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前部分台站取消蒸发量人工观测(非结冰期)改用大型蒸发获取数据,为了确保蒸发量数据的连续性和可比较性,需要计算大小型蒸发量折算系数。采用相关系数、显著性检验、数据分布特征检验量计算,得到蒸发量分布特征;计算折算系数、偏大率和离差分析,得到大小型蒸发的折算关系。结果表明,不同蒸发观测仪器蒸发量年际变化差异较大;只有大型蒸发春季蒸发值通过显著性检验,即蒸发量随时间变化微弱;小型蒸发在春季和夏季蒸发量微偏大,峰态系数比0稍有偏离,夏季蒸发量在中值范围内分布集中明显。6、7、8、10月大小型蒸发值相关系数小,偏大率变化趋势与蒸发量月际变化趋势相近。折算系数在非冰期一直增加。以此得到结论:多年逐月蒸发量平均值之间有显著的线性相关性,可以用作大小型蒸发换算。  相似文献   

2.
巴渝地区夯土民居室内热环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传统民居的传统生态建造经验与价值已得到广泛认可,巴渝地区因特殊的地形与气候,传统民居在热环境的营造上有自身的特点。以重庆江津区龙塘村夯土民居为研究对象,以实地测量的冬季室内热工参数为基础,运用软件模拟分析,对民居全年室内热环境进行评价,发现夯土墙对改善夏季热环境更为有利,夯土民居冬季室内热环境远比夏季差;民居建筑中阁楼空间在调节室内热环境方面作用显著,具有冬季保温,夏季隔热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松山自然保护区蒸发量和降水量的变化特征及其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研究北京松山自然保护区的水分循环变化规律,利用松山气象观测站1971—2011年共41年的降水量、温度、日照时数和蒸发量等观测资料,对松山蒸发量和降水量的月、季节、年的变化特征,以及各气象因子与蒸发量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松山自然保护区的蒸发主要集中在4—6月,降水主要集中在7—8月;41年的蒸发量、降水量分别以约27 mm/10 a、5mm/10 a的速率呈下降趋势;各月、各季节及各年的蒸发量均明显大于降水量;从月、季节的分布来看,蒸发量与日照时数、温度均为极显著正相关,两因素对蒸发量的影响次序均为:温度>日照时数;从年的分布来看,蒸发量受日照时数和温度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辽宁西部干旱区蒸发量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了给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和气候变化背景,利用辽宁西部地区近58年气象资料,采用线性变化率及相关分析方法,研究蒸发量变化特征和影响蒸发量的主要气候因子。结果表明:蒸发量的变化表现为明显的下降趋势。其中,年蒸发量气候变化率为-110.54 mm/10 a,在58年间蒸发量趋势减少641 mm;春季、夏季和秋季蒸发量气候变化率分别为-45.92 mm/10 a、-47.98 mm/10 a、-14.76 mm/10 a,近58年蒸发量趋势减少为266 mm、278 mm、86 mm;冬季呈微弱的下降趋势。蒸发量变化受多因素的影响,日照时数、气温日较差、风速、相对湿度、水汽压、最低气温相关显著,而日照时数的变化则是影响辽西地区蒸发减少的最主要气候因子。  相似文献   

5.
为厘清汉江水体鱼类集约养殖与生态负荷量的关系,测定安康库区滤食性鱼类天然鱼产力,测算Ⅱ类水质限定条件下的安康库区生态负荷量,并与以水体磷含量为标准的计算结果比较。结果表明,设定网箱深度3 m,单位水体生态负荷量为193.44 g/m3,总产量控制为10.47×104 t。库区网养单产为100 kg/m3时,网箱养殖面积控制为1.93‰,网箱生态养殖面积与单位面积产量呈反比。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气象条件对水稻生产的影响,为当地水稻的种植生产提供依据,对安徽南陵2005—2014年早稻、中稻和一季晚稻、双季晚稻全生育期的主要气象因子进行分析评价,研究其对各类水稻气象产量的影响,并定量计算出各气象因子与该三类水稻气象产量的相关系数。结果发现:水稻气象产量具有明显的年际变化,早稻和双季晚稻整体呈上升趋势,中稻和一季晚稻基本持平,略有下降。对比分析和相关性显示,早稻气象产量与降水量和蒸发量相关性较大,且与降水量和蒸发量分别呈负相关和正相关;中稻和一季晚稻受温度、蒸发量和降水量影响显著,与蒸发量相关性最大,并且与降水量成正比,与温度、蒸发和日照时数成反比;双季晚稻与各气象因子的相关性较前两种水稻偏小。该研究获得了南陵不同气象因子对水稻生长的影响程度,为今后水稻种植合理避开气象灾害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7.
测定玉米中伏马毒素的免疫亲和层析净化高效液相色谱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伏马毒素(Fumonisins)是串珠镰刀菌繁殖产生的一类真菌毒素。玉米在生长和储存过程中极易受到伏马毒素的侵染。流行病学研究结果表明,受到伏马毒素污染的玉米及其制品可导致马白脑软化症、猪肺水肿综合症,还可诱发人类食管癌和胎儿神经管畸形等疾病。本研究建立了应用免疫亲和柱净化高效液相色谱测定玉米中伏马毒素B1和B2的方法,同时,运用统计学方法对该法进行了准确性和再现性评价。结果表明,FB1和FB2线性范围分别为0.06~5.00 μg mL-1和0.04~2.50 μg mL-1,回收率分别为76.6%~93.8%和77.9%~93.4%,FB1和FB2方法定量限分别为0.09 mg kg-1、0.06 mg kg-1,实验室内重复性测定的变异系数均低于5%,实验室间再现性测定的变异系数低于6%。上述结果说明该方法的线性、准确度、精密度、灵敏度及同一实验室重复性和多家实验室的再现性评价结果优良,适合作为伏马毒素的测定方法。应用该方法对310份玉米进行了伏马毒素的测定,结果表明,大田、存储玉米伏马毒素总量范围分别为0.20~9.06 mg kg-1、0.21~6.10 mg kg-1,建议应加强玉米中伏马毒素污染水平监控,保证人畜健康。  相似文献   

8.
对青海乡域4所典型中小学校10间教室冬季室内温湿度、风速、黑球温度等热环境参数进行现场测试,同时对420余名青少年学生的衣着情况、热感觉评价等进行了主观问卷调查。对测试和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得到实测和预测热中性温度分别为13.8和14.5℃,热期望温度为16.2℃,90%的学生感到满意的舒适温度范围为15.8~18.7℃。在当地寒冷的气候条件、学生衣着习惯、心理期望及生理特性等因素影响下,中小学生形成了对偏冷环境的适应性,提出可利用适应性PMV模型(aPMV)对中小学生平均热感觉进行准确预测。可为乡域中小学教室冬季热环境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气象条件对水稻生产影响研究——以安徽南陵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研究气象条件对水稻生产的影响,为当地水稻的种植生产提供依据,对安徽南陵2005—2014年早稻、中稻和一季晚稻、双季晚稻全生育期的主要气象因子进行分析评价,研究其对各类水稻气象产量的影响,并定量计算出各气象因子与该三类水稻气象产量的相关系数。结果发现:水稻气象产量具有明显的年际变化,早稻和双季晚稻整体呈上升趋势,中稻和一季晚稻基本持平,略有下降。对比分析和相关性显示,早稻气象产量与降水量和蒸发量相关性较大,且与降水量和蒸发量分别呈负相关和正相关;中稻和一季晚稻受温度、蒸发量和降水量影响显著,与蒸发量相关性最大,并且与降水量成正比,与温度、蒸发和日照时数成反比;双季晚稻与各气象因子的相关性较前两种水稻偏小。该研究获得了南陵不同气象因子对水稻生长的影响程度,为今后水稻种植合理避开气象灾害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0.
为调查山地木板壁民居对重庆夏季湿热气候的适应性,选取当地典型木板壁民居作为研究对象,在夏季对其室内热环境进行实测。结合当地建筑特点及居民生活习惯,对实测数据进行分析,并利用APMV对室内热环境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木板壁民居夏季依靠自然通风显著改善了室内热舒适度,夏季典型日APMV达Ⅱ级以上的约占65%。传统木夹壁民居在热环境营造上响应了当地气候特点,具有较好的气候适应性。  相似文献   

11.
曾超尘  向阳 《中国农学通报》2015,31(17):262-266
为指导漂浮育苗温室精确除湿,通过对营养池中营养液的蒸发、培养基质的水分蒸发、作物的蒸腾作用等温室大棚水分蒸发的主要来源,在特征环境下的各种参数的适宜性进行了分析描述,构建了漂浮育苗条件下温室大棚水分蒸发模型,并人工模拟晴天和阴天的恒定光照实验验证了水汽蒸发速率的模型。结果表明:模型预测值与实际观测值之间的回归估计标准误差<0.02kg/(m2·h),相对误差<8.9%,决定系数R2在0.92~0.94之间。模型关于在漂浮育苗条件下温室大棚水分蒸发的参数选取和模型的准确预测性较好,对除湿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讨本溪山区水面蒸发量的变化特征和影响水面蒸发的主要气象因子,利用本溪市草河口气象站1953-2010年E601小型蒸发皿蒸发量、气温、降水、日照时数、相对湿度、风速和水汽压等气候资料,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影响蒸发的主要气象要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本溪山区水面蒸发与气温、降水和水汽压关系比较密切,与日照时数、相对湿度和风速相关较差。影响水面蒸发的主要气象因子从大到小的排列顺序为:气温>水汽压>降水量>日照时数>相对湿度>风速。如果年平均气温升高1℃,年水面蒸发将增大66 mm;年降水量增大10 mm,水面蒸发将减少2.7 mm;年相对湿度增大1%,水面蒸发将减少16 mm;年平均风速增大1 m/s,水面蒸发量将减少154 mm。本研究揭示了主要气象因子对本溪山区水面蒸发量的影响程度,为山区水资源进一步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为了定量描述气象因子的协同作用对土壤相对湿度的影响,并对农业旱涝进行定量评估,利用黑龙江省三江平原双鸭山地区1994-2007年各旬气温、降水量、蒸发量、日照时数、土壤相对湿度(10~30 cm)观测资料,基于灰色关联度分析及检验,采用数理统计分析方法(CAR),建立了土壤相对湿度气象因子模型。结果表明:(1)土壤相对湿度与多项气象因子有较好的相关关系,与各气象因子的关联度大小依次为:旬降水量、旬日照时数、旬蒸发量和旬平均气温,降水量与蒸发量在土壤相对湿度变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平均气温与日照时数通过蒸发量起作用。(2)模型模拟效果较好,参数物理意义明确,可合理地解释气象因子对土壤相对湿度的影响,也能综合定量地描述气象因子的协同作用对土壤相对湿度的影响程度。10~30 cm各层土壤相对湿度模拟平均误差为7.2%;20 cm、30 cm和10~30 cm土层模拟效果要优于10 cm土层;夏季和秋季模拟效果优于春季,但春季5月份作物播种期模拟效果很好,模拟误差为4.4%。模型可为土壤旱涝定量评估及黑龙江省农业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4.
王娟  危常州  万丹  王肖娟  李玮  顾凯 《棉花学报》2015,27(3):275-282
利用灰板校正以消除棉花不同生育期图片颜色特征值的亮度差异,建立适用于不同生育期预测植株含水量的通用模型,以提高运用计算机视觉技术进行棉花植株含水量预测的精度。研究结果表明,由灰板校正前、后颜色特征值G-B建立的最佳预测模型,决定系数分别为0.746和0.782。有效性检验结果表明,灰板校正前、后计算预测值与实测值的决定系数分别为0.739和0.783;RMSE分别为2.218和2.03,RE分别为2.13%和1.79%。基于计算机视觉提取的冠层图片颜色特征值能够预测植株含水量,应用灰板校正颜色特征值能够提高模型预测精度,可为提高计算机视觉预测植株水分状况的精度提供技术支撑和方法补充。  相似文献   

15.
为构建较准确的日光温室温湿度预测模型,于2011-2013年冬季(1月、2月、12月)天津市宝坻区开展温室内外环境监测试验,并建立3种天气类型(晴、多云、阴)下3个时段(0-8时、8-17时、17-23时)逐步回归与BP神经网络温室内温湿度预测模型。结果表明:1)温室内气温逐步回归模型9种情况下模拟值与实际值的绝对误差小于3℃的平均准确率Rate(≤3℃)为88%,平均均方根误差(RMSE)为2℃;BP神经网络模型9种情况下模拟值与实际值的绝对误差小于3℃的平均准确率Rate(≤3℃)为94%,平均均方根误差(RMSE)为1.6℃。应用BP神经网络建立的气温预测模型相对更为准确稳定。2) 相对湿度逐步回归模型9种情况下模拟值与实际值的绝对误差小于6%的平均准确率Rate(≤6%)为81%,平均均方根误差(RMSE)为5.7%;BP神经网络模型9种情况下模拟值与实际值的绝对误差小于6%的平均准确率Rate(≤6%)为80%,平均均方根误差(RMSE)为6.7%。两类模型均不适宜预测8-17时日光温室相对湿度,而17-23时与0-8时应用逐步回归建立的湿度预测模型相对更准确稳定。  相似文献   

16.
房全孝  于强  王建林 《作物学报》2009,35(6):1122-1130
农业系统模型是农业生产多元目标优化管理的重要工具,但由于系统模型过程复杂,参数众多,校正和验证工作一直是模型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本文对RZWQM (Root Zone Water Quality Model)与CERES (Crop Environment Resource Synthesis)的结合模型RZWQM-CERES模拟土壤水分及作物产量进行了参数优化和验证,结果表明,RZWQM-CERES在禹城站和栾城站模拟不同灌溉处理土壤贮水量与测定值呈相似的变化趋势,均方根差(RMSE)分别为2.38~2.70 cm及3.49~3.73 cm;作物产量模拟结果与实测值对土壤水分的响应趋势一致(R2 = 0.83***,n = 22),其中在禹城站模拟小麦和玉米产量的RMSE分别为550 kg hm-2和580 kg hm-2,栾城站模拟小麦产量的RMSE为670 kg hm-2。以上结果表明RZWQM-CERES可作为华北平原模拟和分析土壤水分对作物产量影响的有效工具。本文初步建立了一套适合华北平原作物生产的模型参数,为利用RZWQM-CERES建立农田水分优化调控策略奠定了基础,并探讨了模型评价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房全孝  于强  王建林 《作物学报》1963,35(6):1122-1130
农业系统模型是农业生产多元目标优化管理的重要工具,但由于系统模型过程复杂,参数众多,校正和验证工作一直是模型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本文对RZWQM (Root Zone Water Quality Model)与CERES (Crop Environment Resource Synthesis)的结合模型RZWQM-CERES模拟土壤水分及作物产量进行了参数优化和验证,结果表明,RZWQM-CERES在禹城站和栾城站模拟不同灌溉处理土壤贮水量与测定值呈相似的变化趋势,均方根差(RMSE)分别为2.38~2.70 cm及3.49~3.73 cm;作物产量模拟结果与实测值对土壤水分的响应趋势一致(R2 = 0.83***,n = 22),其中在禹城站模拟小麦和玉米产量的RMSE分别为550 kg hm-2和580 kg hm-2,栾城站模拟小麦产量的RMSE为670 kg hm-2。以上结果表明RZWQM-CERES可作为华北平原模拟和分析土壤水分对作物产量影响的有效工具。本文初步建立了一套适合华北平原作物生产的模型参数,为利用RZWQM-CERES建立农田水分优化调控策略奠定了基础,并探讨了模型评价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理论的土壤水分预测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土壤水分含量是影响作物生长的重要因素,精确的预测技术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利用人工神经网络理论,建立了以降水量、蒸发量、相对湿度和地下水埋深为输入因子,土壤水分含量为输出因子的预测模型,并对其预测精度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BP神经网络模型预测土壤含水率的最大误差为8.66%,平均误差为4.27%,预测精度达到0.989。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其结果可为制定合理的水资源调配方案和调度计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杜鑫  吴钢  许东 《中国农学通报》2013,29(32):221-224
选用合适的模型提高预测的精度和可靠性,为区域水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是水质预测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根据辽河流域的实际,运用自回归滑动平均(ARMA)模型对辽河流域东陵大桥监测断面CODMn的水质变化趋势进行预测。结果表明:综合自相关函数、偏相关函数以及BIC原则,ARMA(1,1)模型能够更好地用于东陵大桥断面水质预测。拟合结果显示,相对误差在2.60%~25.98%之间,平均相对误差为13.69%,说明该模型能够充分利用近期水质资料信息,以精确预测未来水质变化趋势。而对东陵大桥监测断面CODMn的预测显示,未来CODMn呈现出增长态势,辽宁水环境管理任务仍然很重。最后,就ARMA模型应用于水质预测的问题和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