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2 毫秒
1.
<正>水霉病又称肤霉病或白毛病,病鱼全身像长了白毛,病原体是水霉菌或绵霉菌。对体弱、有伤口或有坏死组织的鱼极易感染。春天是水霉病多发的季节。一、发病病因鱼类受伤造成局部组织坏死;季节交替时由于水温剧烈变化,体质弱者抵抗力下降而导致机体组织变坏。二、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2.
1.水霉病也称肤霉病.此病多发生在晚秋和早春两个阶段,阴雨天更明显,尤以密养的越冬池为甚.患病的主要原因是扦捕、搬运时操作不慎,擦落鱼鳞或撞伤鳍条,以致霉菌侵入伤口而引起发病.病鱼外表似有一团团灰白色的棉絮状物,故俗称"白毛病",感染严重时,患处肌肉腐烂,病鱼行动迟缓,食欲减退,终至死亡.  相似文献   

3.
<正> 春季气温逐渐回升,一般温度在10℃~20℃之间,水温环境比较适宜于各种病源体生长繁殖,尤其4~5月份是鱼类发病的高峰季节。早春鱼苗孵化时,鱼卵易患水霉病,鱼苗主要患指环虫、小瓜虫、斜管虫等鱼病。其症状及防治方法如下: 1 水霉病 病鱼体表水霉菌丝大量繁衍呈白色或灰白色棉絮状,病鱼活动失常,食欲减退,终因体衰而死  相似文献   

4.
邓厚群 《新农村》2004,(9):19-19
龟类白霉病又称水霉病、霉西病和真菌性皮炎,是真菌侵染龟体皮肤后大量繁殖引起的。  相似文献   

5.
一、水霉病水霉病俗称白毛病、肤霉病。水霉菌最初寄生时,一般看不出病鱼有何异常,当看到病症时,菌丝体已侵入鱼体伤口,向外生长,或因寄生虫、细菌等感染造成原发病灶时,霉菌的动孢子便从鱼体伤口侵入,吸取皮肤里的养料,在受伤病灶处迅速  相似文献   

6.
<正>水霉病是危害水生动物的一种真菌,这些真菌不仅危害水生动物的幼体,而且危害水生动物的卵。一、发病条件水霉病一般在早春和晚冬水温在13—18℃环境里最为流行,进入越冬池的鱼种和冬季在成鱼池放养的鱼种,在集养、围捕、外运等环节中,操作不慎擦落鳞片或撞伤鳍条,导致霉菌侵入伤口,或低温冻伤,寄生虫侵袭,致使鱼体表受伤,未能及时愈合而被水霉菌寄生,在冬、春鱼种最容易发生水霉病。  相似文献   

7.
春季往往是鱼病的多发季节,水霉病、竖鳞病、嗜子宫线虫病这三种病,在春季具有很高的发病率,给各养鱼场造成很大威胁。现将病症及其防治方法分述如下:一、水霉病病原体为水霉及绵霉真菌,症状初期看不出什么异样,严重时病鱼表面覆盖一层灰白色棉毛状物,称"白毛病"。当  相似文献   

8.
《农家顾问》2012,(11):37
水霉病常由水霉或绵霉感染水生动物体表受伤组织及卵造成,在感染部位形成灰白色如棉絮状覆盖物,常称为白毛病.该病在各水产养殖区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晚冬早春为高发期.鱼体受伤或越冬鱼池放养密度过高等都易引发鱼类水霉病.表现为病鱼体表形成肉眼可见的灰白色柔软棉絮状物,鱼体负担过重,游动失常,食欲减退,以致衰弱而死.目前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法,主要是做好预防工作,注意早发现早治疗.  相似文献   

9.
黄颡鱼     
1.水霉病 该病因鱼体受伤霉菌感染所致。肉眼可见受伤处生有毛状菌丝,呈灰白棉毛状,病鱼食欲不振,焦躁不安,消瘦而死。 防治:①在捕捞、运输、放养过程中,尽量避免鱼体受伤。②每立方米水体用食盐和小苏打各400克或亚甲基蓝2克~3克化水全池泼洒,隔2天再用1次。  相似文献   

10.
<正> 春季水温回升,鱼类开始吃食,同时,鱼病也开始发生,甚至蔓延。调节水质虽然有利于预防鱼病,但若发生鱼病还应及时采取具体防治方法,现将几种常见鱼病的防治方法简介如下,供读者参考。 1 水霉病。病鱼体表水霉菌丝大量繁衍,呈白色和灰白色棉花絮状,病鱼活动失常,食欲减退,终因体衰而死亡。防治方法:①防止鱼体受伤;②在放鱼前用生石  相似文献   

11.
1水霉病 1.1发病原因及症状。因鱼体鳞片脱落,皮肤受伤,感染了水霉菌所致。肉眼可见患处长有棉絮状白色或灰白色的菌丝,故又名"白毛病"。 1.2防治方法。用1︰15000的孔雀石绿浸洗病鱼2-10min;大鱼可用1%孔雀石绿棉球涂擦患处。  相似文献   

12.
沈慧 《农家参谋》2013,(10):29-29
症状 水霉病俗称白毛病、肤霉病。水霉菌最初寄生时,看不出病鱼有何种异常,当看到病状时,菌丝体已侵入鱼体伤口,向外生长。如因操作、运输不慎而使鱼体受伤,低温造成冻伤,或寄生虫、细菌等感染造成原发病灶时,霉菌的动孢子便从鱼体的伤口侵入,在受伤病灶处迅速繁殖,蔓延扩展,长成棉毛状的菌丝。鱼体负担过重,游动失常,食欲减退,鱼体消瘦,最终死亡。  相似文献   

13.
1.细菌性烂鳃病与鳃霉病:病鱼共同特征是鳃瓣受损.腐烂变白。明显的区别是.细菌性烂鳃病鱼主要表现为:鳃丝腐烂发白,鳃丝尖端骨外露.附有污泥和黄色黏液。鳃盖骨内表皮充血.表面常被腐蚀成不规则的透明小洞。鳃霉病病鱼主要表现为:鳃瓣点状出血.部分鳃丝发白并呈坏死、腐烂状。  相似文献   

14.
<正> 1 赤皮病。病鱼体表局部或大部分出血,鳞片脱落,特别是鱼的两侧及腹部最为明显,鳍茎充血,鳍条末端腐烂,病鱼还伴有肠道发炎及烂鳃症状。 防治方法:在鱼的放养及捕捞过程中应小心仔细,避免鱼体受伤;也可在鱼种放养前用10g/m~3的漂白粉浸洗鱼体20分钟左右,或用10~20g/m~3的痢特灵浸洗20~30分钟,还可内服鲤暴平药饵,外用10g/m~3的漂白粉全池泼洒。2 水霉病:病鱼的感染初期肉眼看不见有病状,当肉眼能看到时,此病菌体好像灰白色的棉团,视检似灰白色絮状物。由于霉菌产生大量酵素分解鱼体组织,使鱼体受到刺激,分泌大量粘液,病鱼在水中焦躁不安,最后使鱼体组织坏死,负担过重,流动缓慢,食欲减退,患处肌肉腐烂,行动迟缓,最后衰弱而死。  相似文献   

15.
水霉病是由于捕捞、运输操作不当等使鱼体表受伤、鳞片脱落,或皮肤被寄生虫咬破,导致霉菌孢子侵入鱼体,吸取皮肤里的营养,迅速萌发,并向外长出菌丝。  相似文献   

16.
<正>水深1米的鱼池,每亩用食盐1.5千克,分成6个布袋装好,分别吊挂于水中,让其慢慢溶解,可治鱼类水霉病、赤皮病、烂鳃病。有车轮虫寄生的病鱼,将其放入1.5%的食盐水中浸泡几分钟,车轮虫很快就会死去。  相似文献   

17.
兰光生 《福建农业》2005,(11):23-23
柑桔贮藏期间如措施不当,果实腐烂率可高达10%—30%,严重影响外销及贮藏。据调查,柑桔贮藏期发生的病害达20多种,最重要的是青霉病和绿霉病,其次是褐色蒂腐病、黑腐病、炭疽病,此外,还有褐腐病、酸腐病、枯水病等。为了减少柑桔贮藏期烂果所造成的损失,必须采取科学的防治方法。一、症状识别1.青霉病和绿霉病:初期为水渍状淡褐色圆形病斑,病部果皮变软腐烂,2—3天后病部长出白色霉状物,随后在病部产生青色或绿色粉状霉层,从开始发病到全果腐烂,约需7—15天。腐烂后具芳香  相似文献   

18.
幸奠权 《新农村》2014,(12):29-29
1.水霉病临床症状:病鱼体表可见菌丝大量繁殖,多呈白色或灰白色棉絮状,运动失调,食欲减退,最后衰竭死亡。防治方法:1防止鱼体受伤。2放鱼前池水用生石灰彻底消毒。3每立方米水体用五倍子2克煎汁全池泼洒。4每亩(1亩=667平方米,下同)用菖蒲叶2.5~5千克、食盐0.5~1千克。  相似文献   

19.
对于草鱼相似的病情,如果不区别诊治,不仅起不到防治效果,甚至会拖延加重病情,影响养殖效益。1.细菌性烂鳃病与鳃霉病 病鱼共同特征是鳃瓣受损、腐烂发白。明显的区别是,细菌性烂鳃病病鱼主要  相似文献   

20.
<正> 根据各地生产实践经验和我们在生产中的一些体会,着重介绍在没有显微镜的条件下,如何比较准确区别相类似的鱼病。 1 体表具有白色症状的鱼病 有小瓜虫病、粘孢子虫病、水霉病、微孢子虫病、钩介幼虫病、打粉病、三代虫病和白皮病。小瓜虫病体表、鳍条或鳃部布满许多白色点薄膜状脓泡,细看白点间有充血红斑,病鱼死后2~3小时白点消失。微孢子虫病的体表是大小、形状不一的白点,显灰白色胞囊。鱼体寄生粘孢子虫病后,消瘦,体色发黑,离群独游或焦躁不安狂游。水霉病是体表长着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