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林冠降水截留效应国内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冠对降雨截留再分配过程的影响,涉及到森林生态、森林水文、森林气象及水土保持等诸多方面,是森林涵养水源、减少地表径流的重要生态水文过程,对林地水分平衡和养分循环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我国对林冠截留、穿透雨、树干流的降水截留效应研究有较多报道,本文对近几十年来我国林冠对降水截留效应研究进展和现状进行简要整理  相似文献   

2.
森林具有涵养水源,调节水分,蓄水保土等作用。林业建设的好坏,森林的分布均匀状况,直接关系到水利设施能否正常运行和设施的使用寿命。一、森林具有护土保水的效益1.森林植被具有保持水土的作用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是地表裸露。有了森林的庇护,降雨时,通过林冠截留,枯枝落叶层和其它植被对地面的保护,就能大大削弱雨水对地面的  相似文献   

3.
主要研究了辽宁东部山区天然次生林林冠截留降雨、林地土壤的渗透性能和贮水能力。结果表明,森林涵养水源的机制在于森林具有截留、蒸腾、增强土壤下渗能力,抑制地面蒸发等功能,对降水的吸收与流出起到很好的调节作用。林冠截留率为17.2%-17.5%。林区内土壤的有效涵水量为1518-1611t/hm^2。  相似文献   

4.
粤北杨东山常绿阔叶次生林林冠截留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冠是森林生态系统影响降雨的第一作用层。降雨经过林冠后,被进一步分为林内穿透雨、树干径流和林冠截留。林冠的截留作用不仅改变了降雨的空间分布格局,而且影响了与之相关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李振新等,2004)。目前,已有大量文献报道我国热带雨林(周光益,1997;张一平等,2003)、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崔向慧等,2006)和温带落叶阔叶林(万师强等,1999)的林冠截留特征。我国主要森林生态系统的林冠截留率为11.40%~  相似文献   

5.
森林乔木冠层雨水再分配特征及机制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森林乔木冠层对降雨的再分配具有重要的水文生态意义,有助于定量评价不同区域、尺度、类型的森林冠层雨水利用效率,可为深入研究森林冠层变化对区域水分循环的调节作用提供科学依据。文中从森林冠层雨水截留、林内穿透雨、树干茎流和林下凋落物截留4个方面评述了近20年来国内外对森林乔木冠层影响雨水再分配的研究最新进展。研究认为,由于森林冠层雨水再分配的生态机理仍未明晰,因此建立精确度高的截留模型仍将作为此类研究的重难点之一;引入激光雷达技术获得森林冠层三维结构,以及多角度、多通道的多种传感器观测垂直空间多层次的森林冠层雨水再利用规律将会成为未来的研究方向之一;目前林冠雨水截留研究缺乏其与区域水文变化之间的关联性研究,将林冠雨水再分配研究的成果转化为区域水文问题的解决方案也将会是未来研究的趋势之一。  相似文献   

6.
林冠截留模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刘曙光 《林业科学》1992,28(5):445-449
对林冠截留的研究已有近百年的历史。1971年,Rutter等人就推导出了一个具有清楚物理意义的林冠截留模型,结束了以往的林冠截留模型中只有统计模型的历史。1987年,刘家冈用数理方法,对林冠截留的时空演变过程作了很好的描述。但使用他们的模型对林冠截留进行估计时,需要同时对其它多个气象因子进行测定,而且人们普遍关心的不是林冠对次降雨截留的大小,而是林冠对降水的年截留量大小。 1979年,Gash用分析法代替了Rutter模型中的数值法,建立了截留模型,该模型能在只有降雨数据的情况下,对林冠的季节截留进行估计,结果与实测值接近。该模型将林冠截留分成两部分,即树冠截留和树干截留,因而引进了较多的参数。本文从林冠截留的过程出发,推导出一个有清楚物理意义,且含林冠和降雨参数较少的截留模型。  相似文献   

7.
天目山不同森林类型林冠对酸雨的缓冲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在浙江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同森林类型中采集酸雨,比较空旷地和6种森林林冠下酸雨的pH值动态变化,研究森林林冠对酸雨的缓冲作用。结果发现,天目山主要森林林冠对酸雨有缓冲作用,受到酸性降水的淋溶后,除了毛竹林,大部分森林类型树冠下截留的雨水pH值普遍升高,说明树冠对酸性降雨具有缓冲作用。不同季节酸雨的pH值有差异,不同森林林冠下的酸雨pH值也不同,反映不同季节森林的缓冲的幅度有差异,春季:空旷地酸雨pH值5.7,森林5.9;夏季:空旷地酸雨pH值5.3,森林5.6;秋季:空旷地酸雨pH值5.1,森林5.3;冬季:空旷地酸雨pH值4.4,森林4.8,森林对酸雨的缓冲作用以冬季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8.
林冠截留能力是反映森林与水关系的一个重要指标,该研究充分考虑林冠结构特征与降雨特性,采用机械布样的方法,对侧柏栎类混交林林分内的3种主要水源保护林树种生长季的降雨再分配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种树种生长季场降雨的林冠截留量都表现出随降雨量的增大而增大,截留率随降雨量的增大而减少,在降雨初期下降幅度最大,以后趋于平稳。干流量在低雨量级时随降雨量的增加而增大,但其增加幅度有限,干流率起初也均随林外降雨量的增加而呈增加的趋势。透雨量随林外降雨量的增大而增大,透雨率逐渐增大,但当林外降雨量增大到一定时透雨率基本不变。3个树种的截留量、干流量、穿透降雨量林外降雨量均呈线性相关。该文采用谢春华等的林冠截留模型对3种水源林树种进行模拟,模拟误差为11%左右,基本上可以满足林冠截留模拟需要。  相似文献   

9.
为了科学评价城市景观公益林的生态效益,采用森林水文定位观测、样品采集和实验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森林林冠层、林下枯落物层、土壤层3个生态作用层对长沙市郊枫香人工林水文生态效应进行研究并以荒地作为对照。结果表明:观测期内林冠截留量占平均总降雨量的22.37%,穿透雨、树干茎流与林外降雨存在线性关系,林冠截留量与降雨量具有显著的幂函数关系;林下枯落物贮量为4.56 t.hm-2,枯落物最大持水量为6.79t.hm-2;林地土壤容重小于荒地,非毛管孔隙度是荒地的2倍,林地0~45 cm层土壤最大持水量为197.80 mm;枫香人工林能够改善土壤结构,相对于荒地具有明显的水土保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刘向东  吴钦孝 《林业科学》1989,25(3):220-227
本文测定了六盘山林区主要森林类型的树冠截留降水作用、林地枯枝落叶蓄积量、含水量的动态变化和对降水的截留量,分析了土壤水分入渗能力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六盘山林区主要森林类型树冠截留量为16.2—29.1%;枯枝落叶层蓄积量为10—12t/ha,最大持水量相当于3—6mm的降雨,该层对降雨的截留量5.6—13.1%;林区土壤非毛管孔隙贮水量少,乔木林地233.5—1088.6t/ha,灌木林地390—669t/ha,草地236—475t/ha,土壤表层水分入渗率从高到低为乔木林地、灌木林地、草地。  相似文献   

11.
森林对降水和湿度起着调解作用,并能促进空气中的水分循环。树木根系盘结在土壤中,对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径流起着重要作用。一、林冠截留林冠的截留是指雨滴被林冠枝叶阻截,并在林冠层蒸发掉。由于林冠截留作用减少了降落到地面的雨量,削弱雨滴对地的溅击及浸蚀能力,从而减缓了产生径流的过程。林冠截留是较复杂的自然物理过程,它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森林林冠截留降雨 ,枯技落叶层及土壤持水性三个方面定量分析了北大河林业局森林的水源涵养能力 ,并对涵养水源效益的价值进行了评估。为该局实施分类经营后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3.
流溪河小流域针阔混交林林冠降雨截留模型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以流溪河流域针阔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对林分样地进行降雨截留实测与模拟研究.结果表明:林内穿透雨量与降雨量呈线性相关;穿透系数与降雨量呈对数相关;林冠截留量与降雨量呈幂函数相关;截留率与降雨量呈对数相关.以降雨强度、穿透系数和树干茎流率数据为基础,进行了林冠截留量模型模拟,实测表明该模型能较准确地估算针阔混交林分的林冠截留量.  相似文献   

14.
非均匀林冠降雨截留模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蕾  刘家冈 《林业科学》2007,43(3):8-14
考虑由彼此间有间距的树冠组成的非均匀林冠内的降雨截留过程,将以前的林冠截留理论模型从水平均匀随机分布林冠推广到非均匀林冠,导出相应的偏微分方程和截留量的计算公式,并以实例运行该模型,以揭示非均匀林冠在降雨截留过程中的一些细节特征.  相似文献   

15.
不同森林类型林冠对大气降雨量再分配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6  
邓世宗  韦炳式 《林业科学》1990,26(3):271-276
大气降雨通过林冠,一部分被截留在树冠的枝叶和树皮上,叫做林冠截留雨量;一部分通过枝叶滴落和通过林冠间隙直接落下,叫做通过林冠雨量;一部分沿枝干流下地面,叫做树干茎流雨量。后两部分到达地面后,部分被蒸发掉;部分下渗入地被物,渗透到土壤里和地下,形成被植物利用的有效木分和地下径流;部分形成地表径流。确定三部分雨量是直接关系到土壤水量收入和森林地面径流形成的重要问题,对研究森林生态系统水量平衡和物质循环具有实际意义。要确定三部分雨量,可以通过确定林冠截留量和观  相似文献   

16.
在天然降雨情况下,利用自制自记装置,对油松、侧柏和灌木林的林冠截留降雨过程及截留量进行了观测。结果表明:油松林的截留量最大,灌木林次之,侧伯林最小。年截留率为20%~33%,截留强度与降雨强度呈正相关。林冠截留过程表示为:It=Ic+(fI0兄-Ic)e-αt (f≠0)。用实测数据确定出截留公式的特征值及参数,经检验与实际过程有良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7.
黄土丘陵沟壑区刺槐林冠截留模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燕沟流域为试验区,以人工刺槐林为研究对象,根据42场降雨观测资料,用Penman-Monteith修正公式计算试验地刺槐林冠的附加截留量,建立适合于黄土丘陵沟壑区的附加截留计算公式,修正和对比了崔启武和王彦辉的模型.修正后的模型克服了原模型中处理附加截留的不足,使模拟精度明显提高,能更客观地反映林冠截留降雨的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18.
毛竹林冠截留雨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竹林冠枝叶密布,能有效地阻截降雨流失。截留量随降雨量的大小、降雨的性质、降雨形成的原因和不同坡向、坡位、林冠枝叶湿润状况等因子而异。研究这种规律,对于控制毛竹林冠截留量,调节林下土壤的水分状况,涵养水源,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基于修正的Gash模型模拟缙云山毛竹林降雨截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验证修正的Gash模型对缙云山毛竹林林冠截留模拟的适用性,基于2009年4—7月的气象和林分特征资料以及实测的穿透雨和树干茎流等资料,分析缙云山毛竹林林外降雨、穿透雨和树干茎流特征,并应用修正的Gash模型对林冠截留量进行模拟,对比分析周降雨累计截留量和单次降雨截留量的模拟值和实测值,采用敏感性分析法分析模型参数对截留量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研究期间共29次降雨,总降雨量为531.1mm,平均降雨强度为2.11mm·h-1,大部分为低雨强、低雨量级、长历时的降雨;穿透雨量、茎流量和林冠截留量的实测值分别为463.2,6.5和61.4mm,模拟值分别为461.1,6.1和63.9mm,模拟的截留量约高出实测值4.07%,模型计算的周累积截留量和单次降雨截留量与实测值相比的相对标准差分别为5.02%和7.13%,模拟效果较好,模型适用于缙云山毛竹林;以林冠郁闭度(c)对模拟结果影响最大,其次为平均降雨强度()、林冠持水能力(S)和林冠平均蒸发速率(),树干茎流系数(Pt)和树干持水能力(St)这2个参数对林冠截留总量影响很小。  相似文献   

20.
1 森林保持水土作用概述森林的保水作用,主要是由于森林能增大土壤的渗透能力和保持土壤中水分而形成的.也就是说,森林可以减少地表迳流,缓和洪水流量,同时大量渗透水通过地层下渗,大部分变成地下水,增加地下水的流量,森林就是这样发挥防止洪水和涵养水源的作用.森林能防止洪水,是由于林地渗透能力的增大、截留降水、蒸发、缓和地表流量四个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在防止洪水灾害这一点上,我们希望能有这些作用尽可能大的森林,同时也希望由于树冠的截留,林地降水尽可能小.森林能涵养水源,是由于林地渗透能力的增大,缓和地表迳流,抑制林地表面蒸发三个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在涵养水源这一点上,我们希望能有这些作用尽可能大的森林,同时,也希望森林的截留降水和蒸发作用尽可能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