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宁夏小麦遗传育种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宁夏50年的小麦遗传育种史表明,国内外小麦遗传资源的引进、研究和利用,对宁夏的小麦品种更新换代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宁夏小麦主产区即引黄灌区的第一、第二次更新换代的小麦品种分别是从国外引进的小麦优良品种碧玉麦、阿勃。第三次更新换代的小麦品种是斗地一号,其杂交组合是阿勃/碧玉麦。第四次更新换代的小麦品种是宁春4号。其杂交组合是索诺拉64/宏图。而宏图的杂匀组合为阿勃/碧玉麦,是斗地一号的姊妹系。到目前为止,宁夏已审定、认定小麦品种36个。纵观小麦育种史,宁夏小麦育种最有成铲的时期还是在采用了CIMMYT小麦种质材料后,这些材料中含有Rht1、Rht2基因。宁夏墨麦引种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34年来,宁夏共引进墨麦资源14000余份,宁夏利用墨资源及其衍生系育成了18个小麦品种(系),累计推广面积6000余万亩。其中,被审定的品种有14个,它们是宁春1号、4号、5号、7号、11号、13号、14号、15号、16号、17号、18号、19号、23号、24号等。这些小麦品种共增产小麦20亿kg。20世纪末,通过11年的不懈努力,宁夏引黄灌区冬麦品种引育成功。试验结果表明,冬麦适宜在宁夏引黄灌区种植。冬麦在这里不但可以高产、优质,比宁春4号增产20%左右,而且还比春麦早熟20天左右,冬麦收获得后,可以移栽水稻、玉米,复种青贮玉米、大豆、向日葵、蔬菜等作物,变“一年一熟”为“一年两熟细粮”或“一年多熟”,这一研究成果为宁夏耕作改制昨种植业结构调整创造了有利条件,为宁夏21世纪农业可持续发展找到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试论宁夏粮食生产的可持续性发展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本文在分析1950年以来的宁夏粮食生产情况、目前粮食生产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对实现宁夏粮食生产的可持续性发展提出了一些见解和建议。认为,合理调整宁夏粮食生产结构,提高粮食作物的品质,解决好粮食生产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的关键性问题,加强冬麦种植北移栽培技术的研究和推广,逐步变目前的“一熟半制”为“两熟制”,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改善耕作制度等,对宁夏粮食生产的可持续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一、发展冬麦的前景及意义 1.开发冬麦生产对提高我县小麦品质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十几年来,由于春麦产量低,品质差,销售不畅,种麦的经济效益低于其它作物,严重影响了广大农民种麦的积极性,使春麦面积大幅度下降。因此开发冬麦生产是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使小麦生产走出困境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4.
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我省广大贫下中农认真贯彻农业“八字宪法”,七一年150多万亩的冬、春麦获得了较好的收成,并出现了大面积冬春麦高产和亩产千斤以上的典型单位,过去认为不能种植冬麦的长海、庄河等地也安了家,小麦产量不断提高。遵照毛主席关于“要认真总结经验”的教导,根据在实践中所揭  相似文献   

5.
雁北春麦区改种冬小麦是小麦种植史上由春麦变冬麦的一场革命。1997年朔州市农业局承担农业部提出”冬麦北移”战略的引种、试种项目,1998~2000年连续3年试验、示范获得成功,产量品质均不错。1998年平均单产403.5公斤;1999年大灾之年,100亩冬麦套种田平均单产255公斤,比春麦平均单产125公斤亩增l30公斤,增产104%;2000年种植1030亩,平均单产404公斤,千  相似文献   

6.
新疆麦长管蚜数量消长因子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麦长管蚜是新疆80年代以来小麦上蚜虫的优势种。多年调查表明,麦长管蚜发生轻重主要受三个因子即冬春麦种植比例、不同熟期冬麦品种面积和小麦生育期间天气的制约。冬、春麦种植比例为1:3或3:1,冬麦中晚熟品种种植面积大,春季无强寒潮天气,南疆5月和北疆6月气温在20—24℃的天数在20天以上,则麦长管蚜发生重,反之则轻。  相似文献   

7.
经过1997—2002年对引黄灌区冬麦北移技术的研究与示范,应用面积已达7.18万亩,冬麦在纯春麦区大面积种植获得了成功,平均单产达376.9kg,较之春麦增产39.3kg,增长11.6%,正常年份单产在400kg以上,冬麦栽培及套复种技术体系基本成熟,利用冬麦的提前成熟收获充分挖掘了套复种粮、油、饲、菜等作物的增产潜力,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8.
根据温地稻田的自然资源和经济效益特点,结合作物的生长特性,以隐粮增收为原则,设计了3种新的稻田耕作制,并于1996 ̄1997年在温地稻田试验示范。结果表明:3种新的耕作制在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和产品率等方面都比单季稻蓄留再生稻或单季稻高。在3种新的耕作制中,以单季稻-台湾食荚豌豆604-南韩春大萝卜一年三熟制的纯收入、产品商品率最高,分别为5015元和98.1%;单季委-南韩春大萝卜一年二熟制次  相似文献   

9.
冬麦播种与春麦播种相比因土壤结构和作物茬口不同,对播种机的性能要求不同。如何正确选择和使用冬麦播种机具对冬麦种植至关重要,该文对冬麦播种机具在宁夏引黄灌区选型、改造提升过程进行了详细论述,提出在土壤松软的情况下宜选用2BFT-12型播种机,在旱茬或沙壤稻茬地宜选用2BMFS-6/12B型简式播种机。  相似文献   

10.
小麦条锈病是世界小麦生产上的一种重要病害,尤其在高纬度或高海拔的冷凉地区为害严重,病害流行时,受害小麦可减产30%以上,甚至绝收.阿坝州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地形地貌,立体气候分布明显.形成了典型的小麦立体垂直种植模式.小麦条锈病可在本地冬麦、晚熟冬麦、春麦和自生麦苗上周年循环为害。  相似文献   

11.
江苏稻麦两熟地区的水稻大,中苗栽培法,预留秧池面积大,土地利用很不经济,作者在水稻小,中苗简化育秧技术的基础上,针对小中苗稻的产量形成特点和生产中的突出问题,进一步研究了简化育壮秧的配套方法,省工节本耕作模式和高产优质群体调控的技术,建立了麦茬小中苗单季稻节本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体系,该体系在大面积生产上的应用结果表明,合理利用秧田面积后,稻麦两熟复种指数提高10-15%,夏熟总产提高10%以上,水稻亩产提高3.7-16.4%,每亩纯收益增加16.9-25%。  相似文献   

12.
实行“一麦一棉”发展麦棉商品生产,解决粮棉争地矛盾,这是五十年代以来广大棉农的愿望。直到八十年代丰产、优质的早熟棉品种投入生产以后,这个愿望终于获得实现。河间县自1980年开始试种早熟棉(中棉新10号)获得麦棉两熟成功后,夏播棉面积就随之发展起来,至今每年种植面积为4—6万亩,占全县棉田面积20%左右,平均亩产小麦为224.5公斤,夏播棉55.4公斤。几年的实践证明,发展麦棉两熟实行耕作改制,是提高粮棉商品生产率的可行途径。一、麦棉两熟制的推广价值 1.实行麦棉两熟可大大提高经济效益。据考察实行麦棉两熟的亩产值为322.68元,亩收益199.88元,比麦玉米两熟的亩产值增加139.73元,亩收益增加115.01元,比种一季春播棉花亩产值增加48.18元,  相似文献   

13.
<正>2014年8月13日,美国农业部公布了最新农产品月度供需报告。小麦:2014/2015年度美国小麦供应量本月上调,由于硬红冬麦上调以及软红冬麦、硬红春麦和硬质小麦小幅上调。硬红冬麦产地北部地区单产远高于遭受干旱的南部和中部地区。科罗拉多州和内布拉斯加州硬红冬麦产量上调最多。由于播种延期,软红春麦生长条件良好,因而单产预期高于平均水平。  相似文献   

14.
我县传统的耕作办法,是一年只种一季水稻,或一麦一稻,年年如此不能高产。我们根据外地,麦稻稻一年三熟的先进经验,近三年来,我们场内搞了一点试验,获得了良好效果:1974年试种3亩一年三熟田,年亩产1359斤,1975年种16亩,年亩产1822斤,1976年又种12亩,年亩产1580斤。我们具体作法是:  相似文献   

15.
利用冀东地区推广的春麦和冬麦品种,人工去雄组配成不同的杂交组合,两年的试验研究表明,冬春麦杂种F1在秋播条件下,冬性表现为部分显性,春播时,春性为显性。在杂种F1中,穗粒重优势最大,千粒重次之,再次为穗粒数,穗长,小穗数优势不太明显,讨论了利用冬麦和春麦杂交种的可能性及制种模式。  相似文献   

16.
台安县达牛公社大田大队,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在批林批孔运动的推动下,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开展“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坚持大搞群众性科学种田活动,夺取了畦田春麦丰收。1974年全大队177亩春小麦,平均亩产713斤。大田大队畦田春麦能够获得高产,是他们在发展春麦生产过程中,遵照毛主席“一切经过试验”的教导,大搞科学种田的结果。三年来,他们在畦田小麦里搞了耕作方法、品种、密度、施肥、灌水等试验,不断摸索增产规律,不断改进方法,不断创造出新成绩。 (一) 改进栽培形式。为使小麦、玉米两季作物充分利用地力,充分发挥综合增产作  相似文献   

17.
我市春小麦生产用种主要是辽春10号、津强2号等。春小麦生育特点主要为“三短、三少、一早。”三短即生育期短,春麦生育期仅为冬麦生育期的1/3;营养生长期短,春麦从出苗到单棱期不足20天:分蘖期短。三少即主茎叶片少;分蘖少;次生根少,而且根浅根弱,后期易因脱肥、缺水而早衰。  相似文献   

18.
阐述了“稻-玉∥豆”三熟耕作制应用效果,介绍了该耕作制下冬大豆的栽培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9.
营口县博洛卜公社江南大队,是以粮棉为主的生产队。在1973年试种47亩冬小麦获得丰收的基础上,1974年扩大到102亩,平均亩产546斤。其中第四生产队25亩冬麦获得亩产701斤的好收成。江南大队冬麦面积逐年扩大,亩产连续过“黄河”,是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广大贫下中农正确运用农业“八字宪法”  相似文献   

20.
本文比较系统地总结了二十年来宁夏“两粮一肥”耕作制所取得的重大研究成果,指出了本耕作制度的主要种植方式、特点及其发展远景,而且这一科研成果,还对促进我国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有着较好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