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以地处秦巴腹地的汉中市为例,构建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评价系统,运用耦合协调发展度模型对2000—2014年汉中市旅游、经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水平进行测度,并基于测度数据,结合灰色预测模型对2016—2020年的耦合协调度进行预测。研究结果表明:2000—2014年三系统综合效益指数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上升趋势。旅游产业与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关联度较高,旅游效益、经济效益指数交替平稳增长,生态环境效益指数波动较大。系统耦合协调度基本呈稳步增长态势,经历了衰退失调(2000—2009年)、濒临失调(2010—2012年)和勉强协调(2013—2014年)发展阶段。模型预测结果显示,未来6年耦合协调度分别为0.621、0.674、0.730、0.791、0.855、0.924,发展态势良好,系统步入协调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2.
基于对西部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999-2010年经济与环境相关指标数据的搜集与整理,运用系统学、协同学、环境经济学等多学科的知识,构建了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中经济-环境复合系统耦合协调的指标体系,建立了耦合协调度模型,主要从空间上对西部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新农村经济-环境复合系统的耦合协调水平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经济-环境复合系统的发展水平呈逐年提高的趋势;经济-环境复合系统耦合协调度的空间差异逐渐缩小.必须加大环保投入,增强环保意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继续重视并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同推进.  相似文献   

3.
鄂州市作为湖北省第一个城乡一体化试点城市,正在积极、快速推进城镇化发展,全力打造新型城镇化城市。通过建立城市经济-资源-环境(ERE)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回归分析法、隶属度函数构建ERE系统协调发展评价模型,测算了鄂州市2000-2013年ERE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及协调发展度。结果表明,(1)鄂州市经济发展迅速,资源、环境发展相对滞后。(2)经济-资源-环境系统协调发展度2000-2013年平均处于中级协调水平且有下降的趋势,经济-资源子系统矛盾是阻碍ERE系统协调发展度上升的主要原因。(3)资源消耗、环境保护问题成为制约鄂州城市发展的关键,应根据鄂州市实际情况制定协调发展政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4.
探讨"生态-经济-城镇化"三维系统(以下简称"EEU"系统)的协调发展关系,以期为推动三者全面协调发展提供参考。以南疆五地州为例,在构建EEU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熵权法、耦合协调模型和灰色预测模型对南疆五地州EEU系统耦合协调发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2010-2019年南疆五地州EEU系统评价值呈上升趋势,经济发展和城镇化系统评价值呈波动上升态势,明显高于生态环境系统评价值;(2)南疆五地州三大子系统的协调度上升等级不同且未能达到优质协调等级,协调发展的制约因素有经济发展滞后型和生态环境滞后型两大类;(3)未来5年南疆五地州协调度将稳步提升,但演进差异明显。基于此,提出要遵循科学方法,补齐生态环境短板,突破薄弱环节,推进系统协调发展,重点关注克州,实现区域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本文分析了中国海水养殖业发展中的优势和问题,提出了新形势下中国海水养殖业发展战略是,着力改善海水养殖环境,加强海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构建病灾风险预警体系,及时提供技术支持;提高海水养殖业产业化水平;大力发展深海网箱养殖和工厂化养殖;重视海水养殖相关技术的研发推广;加大政策扶持,提高海水养殖户生产积极性;科学制定海水养殖发展规划,适度控制规模。  相似文献   

6.
生态、生产、文化和生活的协调发展是实现美丽乡村复合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以云南省旅游型村庄普者黑村为例进行实证分析,建立美丽乡村复合生态系统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美丽乡村复合生态系统耦合协调发展模型。对该村2006-2015年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状况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普者黑村近10 a间,生态、生产、文化及生活耦合协调发展状况总体上处于不协调状态,呈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趋势。其中,生态环境质量逐渐恶化,其指数平均每年下降0.045个点;生活、生产和文化综合发展水平则整体呈逐步提高趋势,指数平均每年各上升0.061,0.058和0.028个点。根据当地协调发展趋势及环境经济基础,提出了普者黑村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2010—2021年新疆农业经济、农业生态、农业社会3个子系统下的31个复合系统的耦合协调发展体系指标为研究内容,分析并构建新疆农业经济、农业生态、农业社会3个子系统的评价指标,运用熵值赋权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新疆地区农业发展水平和协调程度进行系统研究。研究期内3个系统总体上沿着农业社会滞后-农业经济滞后-农业环境滞后的轨迹演变。3个系统的耦合协调度从最初的中度失调衰退,经过濒临失调衰退、勉强协调、初级协调、中级协调,到2021年的良好协调,耦合协调度等级从失调阶段不断向耦合协调阶段发展。研究发现,农业生态滞后逐渐成为新疆地区农业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农业社会和农业经济的发展是3个系统耦合协调度逐渐提高的关键。因此,新疆农业的发展首先应保护生态环境并合理开发农业资源;其次要利用好农业社会系统的发展优势,扎实推进乡村建设;最后要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助推新疆农业发展。  相似文献   

8.
构建旅游-经济-环境耦合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TOPSIS模型对2011~2016年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和凉山自治州地区旅游-经济-环境子系统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基于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三州三大系统耦合协调程度。研究结果表明,除凉山州环境系统评价值略有下降外,三州地区旅游-经济-环境子系统评价值总体呈增长趋势;三大系统耦合协调度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根据2000—2015年甘肃省经济发展、生态建设和社会进步三方面数据,构建基于精准扶贫视角下的甘肃省经济-生态-社会耦合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变异系数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甘肃省经济-生态-社会耦合度、耦合协调度及综合评价指数进行测算与分析.结果表明:2000—2015年甘肃省经济-生态-社会耦合度为0.9以上,耦合程度较高,并且呈现持续上涨趋势;耦合协调度为0.43~0.96,实现了从濒临失调到优质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结合甘肃省在扶贫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通过构建江苏省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用纵横向拉开档次法确定指标权重,结合协调发展度测算模型,计算2010、2015、2017年江苏省人口-资源-环境系统的协调发展度,并分析其时空特征。结果表明,江苏省整体及其省辖市人口-资源-环境系统的综合评价得分和协调发展度均呈上升态势,但仍存在提升空间;此外,江苏省人口-资源-环境系统的协调发展度区域分化明显,呈南高北低的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11.
中国是世界最大的水产养殖国家,为全球粮食安全和营养供应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新的社会发展阶段,中国水产养殖需要解决与粮食安全、减贫和提供就业、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等相关的复杂且敏感的问题,以期达到更加可持续地发展。本文系统综述了2000年来中国水产养殖发展趋势、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中国水产养殖业自2000年以来获得了持续的发展,集约化水平不断提高,新增的特种养殖品种使得产业多样化水平增加,一些传统的养殖模式逐渐消失,而新的养殖技术和模式不断涌现。中国水产养殖的变化和发展响应了社会发展对水产养殖业的需求。然而中国水产养殖目前仍面临诸如生态环境、科技水平、产品供应结构、小农生产和政策风险等亟待解决的问题。随着中国社会发展和经济水平不断进步,发展水产养殖的主要侧重点也逐渐从提供食物到提供就业和发展经济,再到环境保护和食品安全。中国水产养殖业需要充分利用最新的设施装备技术、信息技术、遗传育种技术、营养饲料和病害防治技术促进水产养殖业发展,努力提高水产养殖业规模化和组织化,促进渔业“一、二、三产”协同发展,并在新形势下逐渐走向国际化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中国城乡协调发展的时空状态及其成因,基于2006—2020年省域数据,利用协调度模型、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Kernel密度估计方法和地理探测器考察了中国城乡协调发展的时空差异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中国省域城乡发展协调度持续增长且内部总体差异呈缩小趋势;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区域间差异构成全域内部差异最主要来源,区域间差异和区域内差异随时间推移均具有缩小趋势;各地区城乡发展协调度的离散程度均趋于下降但存在不同分化态势;城乡发展协调度与城市化进程、产业结构升级、市场化程度、交通基础设施、科技创新能力和环境规制强度等因素相关,因素间交互作用的影响力大于单个因素的影响力并存在时变特征。推动城乡协调发展需要健全有利于城乡要素合理配置的体制机制,因地因业制宜优化区域城乡协调发展的动力系统,构建城乡发展共同体。  相似文献   

13.
海水养殖产业是我海洋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但目前海水养殖产业面临着可持续发展 问题,亟需转型升级。本文在介绍海水养殖转型升级必要性的基础上,分析了转型的内外部环 境、目标,并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方面提出建议,以促进海水养殖业的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4.
为了更好地推动广西海参产业发展,综述了广西海参资源和养殖现状,分析了广西海参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并对广西海参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提出建议。广西海参养殖业存在养殖规模小、养殖技术水平低、设施化水平低、养殖品种单一、种质资源良莠不齐等问题。建议通过挖掘本地优势种质资源,建立育苗基地;合理规划布局,改善基础设施;开展海参繁养技术研究,提高海参育苗和养殖技术等措施推动广西海参产业健康发展,为广西海洋渔业经济做贡献。  相似文献   

15.
中国海水养殖环境质量及其生态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海水养殖提供了大量水产品,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也缓解了对天然渔业资源的捕捞压力。中国的海洋鱼、贝类产量在20世纪90年代后大幅度增长,海水养殖产业的发展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极大地提升了海洋渔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然而,海水养殖业发展过程中,渔业水域环境恶化、养殖自身污染加剧、养殖品种种质退化等问题日益突出,水产养殖病害造成的经济损失越来越大。在此背景下,海水养殖环境的生态修复技术得以不断发展,在改善水质,促进健康品种养殖方面展示了良好前景。分析研究海水养殖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总结生态修复技术的研究进展,对挖掘海水养殖潜力,推动海水养殖可持续发展,发展渔区经济,增加渔民收入等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为此针对我国海水养殖环境质量的现状和问题,结合生态修复技术的进展,对海水健康养殖的发展构想及对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为借鉴日本淡水渔业的先进发展经验,对日本淡水渔业制度、相关法律以及战略(内向型、外向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日本渔业发展战略向名优水产养殖品种(鳗鱼)和贸易品种(锦鲤)转移,并取得良好效果.进一步厘清了养鳗是维持日本淡水养殖产业的关键,同时通过日本生态修复措施保住了部分国内鳗鱼供给.日本政企联合实施锦鲤出口型战略,中...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渔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在世界粮食安全、社会经济发展等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认真总结改革开放40年以来取得的成绩,客观分析其产业发展与结构演变过程,预测未来发展趋势,是新时代渔业发展的重要研究课题。本研究根据1978-2017年我国渔业生产统计数据,利用灰色关联对中国渔业发展的不同阶段进行产业结构分析,并建立与比较灰色预测模型GM(1,1),对十四五中国渔业产量进行预测。研究认为,40年来渔业发展可分为五个阶段,即恢复发展期(1978-1984年)、快速发展期(1985-1994年)、扩量发展期(1995-2005年)、稳步发展期(2006-2011年)和转型发展期(2012年以来),每个阶段都有各自发展特点,不同渔业产业对渔业发展都发挥了重要作用。灰色预测模型认为,十四五期间中国渔业总产量稳定在6600-7100万吨,其中近海捕捞在1000-1080万吨,海水养殖为2120-2370万吨,淡水养殖为3040-3260万吨。研究认为,十四五期间中国渔业要坚持生态与渔业协调的发展理念,确立广大渔民的主体地位,制定与发展阶段相匹配的发展政策,建立与产业现状相适应的管理制度,开发与行业需求相适应的新兴技术,为世界渔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8.
3E系统协调是系统内和系统间同时达到协调的一种均衡状态。结合系统内协调和系统间协调,建立3E系统协调性综合评价模型,对中国30个省份(西藏除外)3E系统协调性进行综合评价实证研究。总体来看,各省份3E系统均处在勉强协调状态以上,个别省份达到优质协调状态。2002~2012年,各省份协调程度整体呈现上升态势,同时各省份之间横向差异较大,各地区面临不同程度的经济结构转型和提高发展效率压力。  相似文献   

19.
过洋性渔业入渔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过洋性渔业是在他国专属经济区内捕捞渔业资源的海洋渔业,是远洋渔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投入、高风险的海洋产业,其发展与资源、渔场、国内外渔业立法和政策、汇率等多方因素紧密联系。在我国过洋性渔业的发展过程中,入渔国家的渔业资源衰退、政局不稳等因素关系到远洋渔业的稳定持续发展。过洋性渔业在很大程度上是风险投资,而对风险的评价是风险投资决策的重要环节。因此,有必要对过洋性渔业入渔风险评价进行深入研究。在研究分析过洋性渔业产业特征的基础上,运用风险与预警评价的理论,提出了过洋性渔业入渔风险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初步构建了过洋性渔业入渔风险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主要包括风险因素识别、指标分级2个方面的内容,选取3个一级指标、16个二级指标、16个三级指标。这一评价体系的构建将有利于我国过洋性渔业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为我国远洋渔业科学决策和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0.
海洋文化是海洋科学研究的重要方向。为全面把握国内海洋文化研究的现状及热点,以1998—2019年CSSCI、中文核心期刊、国内海洋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版学术期刊、《中国海洋社会学研究》收录的594篇海洋文化相关文献为研究对象,利用文献计量方法对其增长趋势、期刊分布、发文机构、研究内容和主题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文献数量较少,总体上呈平稳发展态势;相关高质量文献主要发表于海洋学、水产学、人文社会学等学术期刊上;主要研究学者来自于国内海洋高校和海洋相关科研院所。当前海洋文化研究主要关注海洋文化产业、海洋意识、海洋经济等热点问题,并形成了五大研究主题:(1)培养海洋意识,构建和谐海洋文化;(2)以海洋资源为依托,推动海洋产业发展;(3)综合海洋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海洋文化产业;(4)依据地方特色,建立区域性海洋文化;(5)保护与传承海洋文化遗产,实现海洋文化复兴。今后应加强海洋文化研究,展开多学科互动和交流,拓展研究方法,使海洋文化研究成为海洋强国的基础性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