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4 毫秒
1.
为了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并建立稳定高产的农田,更有效地促进利用农业土地和肥料资源,在广西喀斯特地区的一个村庄里,通过采用“3S”技术(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获得该村土壤与肥料信息系统,并结合当地条件,对该村土壤养分平衡管理技术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近20年来,农田土壤养分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变,在2000年,两种土壤类型的土壤有效钾含量和作物产量都比1981年有了明显的提高;通过“3S”技术获得了水稻和甘蔗土壤钾养分的施肥推荐方法,有利于喀斯特地区农民合理施肥。  相似文献   

2.
通过田间试验,水稻的地力产量、目标产量均与土壤养分测定值正相关;化肥利用率与土壤养分测定值负相关;逐一分析养分平衡法施肥公式中各子项与土壤养分测定值的数量关系.建立推荐施N、P2O5、K2O量分别与土壤速效氮、磷、钾的一一对应函数关系。  相似文献   

3.
早籼稻超高产栽培的N·P·K肥料效应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索庐江地区主要高产水稻土壤上的早籼稻超高产栽培N、P、K肥料效应,解决早籼稻超高产栽培的精确定量施肥技术问题。[方法]在庐江地区主要高产水稻土壤上实施早籼稻超高产栽培的N、P、K肥料效应(3414)试验,拟合建立产量3元1次和1元2次肥料效应回归方程,单位产量养分吸收量和各养分肥料利用率的3元2次和1元2次肥料效应回归方程,各养分单位产量养分吸收量与产量水平间的1元2次回归方程等19套函数模型,并对3种常见施肥量推荐方法的估算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试验土壤的最佳产量为9279.6 kg/hm2,对应的N、P2O5、K2O施量分别为159.4、72.8、165.6 kg/hm2,当季养分利用率为49.3%、16.5%和30.3%。[结论]该研究为优化N、P、K肥施用量,建立该类土壤的测土配方施肥指标体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平衡施肥对长期大棚茄子-水稻轮作制中2季作物生长和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N是现阶段土壤的主要养分限制因子,P、K则不成为土壤养分限制因子,连续2季不施用P、K对作物产量、养分含量和吸收量无显著影响;轮作周期内最佳施肥量处理(OPT)的地上部N总累积量为314.2kg.hm-2,其中土壤N供应量分别占大棚茄子季和水稻季N累积量的63.0%和72.9%,N肥的当季利用率仅为10.85%和24.9%;2季地上部P2O5和K2O的总累积量分别为159.5和543.9kg.hm-2,土壤P和K的供应量均超过了90%,P肥和K肥的2季总表观利用率分别为11.5%和8.6%;减少总施N量和N肥后移至水稻季的施肥措施均可增加作物地上部养分累积量,大棚茄子季和水稻季的适宜施N量分别是450和150kg.hm-2,可比常规施肥量分别减少55%和33.3%;水旱轮作可有效地消耗土壤养分,但大棚茄子长期高量施肥累积的养分仍有向下层土壤迁移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黔东南州黄粘泥田水稻测土推荐施肥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1994~1997年连续进行提高化肥利用率与推荐施肥研究,结果表明:水稻的地力产量、目标产量均与土壤养分测定位正相关;换算系数为0.15;土境速效氮的校正系数为0.302、速效磷校正系数为1.797、速效钾校正系数为1.097;逐一分析养分平衡法施肥公式中各子项与土壤养分剩定位的数量关系,建立推荐施N、P205、K20量分别与土境速效N、P、K的一一对应函数关系。  相似文献   

6.
水稻测土配方施肥田间肥效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时燕 《安徽农学通报》2009,15(15):121-123,166
本试验采用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氮、磷、钾3因素4水平14个处理的田间试验设计(即3414设计),初步研究了崇明地区中等肥力水平下土壤供肥能力、氮磷钾肥用量和配比对崇明县单季水稻产量的影响及对氮、磷、钾养分元素的吸收利用情况,通过探索适合本地区水稻最佳施肥方式,由此提出提高施肥利用率的科学养分管理方法,为本县测土配方施肥提供技术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土壤水解氮总体表现偏低,有效磷和速效钾中等,无肥区相对产量及氮磷钾含量均处于低水平;推荐施肥处理N2P2K2产量最高;平均肥料利用率氮肥为27.30%,磷肥为17.50%,钾肥较高为34.83%。  相似文献   

7.
为不断完善张家港市测土配方施肥指标体系,在沿江潮土上进行了水稻氮、磷、钾三要素肥料效应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氮、磷、钾肥料对水稻的增产效果是氮肥>钾肥>磷肥,增产率分别为33.44%、5.41%、0.51%。氮肥对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主要是增穗增粒明显,磷肥主要是增粒,钾肥主要是增穗、增粒效果差于氮肥和磷肥。水稻产量达7359kg/hm2时,每100kg产量平均需吸收N肥1.67kg、P2O50.89kg、K2O3.19kg。在氮、磷、钾三要素施肥缺乏时,水稻生长当季的土壤养分供应量K2O>N>P2O5,每1hm2土壤供N量71.2kg、P2O554.3kg、K2O218.1kg。在施肥缺素时,土壤养分利用系数碱解氮平均为0.41、速效磷0.98、速效钾1.17。水稻对当季肥料养分的吸收率N>K2O>P2O5,尿素N吸收率平均19.06%,过磷酸钙P2O5吸收率平均12.46%,氯化钾K2O吸收率平均14.02%。  相似文献   

8.
精准养分管理的应用效果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地统计学原理和3S技术,对上海市松江区朱定村2000余亩耕地进行50m×50m的网格取样,在进行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异分析等工作的基础上,建立了精准农业分散经营管理模型。应用此模型对西瓜和水稻进行推荐施肥应用的研究,结果表明推荐施肥不仅可以给西瓜和水稻提供平衡的营养,而且可以在降低总养分量的基础上,提高西瓜产量14%-27%,提高水稻产量10%左右,使土壤养分的管理趋于更加合理。  相似文献   

9.
陕西关中葡萄园土壤养分状况分析与平衡施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了陕西关中地区葡萄园土壤的养分状况,并在此基础上通过连续4年的平衡施肥试验,研究了葡萄养分平衡施肥技术体系及其对葡萄产量、品质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区葡萄园分别有100%,97.8%和58.7%的土壤样品有效N、F e和Zn含量处于临界值以下;化肥对葡萄产量的增产率为12.4%~38.0%,各种肥料对葡萄产量贡献率大小的顺序为:氮肥>钾肥>磷肥,钾肥对葡萄品质有明显促进作用;氮磷钾平衡施用才能使葡萄产量最高、品质最佳、效益较好;葡萄养分平衡施肥体系为:N 0.18 kg/株,P2O50.15 kg/株,K2O 0.2 kg/株,并增施适量铁、锌微肥。  相似文献   

10.
有机肥料用量对低产稻田土壤养分和水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连续3 a在中低产水稻土上进行有机肥料试验,结果表明:施用有机肥料使水稻经济产量平均增产25%,而秸秆产量增加效果高达47%;在低量有机肥料处理中,养分的农学效率为6.3 kg,肥料养分利用率36.8%,高量处理中养分的农学效率只有1.7 kg/kg,肥料养分利用率仅为20.8%,有机肥料最佳施用量在15~30 t/hm~2。施用有机肥料可以快速培肥土壤,3 a后,土壤中的OM、全N、全P、有效N、有效P和有效K含量比不施肥处理分别增加8.0%、9.6%、20.0%、8.2%、183.1%和21.5%。其中以增加土壤全P和有效P效果最为明显,有效P平均增加183%,土壤OM也增加8%,全N增加9.6%。有机肥料能够快速培肥稻田土壤和提高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11.
氮磷钾施用量对灌淤土水稻产量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宁夏灌淤土上,利用田间试验研究了氮、磷、钾各3个施肥水平对水稻(宁粳28号)产量、养分累积量及籽粒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氮、钾肥对水稻产量和养分累积有显著影响;水稻当季氮、磷、钾肥利用率都随着施肥量的增加而降低;穗数和每穗粒数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而施磷肥有利于穗粒数的形成,过量施用氮肥还会显著降低水稻千粒质量。本试验水稻氮、磷、钾肥最佳经济施肥量分别为N 254.3、P2O5150.8和K2O 145.6 kg/hm2,获得最高产量的最大施肥量组合分别为N 309.3、P2O5253.9和K2O177.6 kg/hm2。  相似文献   

12.
猪粪化肥配施对稻田土壤氮素含量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化肥有机肥在农田的配施对改良土壤性质、提高养分利用率具有较好的效果,还提升了有机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效率。为此,为明确猪粪化肥配施对南方典型双季稻田土壤氮素含量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在双季稻田系统进行田间定位试验。试验共设置了4个处理,即不施氮肥处理(N0)、50%化学氮肥处理(1/2N)、100%化学氮肥处理(N)和猪粪替代50%氮肥处理(1/2N+M)。测定了稻田土壤全氮、有效氮(铵态氮和硝态氮)、微生物生物量氮、水稻氮含量并计算氮吸收量。结果表明:在定位试验开展后第5~6年,猪粪替代50%氮肥处理土壤全氮含量较100%化学氮肥处理显著提高15%;而不施氮肥导致土壤全氮含量显著下降达20%。猪粪化肥配施显著增加晚稻季土壤铵态氮含量。水稻氮肥吸收主要与氮肥用量、土壤全氮含量、铵态氮含量和微生物生物量氮成正相关。2年内猪粪化肥配施较全量氮肥显著提高了晚稻季水稻氮素吸收及氮肥利用率,提升幅度分别为9.2%~18.0%和19.6%~43.0%,且水稻产量略有提升。早稻季猪粪化肥配施较全量氮肥水稻籽粒产量、水稻氮素吸收及氮肥利用率无显著差异或出现显著下降。研究表明,双季稻体系猪粪替代50%氮肥可提高晚稻季稻田土壤氮素有效性,减少化肥施用并提高氮肥利用率。  相似文献   

13.
辽宁省水稻主产区化肥减施潜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辽宁省水稻种植面积约50万hm2,较10年前下降了近1/5,但由于单产持续增加,年产量始终稳定在400万t以上。作为单产最高的粳稻主产区之一,在化肥零增长的背景条件下,兼顾土壤肥力和水稻产量的化肥减施潜力有待研究。【方法】2020年对辽河三角洲、东南部沿黄海和辽宁中北部3个水稻主产区进行农户施肥调研,每个稻作区分别选择高、中、低产代表乡镇为调研点,每个调研点选择2—5个村,每个村选择10户进行调研,共计590份调查问卷。各稻作区氮肥推荐用量基于前期研究基础确定。依据作物养分需求量和稻田土壤养分状况,采用磷钾衡量监控方法,估算稻田磷、钾肥适宜施用量。基于此分析辽宁省水稻化肥减肥潜力。【结果】辽河三角洲、东南部沿黄海和辽宁中北部稻区农户平均产量分别为10.4、7.7和8.7 t·hm-2,差异较大,同一稻作区高低相差约4 t·hm-2,不同稻作区间高低相差约2.7 t·hm-2。辽宁省稻田N、P2O5和K2O平均习惯用量分别为229.4、102.8 和91.1 kg·hm-2,氮肥用量较2004—2017年降低了12%—32%,磷钾肥用量有所增加,氮磷钾肥比例约为2.2﹕1﹕1;3个稻作区农户习惯氮肥和磷肥施用量变异较大,纯氮和P2O5平均用量高低相差分别为79.5 kg·hm-2和35.4 kg·hm-2;农户纯氮施用量高低相差约4倍,有2.5%农户不施钾肥,个别农户不施磷肥,P2O5和K2O最高用量分别为294.5和225.0 kg·hm-2,盲目施肥现象依然存在。以各稻作区近3年平均产量增产5%为目标产量计算推荐施肥量,辽河三角洲稻作区目标产量为10 000 kg·hm-2,N、P2O5 和K2O的推荐用量分别为234、111和101 kg·hm-2,有82.1% 的农户氮肥效率较低,过量施氮问题突出,其中有21.7% 的农户具有较大减氮潜力,可节约氮肥13.7%;9.6%的农户具有较大磷肥减施潜力,可节约磷肥5.1%;钾肥需要适量补充。东南部沿黄海稻作区目标产量为7 500 kg·hm-2,N、P2O5 和K2O的推荐用量分别为179、83和76 kg·hm-2,68.0% 的农户磷肥效率较低,过量施磷现象普遍,其中有28.0% 的农户具有较大节磷潜力,可降低18.6%的投入量;约20% 的农户处于氮、钾肥低产低效水平,能减施7%左右。辽宁中北部稻作区目标产量为9 000 kg·hm-2,N、P2O5 和K2O的推荐用量分别为210、80和91 kg·hm-2;约有30%的农户氮、磷、钾肥具有较大减施潜力,其中氮、磷肥可减施约1%,钾肥减施约4%。【结论】辽河三角洲稻作区氮肥过量施用问题突出,有21.7%的农户可减施氮肥13.7%;东南部沿黄海稻作区磷肥过量施用现象普遍,有28.0%的农户可降低18.6%的投入量;辽宁中北部稻作区约有30%的农户具有化肥减施潜力,氮、磷肥减施约1%,钾肥减施约4%。  相似文献   

14.
江西省抚州地区水稻土壤养分限制因子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土壤养分状况系统研究法对抚州地区中潴乌潮沙泥田水稻土样进行了养分状况综合评价,确定限制作物生长的养分因互及最佳施肥技术。盆栽试验结果表明:高梁作为指示作物时,土壤中主要缺N,P,K,S,Zn,Ca,盆栽中不施用这些元素相对产量只有45%,68%,79%,72%,70%,87%;水稻作为指示作物时,土壤中主要缺N,P,K,S,Zn,盆栽不施用这些元素相对产量只有42%,79%,58%,74%,90%。田间试验结果表明:K肥对水稻的生产有极显的影响,每公顷施59-98kg纯K,比对照增产306-417kg,增产率为4.5%-6.1%,增产显。S肥和Zn肥的试验则表明,在施用先进量N,P,K肥条件下,每公顷施用30kgS肥比不施S肥处理,产量增加153kg,增产率为2.13%;每公顷施用6kg纯Zn比不施Zn肥的处理,产量增加127.5kg,增产率为1.78%;S肥和Zn肥综合施用增产显,增产达372kg/hm^2,增产率达5.19%。  相似文献   

15.
在赤壁市双季稻区研究了不同的土壤培肥措施对土壤理化性质及双季稻产量及产量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单施化肥的处理相比,添加有机物料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与速效钾含量;添加有机物料的土壤培肥处理的稻谷产量都有所增加,早稻产量增加最高达833.40 kg/hm~2,增产15.55%,最低增加475.05 kg/hm~2,增产8.87%;晚稻产量增加最高达733.35 kg/hm~2,增产10.72%,最低增加375.00 kg/hm~2,增产5.48%。化肥配合畜禽粪便处理显著增加了稻谷的有效穗与穗粒数,提高了水稻子粒与秸秆中的N、P、K养分含量。  相似文献   

16.
稻麦轮作体系农田养分循环与养分管理综述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从稻麦农田养分循环和养分管理2个方面对稻麦轮作进行了综述。结果表明:作物吸收养分是稻麦农田养分循环的重要方面,也是养分管理的基础。施肥后几天内和稻麦轮作间隙是养分流失的重要时期,降水对养分流失起到促进作用。大部分地区钾素投入不足成为影响稻麦产量的重要原因,而增加钾肥、绿肥或有机肥是补充钾素的重要措施。小麦对肥料的依赖程度大于水稻。环境养分也是农田养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施肥决策中应予以考虑。过量施肥将导致肥料利用率明显下降,适当减少当前习惯肥料用量在生产上是经济的,有机无机配施、绿肥、秸秆还田、基于作物养分吸收规律施肥等都是优化施肥结构的重要措施。在今后,应着重研究绿肥、秸秆还田、新型肥料、保护性耕作在稻麦轮作中的养分管理技术与应用。  相似文献   

17.
化肥与紫云英不同配比对水稻养分吸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大田试验条件下,设计5个不同化肥与紫云英配比处理,连续2年在江西省丰城市研究了养分总供应量相同时紫云英NK代替等量化肥NK对水稻养分吸收及其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等氮钾条件下,与单施化肥相比,20%~40%紫云英氮钾替代等量化肥氮钾有利于土壤中有机质含量的提高,促进水稻地上部对氮钾的吸收与累积,从而有利于水稻产量的提高。但是,60%~80%紫云英氮钾替代化肥氮钾,水稻地上部氮钾含量和水稻产量显著下降。因此,化肥/紫云英适当配比施用有利于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促进水稻对氮钾养分的吸收累积,最终提高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有机无机复混水稻专用肥效果,2015年在晚稻上小区试验以不同用量处理基施,农民习惯用肥作对照;2016年在一季稻上小区试验以不同用量处理,按照处理750 kg/hm~2与等N量复合肥作对照,以基施和追施两种方式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以基施效果最好,施用量为750 kg/hm~2产量最高;追施效果较差,低于750 kg/hm~2用量会造成减产。施用复混专用肥后,土壤pH值提高,有机质增多,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量增加,缓效钾量减少。试验表明:施用复混专用肥能够满足水稻一生所需养分供求,养分释放平衡,生长稳健,落色好,能够起到用地与养地相结合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基于GIS的农田养分管理与推荐施肥系统设计与开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我国南方农业过于分散的农田经营管理体系和施肥现状,以浙江绍兴东湖镇独树村为研究区域,应用信息技术、系统养分研究法和推荐施肥模型,研制和开发出适于南方土壤及作物体系的土壤养分管理和决策信息系统平台,实施田块或田畈为基本单元的村级信息化农田养分全程管理,进行推荐施肥,初步应用结果表明,推荐施肥示范方各农户水稻产量大部分达到每亩450~500公斤以上.  相似文献   

20.
秸秆还田是促进农田养分循环的重要方式,也对提升农田地力有较好效果。以南方典型双季稻田为研究对象,设置三个秸秆还田水平和两种水分管理方式的两因子田间定位试验,于定位试验开展后的第5年通过测定早稻和晚稻季稻田土壤无机氮、微生物生物量氮动态、植株吸氮量动态以及收获期主要土壤肥力因子、水稻产量和植株各部分氮素累积量,分析秸秆还田与水分管理制度下水稻氮素吸收和氮肥利用率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秸秆还田提高了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以及土壤p H,长期淹水较之间歇灌溉降低了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含量。在氮肥用量一致条件下,早稻季秸秆还田降低了分蘖期土壤氮素有效性,导致水稻生育期内氮素吸收量显著下降,且显著降低水稻籽粒产量及氮肥利用率;氮肥利用率较对照下降2.0~7.6个百分点,且随秸秆还田量的增加而降低。晚稻季秸秆还田提高了生育期内土壤氮素有效性,显著提高了水稻生育期内氮素吸收量,增加水稻产量且显著提高氮肥利用率;氮肥利用率较对照提高8.6~13个百分点,且随秸秆还田量的增加而增加。研究表明,间歇灌溉和长期淹水灌溉两种水分管理方式对水稻氮素吸收、籽粒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差异不显著。早稻季秸秆还田配合长期淹水灌溉将加剧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下降。双季稻稻田实行间歇灌溉下的早稻季秸秆不还田、晚稻季秸秆全量还田(6 t/hm2)有利于获得较高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