亚麻酸含量、植株生育日数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1.
玉米种子萌发抗冷鉴定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雪峰  张立军  胡滨 《杂粮作物》2006,26(3):194-196
对抗冷性不同的玉米品种郑单958、铁单18进行5℃、10℃低温处理,测定低温对玉米种子萌发时的相对电导率、游离脯氨酸、可溶性糖和丙二醛(MDA)含量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温度降低,抗冷性不同的两品种细胞膜透性增大,MDA含量增加,游离脯氨酸的含量先增加后下降,而可溶性糖含量却呈下降趋势。在相同低温条件下,郑单958品种种子萌发过程中与铁单18相比,能保持更好的细胞膜完整性,相对电导率和MDA含量增幅小,可溶性糖含量明显高于铁单18,说明郑单958品种具有较强的抗冷性。根据测定结果,5℃低温处理下相对电导率和游离脯氨酸含量品种间差异显著,可作为测定抗冷性的生理指标。  相似文献   

12.
收集黑河地区55份大豆品种资源材料,以豆芽厂原料大豆S135为对照.采用SPSS15.0软件对大豆品种的15个农艺性状及营养成分进行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和非系统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单株产量与生育期和单株荚数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营养生长期和百粒重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底荚高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粗脂肪与粗蛋白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粗纤维、营养生长期呈显著负相关(P<0.05).在主成分分析中,选取方差累计贡献率为84.49%的前5个主成分来评价黑河地区大豆品种资源.进一步通过非系统聚类分析,将参试的55份晶种资源分为5类,其中5个品种与对照晶种S135为第一类群,从农艺性状和大豆的营养成分来考虑,第一类适合作芽用大豆晶种;且5个类群性状之间的差异较明显,这有利于育种亲本材料的选择,同时为进一步选育和筛选优良的芽用大豆品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为了明确不同程度盐胁迫下大豆萌发期耐盐性鉴定的评价指标,以62份大豆品种为试验材料,在萌发期进行75 mmol·L-1 NaCl中度盐胁迫(S)和150 mmol·L-1 NaCl重度盐胁迫(SS)处理,调查并分析胚根长、干鲜重、发芽率等16项指标,以确定大豆萌发期耐盐性鉴定的适宜筛选浓度,筛选耐盐性大豆品种。结果表明:萌发期各指标耐盐系数之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根长等13个指标与子叶干重、平均发芽时间和平均发芽速度等存在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16项指标的耐盐系数可简化得到4个主成分,在S与SS处理中的累计贡献率分别为88.243%和80.366%。62份材料在两种程度的盐胁迫下均被分为5类,S条件下筛选出龙垦310、黑科68、龙垦330、龙垦306、龙垦333、黑科69和龙垦3002共7个耐盐品种,SS条件下筛选出1个耐盐品种为黑科57。通过建立大豆萌发期耐盐性评价的回归方程,确定了在S条件下的一级评价指标6项,二级评价指标3项;SS条件下的一级评价指标5项,二级评价指标1项。S处理能有效区分出不同大豆品种的耐盐性,也更为接近生产中可能遇...  相似文献   

14.
陕西省大豆品种资源蛋白质和脂肪含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012份陕西大豆品种资源的蛋白质和脂肪含量的分析结果表明:陕西大豆品种资源的蛋白质平均含量为43.30±2.69%;脂肪平均含量为16.76±1.41%,说明陕西大豆蛋白质含量较高而脂肪含量低.蛋白质和脂肪含量为60.05±2.48%.蛋白质与脂肪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r=-0.404**).蛋白质和脂肪含量都与生育日数正相关与株高负相关,其程度达到了显著或极显著水平;蛋白质含量与百粒重显著负相关而脂肪含量与百粒重极显著正相关.不同花色、茸毛色、结荚习性、粒色、粒形的大豆品种资源蛋白质和脂肪含量存在一定的差异,以不同粒色、粒形和结荚习性间的差异最为明显,无限结荚习性、籽粒为黑色肾形的大豆品种蛋白质和脂肪含量低,籽粒为双色肾形的大豆品种蛋白质含量低.研究结果为大豆品质育种选择亲本和杂交后代处理的提供依据,并筛选了12份高蛋白和大粒的品种供育种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玉米主产区栽培品种种子质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黄淮海、华北、西南三区46个玉米栽培品种种子为材料,通过物理化学指标测定、标准发芽及幼苗生长测定、逆境发芽测定、田间出苗率测定、指标间相关性分析、淀粉酶活力测定等对种子质量进行分析评鉴。结果表明,46个品种中马齿型和半马齿型的比例占80.4%。综合各项种子活力指标,排名前4位的高活力品种为先玉047、郑单958、大华玉2号和浚单26。玉米种子容重和总淀粉含量与平均田间出苗率分别呈极显著和显著正相关;发芽势、发芽率及逆境发芽各指标与平均田间出苗率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其中抗冷测定发芽率的相关系数最高(r=0.881)。玉米种子容重和总淀粉含量是高活力玉米种子具备的典型性状,抗冷测定为玉米种子活力检测的最适方法;高活力玉米品种种子萌发中同一时期淀粉酶活力明显高于低活力玉米品种种子。  相似文献   

16.
橡胶树低温伤害的生理反应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在人工零上低温下,巴西橡胶树(Hevea brasiliensis)叶质膜透性随低温处理时间的延长而持续上升,抗冷品系的上升速率比不抗冷品系慢。呼吸强度和ATP含量均随处理时间的延长而持续下降,抗冷品系下降速率比不抗冷品系慢。叶绿体Mg~(++)—ATPase活性也表现出明显抗性差异。可见,低温下叶组织的质膜透性、呼吸强度、ATP含量以及Mg~(++)—ATPase活性的变化与品系抗冷性有关。低温下呼吸强度、ATP含量与质膜透性变化呈负相关,质膜透性的变化与供能有关。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105份安徽省1983-2019年培育的夏大豆品种进行分析,研究产量、品质和抗病性之间的相关性及变化趋势。结果显示,普通夏大豆品种有100份,占95.24%,杂交夏大豆有5份,占4.76%。大豆主要农艺性状中变异幅度最大的是有效分枝,全生育期和蛋白质脂肪总量变异幅度最小。相关性分析表明,产量与株高极显著负相关(r=-0.318),与百粒重极显著正相关(r=0.269)。蛋白含量与脂肪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r=-0.586),与蛋脂总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809)。百粒重、产量和脂肪含量随年份更替均呈极显著上升,年平均升高量分别为0.06 g、16.59 kg·hm-2和0.02%;全生育期变化不大,株高、有效分枝、蛋白含量和蛋脂总量以年平均0.23 cm、0.03个、0.07%和0.05%呈极显著下降趋势。2007-2019年安徽省审定的64份大豆品种对SMV优势株系SC3和SC7抗性均达到高抗和抗病的分别有3和11份,占比分别为4.69%和17.19%,属于抗病型(高抗+抗病)和中间型(中抗+中感)的品种数分别为28和35份,占比为43.75%和54.69%。显著性分析发现对SMV具有抗病型和中间型的品种其平均产量和蛋脂总量差异不显著。综上可知,在进行高产育种的同时,协同改良品种的抗病性与品质是安徽省大豆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我国现有小麦种质的面粉糊化特性,以来源于不同区域的171个小麦品种(系)为试验材料,分析了小麦面粉糊化特性及其与品质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品种对面粉糊化参数有极显著影响(P0.01);糊化参数基本呈正态分布,约有81.9%的小麦峰值黏度集中在2 250~3 000 cP,筛选出峰值黏度较高的6个小麦品种(系)。糊化参数在不同小麦类型区的材料间差异程度不同,其中长江中下游冬麦区的峰值黏度显著高于北方冬麦区,与西南冬麦区、黄淮冬麦区和国外引进材料差异不显著。相关分析表明,峰值黏度与其他所有糊化参数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面粉白度、L~*值、稳定时间和粉质质量指数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b~*和吸水率则呈极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9.
为给小麦类胡萝卜素及其他品质性状的品种资源筛选和品质改良提供参考,以黄淮麦区不同时期的31个小麦品种(系)为材料,探讨其全麦粉类胡萝卜素含量、脂肪氧化酶活性等品质性状的品种间差异及类胡萝卜素含量与其他品质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类胡萝卜素含量、脂肪氧化酶活性、总戊聚糖、水溶性和非水溶性戊聚糖含量、色差仪参数、RVA参数、近红外参数等品质性状的品种间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类胡萝卜素含量与水溶性戊聚糖含量、黄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与高峰黏度、低谷黏度、稀懈值、最终黏度、容重和形成时间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峰值时间、蛋白质含量和稳定时间呈显著负相关。根据供试品种(系)类胡萝卜素含量的聚类分析结果,孟0318等19个品种(系)聚为一类,洛麦23等10个品种(系)聚为一类,淮麦22和济麦22聚为一类,三个类别的类胡萝卜素含量平均值分别为1.93、1.07和2.99mg·kg-1。  相似文献   

20.
陈霞 《大豆科学》1996,15(1):91-95
本文对1988 ̄1994年间,黑龙江省7个地区,60个县市主栽的92个大豆品种的脂肪,脂肪酸组份进行了测定,并进行了相关性的分析。结果表明:黑龙江省主栽的大豆品种脂肪含量较高。92个品种脂肪平均含量为20.73%。不同大豆品种亚麻酸含量变异系数大,表明黑龙江省大豆品种间亚麻酸含量存在着较大的差异。92个大豆品种脂肪含量与亚麻酸含量呈负相关趋势,油酸与亚油酸,亚麻酸呈极显著的负相关,亚油酸与亚麻酸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