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根据环县城关镇南关外场WR-98型火箭规模化作业参数和西峰新一代天气雷达的连续监测资料,通过火箭增雨作业影响区与对比区自动雨量站的小时降水量对比,利用双比分析方法客观评估作业区和对比区天气雷达回波物理参量作业前后的相对变化,应用Z—R关系计算作业后小时降水率的变化,检验人影火箭增雨的效果。结果表明,外场火箭增雨3h内效果显著,影响区小时降水量的持续增强与非影响区的随机变化差异显著;天气雷达回波强度、垂直液态水积分含量和云顶高度作业后相对增强值分别为43%、106%和54%;此次规模化火箭增雨小时降水量增加率为93.4%。  相似文献   

2.
为检验人工增雨的作业效果,利用新一代天气雷达定量测量降水的技术获取面雨量资料,采取了非随机统计方法,对比区根据地形相似和时间相似方法选择,统计计算作业影响区和对比区的降水相似程度,建立作业区与对比区的自然降水关系回归方程。分析作业后对比区和影响区的3小时累计降水量的变化,即用作业区的实际雨量减去用对比区雨量计算出的作业区雨量,得出人工增雨作业的效果。结合桂林人工增雨作业的实际,规定各作业区与对比区,检验分析发现,作业影响区和对比区的降水总量有明显差异,多年统计平均,增雨率达到15%左右。雷达定量测量降水资料对人工增雨作业效果的检验有很好的帮助作用。  相似文献   

3.
一次层状云人工增雨催化条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05年3月21日河南层状云降水过程中飞机观测的云微物理资料及多普勒雷达、加密探空等资料,分析了飞机人工增雨作业云的宏微观物理量特征和人工增雨催化条件。结果表明,云顶高度在7.6km左右,云顶温度为-24.7℃,回波负温层厚度为6.1km。地面出现明显降雨时高空存在有较深厚的饱和层或准饱和层,且云中存在e-Ei〉0的有利于冰晶增长的"冰水转化区"。在有利于人工增雨的"可播区",FSSP-100探头观测的大于2μm的粒子总浓度为21.1~145.0个/cm3,平均值为77.0个/cm3,过冷液态水含量为0.0075~0.1020g/m3。2D-C探头所观测的大云粒子浓度值取值范围为0.374~19.500个/L,平均值为7.170个/L。云中"可播区"呈不连续分布。  相似文献   

4.
根据作业云回波面积和强度的变化,可定性判断人工增雨是否有效。对有效增雨,根据作业区样本点作业与对比参照区降水平均增量对比,可确定作业区平均增雨量,由此计算出作业影响区域累计增雨质量。  相似文献   

5.
王小勇  张婕  武岩  李伟栋  刘芳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3):20885-20887
利用2005~2007年春季的降水和MODIS云资料,探讨了祁连山东部降雨(雪)与云量、云(冰)水路径、云层厚度等参数的关系。结果表明,降雪量与低云量、低云冰水路径、低云云顶-云底气压差呈明显的正相关,低云量多、低云冰水路径值大、气压差大,有利于降雪的产生;降雨量与低云云顶-云底气压差也呈明显的正相关,低云云层越厚,降雨量越大。通过卫星遥感获取的云参量与地面实测降水资料进行对应,可以为天气预报提供重要参考,还可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6.
研究旨在提高冰雹预报的时效性和准确度,制定科学合理的防雹作业方案。2017年5月3—4日在湖南省南部发生了1次强对流天气过程,过程发生前24 h,利用欧洲中心细网格模式初步预判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发生的时间、区域。结合人工影响云模式GRAPES_CAMS预报的云宏微观物理量,了解云系的发展程度和演变趋势,判断降水机制,确定播云作业的温度和高度范围,制定作业方案。临近长对流天气过程发生时刻,利用雷达实况资料对作业方案进行调整,实施作业。结果显示,在传统冰雹预报手段的基础上引入人工影响云模式预报产品,能够更精准地判断适宜作业高度、作业位置、作业时间,使得作业实施更加科学、更加有针对性。作业后雷达回波减弱,作业区未收集到冰雹灾情资料,作业效果好。  相似文献   

7.
2015年吉林省中西部地区春旱严重,吉林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积极组织开展飞机增雨作业,为缓解中西部地区旱情、保障农业春耕生产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选取2015年5月12日7时飞机人工增雨作业个例,对干旱监测、天气形势、作业条件、作业方案、作业前后对比以及效果评估等进行详细分析。此次增雨作业,作业区内雷达回波强度和覆盖面积均有所增强,降水量也在作业后明显增大,作业区普降小到中雨,局部地区出现大雨。利用统计检验的方法对此次增雨作业进行了效果分析,计算得到此次增雨作业影响区面积为21678.38 km2,3小时增加降水量264357.2m3。  相似文献   

8.
2017年7月14日和21日,清原县先后出现2次暴雨过程,分别为97.7 mm和57.1 mm。针对这2次降水过程EC细网格累积降水量结果为1.4 mm和22.5 mm,存在很大偏差。因此,EC细网格累积降水量的大小不能作为判断未来降水量大小的直接依据。本文根据EC细网格其他物理量在清原站的格点值,对这2次暴雨过程做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EC细网格以下物理量维持时间越长越有利于降水量的增大,即低层较大比湿值、850 hPa西南低空急流、500 hPa高度值由大变小和低层以及中高层的温度差大。  相似文献   

9.
孙钢锁  马芳  郑伟  索文霞 《安徽农学通报》2009,15(17):160-160,177
通过对灵宝市5-9月局部性的阵性降水过程、微量降水过程和有明显天气尺度系统影响的大范围降水过程的重要物理量值分析,找出了与降水密切相关的基本物理量,总结出了产生降水的重要物理量预报临界值,以此作为预报降水发生的限制条件,并据此给出灵宝市降水天气预报的判据。将T213数值预报产品的物理量预报场与临界值对比,判断24 h内有无降水,作为制作降水预报的一种新的尝试。  相似文献   

10.
白婷  刘谦  吴奕霄 《安徽农业科学》2017,(34):185-188,210
利用欧洲预报场、GRAPES模式预报及雷达等资料,分析2017年4月4日河南省人工影响天气中心开展的一次人工增雨作业过程。结果发现,低槽东移是此次降水的主要影响系统;此次过程全省大部分地区均有过冷水存在,北部、中部垂直累积过冷水含量较高,中部地区作业潜力最好;增雨作业结束后30 min,作业区及下风向回波增强,30 d Bz以上强回波区范围增大;比较对比区降水量,增雨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1.
2017年7月14日和21日,清原县先后出现两次暴雨过程,分别为97.7mm和57.1mm。针对这两次降水过程EC细网格累计降水量给出的结果是1.4mm和22.5mm,存在很大偏差。所以,将EC细网格累积降水量的大小作为判断未来降水量大小的直接依据不是很理想。本文根据EC细网格其它物理量在清原站的格点值,对这两次暴雨过程做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EC细网格以下物理量维持时间越长越有利于降水量的增大,⑴低层大比湿值。⑵850hPa西南低空急流。⑶500hPa高度值由大变小。⑷低层和中高层的温度差大。  相似文献   

12.
聊城市春季人工增雨作业条件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聊城市2004~2006年春季人工增雨作业的雷达回波资料和实况资料,运用统计和对比的方法,对13次高炮和火箭人工增雨的作业云系、作业时机、作业部位以及催化剂量的选择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聊城市高炮、火箭人工增雨的作业以混合云和层状云为主要目标云系,层状云作业效率最高,可达80.5%。层状云系作业部位应选在0℃层亮带以上。混合云系应选在强回波区附近。选择催化时机,层状云应在云顶高度≥6km,回波强度≥25dBz;混合云云顶高度≥7.5km,回波强度≥35dBz为宜。1次层状云人工增雨过程在有效作业时段内,1个作业点炮弹以30~40发效果较好,火箭弹2—4枚为宜。  相似文献   

13.
根据2007年7~8月地基双通道微波辐射计、激光粒子探测仪和翻斗式自动雨量计的同步观测资料,采用对比分析和统计分析方法,建立了降水观测时段汽态水含量与液态水含量、汽态水含量与雨强、液态水含量与雨强的相关分析方程,且方程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同时,验证了翻斗式雨量计每分钟观测数值与激光粒子探测仪反演的每分钟降水量有较好的一致性.提出了整层大气汽态水含量大于69mm和降水强度大于1mm·h-1时或液态水含量大于0.6mm和降水强度大于1mm·h-1时,云系具有人工增雨潜力,可用于指导人工增雨作业或降水天气预警.  相似文献   

14.
选取河南县能反映草地类型分布状况的11个样区,分析牧草资源空间分布特征,并利用河南县气象局2008—2017年生态监测数据和气象数据,分析草地资源近10年变化状况及主要气候因子对牧草资源的影响。结果表明,河南县天然草地以高寒草甸类和山地草甸类为主。2008—2017年草层高度、覆盖度和总产量在5月变化不明显,6—9月总体呈现下降趋势;草层高度在2010年和2012年8月、9月明显增高,牧草产量在2010年、2012年和2016年6—9月明显增高。2008—2017年温度总体呈现上升趋势,而降水和日照总体呈现下降趋势。草层高度随着温度增加呈增加趋势,与降水量和日照时数的关系不明显;覆盖度与温度、降水量和日照时数的关系均不明显;牧草产量随着温度和降水量增加而增加,与日照时数的关系不明显。  相似文献   

15.
赵坤  王月兰  王培涛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8):13687-13690
对山东2003年4月17-18日(以下简称4·17)和2008年4月20~21日(以下简称4·20)两次春季暴雨进行对比分析。环流形势对比分析表明,两次降水过程中500hPa具有相似的环流背景,但850hPa和地面具有不同的环流形势,低空急流的类型和切变线的位置不同以及地面是否形成气旋与这两次降水量级是密切相关;物理量参数对比分析表明,4·17过程中各种物理量级别较4·20偏大偏强;雷达回波对比分析表明,4·17降水过程表现为积云层状云混合降水回波,并出现了逆风区,降水中伴有雷暴,而4·20降水过程表现为层状云降水回波,以稳定性降水为主。  相似文献   

16.
利用实况气象观测资料、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细网格预报产品和地基GPS/MET观测网大气可降水量数据,针对2017年8月3日沈阳地区局地暴雨过程进行分析,反思预报思路,探讨模式预报误差,寻求预报着眼点,结果表明:不同起报时刻ECMWF模式预报的700 hPa切变线的位置和两侧风速大小存在明显的不确定性。ECMWF模式预报的降水量主要是由大尺度降水产生,对对流性降水估计明显不足,对降水系统预报不稳定,导致大尺度降水的落区处于不断调整状况,使城区对流环境发生改变,预报城区上空水汽辐合出现在城区东南部,导致暴雨空报。可以利用大气可降水量的监测资料,来判断水汽辐合区。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利用普兰店区16个自动站2011—2018年夏季(6—8月)的降水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等方法,对普兰店区夏季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时间演变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由于地形差异的影响,普兰店区2011—2018年夏季降水量的空间分布趋势为从东南向北略有递增,北部的安波降水量最多,南部沿海的杨树房降水较少,但降水长期变化是呈减少趋势;夏季和各月降水都有明显的年际变化特征,2011—2013年降水偏多,2014—2018年降水明显偏少,但有波动变化。  相似文献   

18.
云凝结核浓度对一次梅雨锋降水影响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WRF模式(V3.6),采用WDM6双参数微物理方案对2012年7月2~3日江淮地区的一次持续性梅雨锋暴雨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对不同初始云凝结核(CCN)浓度背景下的地面累积降水量和云中微物理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初始CCN浓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降水的微物理过程,进而影响降水量;当背景CCN浓度增加时,在降水前期引起云滴半径减小,云滴转化效率变低,抑制暖云降水,后期冷云过程得到加强,大量冰相粒子生成,最终导致降水增加。  相似文献   

19.
利用天气形势及各种物理量值、卫星云图资料,分析了2017年4月17日傍晚发生在本溪的一次冰雹天气过程成因。结果表明,东北冷涡和高空槽是这次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高层冷平流、低层暖平流,增强了大气层结的不稳定性;高、低空及地面系统配合较好,为此次冰雹发生提供了有利气象条件,此次降雹区域K指数及各物理量要素配合都符合降雹标准。冰雹发生前期0℃层高度和-20℃层高度有利于冰雹生长;强对流天气发生区域与云顶亮温低值区对应。  相似文献   

20.
利用EC细网格数值预报产品对2015年3月出现在抚顺章党站的2次一般性降水过程进行诊断分析和预报释用,结果表明:EC细网格预报的累积降水量大小不能作为判断未来降水量的直接依据,应根据EC细网格预报出的其他物理量综合判断,即850 hPa层面以下存在比较大的比湿、较长的降水持续期间、低层925~700 hPa持续的上升运动、较强的850 hPa低空急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